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膜第二苗勒系统病变的病理诊断
女性盆腔及下腹腔腹膜与女性生殖器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不仅与女性苗勒管上皮发生来源相同,即都来自于体腔上皮及其邻近的间充质,还具有向苗勒管上皮及其间质分化的潜能.因此,目前将这部分具有很强化生能力的腹膜苗勒管上皮及间质称为第二苗勒系统(Secondary mullerian system)[l,2].近年来,已揭示不少由女性腹膜发生的病变,其组织结构及抗原表达与女性苗勒管发生的病变相同.这些病变分为上皮性及间叶性二大类.上皮性病变包括浆液性、宫内膜样、粘液性及移行上皮等类型,间叶性病变包括腹膜蜕膜异位,宫内膜间质肉瘤,腹膜平滑肌瘤病等.
-
关注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neuronal and mixed neumnal-glial tumours)是一组有不同程度神经元分化和胶质分化的肿瘤,近些年来该类肿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新出版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版,简称WHO 2007年分类)中,变化大的就属神经元和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这一章节.
-
腮腺区毛母质癌一例
毛母质癌(pilomatrix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向毛母质、毛囊内根鞘和毛皮质分化的具有侵袭性的低度恶性肿瘤1,易误诊.我科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43岁,7年前无意中发现左侧腮腺区无痛性包块,质韧,不活动,呈灰黑色,直径约1.0 cm;包块进行性增大,于2009年在当地医院行“左耳前肿物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腮腺腺淋巴瘤”;术后1年再次出现左耳前包块,质韧,边界不清,于2010年在当地医院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中见鳞状上皮团及核深染细胞,组织中淋巴结呈反应性增生,部分上皮增生”;术后3个月患者左耳前下再次出现红肿及淡红色渗液,并逐渐出现不规则灰黑色肿块,2011年11月再次在该院就诊,局麻下取活检,病理示“高分化鳞癌”.
-
肋软骨膜游离移植再生关节软骨的生化分析
针对软骨膜移植工作中软骨膜的来源提出了同种异体游离肋软骨膜移植再生关节软骨的新方法。 材料与方法:选用48只成年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非同一家系,雌雄兼有,随机编号分组。移植组:移植方法采用各移植小组内动物两两随机配对,取各自肋软骨膜(perich-ondrium,PC),修整PC外形以适合受体髁突外形,并使生发层向着关节腔方向相互交叉移植。对照组:手术方法同受体兔,修整髁突关节面后不移植软骨膜,严密分层缝合创口。 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分别于手术后10、20、30、60、90、120 d取材行光镜切片的制备和生化分析:蛋白多糖(proteoglycan,PG)分离提取、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 GA)、胶原含量测定。 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全部标本髁突表面无软骨形成,早期为粗糙的裸露骨面,以后可见骨面有纤维组织增生覆盖。移植组10 d :移植PC增厚。20 d:膜内幼稚软骨细胞增大, Ab染色显示基质分化不明显。30 d:新生软骨组织表面光滑,由浅至深可见大量发育中的软骨细胞,基质分化明显。60 d;再生软骨组织发育成熟。90~120 d:与以上各期相比无明显变化:新生软骨的基底层软骨组织中变性、钙化像增多。生化分析结果:术后各不同时期新生软骨、正常关节软
-
恶性苗勒氏混合瘤超声显像分析
恶性苗勒氏混合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恶性肿瘤,又名恶性中胚层混合瘤或癌肉瘤,具有癌、肉瘤两种成分,其主要组织来源于女性苗勒氏管分化形成的器官.因女性盆腔及下腹腔腹膜与女性生殖器官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仅与女性苗勒氏管上皮发生来源相同,还具有苗勒氏管上皮及其间质分化的潜能[1].所以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不仅发生于子宫体、子宫颈,还可发生于盆腔腹膜、结肠及直肠浆膜层、网膜、壁层腹膜等.该病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其症状多为子宫增大伴出血,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
乳腺少见肿瘤2例报告
例1.女,35岁.因右乳包块8年入院.查体:右乳外下象限可及一约5cm×5cm×4cm肿块,边界清楚,质硬,活动,无压痛,无酒窝征和橘皮样改变,两侧腋窝和锁骨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左侧乳腺正常.B超提示右乳实质性低回声块物,性质待定.临床疑为右乳癌.术中见肿块3cm×4cm×3cm,与胸大肌紧密相连.标本送冰冻切片示右乳恶性肿瘤,遂行右乳癌根治术.病理诊断:右乳恶性神经鞘瘤伴异质分化.术后给予化疗,随访1年无复发.
-
伴骨瘤样结节形成及大量胸腺小体的胸腺瘤1例
病理检查:灰红结节状肿物1个,体积16 cm×13cm×8 cm,包膜完整,切面淡红、质脆,伴钙化,并可见2个椎骨样组织嵌于肿瘤内,部分与肿瘤包膜粘贴紧密.镜下见肿瘤由较厚纤维包膜被覆,肿瘤实质主要由淋巴细胞组成,且多为成熟型,少见核大而透亮,可见核仁和胞浆边缘的"活化"型细胞.圆形、多角或星形,核空泡状、核仁显著的上皮细胞相对较少.肿瘤内胸腺小体多见,并可见角化、钙化、变性、囊腔形成等不同阶段的退化现象.肿瘤内可见圆形,髓质分化的亮区,部分亮区内可见胸腺小体.
-
眼髓上皮瘤颌下腺转移1例
患儿女性,9岁.左下颌包块,渐增大一年.查体:见肿块紧附着颌下腺被膜、活动,与周围软组织无明显粘连,临床以"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切除.病理检查:肿块2.5cm×2cm×2cm,界限清楚、包膜欠完整,切面灰黄,质中、滑腻感.镜下见瘤细胞小、周边细胞密集、呈椭圆或高柱状、边界不清、胞浆少、核深染、密集或呈片状分布,可见假腺样、流产型腺样及假菊团样结构、偶见核分裂(图3).并见透明软骨岛.部份区域见小细胞向神经胶质分化(图1-2),呈现多样分化的特点.肿瘤侵及唾腺组织.
-
钙化上皮瘤的研究进展
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又名毛母质瘤(pilomatrixoma),是由表皮毛皮质分化的细胞肿瘤。钙化上皮瘤早由Mal herbe和Chenantais于1880年作为来源于皮脂腺的皮肤肿瘤而描述[1-2]。Dubreuilh和Cazenave第一次阐述了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即基底细胞样的上皮细胞岛屿和鬼影细胞,Turhan和Krainer发现了此肿瘤起源于毛发皮质层细胞[1]。随着研究手段的发展,人们对本病的认识逐步深入,在临床上,此病时有误诊出现,现将钙化上皮瘤的研究现状及诊断治疗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