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8F-FLT PET/CT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王瑞民;朱海燕;李菲;刘长滨;关志伟;姚树林

    本研究旨在比较18F-FLT PET/CT与CT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及分期的评估价值,分析DLBCL病灶的18F-FLT PET/CT显像及分布特点.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36例DLBCL患者,以18F-FLT PET/CT及CT扫描全身及头颅,用18F-FLT PET/CT及CT测量原发肿瘤的部位、大小及SUVmax,计算与主动脉弓血池SUVmax比值(T/MB).结果表明,18F-FLT PET/CT及CT检测DLBCL病灶的一致率为79.10%,其敏感性分别为96.65%、85.44%,特异性分别为100%、5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6.7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21.05%,假阳性率分别为0%、42.86%,假阴性率分别为3.35%、14.56%,准确率分别为96.82%、83.64%.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8F-FLTPET/CT对DLBCL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均明显好于CT,能够协助DLBCL准确分期,18F-FLT与18F-FDG PET/CT显像比较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作者:李素霞;朱宏丽;郭搏;卢学春;范辉;林洁;杨波;刘洋;杨洋;冉海红;翟冰;韩卫东;王瑶;姚善谦

    高龄侵袭性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探讨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高龄眼眶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1例89岁男性患者经右眼眶肿物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基础上,采用CIK细胞治疗5个疗程,每疗程输注(2 -3)×109CIK细胞2次,同时给予rhIL-21 MU/d皮下注射,连续10 d,观察CIK细胞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该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成功扩增出所需的CIK细胞,培养后的CIK细胞以CD3+和CD8+细胞为主,CD3+ CD56+细胞得到大量扩增.CIK细胞治疗2个疗程后,原发眼眶淋巴瘤及左肾上极病变完全消失,5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IK细胞治疗中未见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龄眼眶淋巴瘤侵袭性较高、分期较晚的患者,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小剂量化疗的基础上,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可能更有助于预防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成辉;任中海;李长生;张敬伟;李明

    目的 观察美罗华(利妥昔单抗,Rituximab)联合COTP方案化疗治疗方案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13例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RCHOP方案: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每1个周期第1天(d1);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注射,d1;表阿霉素60mg/m2,静脉注射,dl;长春新碱1.4 mg/m2,静脉注射,d1;强的松100 mg,口服,d1~d5每21 d为1个周期,重复治疗.全部13例患者完成6个周期化疗后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观察生存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CR+PR)84.6%(11/13),1年PFS率为76.9%(10/13),1年总生存率为92.3%(12/13).结论 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方案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

  •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与利妥昔单抗疗效的关系

    作者:张红雨;管忠震;汪波;黄慧强;夏忠军;林桐榆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 临床病理特点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DLBCL临床病理特征对疗效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survivin及bax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初治DLBCL患者,有效率为90.7%,完全缓解(CR)率为69.8%;难治或复发患者的有效率为80.8%,CR率为30.8%.分期晚(P=0.046)、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高(P=0.024)、难治或复发(P=0.009)以及合并大肿块(P=0.013)的患者疗效明显差.Bcl-2表达阳性者的疗效明显好于阴性者(P=0.04);bax和survivin的表达则与疗效无关(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有效率和CR率较高,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但分期较晚、LDH水平较高、难治或复发、合并大肿块以及Bcl-2表达阴性患者的疗效较差.

  • 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作者:胡婉贞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这种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一般发生在体细胞的增殖和发展过程中,并通过有丝分裂逐代传递,表观遗传包括至少两个方面,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反应密切相关.现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

    作者:辛文杰;李军民

    报道1 例弥漫性大B 细胞性淋巴瘤继发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55 岁的女性患者于2009 年6 月确诊弥漫性大B 细胞性淋巴瘤,接受6 个疗程R-CHOP 方案化疗和1 年评估后出现白细胞计数98.96×109/L.骨髓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出可疑费城染色体和BCR-ABL 基因阳性,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服用羟基脲治疗1 周后,开始服用伊马替尼,并很快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

  • 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作者:李小霞;孙艳;曲荣锋;任立参;李亚荣

    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诊断为PB-DLBCL患者行影像学、病理和骨髓细胞学检查,追踪观察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PB-DLBCL患者均为女性,且具有与乳腺癌相似的临床表现(无痛性乳腺肿块)及影像学表现,1例患者行乳腺肿块切除明确诊断,后给予R-CHOP×4+CHOP×4周期+1次预防性鞘内注射治疗,现治疗结束1年余,随访无复发.另2例近期收治,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确诊,经CHOP×2周期、CHOP×1周期方案化疗,分别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和完全缓解(CR),此2例仍在化疗中,过程顺利.结论:对于以无痛性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应结合其临床资料,若高度怀疑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可以行空心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确诊.R-CHOP/CHOP方案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早期治疗中行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可能会改善预后.

  •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化疗不良反应1例观察与护理

    作者:金姬;韩秀丽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临床表现上,患者常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淋巴结,10%-15%患者有骨髓侵犯,40%-50%患者有淋巴结外病变,患者常出现发热、盗汗、进行性消瘦等全身症状.本病病程进展迅速,如不予以积极治疗,中位生存期不足1年.我科于2009年11月16日收治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多次化疗和护理,病情稳定,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6基因异常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晓燕;闵大六;杨文涛;陆洪芬;郑爱华;施达仁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bcl-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的特征,探讨其在DLBC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1例淋巴结内外DLBCL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切片组织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高频区段E1.7、E1.8、E1.10、E1.11、E1.12的突变和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DLBCL和5例RLH中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①12/51(23.5%)DLBCL存在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主要集中于E1.11、E1.12和E1.10,2/10(20.0%)RLH的生发中心细胞亦可见有bcl-6突变;(②9/32(28.1%)DLBCL有bcl-6基因重排,而RLH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③38/51(74.5%)DLBCL中可见bcl-6蛋白细胞核表达,表达形式有滤泡样型、中间型、散在型,RLH中可见生发中心细胞均呈bcl-6阳性表达;④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重排和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①bcl-6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均可同时发生于DLBCL和RLH的生发中心,表明两者是生发中心和生发中心细胞起源DLBCL的标志,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②bcl-6蛋白在不同病例中的不同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DLBCL的异质性,还可能与DLBCL的分子亚型和预后有关;③bcl-6基因重排仅发生于DLBCL而不发生于RLH,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生,并可作为DLBCL诊断的参考指标.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涂金花;姚丽青;余英豪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s,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分子亚型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采用HE染色及EliVision法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视力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灶;影像学上,CT示肿块多呈稍低密度阴影,MRI示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等信号,强化明显,病灶周围常见明显水肿带.组织学特点为瘤细胞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片状坏死及出血.免疫分子分型示9例DLBCL为生发中心型,7例为非生发中心型.结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是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为2008年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分类已新增加的DLBCL亚型,具有较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行为.好发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病理组织形态特点为瘤细胞弥漫或结节分布,以瘤细胞常围绕血管袖套状浸润为其特征性结构,可有坏死、出血;分子亚型主要为生发中心型.

  • 灰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陈定宝;宋秋静;戴林

    目的 探讨灰区淋巴瘤(grey zone lymphoma,GZL)的概念、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纵隔GZL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例1组织学形态提示纵隔大B细胞性淋巴瘤(PMBL),CD20+,但免疫表型呈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特点,表达CD15和CD30;病例2组织学提示结节硬化型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DLBCL,CD20+,CD30+.结论 GZL是一种独特类型的淋巴瘤,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组织学形态提示PMBL,但免疫表型呈CHL的特点,另一种是组织学提示CHL,但免疫表型提示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两种过渡型病变具有连续性,难以区分CHL和PMBL.

  • 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BCL-2、CMYC表达及预后分析

    作者:张宇;杨明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BCL-2、CMYC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94 例DLBCL患者病例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HBV相关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蛋白表达及预后比较.结果 ① 94例DLBCL患者中乙肝感染率(HbsAg+)为27.6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7.18%);HbsAg(+)组DLBCL患者与HbsAg(-)组相比:疾病分期更晚(P=0.032)、国际预后指数(IPI) 评分更高(P=0.047)、脾脏更易受累(P=0.02);在性别分布、年龄、免疫学亚型、化疗疗程方面无显著差异;② 两组在BCL-2、CMYC蛋白表达方面:HbsAg(+)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bsAg(-)组(84.6% vs 58.8%,P=0.018),在CMYC蛋白表达、BCL-2/CMYC "双表达"方面无显著差异;③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感染、BCL-2阳性、CMYC阳性、CMYC/BCL-2双表达、IPI高危组均为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MYC/ BCL-2双表达、IPI 高危组均为OS、PF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HBV感染、BCL-2、CMYC、BCL-2/CMYC双表达、IPI均与DLBCL预后相关;HBV感染可能通过调控BCL-2作用影响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

  • 软组织原发性淋巴瘤2例MRI表现及病理学分析

    作者:孙景秋;姚楠;陈守康;刘志军;石士奎

    目的:探讨软组织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软组织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MRI影像表现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软组织原发性淋巴瘤均位于下肢,分别呈卵圆形和不规则形,病灶直径7.0~12.0 cm.在T1WI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表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结论:淋巴瘤原发于软组织者罕见,MRI表现肿瘤信号均匀,囊性变及坏死少见,周围肌间筋膜存在脂肪间隙是其特征.

  • CHOP与CHOE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比较

    作者:陈彦帆;韦燕;龚建忠;赵善林;杨泽芳

    文章编号:1001-5930(2009)06-0656-026~8个周期的CHOP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侵袭性淋巴瘤,尤其是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DLBCL)的标准方案已经将近30年,该方案的总有效率为80% ~90%,但5年生存率仅为30%~40%,超过半数的患者终出现复发或耐药[1,2].2004年1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60例,分别采用CHOEP方案和CHOP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并比较2种方案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 C-Myc,Bcl-6,p53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宋琪;任翠爱;卞倩玉;马风梅

    目的 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C-Myc,Bcl-6,p53表达的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8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病理标本中C-Myc,Bcl-6,p53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三者表达的关系.结果 C-Myc,Bcl-6,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58.8%,33.8%.C-Myc,Bcl-6,p53蛋白表达在DLBCL中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免疫组化Hans分型、结外是否受侵及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均无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临床分期、疗效及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DLBCL患者中的C-Myc,p53阳性组要比阴性组治疗效果及预后差,而Bcl-6阳性组治疗效果及预后比阴性组好.结论 C-Myc,Bcl-6,p53蛋白表达情况为DLBCL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 弥漫大B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 Vβ亚家族T细胞分布和克隆性增生特点

    作者:叶静梅;谭获;李扬秋;陈少华;岑东芝;陈思;吴秀丽

    目的:了解弥漫大B淋巴瘤(DLBL)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TCR Vβ基因谱系及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利用RT-PCR 方法扩增6例DLB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24个TCR Vβ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而确定T细胞的克隆性.结果:6例DLBL患者分别表达9~20个TCR Vβ亚家族.患者均存在1个或多个Vβ亚家族的克隆增殖T细胞,增殖形式包括寡克隆、寡克隆增殖趋势及双克隆.Vβ13和Vβ15 亚家族出现克隆增殖性T细胞的频率较高(66.7%).结论:DLBL患者外周血TCR Vβ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具有特点,表现为TCR Vβ亚家族T细胞呈限制性选用和克隆性增殖,这可能是淋巴瘤患者机体对淋巴瘤相关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

    作者:陆锦标;季菊玲;李小秋;鄂群

    0引言mTOR(mall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属于丝/苏氨酸激酶家族,在细胞生长和增殖控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上游,生长信号激活的Akt激酶诱导其磷酸化而活化.下游其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S6 kinase,S6K1,p70S6K)而刺激蛋白质翻译和核糖体形成[1-2].近年来研究表明,多种恶性肿瘤中存在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1-2],该通路因此被视为癌症靶向治疗的新的潜在靶点.雷帕霉素作为免疫抑制剂首先应用于预防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的研究,但随后发现其能通过调节mTOR激酶活性,抑制信号通路的激活而对抗细胞的增殖,因此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临床上,其衍生物CCI-779(Temsirolmus)已被批准用于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

  • 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及MALT淋巴瘤的MDCT对照分析

    作者:李明国;申玉兰;朴永男;赵志梅

    目的:探讨胃的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及MALT淋巴瘤的MDCT影像学表现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0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n=20)及MALT胃淋巴瘤(n=10)患者MDCT增强扫描图像,其中1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合并MALT淋巴瘤.观察病变位置、形态及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及粘膜改变特征以及胃周围淋巴结侵犯特点.结果:20例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MDCT表现为胃壁肿块型(n=5,21.7 %),结节型(n=1,4.3 %),溃疡型(n=5,21.7 %) 和弥漫浸润型(n=8,40.0 %),平均壁厚19.43 mm (6-68 mm),其中1例患者中未发现病灶.10例原发性MALT胃淋巴瘤患者为弥漫浸润型(n=9,90 %),平均壁厚12.75 mm (7-22 mm).在胃壁的强化程度和浆膜层面模糊表现中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为(范围,57.2 HU)和浆膜层面模糊(n=11,55.5 %),原发性MALT胃淋巴瘤为(范围,59.9 HU)和浆膜层面模糊(n=3,30 %).胃周围淋巴结转移中原发性MALT胃淋巴瘤(30 %)淋巴结转移较少于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69.6 %).结论: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及MALT胃淋巴瘤在MDCT上都具有胃壁的增厚及周围淋巴结浸润的特征性表现.我们通过MDCT诊断胃肿瘤时,更好的预测弥漫大B细胞性胃淋巴瘤.

  •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张红雨;陈红涛;汪波;管忠震;林桐榆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survivin表达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收集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128人,均有5年以上完整的随访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survivin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28例DLBCL患者中有84例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5.6%.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5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58.8%和1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积分低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者5年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明显低于表达阴性者;在国际预后指标(international prognosis index,IPI)积分高危患者中,survivin表达阳性与阴性者5年OS无明显差异.结论 Survivin是DLBCL的一个较有价值的预后指标,与IPI联合应用可筛选出低危患者中预后不良病例.

  • CHOP方案(类似方案)与利妥昔单抗联合应用于年轻、预后好的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志祥;李文瑜

    1 文献类型治疗.2 证据水平2b.3 文献来源Michael P, Lorenz T, Anders T, et al. CHOP-like chemotherapy plus rituximab versus CHOP-like chemotherapy alone in young patients with good-prognosis diffuse large-B-cell lymphoma: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y the MabThera International Trial (MINT) Group [ J ]. Lancet Oncol,2006,7 (5): 379-391.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