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跨血脑屏障及抗隐球菌效力的研究
制备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mB-PBCA-NP),研究其对血脑屏障的透过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 孵化法制备AmB-PBCA-NP,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建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动物模型,比较不同制剂治疗后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及脑内真菌感染情况.AmB组小鼠脑内未能检测出药物,AmB-PBCA-NP组小鼠30 min即可测得浓度,3 h后达(132.52±3.67) ng/g,明显高于同期AmB-L脑内浓度;经AmB-PBCA-NP治疗的脑膜脑炎小鼠生存率显著提高,同时脑内染菌量下降.聚山梨酯-80修饰的AmB-PBCA-NP具有脑靶向作用,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
-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对比分析26例经脑脊液墨汁染色证实隐球菌脑膜脑炎头颅CT及MRI的影像学改变.结果:早期CT及MRI表现为正常、弥漫性脑水肿、轻度脑积水;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表现为脑萎缩、脑积水、胶状假囊、脑内多灶低密度区及异常信号区、隐球菌瘤,脑膜增厚、强化,以基底池、环池、侧裂池及四叠池为著;脑内强化血管影增多.结论:CT及MRI检查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病变部位、病理形态及变化、发展的阶段可提供定位的诊断依据,有助于临床分型、病期的判定、选择治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治疗情况.
-
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脑炎相关特异性实验室指标诊断的意义
目的 评估隐球菌相关特异性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56例合并隐球菌感染的艾滋病(AIDS)病人的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6例AIDS合并隐球菌脑膜脑炎病人中,50例为实验室确诊,6例为临床诊断.CD+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6个/mm3(四分位区间:3~56),73.2% (41/56)病人的CD4细胞<50个/mm3.92.9%病人有颅内高压(≥200mmH2 O),高达570mmH2O.17例(30.4%)病人的脑脊液(CSF)蛋白>2g/L,高达13.7g/L,94.6%病人的CSF细胞数<50×106/L.56例病人中墨汁染色阳性的41例(73.2%),脑脊液和血中隐球菌抗原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89.3%(50人)及85.7%(48人).用CSF隐球菌抗原作为参照,墨汁染色的灵敏度为82.0%(41/50)和特异性为100%(41/41).治疗前后颅内高压及脑脊液蛋白显著降低(P<0.01).结论 实验室检查对隐球菌早期诊断治疗至关重要,建议对临床疑似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所有AIDS病人广泛开展快速、方便的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抗原早期筛查,从而实施早期诊断治疗,降低病死率.
-
结核性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检测的鉴别诊断意义
结核性脑膜脑炎(结脑)和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隐脑)均为神经内科常见病,表现极为相似,均以头痛、恶心、呕吐、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及脑膜刺激征为主,两者不易鉴别,但两者在治疗上有明显不同.2001年2月~2002年5月,我们将结脑及隐脑的脑脊液(CSF)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脑脊液化验对两者的鉴别意义.结果表明,检测 CSF 有助于两种疾病的鉴别.
-
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4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42例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头痛(39例,92.9%)及发热(24例,57.1%)是常见的首发症状,颈项强直及意识障碍也较为常见(各18例,42.9%).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18(4~419)个/mm3.脑脊液压力≥200 mmH2O 39例(92.9%).脑脊液蛋白定量0.4 (0.1~13.7) g/L,13例(31.0%)患者的脑脊液蛋白>2 g/L;糖为3.0 (0.1~4.7) mmoL/L;氯化物为117.0(102.3~125.1) mmoL/L;细胞数为12(0~56)×106/L,单核细胞占68.7 (0.0~100.0)%.总病死率为23.8%.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病理征阳性、较低的基线CD4+T淋巴细胞及尚未启动抗病毒治疗与较差的预后(死亡)显著相关(P<0.01).59.5%的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及氟康唑联合抗真菌治疗,有效率为76.0%,与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的疗效相当(P> 0.05).结论 对疑似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病例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测及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降低隐球菌病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
-
不典型隐球菌脑膜脑炎1例
患者,男, 20岁, 因"头痛近2 月, 视力减退20天"于2001年1月1日入院. 患者于2000年11月初患"上感", 自愈, 当月12日出现两颞侧轻度间歇性胀痛,至12月1日进展为持续性全头痛,阵发性加重, 伴有头昏、恶心、呕吐, 12月10日并发视物模糊, 视力很快下降至眼前可见手动, 外院考虑为"非特异性脑炎", 给予"地塞米松、病毒唑、甘露醇"等治疗, 症状无好转而入我院. 入院时双眼于眼前半米可见手动,眼底正常, 双侧瞳孔等大等园, 直径5.5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 角膜反射迟钝, 肌腱反射(+), 左侧掌颏反射(+), 颈部稍抵抗, 双侧Kernig征(+). 辅助检查: 第一次腰穿检查(外院2000/12/11)脑脊液: 压力不详, 常规示糖3.2mmol/L, 蛋白0.37g/L, 白细胞3/mm2; 头颅MRI平扫(外院, 2000/12/19) 示: 双侧顶叶皮层下多发圆点状异常信号. 第二次腰穿(2001/1/5): 脑脊液: 压力>450 mm水柱; 常规示糖1.2mmol/L, 蛋白0.55g/L,墨汁染色见大量新型隐球菌. 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给予静脉滴注大扶康、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 球后注射甲基强的松龙, 并辅以应用脱水剂、激素、抗生素、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 其病情渐好转, 1月后头痛等症状消失, 双眼眼前2米可见手动.
-
新型隐球菌致脑脊液白细胞数假性升高一例
患者男,73岁,7年前确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并在当地县医院门诊规律性抗病毒治疗,于9d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头痛、头晕,在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2 d,病情无好转,遂转诊我院,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感染科。查体:体温38.2℃,发热无规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5.94×109/L,中性粒细胞90.4%,淋巴细胞4.42%;红细胞沉降率(ESR)78 mm/1 h;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15.26 g/L;脑脊液检查:蛋白2.97 g/L,糖0.01 mmol/L,氯化物113 mmol/L,IgG 761.09 mg/L,IgA 1.60 mg/L,IgM 0.50 mg/L;脑脊液常规:无色,微浊,罗-琼试验阳性,白细胞:人工计数0.014×109/L,中性粒细胞0.10,淋巴细胞0.90,脑脊液细菌培养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新型隐球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耐药,确诊为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在药敏结果未报告前,临床经验性治疗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感染治疗,2 d后不祥原因患者自动出院。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8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92~1999年共收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8例,均经脑脊液细胞学及墨汁染色查到隐球菌而确诊,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80例意识障碍病人的病因、昏迷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不同意识障碍水平的病人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15~75岁,平均56岁.根据Mayoclinic昏迷标准分级,嗜睡19例,昏睡24例,浅昏迷21例,深昏迷16例.GCS评分3~4分18例,5~8分23例,>8分39例.病因:结核性脑膜脑炎18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7例,病毒性脑炎12例,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6例,其他有机物中毒所致中毒性脑病11例,变性类疾病1例,脑血管病25例,其中脑出血14例,脑梗死11例.
-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护理体会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抽搐、精神及意识障碍等,此病顽固难治[1],治疗周期长,易复发,治疗过程中有许多并发症,病人痛苦极大.近几年来,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我科自2001年1月~2006年3月共收治了32例此类病人,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伴嗜血细胞综合征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例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ryptococeal meningo-encephmitis,CM)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1].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是一种由免疫异常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状态[2].两者进展快、预后差,且较少伴发,因此就我院诊治的1例并发HPS的CM病例进行报道,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读片窗
术前诊断左额叶占位性病变,以胶质瘤或转移瘤可能性大,但不排除特殊感染。 手术所见开颅后见硬膜张力一般,切开硬膜见中央前回前方靠中线有一约2.5cm×3.0cm大小的大脑皮层血管增生区,皮层下方有一1.5cm×1.5cm×1.6cm的结节,质地较硬,边界清楚,周围有胶质增生。 切开标本见结节周围有一层厚度约1mm的薄壁,中央为灰白色肉芽组织,质地较软。镜检病理结果:左额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伴肉芽肿形成(图5)。
-
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护理
总结了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用药的护理、饮食护理、症状护理、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认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发病期间的护理、重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
-
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并发心跳骤停1例报告
陈某,男,21岁,教师.5天前无明显诱因渐见高热、头痛(前额胀痛为主)、呕吐.
-
94例成年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成年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并探讨与其生存时间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自1998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收治的94例成年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 该病好发于60岁以下中青年男性,且多以头痛(70例,74.47%)和发热(58例,61.70%)等非特异性症状起病.长期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常见的基础病症.颅内压增高(>180 mmH2O)者占86.17%(81例),脑脊液蛋白升高(>0.45g/L)者占73.40%(69例)和糖降低(≤2.25 mmol/L)者占57.45%(54例).而脑脊液糖/血糖比值降低与患者的生存时间相关(P=0.011,OR=0.119). 结论 对于以头痛、发热起病,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伴脑脊液糖明显降低但脑电图无特异性的亚急性或慢性成年颅内感染患者,需排除隐球菌感染的可能性.治疗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第1次腰椎穿刺脑脊液糖/血糖比值降低的患者.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1例报告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是由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深部真菌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发病率高,表现以颅内高压为主,预后差,死亡率高,未经特殊治疗者几乎全部死亡,即使经正规积极治疗,其有效率为75%~90%[1].
-
HIV 阴性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 MRI 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的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M)的表现及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3年于本院由脑脊液墨汁染色及脑脊液细菌培养确诊的19例 HIV 阴性的 CM 的 MRI 表现及临床预后,采用格拉斯哥结局评分量表进行预后判断:1分=死亡,2分=永久植物状态,3分=严重残疾,4分=中度残疾,5分=恢复良好。1~3分归为预后差,4~5分为预后良好。结果84.2%(16/19)的 MRI 检查异常,84.2%(16/19)表现为脑膜强化,31.6%(6/19)为脑肿胀,47.4%(9/19)为脑实质病变,5.2%(1/19)为血管炎。平均随访时间3.5年,9例 MRI 证实脑实质病变中5例(5/9,44.4%)出现预后不良。结论 HIV 阴性的 CM 的 MRI 表现多样,当出现脑实质病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 隐球菌性脑膜脑炎 磁共振成像 预后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影像学表现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简称隐脑(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 ,CM),为新型隐球菌感染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形成脑膜和脑实质内慢性肉芽肿,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复杂,致死率、致残率及误诊率均很高.近年有增多趋势,但国内影像学杂志报告较少,现对我院2003-2005年收治并经脑脊液病原学确诊的3例CM患者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
肾移植术后结核性脑膜脑炎误诊1例
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防治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患者免疫力低下,极易合并各种感染。而结核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多样,免疫抑制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变化不典型,误诊率高。报告1例肾移植术后合并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误诊为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并比较两者脑脊液细胞学及影像学特点,以期更好地认识此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