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冠心病(CHD)是世界范围内危害大的心脏病,也是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且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
-
运动锻炼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作用及其机制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致死、致残的原因[1],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的资料表明,冠心病在我国不仅住院人次在逐年快速上升,平均住院费用也列于各种疾病之首.
-
马方综合征基因研究进展
由于分子遗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对儿童心脏病和遗传性成人心脏病的病因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对其进行诊断和干预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 MFS)在基因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血小板功能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已成为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杀手.而血小板的活化及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理基础.止血栓子的形成是血小板一系列反应的结果,在各种病理状态下,血小板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狭窄血管产生的高切应力、各种的产物以及内皮损伤等因素均是激活血小板的刺激因素.大多数血栓性疾病均可以检测到血小板活性增高,而当前冠心病临床治疗中又相继发现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所以加强对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对进一步了解冠心病患者病理进程并指导佳抗栓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目前关于血小板功能实验室检测缺乏统一的金标准,因此本文就血小板功能实验室检验方法的临床评价进行如下概述.
-
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在成人心脏病外科矫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2014-05至2014-08间应用GE Vivid E9经食管四维超声心动图对55例成人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术中超声监测(转机前及复跳后),包括瓣膜病38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6例,先心病5例,动脉瘤2例,心脏肿瘤4例。 -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在新生儿中检出率为0.7%,估计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高达15万~17万,为小儿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2亿多人口中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约有90万,以此推算,我国成人心脏病可能有300万~400万,需要外科治疗的先心病约180万~195万,2004年全国心脏外科手术总数8万余例,其中先心病占60%~65%.
-
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研究进展
冠心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杀手,是北京市近年住院数量增加多的疾病,住院平均费用列在各种疾病之首,也是北京市发生医院外猝死的主要原因.近10年来,北京市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发病死亡年龄明显年轻化.北京市近年尸检研究结果表明,15~39岁年轻人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的发生率已高达31%.
-
石家庄市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分析
冠心病是发达国家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我国人民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也已成为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原因[1],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冠心病突发事件发生率上升,与其突发事件的发生和二级预防不足相关,冠心病二级预防是冠心病防治工作的基本策略之一.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也作了多项研究,研究多在医疗技术先进的大型城市展开,为了解中小型城市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现状,发现冠心病患者临床诊疗中存在问题,分析其二级预防治疗和我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存在的差距及原因,我科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
临床药师参与肝功能异常华法林个体化抗凝治疗一例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成人心脏病的40%.在我国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瓣膜病总数的80%左右.目前,国内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采用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由于人体血液与非正常心内膜表面接触,促使纤维蛋白与血小板凝块的形成,血小板激活及机械瓣膜下游形成湍流,启动凝血级联反应,大量凝血因子生成,机体往往处于高凝状态,加上机械瓣膜的表面均可能形成血栓影响瓣膜功能.因此,抗凝治疗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关键的后续治疗.
-
成人体外循环术后精神症状原因分析
目的研究成人体外循环手术以后发生精神症状的高危因素.方法对52例16岁以上的体外循环手术后发生精神症状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主要表现有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及意识障碍.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患者年龄、术前心功能、既往精神病史、监护室监护时间等方面精神病组和健康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成人体外循环手术后发生精神症状的高危因素有患者年龄、术前心功能、既往精神病史、心脏病史、监护室停留时间等,应高度重视加强护理和观察.
-
ICU心脏手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
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手术后从手术室直接进入监护室,患者不仅身体上处于危险状态,精神上也处于应激状态,时间、场所的变化,以及体外循环手术所致患者-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康复,因此,必须重视术后监护阶段的健康指导.我们为成人心脏病行体外循环术后的104例进行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女性冠心病的特点
冠心病已成为我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杀手.近20年来,男性冠心病死亡率下降,女性却未得到相应的关注.临床研究发现,女性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而且心梗后死亡率较高.要作好对女性冠心病的综合预防,首先应该了解女性冠心病患者发病特征.
-
手术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的护理体会
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 defect ,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我院自2008-01-2010-12,采用体外循环下浅低温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53例,所有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3例,男18例,女35例,男性患者年龄20-49岁,女性患者年龄22-55岁,女性怀孕生子25例,其中12例怀孕2次;其中1例男性患者为Amplatzer伞封堵术后.
-
右室临时起搏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成人心脏术后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右室临时起搏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成人心脏术后难治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室早频发]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4年5月至2016年5月成人心脏术后1周~术后4年出现的难治性恶性VT和VF的心脏病患者8例,男2例,女6例,年龄42~ 72岁,平均64.32岁,其中冠心病搭桥术后1例,瓣膜病术后7例;房颤2例,窦性心律2例.由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利多卡因等)后心率明显变慢(心率低于50 ~70次/min)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还是无法控制或控制不满意,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如室早二联、三联、连发、频发、短阵室速等,立即安置临时心脏右室单级起搏器(ⅤⅥ模式),起搏心率设定在80 ~ 100次/min,室性心律失常好转和控制后查24 h动态心电图,满意后撤除临时起搏.结果 右室临时起搏联合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恶性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VT、VF)的有效率为100%,所有8例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均得到有效控制,住院过程中无一例死亡.治疗过程中一过性低血压(血压在半小时内恢复至80 mmHg以上,1mmHg =0.133 kPa)患者2例;无持续性低血压患者;无心功能显著恶化,无多脏器功能衰竭.右室临时起搏留置时间5~12 d,平均8.0d.所有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2~132个月,平均40.75个月,1年内因心脏事件再次入院2例,出院后1年内非心脏事件死亡1例,5年后死亡1例(终末期冠心病、心肌梗死),纽约心功能Ⅱ~Ⅲ级.结论 右室临时起搏联合盐酸艾司洛尔治疗成人心脏术后并发的难治性VT和VF快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荐.
-
1例成人冠脉搭桥术后延迟关胸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患者的护理
报道1例成人冠脉搭桥术后延迟关胸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的护理。成人延迟关胸较少见,加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对患者卧位及血流动力学要求较高,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同时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及康复锻炼,促进患者自理,使其尽快转换患者角色。本例患者入ICU 12 d,未出现并发症,出院后随诊各项指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