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治疗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皮下移植瘤的研究

    作者:姜义荣;赖应昌;陈小林;万得胜;陈万宁;祁妙华;刘春生;陈学良;马道新

    为了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系统对K562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将逆转录病毒介导的CDglyTK自杀基因转染入K562细胞,体外实验用MTT法观察5-氟胞嘧啶/丙氧鸟苷(5-fluorocytosine/ganciclovir,5-FC/GCV)对K562/CDglyTK细胞的生长抑制率.体内实验时将K562/CDglyTK细胞和K56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使用GCV和5-FC后,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及裸鼠的生存率.体外实验表明,GCV联合5-FC对K562/CDg-lyTK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K562细胞和K562/CDglyTK细胞后小鼠成瘤率无明显区别;使用5-FC/GCV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的肿瘤形成;经5-FC/GCV治疗后K562/CDglyTK组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裸鼠生存率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结论:双自杀基因在体内外对K562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作者:邹外一;彭丹心;高翔;罗绍凯;李娟;蓝惠霞

    目的探讨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的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18例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情况. 结果真菌败血症占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的3.7%,热带念珠菌是主要菌种,占72.2%,病死率达38.9%,真菌败血症的发生与原发病、强烈化疗、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长期反复应用有关;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4.3%、63.6%.结论非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有增多之势,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防治是关键,治疗首选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

  • 胞嘧啶脱氨酶基因联合5-Fc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

    作者:黄建华;王瑶;李崇辉;钟大光;吕海燕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D)联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含有大肠杆菌CD基因的重组质粒pCD2转染到病毒包装细胞PA317后, 感染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对转基因的细胞进行RT-PCR检测和体内外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EC-CD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SWCD2,与野生型SW1116细胞相比,SWCD2细胞对基本无毒性的原药5-Fc的敏感性增加, 50%细胞生长抑制率(IC50)浓度由野生型SW1116细胞的16 000μmol/L降低到SWCD2的66μmol/L.经5-Fc治疗后,SWCD2细胞的裸鼠移植瘤生长明显缩小.结论 CD基因联合5-Fc对人结肠癌细胞具有实验性基因治疗作用.

  • 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5-FC系统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吕政;张天援;韩苗苗;白福良;吴伟;田贵游;任桂萍;李德山

    本研究提取大肠杆菌JM109菌株的全基因组,克隆获得CD基因,将CD基因和IRES-EGFP基因构建到pEE12.4表达载体上,形成pEE12.4IE-CD真核表达载体.用该表达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后,以不同浓度的5-氟胞嘧啶(5-flucytosine,5-FC)处理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测定CD/5-FC系统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效果.当前导药物5-FC的浓度分别为10、20和30 mmol·L-1时,CD/5-FC系统对HepG2细胞的杀伤效率分别为18.07%、42.98%和62.20%,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尾静脉注射不同剂量5-FC,组间剂量比为1∶0.5,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5-FC对小鼠的LD50为507 mg·kg-1,95%可信限为374~695 mg·kg-1.再以LD50实验中大LD0剂量为基准,组间剂量差值为10 mg·kg-1,测得大安全剂量为200 mg·kg-1,并对体重、体征指标进行跟踪观察.这些检测结果可为动物实验奠定基础.将CD基因连于新城疫病毒(NDV) rClone30载体中并建立肿瘤动物模型,抑制肿瘤实验结果表明,重组新城疫病毒rClone30-CD/5-FC系统具有较高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综上所述,克隆获得的CD基因具有生物学活性,重组rClone30-CD/5-FC系统是一种潜在的治疗肿瘤的方法.

  • 浅谈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宋兹洋

    目的 回顾性总结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药物治疗的临床表现、病程及治愈率.方法 30例(32只眼)患者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治疗上采用抗生素,如庆大霉素结膜下注射,同时用抗生素及抗真菌剂滴眼(1%5-氟胞嘧啶和0 .1~0.3%两性霉素B),加强散瞳治疗.急性期在肝功能正常情况下,可口服抗真菌药(酮康唑)1~3疗程;多种维生素族药物口服,坚持全疗程;2.5%碘酊小病灶早期烧灼,或大病灶的中晚期烧灼,一般不超过3次.结果 30例 (32只眼) 经药物治疗,其中21只眼3~10周溃疡治愈,其余11只眼疗程为3~5个月.合并症病例因病灶穿孔后新生血管深入而愈合.结论 真菌性角膜溃疡.早期诊断,早期合理用药是治愈的关键.小病灶、表浅者用抗真菌剂并及时病灶烧灼效果肯定,预后留有浅层斑翳;治疗期均禁用激素,病灶愈合后仍应巩固用药1月以上.

  • 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将46例小儿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各2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治疗组采用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鞘内注射.结果 治疗组的白细胞恢复为正常水平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都没有死亡病例,治疗组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有效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静脉滴注来说,两性霉素B联合 5-氟胞嘧啶鞘内注射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24例新生隐球菌脑膜炎病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敏;欧阳敏;陈鹏;范学文

    目的:了解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CNM)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CNM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女9例,其中17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包括淋巴瘤、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所有患者均有发热、颅高压症状,13例出现视乳头水肿,4例出现精神症状,2例入院时有意识障碍,1例有抽搐发作,17例脑膜刺激征阳性.所有患者的脑脊液压力均增高,所有病例均经过脑脊液涂片找到隐球菌或(和)真菌培养阳性确诊.其中15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9例.结论:CNM的早期误诊率高,脑脊液涂片及真菌培养有利于确诊;两性霉素B、氟康唑、5-氟胞嘧啶(5-FC)是有效的治疗药物.

  • 不同方法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莹;王立锁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小儿细菌性脑膜炎48例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联合5-氟胞嘧啶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住院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无死亡小儿,治疗组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治疗小儿细菌性脑膜炎比静脉滴注治疗能提高治疗疗效,也有利于小儿的机体恢复.

  • 胞嘧啶脱氨酶对表达不同水平癌胚抗原的大肠癌细胞株的杀伤作用

    作者:黎成金;马庆久;赖大年;鲁建国;武永忠;王小军;李金茂

    目的:探讨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cytosine deaminase,CD)/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系统对表达不同水平癌胚抗原(CEA)的大肠癌细胞株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G1CEACDNa和pCD2分别转导入大肠癌LoVo和SW480细胞株.将转染成功pCD2、G1CEACDNa及未转基因之LoVo和SW480细胞分别接种到BALB/c裸鼠皮下.成瘤2周后,每天腹腔注射500mg/kg的5-FC,观察治疗效果.治疗21d后处死动物,肿瘤标本称重后,以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病理学变化.结果:目的基因在肿瘤组织中获稳定表达.治疗21d后,在LoVo细胞肿瘤中,G1CEACDNa阳性组和pCD2阳性组肿瘤分别重(60.8±15.3)mg和(410.5±56.3)mg,与未转基因组[(3018.5±453.5)mg]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t=4.512;P<0.01,t=3.320);G1CEACDNa阳性组与pCD2阳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t=2.375).在SW480肿瘤细胞中,G1CEACDNa阳性组和pCD2基因阳性组肿瘤分别重(356.5±23.5)mg和(463.5±56.9)mg,与对照组[(3263.5±450.6)m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4.547;P<0.01,t=4.475),但G1CEACDNa阳性组与pCD2基因阳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对大肠癌细胞LoVo和SW480均有明显的选择性杀伤作用及抑瘤效应,但其对CEA高表达的LoVo细胞的抗肿瘤作用,高于CEA低表达的SW480细胞.

  • 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的疗效

    作者:邹忠东;张宝明;黎成金;王瑜;王烈;涂小煌

    .结论:组织特异性CD/5-FC系统热化疗对裸鼠结肠癌肝转移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CD与bcl-Xs基因联合转染卵巢癌细胞株对5-氟胞嘧啶作用的影响

    作者:李清丽;王和;彭芝兰;姚远;刘珊玲

    目的了解自杀基因胞嘧啶脱氨酶基因(cytosine deaminage,CD)及其前药5-氟胞嘧啶(5-fluorucytosine,5-FC)和bcl-Xs基因转移联合作用对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将CD基因和bcl-Xs基因体外转染大鼠卵巢癌细胞株NUTU-19细胞,加入含5-FC的培养基.MTT法检测培养细胞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单一bcl-Xs基因转移及单一CD/5-FC系统作用对NUTU-1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随病毒滴度的增加而增大;将两者联合作用于NU-TU-19细胞,其生长抑制率比两者单独使用时的生长抑制率之和更高,表现为协同效应(P<0.0001).结论CD/5-FC系统与bcl-Xs基因转移联合使用对NUTU-19细胞的生长抑制具有协同作用.

  •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建国;崇雨田;曹红;赵志新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AMB)和5-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40例,观察用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患者中有75%(30/40)出现ALT升高,55%(22/40)出现AST升高,仅有12.5%(5/40)出现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分别有47.5%(19/40)和20%(8/40)的患者出现血尿索氮和血肌酐异常.结论:AMB联合5-FC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时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高,但不引起严重的中毒性肝损害.对肾脏的毒性表现为氮质血症,尿毒症的发生率低.

  • 恩曲他滨及其有关物质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

    作者:赵静;蒋晔

    建立了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测定恩曲他滨及其有关物质5-氟胞嘧啶.采用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20mmol/L硼砂缓冲液-30m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pH 9.5)为运行缓冲液,工作电压20KV、进样电压2KV,检测波长282nm.恩曲他滨与5-氟胞嘧啶分别在31.2~1000pg/ml和15.6~10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8、4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0%、99.8%,RSD为1.6%、1.5%.

  • 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作者:陈宏;温海;徐红;廖万清

    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标准,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对28株隐球菌和念珠菌进行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几何均值比单独用药显著降低(P<0.01);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协同相加作用较为明显,而且未发现有拮抗作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I)的平均值为0.8.提示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对致病酵母主要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

  • 氟康唑与5-氟胞嘧啶体外联合抗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研究

    作者:沈亮亮;叶元康

    目的评价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用药的敏感性及判断两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M27-A推荐的棋盘微量稀释法,检测了30株白念株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及两药联合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同时对两药的作用方式进行判定.结果联合用药时显著减少了每一药物MIC值的几何均数,在40%受试菌表现为协同作用方式,在53.3%的受试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方式,在6.7%受试菌株表现为无关作用方式,未观察到拮抗作用出现.结论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联合比单一药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的活性高.

  • 脂质体介导CD基因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作者:谢轩贵;游潮

    目的 以含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的pCMVCD重组表达质粒转染SHG-44胶质瘤细胞,体外观察5-氟胞嘧啶(5-FC)对转染CD基因的胶质瘤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 体外扩增、酶切鉴定pCMVCD质粒并采用DNA序列测定pCMVCD质粒中的CD基因;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pCMVCD质粒转染SHG-44细胞,G418筛选培养获取抗性细胞克隆 (即SHG-44/CD 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SHG-44/CD 细胞的CD基因蛋白水平表达;流式细胞仪、TUNEL实验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5-FC对表达CD基因的SHG-44/CD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 含CD基因的pCMVCD质粒成功转染进入SHG-44细胞,获取了含CD基因的SHG-44/CD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SHG-44/CD细胞成功地表达了CD.在含5-FC的培养液中培养, SHG-44/CD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形态,TUNEL显示凋亡细胞比例极高;透射电镜可见凋亡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达18.6%,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建立了SHG-44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的CD/5-FC自杀基因系统.诱导SHG-44/CD胶质瘤细胞产生凋亡可能是脑胶质瘤CD基因疗法的重要机制.

  • 5-FC/CD∷UPRT联合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

    作者:史德志;胡卫星;封林森;卢春;唐桂霞;曾怡

    目的探讨5-氟胞嘧啶(5-FC)/CD∷UPRT联合基因系统对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作用.方法以逆转录病毒介导构建C6-CD∷UPRT细胞系,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移植C6-CD∷UPRT细胞至SD大鼠尾状核,设立C6-pLXSN和C6细胞为对照组,建立脑胶质瘤荷瘤鼠模型,应用5-FC腹腔注射治疗,观察肿瘤大小、大鼠存活期、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指标的变化.结果5-FC/CD∷UPRT治疗组(A组)与各对照组相比,A组肿瘤直径平均为(4.2±0.7)mm,远小于对照组的(8.3±1.3)mm,(P<0.01);对照组平均存活期(32±3)d,A组为(85±2)d(P<0.01);A组电镜显示核染色质分裂明显,并见典型的凋亡小体;A组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所占百分率为19.36%.结论5-FC/CD∷UPRT联合基因对大鼠脑胶质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 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

    作者:肖绍武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11例,均给予两性霉素B,起始剂量1 mg·d-1,逐渐递增至0.7~1 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5-氟胞嘧啶8 g·d-1口服,3次·d-1;同时行腰池置管,用两性霉素B 0.5 mg+地塞米松1 mg+尿激酶5万U+注射用水 8 mL配制成混合药液共10 mL,以5 mL·h-1·d-1微量泵注入椎管内,持续4周.观察11例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2、3、4周脑脊液(CSF)压力、CSF细胞数、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等情况.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后第1周CSF压力、CSF细胞数均较入院时显著下降,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均阴性(-).11例患者中,1例引流1周后因腰池引流堵塞后拔除;1例治疗10 d后出现两性霉素B的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导致下肢截瘫及尿潴溜而终止治疗.9例患者治疗后2、3、4周CSF压力、CSF细胞数均降低至正常,CSF墨汁染色、CSF隐球菌培养均阴性(-).结论 两性霉素B椎管内持续给药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

  • AdCMVCD/5FC自杀基因系统治疗CABG术后再狭窄

    作者:刘振玉;方向明;许国安;陈帆;欧阳辉;徐劲;张小强;王省堂;刘学广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基因/5-氟胞嘧啶自杀基因系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含AdCMVCD的病毒上清加压注人兔颈外静脉管腔,半小时后剪下该静脉并用Cuff技术移植于兔颈动脉上,以单纯移植组和AdCMVLacz为对照,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形态变化,并对血管桥外径、管腔、内膜、中膜面积和外弹力膜周长及管腔相对丧失率进行定量分析,以观察抑制内膜和中膜增生、防止血管再狭窄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内膜和中膜面积明显小于两个对照组;管腔丧失率亦明显减少,AdCMVCD组为3.68±0.42%,单纯移植组为9.68±0.41%,P<0.01.结论AdCMVCD自杀基因系统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狭窄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TK/GCV、CD/5-Fc双自杀基因系统治疗人结肠癌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何庆泗;魏冬;牛洪欣;谭伟;王琰珉

    目的:观察胸苷激酶/丙氧鸟苷(thymidine kinase/ganciclovior, TK/GCV)、胞嘧啶脱氨酶/5-氟胞嘧啶(cytosine deaminase/5-fluorocytosine, CD/5-Fc)双自杀基因系统对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结肠癌细胞系SW480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模型,将32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TK/GCV组、CD/5-Fc组、TK-CD联合治疗组,每组8只,TK-CD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法,同时腹腔注射GCV、5-Fc治疗,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况及肿瘤体积、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常规病理、生存期等指标,比较观察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及对荷瘤裸鼠存活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SW480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各治疗组裸鼠人结肠癌移植瘤的生长均受到显著抑制,裸鼠存活期显著延长,联合基因治疗组效果更好,TK/GCV与CD/5-Fc有交互协同作用.结论:TK/GCV与CD/5-Fc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TK/GCV、CD/5-Fc双自杀基因系统效果更强.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