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穴位敷贴治疗胃肠道肿瘤XELOX方案化疗后恶心呕吐23例

    作者:刘军灵;王明波;宁晓娟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疗法治疗胃肠道肿瘤XELOX化疗方案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5例30~65岁接受XELOX化疗方案后恶心呕吐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3例,运用穴位敷贴进行治疗(将半夏、生姜、吴茱萸等制成药团敷于内关、足三里和中脘穴);对照组22例未给予穴位敷贴治疗.结果 经过4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73.91%;对照组总有效率40.91%.结论 穴位敷贴治疗胃肠道肿瘤XELOX方案化疗后恶心呕吐疗效满意.

  • 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EA-mRNA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表达

    作者:姜东林;尹光耀

    目的研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EA-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结果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83例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56.6%,对照组27例(健康人)未见表达.原发性肿瘤、远端转移的患者外周血CEA-mRNA呈高表达,而化疗后外周血CEA-mRNA表达阳性率和水平下降(P<0.05).结论荧光定量RT-PCR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因而,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决定治疗手段、判断疗效、有否转移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 胃肠道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作者:程晖;胡芳;袁柯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抗原19-9(CA19-9)、糖抗原12-5(CA12-5)联合检测在胃肠道肿瘤:胃癌、直结肠癌、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以优选诊断阳性率高的方法.方法对经临床、内窥镜、病理学、CT或磁共振确诊的129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瑞士罗氏ELECSYS2010)检测血清CEA、CA19-9和CA12-5水平,并比较血清联合测定及单项测定结果.结果各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除直结肠癌CEA阳性率可达53.5%外,其它各项均明显低于联合检测阳性率;胃肠道肿瘤标志物检测平均阳性率:CEA为49.0%,CA19-9为32.1%,CA12-5为33.1%,而联合检测明显提高诊断阳性率,胃癌达59.3%,直结肠癌达65.1%,胰腺癌达51.9%.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可明显提高肿瘤诊断阳性率,可弥补单项测定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的缺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护理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顾媛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肠道肿瘤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1月到2015年3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235例胃肠道肿瘤手术病例,对其评估术前危险因素,合理采取预防措施,饮食指导,健康教育,观察下肢静脉血栓早期症状和体征并给予治疗及护理.结果:235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DVT)2例,症状表现为患肢肿胀、压痛、疼痛,通过给予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和病情观察,2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愈后良好.结论: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早期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术后予以精心护理,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愈后良好.

  • 化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

    作者:李燕

    目的:分析讨论化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80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根据肿瘤有无发生转移分为2组,转移组32例,无转移组48例,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80例,将其定为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患者化疗前后的各项凝血指标浓度。结果:转移组 FIB 化疗后为(3.22±0.74)g/L,化疗前为(3.92±1.02)g/L,无转移组 FIB 化疗后为(2.55±0.73)g/L,化疗前为(3.06±0.71)g/L,两组化疗后 FIB 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 <0.05),转移组 FIB、D -D高于无转移组(P <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具有显著高凝状态,随着出现转移灶可导致高凝状态加重,化疗可导致血栓形成出现一过性增加的风险,应明确患者高凝状态变化以进行有效的临床治疗。

  • 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与进展

    作者:冯媛媛

    快速康复外科(FTS)目的在于减少围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刺激,降低由于医疗操作所造成的应激反应以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对近几年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在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与进展进行综述,并与我院实际的护理工作经验相结合,以探讨FTS护理策略。

  • 浅谈双镜联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技术优势

    作者:宋城浩

    双镜联合治疗就是把腹腔镜和胃内镜结合起来用于临床诊断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我国医学发展过程中新使用的治疗方式,一经投入使用后,就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不断地在医学领域中传播开来。把两项先进的治疗技术联合在一起,对胃肠道肿瘤病患的治疗肯定比单一的治疗方法更有效果,它们彼此取长补短,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于科学的治疗之中,大大地补充了内镜或者腹腔镜治疗的单一性与限制性,从而更好地运用在胃肠道肿瘤病患者身上,使得病情得到缓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前进。

  • 树突状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清叶;陈洁;马学真

    目的 探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 40例晚期的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树突状细胞联合化疗组(观察组)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前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成致敏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期间给予患者一周期的5-Fu、CF和奥沙利铂方案的化疗,化疗后回输树突状细胞,对照组给予患者同一方案的化疗,观察临床获益率、卡氏评分和毒副作用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临床获益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骨髓抑制毒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观察组行树突状细胞回输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未发现Ⅲ级以上的毒副作用.结论 两组临床疗效相近,树突状细胞能够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改变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胃肠道肿瘤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临床观察

    作者:王勇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手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观察组应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均匀灌注,根据病人情况即时调整速度和用量.观察术后消化道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测各营养评定指标的变化并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体重、血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浓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早期使用肠内营养能显著改善术后的营养不良状况,并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可行,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高龄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立红

    目的探讨高龄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应用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四年63例高龄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应用全胃肠外营养的护理过程.结果63例患者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高龄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应用全胃肠外营养并加强相关护理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正氮平衡、促进切口愈合、减少胃肠瘘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顺铂腹腔循环热灌注治疗胃肠道肿瘤腹水的疗效观察

    作者:曹汝耀;吕大鹏;李万岱

    目的:对比不同剂量顺铂循环热灌注治疗胃肠道肿瘤腹水的近期疗效及副反应,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同期胃肠道肿瘤腹水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通过腹腔内穿刺置双管建立循环双通路,先行单向灌洗放出腹腔积液,再行循环热灌注.观察组于灌注液中加入顺铂120mg,并静脉给予硫代硫酸钠解救,对照组于灌注液中加入顺铂40mg,两组同时常规水化、利尿、止吐,两周期后对其疗效及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两组102例患者两个疗程后全部可评价疗效,观察组有效率90.7%,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毒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处理,很快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顺铂腹腔内循环热灌注加硫代硫酸钠治疗胃肠道肿瘤腹水近期疗效明显,创伤性小,不良反应少而轻

  • 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治疗进展

    作者:王小娟;梁树辉;丁杰

    胃肠道肿瘤通过腹腔局部播散和种植可导致腹膜转移癌(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患者常会出现肠梗阻、恶性腹水、疼痛等并发症,为肿瘤终末期,预后较差.胃肠道肿瘤腹膜转移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疗、腹腔化疗、减瘤手术、减瘤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给患者的生存带来不同程度的获益,使腹膜转移癌的预后取得了较大的改善.本文将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做一回顾总结.

  • 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术后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坤;赵国海

    营养支持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治疗中日趋重要,随着临床营养及医学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肠内营养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通过对肠内营养的优越性、途径、制剂、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和肠内免疫营养概况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更好改善胃肠道肿瘤术后营养状况提供参考.

  • 药物相关基因指导下的胃肠道肿瘤个体化疗

    作者:邹征云;魏嘉;刘宝瑞

    药物相关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疗是肿瘤化疗引人瞩目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来国外5-氟尿嘧啶、铂类及羟基喜树碱类代谢相关基因及其与胃癌、大肠癌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旨在为消化道肿瘤个体化疗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提供帮助.

  • 胃肠道肿瘤化疗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曲卓慧;刘云鹏

    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而往往在有明显症状之前已出现转移,故多数失去手术机会,而选择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因肿瘤的原发或继发性对化疗药物的不敏感而导致的多药耐药(MDR)常常影响化疗效果,这是临床常见难题.MDR的机制复杂,现综述胃肠道肿瘤MDR产生的机制以及逆转MDR的策略,将对进一步提高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的对比分析

    作者:曲维庆;张恩宁;林志军;徐宗欣;刘磊

    目的: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癌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60例病人被随机分成动脉灌注组(30例)和全身化疗组(30例),动脉灌注组:25例病人施行肝动脉化疗药灌注并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5例病人单纯肝动脉药物灌注,化疗方案:亚叶酸钙+氟尿嘧啶+羟基喜树碱+顺铂.全身化疗组:化疗药同动脉灌注组.结果:与全身化疗组比较,动脉灌注组近期有效率、半年和1年生存率明显提高,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时间、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腹泻、脱发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1),白细胞减少、口腔炎显著减少(P<0.05).结论:与全身化疗比较,肝动脉灌注化疗对治疗胃肠道肿瘤肝转移癌效率高、副作用轻、生存情况明显改善.

  • 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观察

    作者:陈立武;杜建;黄铭涵;江敏

    目的:评价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5例确诊为Ⅲ期原发性胃肠道肿瘤并适合手术治疗者,分别于术前、手术后1周、2周、3周及4周测定外周血NK细胞活性、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分析手术前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NK细胞活性、CD3+、CD4+显著降低(P<0.05),而CD8+明显升高(P<0.05),致CD4+/CD8+比值进一步降低(P<0.01);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在手术后2周明显受抑制,术后3周开始有改善,术后4周可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若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其细胞免疫功能可再次呈现受抑制状态.结论:Ⅲ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与肿瘤负荷存在一定相关性,手术在治疗肿瘤的同时也抑制了患者的免疫功能.

  • 胃、结直肠癌术后良、恶性肠梗阻病因分析

    作者:吴俊东;庄业忠;黄文河;黄棉生;王伟峰;许慕明

    目的:探讨胃癌、结直肠癌手术后肠梗阻的原因.方法:对手术探查的68例胃癌、结直肠癌术后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良、恶性原因所致肠梗阻在发生时间、病理、临床表现及癌胚抗原(CEA)的特点.结果:良、恶性肠梗阻分别占55.9%(38/68)和44.1%(30/68).76.3%(29/38)的良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恶性肠梗阻83.3%(25/30)出现在术后6个月以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肿瘤分化较差、分期较晚者更多发生恶性肠梗阻(P<0.05);良性肠梗阻更多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且血清CEA平均水平和阳性率较恶性肠梗阻低(P<0.05).结论:胃癌、结直肠癌术后发生肠梗阻可根据初次手术时间结合临床特点、原发肿瘤病理及CEA大致判断为良、恶性原因所致.

  • CEA、CA19-9和CA72-4的检测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董冬梅;田艳平;王延春

    目的检测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EA、CA19-9、CA72-4水平,以探讨外周血CEA、CA19-9、CA72-4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6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与20例健康人外周血CEA、CA19-9、CA72-4水平.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外周血CEA、CA19-9、CA72-4阳性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CEA、CA19-9、CA72-4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0.05).三项联检比两项或单项检测敏感度及准确性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EA、CA19-9和CA72-4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胃肠道肿瘤的诊断率.

  • 426例胃肠道肿瘤手术中应用器械吻合的经验体会

    作者:侯林都;王成林

    目的总结器械吻合在胃肠道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应用器械吻合的426例胃肠道肿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结果 1989年至2004年间应用器械吻合治疗胃肠道肿瘤病人426例,成功吻合422例,失败4例,成功率98.6%.术后近期发生吻合口瘘、出血各1例,无狭窄、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器械吻合成功率高,适于在基层医院普及应用.

1136 条记录 51/57 页 « 12...48495051525354...565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