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Ⅱ型成簇恒间隔短回文序列及相关蛋白系统(CRISPR/Cas)研究近况
1987年在大肠杆菌K12的碱性磷酸酶( iap)基因的3′侧翼区首先发现了一类具有短回文特质的DNA重复序列[1]。2002年,这类结构被正式命名为成簇恒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关联蛋白也同时得以命名[2]。2005年,3个研究课题组同时发现间隔序列可能源自于细菌染色体外的其他遗传物质,如噬菌体和接合质粒,并推论CRISPR/Cas系统可以抵制入侵的外源 DNA[3-5]。2007年,来源于侵染噬菌体的新的整合间隔序列得到实验验证;研究同时建立了新获得的间隔序列与细菌抵抗该噬菌体侵袭的直接关联关系,证明了CRISPR/Cas系统是抵抗噬菌体的获得性免疫系统[6]。 Marraffini和Sontheimer[7]证实CRISPR/Cas系统对于接合现象和质粒转化的干扰作用。近基于CRISPR/Cas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了其在细菌毒力、致病性以及如何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相关作用[8]。
-
CRISPR/Cas9技术构建小鼠癌症模型的初步研究进展
CRISPR (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首次在K12大肠杆菌的碱性磷酸酶基因位点附近发现,后统一称为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是在大多数细菌、古细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独特的 DNA 规律性重复序列[1]。 Cas ( CRISPR-associated)基因是位于CRISPR区域临近处的蛋白质编码基因,而且相对保守。 Cas基因可与CRISPR转录出的RNA结合并形成核糖核蛋白复合物,在原核生物中发挥获得性免疫功能,使宿主获得抵抗噬菌体、质粒等外来DNA入侵的免疫能力。 CRISPR/Cas技术是由RNA指导Cas核酸酶对靶向DNA进行特定修饰,能够共定位RNA、DNA和蛋白,因而拥有巨大的改造潜力。此外,也在研究人类疾病致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近,有研究对21种癌症类型开展大规模分析,并将与癌症有关的已知基因目录扩增了25%[2],还有许多重要的癌基因有待进一步发现。而癌症小鼠模型可对癌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因此,CRISPR/Cas9以其高效、准确的对特定基因进行敲除或修饰,已成为目前具有临床与应用前景的基因编辑技术之一。
-
钝齿棒杆菌自发抗噬菌体突变株广谱抗性研究
发酵工业的噬菌体污染一直是严重制约生产的严重问题.在乳品发酵过程中,为了减少生产中的噬菌体污染,企业在发酵生产的多个环节上采取措施,如种子轮换,改善卫生条件,使用噬菌体抑制剂,以及应用和改进噬菌体抗性菌株等.氨基酸发酵生产中的噬菌体污染问题虽然不如乳品发酵过程中表现的那么严重,但仍有时发生,人们一直在不断研究减低噬菌体污染的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