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肩关节手术颈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12例

    作者:杨艳梅;王太清;闫友宁

    肩关节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切皮时往往疼痛,加用局部浸润麻醉不便于使用电刀.我们采用颈浅丛、臂丛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满意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12~76岁.肩关节习惯性脱位2例,肩关节脱位并肱骨外科颈骨折8例,肩锁脱位并骨折2例.手术时间1~3h.

  • 力月西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观察

    作者:冯亮群;范本亮;李莉

    目的:通过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持续应用力月西和未用力对照观察力月西在臂丛麻醉中的镇静和遗忘作用.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指)再植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后,Ⅰ组静注力月西(0.06±0.02)mg/k g,并以0.05~0.15mg/(kg?h)持续泵入;Ⅱ组单纯臂丛麻醉组.术中连续监测并记录心率(HR)、血压(B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镇静、焦虑程度及清醒状态.结果 Ⅰ组用药后镇静Ram say分级评估:Ⅲ级15例,Ⅳ级10例,心率、血压轻度下降,Ⅱ组病人术中完全清醒,相对焦虑,紧张不安,心率、血压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24h随访对术中记忆的遗忘率,Ⅰ组病人明显高于Ⅱ组病人.结论 力月西能够取得很好的镇静、抗焦虑和遗忘作用,是臂丛神经麻醉的良好辅助用药.

  •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王俊喜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给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臂丛神经盲探操作,观察组患者给予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剂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91.7%,对照组患者为80.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用药剂量为(26.2±3.2)ml,对照组为(38.2±2.4)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组织麻醉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用药剂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袁志军;傅文敏;周盼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的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江西省分宜县中医院收治的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和认知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结果:麻醉后40 min,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麻醉前10 min,但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运动、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术后48 h,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24 h,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肢手术的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认知功能恢复.

  • 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分析

    作者:刘宏武;姜万维

    目的 分析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方法 以本院2016年3月~2017年7月内接诊且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83例患者为调查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42例)、对照组(41例),分别提供地佐辛注射液超前镇痛、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并在5 min后两组行臂丛神经阻滞,以统计学软件SPSS 21.0分析两组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不良反应等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起效时间、药效维持时间均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不同时间点(4 h、9 h)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麻醉满意率(95.24%)远远高于对照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提供地佐辛超前镇痛,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充分体现出起效快、药效作用时间持久、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应用.

  • 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蓝秋;杨刚;李锋

    目的 探讨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需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年患者120例,随机抽取60例为Ⅰ组,余60例为Ⅱ组.Ⅰ组采用传统的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突破感法进行阻滞.两组所用局麻药的量和浓度相同.两组分别观察记录穿刺次数、穿刺深度、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Ⅱ组穿刺次数、穿刺深度及不良反应的数据上明显比Ⅰ组小.结论 突破感法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文辉

    目的:探析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8例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是单侧手部、腕部和前臂,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为26例,A组麻醉给予罗哌卡因,B组麻醉给予罗哌卡因的同时复合舒芬太尼,C组麻醉给予罗哌卡因成功后,再静脉推注舒芬太尼,对比分析3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用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结果3组在麻醉起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麻醉维持时间上长于A组和C组(P<0.05);A组在用药后的6 h、12 h和24 h的VAS评分较B组和C组高(P<0.05);3组在注药后的0.5 h、1 h、3 h和48 h上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定位下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 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魏海翔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于2016年1—12月时间段内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以国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超声组患者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传统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 超声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分别为(3.1±2.0)、(3.4±2.3)min,明显比传统组患者的(5.7±1.3)、(4.8+3.1)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的阻滞效果评分(2.7±0.4)分,明显比传统组患者的(3.6±0.5)分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I级40例,明显比传统组患者的27例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术后1、4、24 h时的NRS评分分别为(1.1±0.9)分、(1.3±0.8)分、(2.0±1.5)分,均明显比传统组患者的(3.1±1.8)分、(3.8±1.9)分、(4.1±2.0)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明显比传统组患者的5.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定位简单,直观性强,可在麻醉实施过程中有效避开患者的血管、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等优势,从而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促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得到显著提升,降低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减少麻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

  •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朱真

    目的 分析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手外伤患者按就诊顺序的先后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的麻醉液为0.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研究组麻醉液为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及地佐辛混合液.比较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及术前、术后生命体征、麻醉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麻醉持续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两组术前、术后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对麻醉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局麻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麻醉效果好的优势.

  • 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效果

    作者:徐德玲;张兴花

    目的:研究与探讨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临床麻醉效果的对比分析。方法抽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180例上肢择期手术患者,使用罗哌卡因剂量为150mg,按给药浓度不同将其分为三组:A组20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B组30ml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C组40ml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PNS)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用药后的运动感觉、神经阻滞情况,分别记录麻醉期间生命体征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期间生命体征均平稳,A组患者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C组患者麻醉起效慢,恢复时间短。三组患者都出现了肘关节的运动感觉阻滞,起效速度C组<B组<A组,并发症、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C组。结论相同剂量的罗哌卡因(150mg)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在安全用药浓度下药液浓度高,麻醉起效就快,而且运动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就长,当药液容量扩大浓度减低时麻醉起效就稍慢,但神经阻滞平面扩大,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就增高,在平面扩大的同时其并发症、不良反应就容易出现[1]。

  • 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孙俊丽

    目的:分析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法的临床实效。方法208例进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中对其实施肌间沟阻滞麻醉法,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分析研究各自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0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麻醉,其中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共3例,术后并发症率为1.44%。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并发症率低,简单易行,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 罗哌卡因浓度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观察

    作者:朱冠楠;庞晓丽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浓度对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外科行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84例患者根据使用罗哌卡因的不同浓度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8例,A组使用0.375%浓度,B组使用0.500%浓度,C组使用0.750%浓度,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情况等.结果:A、B、C组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6.43%、96.43%、100%,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起效时间为(7.92±1.31)min,B组为(7.73±0.94)min,C组为(7.68±1.01)min,C组时间稍短,但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镇痛维持时间为(574.5±45.3)min,B组为(631.2±39.7)min,C组为(835.4±40.9)min, C组明显较A、B组延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为(7.3±1.1)h, B组为(8.1±1.4)h,C组为(11.3±2.0)h,C组明显较A、B组延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呼吸困难、胸闷、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均能达到良好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但0.375%浓度起效快、镇痛维持好、术后恢复快,临床使用更有优势.

  • 双重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陈海铭;陈幸连

    目的:观察在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中运用双重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本院就诊的上臂骨折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双重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双重组采取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时间、对麻醉的满意度和异感发生情况.结果:双重组麻醉起效、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分别为(4.25±1.06)min、(9.35±1.57)min和(10.67±2.06) min,均明显快于对照组的(5.93±1.77)min、(12.06±2.58)min和(14.93±3.57)min;镇痛持续时间为(573.35±178.7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485.68±146.8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重组患者对麻醉满意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异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6.675 7、35.625 4,P=0.000 2、0.000 0).结论:在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中,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可有效提高麻醉阻滞成功率,麻醉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且完善,并提高了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效果理想.

  •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礼蔓;肖奕君;高云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和新技术,丰富了麻醉方法,增添了麻醉选择性,提高了麻醉效果.臂丛神经阻滞不仅适用于手术麻醉,还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和术后镇痛.作为臂丛麻醉方式中,并发症较少的喙突下臂丛麻醉,联合神经刺激仪及超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优越性.相比于传统喙突下臂丛麻醉,改良法具有并发症少、成功率高、麻醉效果更佳的优点.本文对臂丛麻醉的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及其优缺点做一总结.

  • 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肖奕君;张礼蔓;高云

    目的 通过对喙突下臂丛神经的解剖及测量,研究其神经集中点与体表标志的关系.方法 利用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在15具尸体上进行定位,垂直穿刺,以蓝色颜料标记神经阻滞点,解剖暴露标记点及神经集中部分,探查其与胸锁关节下缘、锁骨下缘中点、喙突下缘、肩峰的解剖关系.结果 左侧臂丛神经集中部位上缘至胸锁关节下缘的距离是(10.41±0.23)cm,至锁骨下缘中点的距离是(3.61±0.25)cm,至喙突下缘的距离是(2.82±0.17)cm,至肩峰的距离是(6.66±0.19)cm.右侧臂丛神经集中部位上缘至胸锁关节下缘的距离是(11.08±0.30)cm,至锁骨下缘中点的距离是(4.22±0.29)cm,至喙突下缘的距离是(3.02±0.14)cm,至肩峰的距离是(6.33±0.21)cm.结论 改良法喙突下臂丛神经阻滞可定位至神经集中点.

  •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断臂(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春江;谢桂馥;候云华;王金玉;孙莉敏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断臂、断指再植手术不断完善,手术趋于复杂,时间不断延长,术中、术后对麻醉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于1995年3月~1998年3月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神经刺激仪在高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胡永明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一种麻醉方法,与全身麻醉相比,臂丛神经阻滞有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患者可保持清醒、便于术后镇痛等优点.但阻滞的成功率受到操作者的经验,患者的合作程度及能否及时、准确地讲述异感部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故临床上阻滞不全甚至失败的情况并不少见,难以保证麻醉的效果,尤其是高龄患者或意识不清者.我院对某些高龄或全身情况较差的上肢或肩关节手术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小针刀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80例临床研究

    作者:焦殿雷;赵统海;陈维

    目的:临床研究小针刀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11—2014-07来我院就诊的肩周炎患者80例,以小针刀松解肩周炎局部痛点及粘连组织联合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肩关节手法松解术为治疗方法,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72例,显效4例,有效4例,治愈率90%,有效率100%。结论小针刀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病痛,且无毒副作用。

  • 腕部三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的应用

    作者:罗建康;柏龙文

    断指再植术,以往常规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高位硬膜外麻醉.我们改行腕部三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麻醉,取得良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腕部三神经阻滞麻醉,用于断指再植手术22例,ASA Ⅰ级,男19例,女3例,年龄17~56岁.

  • 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作者:曾志民;黄以庭;池滔

    目的:探讨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断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给予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术后4 h、8 h、12 h、24 h、36 h 时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 h、8 h、12 h、24 h、36 h 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0.01)。结论断指再植术患者采用静脉套管针作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术后能起到一定镇痛作用,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次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153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