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轻、中度疼痛对第一、第二躯体感觉皮质激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公维义;薛蕴菁;宋施委;张良成;苏建生;范崇玖

    目的 研究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对第一躯体感觉皮质(SⅠ)和第二躯体感觉皮质(SⅡ)的激活规律.方法 对7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右足测定痛觉阈值后,给予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分级,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 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分别引起志愿者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两种刺激均可激活SⅠ和SⅡ,并以左侧为主.其中,轻度疼痛主要激活左侧SⅠ,对两侧SⅡ激活区域小;中度疼痛明显激活左侧SⅠ和双侧SⅡ.结论 SⅠ对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反应一致,但SⅡ对中度疼痛电刺激的反应更为明显.

  • 静息态fMR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功能连接

    作者:章晨蕾;谭永明;何来昌;钟军;郭建强;周福庆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大脑初级躯体感觉皮层(S1)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 对33例CSM患者(CSM组)及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静息态fMRI,将双侧S1各分为6个感觉亚区(手指、上肢、下肢、胸部、背部和头面部)作为ROI,提取ROI信号,并与大脑其他脑区行基于体素水平相关性分析,获得功能连接系数并构建功能连接图;以双样本t检验比较CSM组与对照组间大脑功能连接的差异,并分析差异脑区功能连接值与临床功能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静息状态下CSM组S1左侧上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减低;S1左侧下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低;S1右侧胸部感觉亚区与双侧角回、双侧额上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颞中回/颞下回、右侧小脑后叶功能连接减低;S1右侧下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功能连接减低(P<0.05,FDR校正).CSM患者S1左侧上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值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呈负相关(r=-0.377,P=0.031);S1左侧上肢感觉亚区与左侧颞下回的功能连接值与上肢感觉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呈正相关(r=0.353,P=0.044);S1右侧下肢感觉亚区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值与下肢感觉JOA评分呈正相关(r=0.406,P=0.019).结论 CSM患者存在与感觉运动相关功能连接异常,提示CSM患者已发生大脑皮层功能重组.

  • 脑磁图及弥散张量成像在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林涛;李业海

    目的 探讨联合利用脑磁图(MEG)、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神经导航技术,在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切除中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 对40例涉及中央区的Ⅱ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神经导航定位肿瘤行手术切除;试验组将脑磁图、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术中可视下定位脑皮质功能区及皮质下传导束,来实现精确切除病灶.术后3d内行MRI、DT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神经传导束完整性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KPS评分.结果 试验组肿瘤全切除率85% (17/20)显著高于对照组55% (11/20);试验组术后致瘫率25% (5/20)显著低于对照组60%(12/20);试验组术后1个月平均KPS评分(84.50±2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4.05±33.36)分.两组在肿瘤切除率、纤维束(FA值)、神经功能保存、KPS评分上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过联合利用MEG、DTI及神经导航技术,可大限度地切除中央区胶质瘤,并更好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急性脑梗死患者初级体感皮质中枢脑磁图特征的研究

    作者:吕佩源;孙占用;孙吉林;李玲;赵宝华;吴杰;崔文柱;李素敏;吴育锦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初级体感皮质中枢脑磁图(MEG)的变化特征.方法对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3~4周进行体感诱发磁场(SEF)检测;同时检测1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电刺激部位为腕部正中神经处,电流脉冲宽度0.3 ms,刺激间隔0.5 s.将SEF发生源位置通过影像融合技术标注于超薄磁共振(MRI)上.SEF波峰由等价电流偶极子(ECD)评估. 结果所有受检者SEF的基本波形为M20, 其ECD位于两侧初级体感皮质"手区"附近.患者组多个SEF参数均存在异常,即:(1)健康对照组两侧M20 ECD空间位置差值为(8±4)mm;患者组为 (11±3)mm,患者组不对称性增大(P<0.01);(2)健康对照组M20潜伏期为(20.7±1.1)ms;患者组健侧半球潜伏期为(21.8±1.2)ms,患侧半球潜伏期为(23.6±1.9)ms,与正常相比均明显延迟(P<0.01);(3)患者组患侧ECD强度为(17±10)nAm,健侧ECD强度为(26±10)nAm,患侧ECD强度减小(P<0.01). 结论 MEG可灵敏地检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皮质中枢功能损伤,并能够客观地评价该病体感皮层中枢的功能状态.

  • 8-OH-DPAT对大鼠体感皮质5-羟色胺抑制单位自发放电的抑制作用

    作者:陈钟伦;刘甘泉;李晓君;陈培熹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T)对大鼠大脑皮质第一体表感觉区自发单位放电(SI-SUD)的影响,以及5-HT1A受体在5-HT抑制SI-SUD中的可能作用.方法:记录微电泳5-HT及5-HT1A受体选择性激动剂8-OH-DPAT前后的SI-SUD,分析:MISI-SUD的平均放电间隔(MISI)变化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微电泳5-HT对SI-SUD的影响有3种情况:则MISI增大(抑制作用)(48/96);MISI减小(兴奋作用)(26/96)或MISI无明显改变(无明显影响)(22/96).其中以抑制作用为主.②在20个5-HT抑制单位中,微电泳8-OH-DPAT可抑制其中17个单位的SI-SUD,而其余3个单位的SI-SUD无明显改变.结论:5-HT对SI-SUD的影响以抑制作用为主.体感皮质的大部分5-HT抑制单位存在有5-HT1A受体,并参与5-HT对SI-SUD的抑制作用.

  • 初级躯体感觉区及海马CaMK Ⅱ在利多卡因减轻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

    作者:王珊珊;崔伟华;任艺;曾敏;韩松;韩如泉;李俊发

    目的 探讨初级躯体感觉区(S1区)和海马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利多卡因减轻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156只,8~ 10周龄,体重240~ 26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组,n=6)、瑞芬太尼组(R组,n=50)、利多卡因组(L组,n=50)和瑞芬太尼+利多卡因组(RL组,n=50).R组静脉注射瑞芬太尼6 mg/kg后,以2.4 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输注时间2 h;L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6 mg/kg后,以200μg·kg-1·min-1的速率静脉输注,输注时间2h.RL组给药方法同R组和L组.R组、L组和RL组于给药前、停药后0.5、2、5及24 h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R组、L组和RL组于停药后即刻、0.5、2、5和24 h时,C组于相应停药后即刻,断头处死,分离S1区和海马,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磷酸化CaMKⅡ(p-CaMKⅡ)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给药前比较,R组、L组和RL组停药后0.5和2h时MWT降低(P<0.05),停药后各时点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R组停药即刻、0.5和2h时S1区和海马p-CaMKⅡ表达上调(P<0.05).与R组比较,RL组停药即刻、0.5和2h时S1区和海马p-CaMKⅡ表达下调,L组停药即刻、0.5和2h时S1区和停药即刻、停药后0.5、2和24 h时海马p-CaMKⅡ表达下调,上述2组停药后0.5、2h时MWT升高(P<0.05).3组各时点TW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减轻瑞芬太尼诱发大鼠痛觉过敏的机制与抑制S1区和海马CaMKⅡ活性有关.

  • 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定位

    作者:孙吉林;吴杰;李素敏;贾秀川;刘连祥;吴育锦

    目的确定运动双手食指后应用磁源性影像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功能区定位的价值并探讨其成像方法.方法 6例受试者接受左、右侧视觉光刺激后运动相应侧食指,双手食指下方各放置一块垫板,垫板上有一个光电偶合器,食指抬起后数据采集计算机即可将光电偶合的一刻为"零"对脑反应信号进行叠加.应用脑磁图记录运动及体感反应叠加后的脑电磁波并将其与相应受试者头 MRI叠加形成磁源性影像.结果食指运动后,每个受试者双侧半球均出现一个高的波峰,左右半球潜伏期分别为 (41.5± 7.8) ms和 (35.5± 3.6) ms.受试者之间左、右半球皮质兴奋的潜伏期( W1)差异无显著意义( t=2.046, P=0.096).将其 ECD叠加到 MRI上可见 ECD均位于中央后回.每个受试者在高波峰之前出现一个小的波峰,潜伏期为负值,左、右半球分别为- (52.9± 25.9) ms和- (63.8± 19.5) ms.受试者之间左、右半球皮质兴奋的潜伏期( W2)差异无显著意义( t=1.342, P=0.237).由磁源性影像显示兴奋的皮质位于中央前回.结论磁源性影像可很好地显示健康受试者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可对运动皮质及体感皮质进行精确定位.

  • 大鼠前爪刺激的体感皮质功能区fMRI研究

    作者:刘含秋;冯晓源;李文军;黎元;孙华平;汤伟军

    应用1.5T MR扫描仪优化适合大鼠动物模型的functional MRI(fMRI)参数,测定其各自条件下大鼠前爪刺激体感皮质功能区的变化.材料和方法:应用1.5T MRI扫描仪对16只Sprague-Dawley雄性鼠进行fMRI检查.前爪刺激大鼠模型采取Block design方式,刺激序列被分成6个30s段落,休息和电刺激状态交替.进行血氧水平依赖测量时改变有效的回波时间(TE),从40~60ms,每10ms为一时间段.根据激活像素的数目和BOLD的大反应激活像素的幅度来分析.结果:fMRI显示的大鼠前爪刺激的体感皮质激活中心高度集中位于受刺激的前爪对侧半球中线外侧1.5~4.5mm,额极后4~6mm,各TE组信噪比为100%,佳回波时间为50ms,其产生多的激活体素和大的BOLD反应强度,激活的容积为11.5mm3±3.8.结论:fMRI是一种无创伤的定位大鼠前爪刺激体感皮质功能区的检测手段,这项技术的实验研究对发展和检测fMRI技术,深入研究体感皮质区脑功能的变化(如学习、可塑性、病变与修复等)具有重要价值.

  • 桶状皮层及其可塑性研究

    作者:黄明德;韩勇;虞燕琴

    桶状皮层的可塑性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躯体感觉皮层(S1)具有良好的组织拓扑结构特性,该皮层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均表现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而该可塑性与感觉皮层的神经环路功能的变化相关.丘脑-皮层突触被认为是发生可塑性的主要部位.在环路水平,同一功能柱内L4到L2/3层突触和L2/3层内的突触可能是实现S1可塑性的必要环节;GABA能抑制环路可能参与了S1的可塑性变化.

  • 人脑运动皮层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范骏;龚洪翰;王进华;曾献军

    目的 采用功能用磁共振成像(fMRI)回波平面(EPI)技术,研究人脑运动皮质血氧水平依赖(BOLD)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 27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右手挤压橡皮圈,在运动和静止两种对比条件下,采集运动皮层的回波平面图像(BOLD-fMRI).分析运动状态和非运动状态信号对比的脑功能图像.结果 fMRI图像显示运动刺激下脑功能活动激活区主要位于对侧感觉运动皮质区、辅助运动区等.结论 fMRI可用于研究活体人脑各功能区的活动,fMRI可对运动刺激下的人脑运动皮质进行初步定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