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邵天民;马立军;刘旸;马洪卓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60例脑卒中患者均系我院2001年5月-2004年2月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检查,其诊断符合1995年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病程均在3个月以内;除运动功能障碍外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康复组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13例;年龄38-68岁,平均54.24±12.36岁;平均病程45.65±26.32d.对照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脑出血15例,脑梗死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35±10.52岁:平均病程43.46±27.73d.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 运动再学习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谷爱武;吴毅;范振华;叶万钧;章健康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为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0例偏瘫患者进行了运动再学习的训练及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康复知觉运动想象与视觉运动想象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116例分析

    作者:许雷雷

    目的:探讨康复知觉运动想象(KMI)与视觉运动想象(VMI)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行VMI治疗,研究组行KMI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6 w后肢体功能与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与髋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行走能力与下肢运动功能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MI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 康复训练、针灸联用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具体效果

    作者:赵国静

    目的 探究康复训练、针灸联用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具体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偏瘫早期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在治疗方案上也有所不同,A组患者采取康复训练、针灸联用治疗,B组采取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FMA、FCA评分的观察对比中,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不良反应为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偏瘫早期患者采取康复训练、针灸联用的治疗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减轻患者的病痛困扰,让患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控制,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 主动控制踩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注意力的影响

    作者:曹寅慧;茅矛;王盛;王彤

    目的:探讨早期的偏瘫患者在踩车训练时,主动控制下肢与被动捆绑下肢2种方式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注意力的影响。方法:3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踩车训练,对照组使用绳带在膝上将双腿捆绑,防止出现髋外展外旋,试验组不采用捆绑固定,而由家属在旁给与提示患者自主控制髋部。每次训练20分钟,每天2次,疗程为3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髋部内旋 AROM,下肢的运动功能情况(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部分)以及注意力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在注意力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病人在使用踩车时主动控制髋部能够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注意力。

  • 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在脑梗死后患者肢体康复中的应用①

    作者:李红颖;单晶丽;王凤军

    目的:观察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治疗。各组分别在康复开始前1天和康复第30天进行2次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 ADL采用巴氏指数评分法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FM和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更加有效,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早期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施阳

    目的:研究探讨早期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式将他们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日常护理,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踝关节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并对2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关节功能障碍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踝关节无功能障碍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功能BrunnStrom分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早期踝关节护理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

  • 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秀秀

    目的:研究和探讨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80例,将其分成2组,一组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与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对2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采取常规护理与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行跖屈肌群肌张力和胫前肌肌力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仅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显著提高,2组患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行助力电刺激辅助步行训练可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行跖屈肌群肌张力和胫前肌肌力的总有效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 理疗仪对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明

    目的:探讨理疗仪对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月选择我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80例,都给予常规运动散步与药物治疗,同时给予理疗磁刺激器进行治疗。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下肢功能评分与社会支持评分都明显增加,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上述得分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理疗仪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康复能增强其下肢功能,也有利于其获得更加有效的社会支持。

  •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

    作者:班友长

    目的 探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的100例偏瘫早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00例偏瘫早期患者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研究组采取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观察并比较2组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前,2组的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偏瘫早期患者实施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脊髓损伤后恢复瘫痪膈肌功能的治疗方法及效果

    作者:姜树东;洪毅;张军卫;白金柱;唐和虎

    哺乳动物脊髓损伤后,部分脊髓神经功能可自行恢复,如大鼠中胸脊髓半切后,损伤区域下方对侧的下行神经纤维可交叉到半切侧,半切侧下肢运动功能将在伤后数日到数周出现改善[1].人类脊髓损伤后部分四肢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可自行恢复.但高位颈髓损伤后,瘫痪膈肌的功能恢复,国内甚少报道.作者收治了1例C2高位颈髓损伤后双侧膈肌瘫痪患者,经过13个月治疗部分功能恢复,总结报告如下.

  • 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吴婉霞;徐武华;刘文权;曾德良

    目的 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 - 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 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 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 骨髓间质干细胞源性早期神经元与控释神经营养因子移植治疗猴脊髓损伤的研究

    作者:刘晓刚;邓宇斌;刘祖国;朱文标;李晓杰;何杰民;王建云;全大萍;张成

    对于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目前临床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发现,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可以促进神经元修复、轴突再生[1,2].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骨髓中的一种非造血类成体干细胞,易于获取和增殖,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细胞[3,4].本实验以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自体MSC在体外诱导为早期神经元细胞,并应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嵌共聚体(mPEG-b-PLA)作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控释载体,将两者联合移植到脊髓损伤处,探讨其修复脊髓结构、恢复猴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 集束化护理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作者:郭爱琴;钮冬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及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血栓形成、脑血管栓塞及肺栓塞的情况及总发生率,并统计两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下肢血栓形成、脑血管栓塞及肺栓塞的总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患者护理满意度高.

  • MOTOmed对改善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龙建军;陈文生;王坤

    目的:探究MOTOmed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从而确定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对治疗组20例患者进行针对性MOTOmed的下肢训练(2次/d,30 min/次)加常规PT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PT训练。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法;Fugl-Meyer评价法;步行功能性分级及大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肌张力、步行速度较对照组亦明显改善(P﹤0.01);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组为(25.35±7.52),对照组为(20.53±3.45),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治疗组(10.43±2.99),治疗后为(8.98±3.18);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MOTOmed的下肢训练加常规PT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灵活性、缓解痉挛;有助于下肢运动、平衡功能的明显改善,促进步行能力。

  •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亮君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1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Bmnnstmm分期、Fugl-Meyer (FMA)积分法及FCA综合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治疗1、3个月时下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下肢Bmnnstmm分期、FMA积分、FCA行走功能评分均较综合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早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应用.

  • 推拿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康复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作者:郑衍庆;郑黎勤;张风华

    目的 观察推拿联合功能训练治疗康复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7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康复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功能锻炼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推拿手法治疗,均干预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下腰痛评分(JOA)评判疼痛改善情况,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采用脊柱测试评价训练系统评价前屈大肌力,进行步行能力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分别为(1.06±0.48)、(2.32±0.65)分,JOA 评分分别为(27.88±2.46)、(24.90±2.42)分,ODI 指数分别为(32.08±16.06)%、(45.15±15.83)%,前屈大肌力分别为(300.86±54.35)、(270.42±58.52),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能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14%、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5,P<0.05).结论 在功能训练治疗康复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上再给予推拿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前屈肌群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等速肌力训练在脑卒中的应用

    作者:徐燕

    目的:分析在脑卒中等速肌力训练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21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基于此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评分以及伸屈肌群PT(峰力矩)。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治疗,研究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评分以及伸屈肌群PT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其下肢功能,促进其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丽华;吴奇勇;林玉兰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4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RF值及Barthel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显著提升患者下肢运动的功能指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老年人急性脑卒中100例偏瘫早期康复疗效观察

    作者:闫慧敏;杨向华;高婷

    目的 探讨江阴市肝胆外治专科医院对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偏瘫进行早期基本的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继发性残疾的影响.方法 收集江阴市肝胆外治专科医院自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00例老年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为早期康复治疗组,100例为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康复选择时间:患病后(8.6±6)d(平均8d)开始,应用规范化康复医疗程序,进行床边治疗.结果 治疗时间:(35.8±14.4)d(平均29d);疗效明显:①治疗后上肢、手和下肢运动功能达Brunnstrom(Br)Ⅳ级和Ⅵ级以上者,康复组分别为53%、44%,和73%.步行恢复率达66%;②康复组述Ⅱ级和Ⅲ级平衡能力者,坐位占85%,站住占52%.③日常生活活动ADL(改良Barthel)康复组ADL积分平均在66.8分,恢复良好.④预防及减少了继发性残疾.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基层医院以基本的康复医疗程序进行脑卒中早期康复是有效、可行的.

156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