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坦克乘员热应激解决的试验研究
夏季坦克、装甲车舱内的高温环境常使乘员处于高度的热应激状态,严重影响乘员的工效和战斗力.针对这一问题,研制了一种气冷式微环境系统.模拟了坦克舱高温环境及坦克兵着装状况,进行了热暴露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6名身体健康的青年男性志愿者在温度、湿度分别为45℃、50%的高温环境舱中,进行了有微环境冷却的致冷组和无致冷的对照组的热暴露试验,时间均为90 min.结果表明:致冷组的直肠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出汗率、热积、主观感觉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致冷组的综合热应激指标在生理安全限内,而对照组的已远超过生理安全限,说明采用气冷式微环境冷却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坦克乘员的热应激问题.
-
进行口腔劳动卫生学教育的实践与设想
口腔劳动卫生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劳动卫生学和职业病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它是以劳动卫生学的观点来研究劳动条件对口腔医务人员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措施的一门学科[1].它的任务是识别、评价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同时对控制医源性疾患和环境污染也有重要作用.
-
氢醌的职业危害调查
氢醌(HQ)又名对苯二酚,室温下为白色晶体,溶于热水、乙醇、乙醚,主要用于橡胶、食品、医药、染料等工业.美国、前苏联已制定了车间空气的HQ卫生标准,但缺乏HQ作业场所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国内尚未制定HQ卫生标准,有关HQ的职业危害调查资料较少.为探讨HQ的职业危害,我们对淮安市某化工厂HQ车间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
-
海安县乡村石英砂厂职业危害的调查
我们按照《全国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对海安县乡村石英砂厂的职业危害 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为海安县乡村石英砂厂全体生产工人26名及现已脱离石英砂作业的工人2名,总 计28人。在从事该厂石英砂作业前此28人均无粉尘接触史和尘肺史。2名工人在脱离石英 砂作业后均未接触粉尘作业。 2.车间粉尘浓度及游离SiO2含量测定按GB 7548-85《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采 样测定。工人职业健康体检包括详细的职业史调查及拍摄X线后前位胸片。 3.统计学处理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相应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该石英砂厂主要工艺流程为:原料摊晒→粗筛选→细筛选→包 装。工人将石英砂矿粉摊晒在厂区内的水泥地上,自然晾晒,不断用铁铲翻动。筛选作业以 手工为主,1990年左右兼用电振筛机械筛选。无论手工、机械筛选,均未曾安装通风除尘设 施,作业工人仅戴纱布口罩。经现场采样监测,粗筛选作业点石英砂粉尘浓度为25.0~34.2 mg/m3;细筛选作业点为8.8~14.3 mg/m3;电振筛机械作业点为59.7~175.0 mg/m3 。石英砂粉尘含游离SiO2 93.4%~96.6%。 2.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997年对该厂26名接尘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拍摄X线胸片。 接尘工人X线胸片结果显示,肺纹理不同程度改变(增粗、增多、紊乱等) 15例,占体检总人 数57.7%,其中肺纹理呈绒毛样或毛玻璃样改变3例,占体检总人数11.5%。该厂1996~1999 年经南通市职业病诊断组诊断矽肺Ⅱ+2例、Ⅲ期4例,矽肺患病 率为21.4%。6名矽肺病例 中,男性4例,占男性接触石英砂粉尘人数的30.8%;发病年龄
-
抗湿热片对湿热性热损伤大鼠体温调节的保护作用
高温高湿(湿热)是我国南方夏季气候的主要特征,也是某些高温高湿车间的环境特点,若湿热气象环境的变化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或个体适应能力下降,均可导致热损伤(heatinjury)[1].在湿热条件下作业、训练、作战,高温高湿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物理致病因素,湿热性热损伤即成为一类常见病、多发病.因此,阐明湿热性热损伤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研制开发防治湿热性热损伤的药物,对于有关劳动卫生学研究和热损伤疾病的防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人工气候箱造成高温高湿(湿热)环境,制成湿热性热损伤动物模型,观察抗湿热片对湿热环境所致热损伤大鼠体温调节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作用机制,为研制一种防治湿热性热损伤的中药制剂提供资料.
-
服装干洗业接触四氯乙烯的现况调查
为了解服装干洗店作业工人接触四氯乙烯(PCE)的状况,探讨对其进行劳动卫生管理的措施,我们对服装干洗店进行了劳动卫生学现况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以11家服装干洗店及其作业工人54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12人、女42人。接触PCE作业工人年龄21~45岁,平均32.5岁;作业工龄1~5年,平均2.3年。 依照《北京市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监测规范》的要求,选用经标定的GC-1型个体采样器,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对干洗、熨烫、收发工序进行现场空气采样,每个测定点采3个样品,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 以预先设置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
一位基层职业卫生工作者对目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现状的思考
人类自从有了生产活动,就有可能接触粉尘、噪声、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性危害因素,就有可能导致职业病,相应的就需要用人单位、政府、社会、职业病防治工作者等多方参与职业病防治工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20世纪50年代开始立法,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至20世纪80至90年代,许多地方都制定了劳动保护条例.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下称《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法可依.专业的职业病防治机构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提供职业卫生服务,另一大类是职业卫生监督.职业病发病情况逐步得到控制,但仍然不容乐观.笔者毕业于20世纪80年代,在大学时期所学教材为第1版《劳动卫生学》,现任职于县区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参加工作后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近30年的变化.对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一位基层工作者有一些观察与思考,特提出供读者参考.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6~1998年劳动卫生学科情况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1996~1998年劳动卫生学面上共受理80项,经专家评审资助13项,平均资助率为16.06%,平均资助强度9.27万.与前几年相比,近3年申请者变化较大,首先是申请者学历层次高、素质好.
-
淄博市淄川区15家水泥厂劳动卫生学调查
为了解原乡镇水泥厂改制后存在的职业有害因素状况及其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危害情况.我们对淄博市淄川区15家水泥厂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
-
医学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
长期以来,我院检验工作人员为对自已、同事及家人的健康负责,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减少医源性感染,起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我院检验科采取生物安全防护的措施报告如下.
-
江阴市工矿企业尘肺患者期望寿命的分析
人口寿命可反映人群健康水平,分析尘肺患者寿命可了解尘肺死亡规律.为评价江阴市尘肺病防治效果,对江阴市工矿企业1 560例尘肺患者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
低浓度苯系化合物对作业女工健康影响调查
苯系化合物是指苯、甲苯、二甲苯,是工业上常用的有机溶剂和稀释剂,在生产环境空气中三者常常同时存在.有资料[1]显示,在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苯系化合物可对健康造成危害.长期大量接触苯系化合物对女工健康的危害早已为人们所重视,但长期接触低浓度的苯系化合物(低于国家卫生标准)对作业人员尤其是对作业女工健康的影响研究较少.为此我们于2004年6月对长期接触低浓度苯系化合物的230例女工进行了健康影响调查,并与210例不接触苯系化合物的女工对照比较,结果如下.
-
接尘工人1714例X线胸片劳动卫生学分析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是危害我国工人健康常见的严重的职业病,据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尘肺病占当年全部新发职业病总例数的79.96%,达14 495例,表明我国尘肺病患者是患病人数多的一种职业病.
-
医学院校非预防专业劳动卫生学教学探讨
为强化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各医学院校均在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开设了包括劳动卫生学在内的预防医学课程内容.但是,针对非预防专业的劳动卫生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非预防专业的劳动卫生学的教学目标定位和教学内容的侧重均应与预防医学专业不同,但目前许多院校对此仍照搬预防医学专业劳动卫生学的教学模式.因此,针对非预防专业的劳动卫生教学,应首先明确其教学目标定位,并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与侧重点,引入合理的教学模式,如情景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一体化"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以提高劳动卫生学在非预防专业的教学效果.
-
劳动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劳动卫生学是预防医学领域中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研究改善劳动条件的一门学科.劳动卫生学的实验教学部分十分重要,可以帮助预防专业学生完成由学习理论向实践理论的转变.实验教学环节不仅是课堂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综合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劳动卫生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
现场激发试验诊断职业性哮喘1例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职业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结合特异性实验室指标之一的职业型(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阳性),依据《职业性哮喘诊断标准》(GBZ 57-2002).将某塑胶厂1名成品质检工诊断为职业性哮喘.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
一起环氧乙烷液体引发皮肤灼伤的调查
1999年9月某市精细化工厂发生一起急性环氧乙烷液体引发4人皮肤灼伤事故,现将事故调查报告如下。1 现场劳动卫生学资料 该厂始建于1996年12月。主要产品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原料为环氧乙烷、脂肪醇、氢氧化钠。本事故发生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车间北墙外环氧乙烷储罐排污口处。工艺流程:脂肪醇+环氧乙烷+氢氧化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
CC-3全自动燃煤除尘设施效果评价
皮带输煤系统是火力发电厂生产性粉尘主要发生源之一.传统火力发电厂输煤转运站的防尘措施多考虑用喷淋湿润除尘、布袋及旋风除尘等措施,尚未找到更经济、更实用的办法.近,某火力发电厂采用某工业技术开发中心研制的CC-3全自动燃煤除尘设备,对该厂输煤皮带系统进行改造以解决粉尘污染严重问题.现场劳动卫生学检测表明,该设备除尘效果较好,消除悬浮尘效果尤为显著.
-
职业接触二甲基甲酰胺生物限值的研制
二甲基甲酰胺(Dimethylformamide,DMF)是一种工业上经常使用的有机溶剂.工作场所工人主要经皮肤接触及呼吸道吸入体内,引起机体消化道功能紊乱、肝脏损害等症状或病理改变以及潜在的远期效应.为了全面评价接触者实际接触DMF的水平,研制我国职业接触二甲基甲酰胺生物限值职业卫生标准是非常必要的.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研究>的要求,采用现场劳动卫生学调布癉MF动力学及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研究,根据我国现行的工作场所空气中DMF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推荐我国职业接触DMF的生物限值.
-
电磁场对神经、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电磁场( electromagnetic fields,EMFs)对人体健康影响,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他们用流行病学、劳动卫生学、细胞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了 EMFs对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 EMFs对其影响的机制。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这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