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椎体成形术

    作者:程晓霞;陈光利;梁熙虹;张铁山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新型微创技术,是指在影像介导下经皮向骨折或破坏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增强骨折椎体的稳定性,减轻甚至解除患者痛苦的目的.本文就经皮椎体成形术历史、目的、临床疗效、骨水泥作用机制、适应证与禁忌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预防等做一综述.

  • 活性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难复性骨折49例分析

    作者:刘英飞;王涛;陈云庆;周志玲

    目的 观察活性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难复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49例桡骨远端难复性骨折患者,行复位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注入活性骨水泥治疗.结果 4 9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7个月(4~12个月).患者均获得临床愈合.Aro功能评价:优11例,良33例,可3例,差2例.术后患者在桡骨高度的恢复以及患肢各项功能的恢复上较满意.结论 活性骨水泥联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难复性骨折、特别是合并干骺端的严重粉碎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 磷酸镁骨粘合剂的Ames致突变试验研究

    作者:张秉文;俞永林;刘昌胜;郭瀚;屈卫东;蒋颂辉;黄煌渊

    目的 从基因角度探讨磷酸镁骨粘合剂(MPC)的遗传毒理学特性,为MPC的临床应用进一步提供生物安全性依据.方法 将磷酸镁骨粘合剂制备浸提液,采用Ames致突试验,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测试其对各种鼠伤寒沙门菌(TA100、TA102、TA97和TA98)的致突变比值(MR).MR=实验组回变菌落数(Rt)/阴性对照组回变菌落数(Rc).结果 阳性对照组各菌株回变菌落平均数均超过相应阴性对照组回变菌落平均数的2倍以上(MR>2),表明此浸提液各剂量组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突变比值MR均小2.结论 MPC不会引起鼠伤寒沙门菌的回复突变数增加,提示其不会引起基因突变.

  • 骨水泥掺入常用化疗药的释放及活性

    作者:孙诚;柳霞;徐晓明

    目的明确常用化疗药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和5一F尿嘧啶掺入骨水泥后的释放及活性. 方法采用洗提法和MTT法测量药物的释放及活性. 结果三种药物均可从骨水泥中释放并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效应. 结论骨水泥携带抗癌药具有抗肿瘤效应.

  • 携抗癌药骨水泥对肿瘤模型的治疗效应

    作者:孙诚

    目的确定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和5-F尿嘧啶掺入骨水泥后经皮介入治疗小鼠移植瘤的抗肿瘤效应.方法 60只昆明种小鼠,体重17~18 g.S180肉瘤细胞1×106在每只小鼠皮下注射,7 d后随机分4组,每组15只;3组为治疗组,每一组各以上述一种抗癌药骨水泥0.5 ml瘤块内注入;另1组为对照组,仅注入单纯骨水泥0.5 ml.每组10只荷瘤小鼠记录肿瘤大小变化,余5只作病理检查.结果 3组治疗组中,肿瘤体积在1~10 d内逐日缩小或不增大;而对照组中肿瘤体积持续增大.病理检查见治疗组水泥块周边肿瘤组织片状坏死.结论 3种抗癌药骨水泥经皮介入治疗S180肿瘤具有显著抗肿瘤效应.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病变

    作者:赵建彬;马玉泉;顾树明;柳根哲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1例椎体病变,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9例, 转移性肿瘤2例.在DSA或3-D X线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2.5~5.5 ml骨水泥(平均3.5 ml),术毕患者保持卧床,观察、预防性抗感染治疗3天并复查平片和CT片后出院.结果 技术操作全部获得成功,11例病例共治疗13个椎体,11例疼痛完全缓解,1例存在一过性神经根刺激症状,予以激素、消炎止痛后疼痛明显减轻并逐渐消失.随访2~6个月,10患者疼痛无反复,1例患者6天后疼痛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能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和椎体肿瘤引起的临床症状.

  • 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随访分析

    作者:陈亮;杨惠林;唐天驷

    目的 分析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原因和后果.方法 2002年以来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78例,19例出现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平均椎体内骨水泥的注入量为4.2m1).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以上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54~84岁,平均71.2岁.平均随访2年8个月,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背部疼痛评分、渗漏椎间隙高度和MRI指数.结果 渗漏椎间隙T10,11 4例,T11,12 1例,T12L1 4例,L1,2 2例,L2,3 3例,L3,4 1例.其中骨折椎上方椎间隙渗漏10例,下方椎间隙渗漏5例.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的(8.5±2.1)分降低为末次随访时的(3.3±1.4)分(P<0.05);椎间隙前部高度术前为(5.1±2.1)mm,末次随访为(4.8±1.9)mm;中部高度术前为(7.4+3.2)mm,末次随访为(7.3±2.9)mm;后部高度术前为(4.9±2.5)mm,末次随访为(5.0±1.8)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椎间隙高度无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部分渗漏椎间隙的椎间盘髓核信号有不同程度地降低,且不均一.MRI指数由术前25482.4±3467.5下降为18927.6±25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5).结论 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未影响手术缓解疼痛的效果,但可能加速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 颅骨粉碎性骨折自体碎骨成形一期修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程建业;王政刚;张旭东;宫凡;张卫宁

    目的研究并评价颅骨粉碎性骨折急诊手术一期修复的可能性.方法对36例颅骨粉碎性骨折常规清创处理,将创伤区颅骨碎片用丝线及医用胶粘合成形,头皮分层缝合.结果所有病例无感染及皮下积液,术后复查X线颅骨片及头颅CT扫描显示颅骨碎片融合,外观塑形好.结论颅骨粉碎性骨折在急诊清创的同时,行一期修复是对传统治疗方法的一种突破,减少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术后并发症少,对脑组织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术式.

  • 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并发骨水泥反应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后护理体会

    作者:史淑艳

    水泥(骨粘合剂)[1]:常用名为骨水泥,化学名为丙烯酸粘固剂(acrylic cemen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ic,PMMA).1951 年,瑞典Klaer 用PMMA 作为髋关节假体固定材料;1988 年Charnley 深入研究并推广使用,从而使骨粘固剂固定假体置换获得成功;我国1978 年研制成功并应用与临床.

  • 骨水泥阻塞髓腔后钻孔减压对远侧骨干骨内压的影响

    作者:李宏宇;安洪;金先跃;梁斌;尹东;李荣祝;田文

    背景:使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延缓或阻止骨内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目的:验证性观察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钻孔减压对股骨远端骨干骨内压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24只和钻孔减压组18只.模型对照组又分为术后即刻、术后4,8,16周组,每组6只.钻孔减压组又分为术后即刻、术后4,8周组,每组6只.方法:采取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方法,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模型.钻孔减压组造模后在股骨内髁上方1 cm处用电钻钻孔达髓腔内减压(钻头直径4 mm),纵行钻孔2个,必须看到骨髓溢出.钻孔减压组术后当天测压的6只,测完左侧压力后即刻用电钻将原测压孔扩大,看到骨髓溢出为止,同时再增加钻孔一个,彻底减压,作为钻孔减压术后16周组.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术后即刻、术后4,8,16周骨内压.结果:42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模型对照组4,8,16周后实验侧骨内压高于钻孔减压组实验侧(P<0.01)·②模型对照组各时间点均处于骨内高压状态,16周时骨内压有所下降.其中术后4周高于术后16周(P<0.05).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无著性意义(P>0.05).③钻孔减压组术后4周开始恢复基本正常骨内压水平.术后4,8,16周骨内压低于术后即刻(P<0.05),而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钻孔减压的方法不仅能够降低骨水泥阻塞骨干髓腔后造成的骨内高压,而且可以起到长期减压的作用.

  • 模拟骨水泥型人工关节阻塞骨髓腔远侧骨干内压力变化及复方丹参的干预

    作者:李宏宇;安洪;金先跃;梁斌;尹东;李荣祝;田文

    背景: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严重破坏了骨内和髓内的血液循环状态,可引起了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股骨远端的骨内压持续升高并长期存在.目的:观察骨水泥阻塞兔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后复方丹参对股骨远端骨内压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2008-04在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2只,采取兔左侧股骨髓腔内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方法,制作骨水泥阻塞股骨近中段骨干髓腔的动物模型.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选出6只作为造模后即刻组.其余36只兔随机分为2组,复方丹参注射组及生理盐水注射组各18只,再根据不同观察时点分为造模后4,8,16周组,每时点6只.复方丹参注射组造模后每只兔肌肉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2 mL/d.共4周;生理盐水注射组造模后每只兔肌肉注射氯化钠生理盐水注射液2 mL/d,共4周.主要观察指标:测量两组兔造模后即刻、4,8,16周实验侧骨内压.结果:造模后4,8,16周生理盐水注射组兔实验侧骨内压显著高于复方丹参注射组(P<0.05).生理盐水注射组兔实验侧各时点骨内压均处于骨内高压状态,造模后16周骨内压有所下降.造模后4周实验侧骨内压显著高予造模后16周(P<0.05),其他各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虑义(P>0.05).复方丹参注射组兔实验侧骨内压在造模后4周基本恢复正常骨内压水平,造模后8,16周继续保持正常骨内压水平不变.造模后4,8,16周实验侧骨内压均显著低于造模后即刻(P<0.05),造模后4,8,16周3个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可以有效降低骨水泥阻塞骨十髓腔后引起的骨内高压.

  • 一种可注射性骨水泥在骨组织内的降解状态

    作者:姚伟涛;靳安民;时冠军;张辉;王瑞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可注射的磷酸钙骨水泥,并测试该骨水泥的成分、理化学特性及其在骨内的生物降解和成骨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实验室完成.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只,体质量2~2.5kg.根据相关文献合成一种含有β-磷酸三钙(β-TCP)、磷酸二氢钙、碳酸钙和纳米相羟基磷灰石的磷酸钙骨水泥,并用含藻酸钠的液相成分将该骨水泥调制成可用注射器和16号穿刺针操作的注射物.在新西兰大白兔的股骨髁部钻取直径为2 mm的骨洞,并注射入该骨水泥.在术后4,8,12,16周分别取标本,骨脱钙后石蜡包埋并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观察该骨水泥在股骨髁的降解及再生新骨情况.能谱分析测定降解区钙磷比,X射线衍射图(XRD)检测骨水泥在骨内剩余物的成分.结果:采用Gillmore双针法测试该型骨水泥的初凝时间为25~30 min,终凝时间为17~20 h,扫描电镜发现骨水泥的颗粒小、孔隙率高.术后切片见骨水泥在骨内相容性良好,4周后体内降解反应明显,8~12周为降解反应的高峰期,16周时降解反应基本完成;降解同时有大量的骨小梁生成.能谱分析证实降解区钙离子含量显著升高,降解区以外钙离子含量较低;XRD显示术后12周时骨水泥的剩余成分为β-TCP.结论:该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可操作性、生物相容性、骨传导作用良好等特性,并可有效地促进新生骨的形成,是一种较好的骨替代产品.

  • 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郭永智;李亚非;孙天胜;张建政;张立仁

    目的: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BMP)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制成可塑性生物活性人工骨(plastic bioactive artificial bone,PBAB),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其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2在解放军北京军医总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采用兔双侧桡骨干15 mm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植入CPC或PBAB.术后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形态学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等手段综合评价PBAB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结果:PBAB植入2周大量间充质细胞增生和软骨细胞出现并长入材料内部;4周软骨细胞向编织骨分化;8周出现大量板层骨;16周植入的PBAB材料基本降解替代;24周骨缺损处完成骨性连接,新骨向正常骨干结构改建.动态X射线检查显示,伴随新骨的形成和材料的缓慢降解,骨缺损区的密度不断提高.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PBAB组24周桡骨标本抗弯强度为79.19 N,明显高于CPC组的46.06 N,接近正常兔桡骨标本.结论:PBAB是集骨传导和骨诱导于一体的新型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

  • 椎体成形术对实验犬心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滕海军;周跃;范丽静;初同伟

    背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是椎体成形术中常用的注入材料之一,其引起的脂肪栓塞所导致的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在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屡见报道.因此拟观察其在椎体成形术中是否也可引起脂肪栓塞.目的:观察椎体成形术中犬的血液动力学和血气变化及是否发生肺脂肪栓塞.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八十九医院骨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对象: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骨科完成.6只成年犬,雌雄不限,体质重(12.0±2.5)kg,由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动物中心提供.干预:随机抽取4只犬将PMMA注入到犬的L2椎体,另2只犬做对照,仅行手术切开不注射PMMA.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后颈动脉血压.②血气分析.③肺组织病理.结果:平均2.6 mL的骨水泥注入到椎体后导致颈动脉压快速下降(5±2)s,持续(150±35)s,并可导致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为(1.64±0.53)kPa,(P=0.009),pH下降0.09±0.06(P=0.049),氧分压减低(1.95±0.59)kPa(P=0.007),注射PMMA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肺组织病理可见到小血管内有脂肪滴.结论:椎体成形术中注射骨水泥可能引起血压下降和脂肪栓塞,是椎体成形术的潜在并发症.

  • 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

    作者:罗毅;李奇;林荔军;张力;于博;傅栋;叶建东;王秀鹏

    目的:观察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立骨缺损模式,钻取直径5 mm,孔深6 mm的柱状圆洞.其中左侧为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右侧为对照组.②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将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液粉比为0.4)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磷酸钙骨水泥外溢,同时指压2 min至骨水泥凝固;对照组造成骨缺损后充分止血缝合伤口.③于术后4,8,12和16周分别处死新西兰兔(n=5),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在骨组织内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方式.结果:①所有实验动物无一死亡,仅有1只兔术后术区骨折(对照侧).②光镜观察结果:在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组,术后4同时可见材料外缘出现活细胞网状结构;8周时材料边缘可见钉突状或伪足状新生骨小梁伸入其内,同时其表面可见部分软骨内化骨;12周时,边界可见新生骨小梁明显增多、增粗、增长,向材料内部生长,骨小梁边缘可见足量破骨和成骨细胞;16周时清晰可见材料部分降解后形成的空隙,沿孔隙或空隙伸人材料的新生骨小梁与材料交织在一起,骨小梁边缘和部分材料孔隙内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布.而对照组术后早期在骨洞内由机化后的血肿组织填充,炎症反应明显,8~12周时纤维瘢痕形成,16周时未见有新骨形成.③电镜观察结果:在低倍扫描电镜下发现,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的孔径在200~400μm之间分布,大部分孔隙与孔隙之间有90μm左右的小孔道贯通,类似松质骨结构.在骨内植入8周时高倍扫描电镜下观察,在骨-骨水泥交接面可见新生骨小梁沿着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伸长入其内部,两者之间紧密结合.16周时,磷酸钙骨水泥密度明显减低;其间可见网状结构的骨小梁形成,二者之间未见透亮线.结论: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 可注射性磷酸钙骨水泥填充桡骨远端骨折干骺端骨缺损的进展

    作者:苗军;刘春蓉;王继芳;高丽

    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发生桡骨远端骨折后,由于骨质压缩,干骺端骨缺损尤为明显,即使采用各种内、外固定进行治疗,也常常并发残留畸形、腕关节僵硬及疼痛等并发症.进行骨移植或植入骨替代材料可以有效地维持干骺端骨折复位,提高治疗效果.可注射性磷酸钙水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活性骨替代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注射、原位固化、成骨的同时可同步降解等优点,可以较好地填充桡骨远端骨缺损,提供早期稳定性,使患肢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明显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效果.

  • 肌肉及骨内植入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成骨分析

    作者:孙明林;李涤尘;刘亚雄;陈中中

    目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是评价骨移植材料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CPC/BMP)复合人工骨在肌肉和骨缺损处的成骨性能和降解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制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 mrn骨缺损,以大体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材料周围新骨形成的特点和CPC/BMP变化规律.结果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生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者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CPC/BMP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兔皮质骨缺损

    作者:汤国良;范清宇;张殿忠;周勇;文艳华

    目的通过磷酸钙骨水泥( 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 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 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 1 cm的骨缺损,填充 CPC与复合 bBMP异体同种的 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测、印度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对侧以单纯的 CPC做对照.结果第 2周开始复合材料组有血管长入,第 4周 X线片上显示可见、骨痂形成, 12周后,复合材料与两端的骨质愈合良好,局部板层骨致密,哈夫氏系统排列整齐.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 bBMP及同种异体脱钙骨颗粒修复、皮质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 羟磷灰石骨水泥载药后的体外特性

    作者:陈德敏;杨莽;张彩霞

    目的:羟磷灰石骨水泥是新一代室温下可自固化的骨缺损修复用生物活性骨水泥材料.探讨羟磷灰石骨水泥作为药物载体在载入去甲万古霉素药物后对其物理特性和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3/2003-05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实验室完成.在羟磷灰石骨水泥中加入去甲万古霉素药物形成复合体,然后对不同载药量的复合体的基本参数进行测定以观察载药量对羟磷灰石骨水泥的固化反应、凝固时间、抗压强度和表面结构的影响,同时考察复合体的抑菌活性和抑菌周期.结果:药物载入后可降低骨水泥的抗压强度和凝固时间,但不影响固化反应;对药物的抑菌活性也无明显影响,药物以无定形形式存在于骨水泥的孔隙中.结论:羟磷灰石骨水泥中载入去甲万古霉素后其体外特性未见明显影响.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和无骨水泥假体股骨近端广泛骨溶解的定量分析

    作者:张勇;杨彤涛;周勇;马保安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04-0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1.0~2.0 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5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