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突发的急症,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多以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开始,常伴有恶心、呕吐.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是否合并血管痉挛,是否复发及得到适当的治疗有关.其中再出血率为15.8%,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危险的因素[1-2].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的重要环节.1997年1月~1999年12月,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8例,其中再出血5例,再出血率为8.6%.现将复发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30例临床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神经科急症,其特征为血液外溢到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中.SAH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这种原因占全部病例的80%;SAH占各型脑血管病的5%~20%,其平均病死率为51%,近期再出血的病死率更高,约为41%~46%,有的可高达70%~80%,我院2002~2004年共收治SAH患者138例,近期再出血30例,占21.74%,分析如下: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及护理对策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果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病残率高.本文对194例中56例再出血的病例进行临床总结,从护理角度分析再出血的诱因,并提出预防护理对策,从而降低本病病死率,提高护理水平.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23例分析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诊断、抢救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再出血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综合文献讨论其发生原因及预防.结果:14 d内再出血25例(88.8%),死亡14例(60.8%),8例内科临床治愈(34.7%),1例手术治愈.表现为头痛加重、痛苦喊叫、意识和呼吸障碍等.结论:突发头痛加重、昏迷、呼吸异常是再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大剂量甘露醇快速静脉输入是抢救的重要措施.
-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SAH再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及腰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AH再出血与颅内压增高、抗纤溶药物使用不当及持续高血压有关。过早起床活动、过度用力为常见诱因。结论:SAH患者应有效控制高血压及颅内压,合理使用抗纤溶药物,积极预防诱发因素。
-
浅谈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而且常易发生再出血,再出血一般发生于首次出血4周之内,且7~14 d发生率高.发生再出血时患者突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逐渐加重,瞳孔一侧散大,一旦发生再出血则死亡率大大提高.我们为了减少再出血的发生,减少病死率,收集了我院自1990年~1997年间的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治疗及处理经验总结出几方面的预防措施,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的一种常见病,起病急骤,多无前驱症状,患者有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伴有恶心呕吐等.本病预后与病因、病情,是否合并血管痉挛,是否复发及得到适当的治疗有关.部分患者也可再出血,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危险的因素[1-2].因此,预防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的重要环节.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8例,其中再出血9例,再出血率为9.2%.现将再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
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循证护理探讨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理论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组(观察组)30例和常规护理(对照组)30例,探讨两组再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再出血的发生率循证护理组为10%,常规护理组为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指导护理全过程,强调主动、早期、实证护理干预介入,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循证护理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护理方法 .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病人治疗与护理
我院1998、1999年共收治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首次出血死亡率10%,再出血死亡率大于50%.现报告5例死亡病例,试从护理角度分析死亡诱因,探讨预防性医疗护理,以期提高医护质量,降低死亡率.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38岁.5例均出现突发剧烈头痛呕吐,其中1例是小便后突发头痛呕吐.5例中意识障碍2例,轻偏瘫1例,双下肢病理征阳性2例,均有典型脑膜刺激征.
-
老年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1998年7月~2004年7月,我院共收治58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再出血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护理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 变,其再发率为30%左右,首发的SAH病死为20~30%,而 再发者的率高达40%~60%[1].SAH后的康复护理是防止 其再发的关键,现将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69例 SAH再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青年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分析与健康教育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诱因与健康教育要点.方法 对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诱发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情绪激动、过早及剧烈活动、突发用力等影响血压和颅内压的因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密切相关.结论 针对再出血诱发因素,采取有效健康教育,是降低患者再出血发生率的必要措施.
-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43例造影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而再出血病死率更高.我院自1998~2004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13例,其中有43例发生再次出血,现将脑血管造影(DSA)及临床原因分析如下.
-
开塞露深部给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便秘的疗效
目的 探讨开塞露深部给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80例SAH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给药法,观察组采用深部给药法,然后对两种给药方法解除便秘效果及对脉率影响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解除便秘有效率分别为95%和32.5%,不同的给药法对患者脉率影响分别为12.5%和62.5%.观察组诱发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开塞露深部给药法在大便排尽感及减少排便用力方面优于传统给药法,但在解除腹胀、腹痛及便后腹泻发生率方面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开塞露深部给药法在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给药法.且深部给药法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更适合SAH患者使用.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诱因分析及护理指导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诱因,总结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从护理环节提出积极防治措施,预防再次出血,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延长蛛网膜下腔再出血患者的生存期.方法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诱因调查分析并进行护理指导.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与血压过高(主要是收缩压升高,平均动脉压大于140 mm Hg,降颅内压后收缩压仍大于180 mm Hg,与舒张压升高关系不大),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早活动,用力排便,屏气,剧烈咳嗽及有吸烟史及饮酒史极其有关,P <0.05.结论 充分认识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从护理上给予早期防治对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尤为重要.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约50%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本病病死率高.以动脉瘤破裂为例,首次出血死亡率为10%~15%,再次出血病死率为41%~46%.因此,预防再次出血成为护理本病的关键.1998年~2001年,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82例,发生再出血44例,占54.7%,其中死亡19例,占再出血的43%,现就44例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预防措施,以降低本病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诱因分析及预防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SAH致命的并发症是再出血,一旦发生再出血处理较困难,是增加患者伤残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原因分析及预防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诱发因素.[方法]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并随访观察6个月,对31例再出血的SAH患者(病例组)与无再出血的47例SAH患者(对照组)的有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78例SAH的再出血率是39.7%;再出血组发病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伴高血压、动脉瘤、入院时间>24 h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发病年龄>60岁、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伴高血压、动脉瘤、入院时间>24 h是SAH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预防再出血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避免诱发因素.
-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脑积水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病例简介例1,患者,女性,68岁,退休干部.于2002年9月13日以头痛、呕吐4天就诊,查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表现不明显而又行脑脊液检查见均匀血性,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
-
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以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和血性脑脊液以及预后严重的神经科常见病.再次出血的危险性常在出血后第一周末急剧上升.二周内达到高峰,第三周趋于下降,第四周病情可基本保持平稳.由此可见该病的再发主要在住院期间,预后除取决于第一次出血的严重程度外,另一方面就完全取决于头三周是否有早期再出血.帮助病人顺利度过出血头三周,预防再次出血发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而做好护理工作是举足轻重的.近五年我科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8例,再发出血39例(23%),将再发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出血的护理工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