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该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四大特点.其致残者有中枢性偏瘫以及言语、认知、心理等障碍,以中枢性偏瘫为主.其临床特点表现为异常的痉挛模式,头部轻度旋转,面朝向健侧,患侧上肢屈肌痉挛呈挎篮子状,躯干肌痉挛,患侧下肢伸肌痉挛,迈步时呈踮脚、向外摆动划圈的步态.针对这一特点,我院康复科采取一系列康复手段治疗脑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
-
脑干梗死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我院对脑干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1月收治脑干梗死患者60例,平均年龄(60±5)岁.其中,吞咽障碍16例,中枢性偏瘫31例,步态不稳13例.临床表现为中枢性偏瘫、步态不稳、恶心呕吐、吞咽障碍、偏身痛觉障碍、协调障碍等.
-
胼胝体脂肪瘤并胼胝体发育不全一例报告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7岁.因右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清一天就诊.查体:右侧中枢性偏瘫,完全运动性失语.既往有癫痫发作史.CT检查:于纵裂池相当于胼胝体膝部周围见一"索条"状脂肪密度影,CT值约-97Hu.病灶两侧边缘见对称性、致密地小片、弧线状钙化.
-
脑出血合并黏液性水肿昏迷误诊一例
患者女,51岁,因言语困难伴右侧肢体活动不便15 h于2004年2月24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查体:血压18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嗜睡,运动性失语,右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头颅CT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量约10 ml.入院后给予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意识逐渐清醒.但于2月27日再次出现嗜睡,且逐渐加重,并于3月1日出现意识不清,呈浅昏迷状态,血压93/64 mm Hg,呼吸12次/min,浅慢不规则,时有暂停现象.
-
药物性低血糖偏瘫误诊为脑梗塞7例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7例均为1999年7月至2000年9月本院门诊以急性脑梗塞收入神经科病房的病人。男2例,女5例,年龄57~80岁,平均65.8岁,所有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史半月至10年,以往有高血压病史者4例,有脑梗塞史者1例(无偏瘫后遗症),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1例,所有病例入院前均服用降糖药,服药史长者8年,短者半月,分别服用优降糖,消渴丸或优降糖与二甲双胍合用。 2例患者发病前进食正常,其余5例发病前一日进食少,但仍坚持照常服用降糖药。 二、临床表现:均为安静状态下起病,清晨发病4例,白天空腹状态下发病3例。就诊距发病时间5小时内6例, 16小时1例。所有病人均有精神不振、淡漠、反应迟钝。右侧中枢性偏瘫4例,两眼球凝视麻痹3例,右侧外展麻痹1例,两下肢瘫1例,双巴氏征阳性2例,一侧巴氏征阳性4例,双巴氏征阴性1例。 三、辅助检查:所有病人入院后立即采血急查血糖,采血前未输液者5例,门诊静滴20%甘露醇250ml后收入院者2例,血糖结果为1.2~2.0mmol/L,平均为1.6mmol/L。 四、颅脑CT:所有病例发病后均于门诊行颅脑CT检查, CT正常者3例,报告腔隙性脑梗塞者4例, 2例患者发病后第3天复查了颅脑CT, 1例较前无变化, 1例在放射冠区出现了新的小灶脑梗塞。
-
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瘫痪18例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中枢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中风后中枢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患者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18例患者给予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中枢性偏瘫可有效改善患者言语和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
类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临床分析
临床上,桥脑梗死多表现为脑神经症状、长束症状及小脑症状等,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中枢性偏瘫(包括面舌瘫)而被考虑为大脑半球病变,经CT或MRI检查后证实为桥脑病变的情况.2000~2008年我院收治类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患者30例,本文就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
针刺穴位注射治疗中枢性偏瘫疗效观察
近几年来,本院收治脑血管意外(脑出血后遗症和脑梗塞)致中枢性偏瘫150例,笔者对其中100例采用头、体针、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不仅减少了后遗症,还明显提高了治愈率.
-
针刺治疗Weber综合征10例临床报道
Weber综合征,又称大脑脚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是指中脑腹侧部,即大脑脚内侧出现病灶,损害了同侧动眼神经与位于脚底中部3/5的锥体束,而出现的动眼神经麻痹与偏瘫同时存在的一种特殊症候群.临床表现为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眼球外斜、上睑下垂眼球向上、下方活动不能,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应消失;对侧中枢性偏瘫,中枢性面瘫和舌下神经麻痹[1].本病在临床上不常见,其临床治疗尚没有疗效肯定的方法.笔者多年来采用针刺治疗本病10例,疗效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
手外科扎根临床不断创新
手外科以往在手指再造、皮瓣移植等领域取得了多项世界首创的辉煌成果.在顾玉东院士的领衔下,提出了以健侧颈7为代表的多项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策略,成为国际领先的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心.近十年来,我们聚焦神经损伤及修复后的脑功能重塑研究,揭示了健侧颈7移位后运动感觉中枢功能重塑的模式,发现了一侧半球可以同时支配双侧上肢的重要规律,并将此发现应用到中枢损伤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将健侧颈7应用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实现了将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手外科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
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中枢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中枢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单盲对照方法,将本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中枢性偏瘫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及实验组45例.实验组给予口服或鼻饲脉血康胶囊3粒/次,3次/天,低分子肝索钠5000I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对照组单纯给予低分子给予低分子肝索钠5000IU皮下注射1次/12小时.均连续应用15天,入院第2天及用药后每周行患侧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有无血栓形成,或血栓分布情况及各种血栓声像图特征.同时予治疗前,用药后3、7天凝血功能监测. 结果 两组患者共发生DVT 12例,均发生在患侧肢体.其中实验组共4例,其中髂静脉3例,股静脉1例,发生率8.9%;对照组共8例,其中髂静脉5例,股静脉2例,小腿静脉1例,发生率17.8%.两组均未发生肺栓塞,均未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或颅内再出血情况.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 、APTT及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组患者用药后凝血时间均有延长,均能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两组间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血小板计数的影响上,实验组未增加血小板过度下降的风险. 结论 在常规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的基础上,加用脉血康胶囊,能够改善患者高凝状态,明显降低中枢性偏瘫患者患侧DVT的发生率,并不增加颅内迟发型出血及再出血的风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方法.
关键词: 脉血康胶囊联合低分子肝素钠 中枢性偏瘫 下肢静脉血栓形 -
低血糖性偏瘫6例报告
临床上,低血糖表现多以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饥饿感、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以中枢性偏瘫表现者少见,极易误诊.近年来,我科收治6例低血糖性偏瘫患者.现报告如下.
-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康复期健康指导
急性脑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主要为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常见的是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混合性失语.
-
奥塔戈运动对社区中枢性偏瘫患者恐惧跌倒的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奥塔戈运动项目(Otago exercise programme,OEP)对社区中枢性偏瘫患者因恐惧而害怕跌倒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6月出院的中枢性偏瘫患者61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及对照组31例.试验组患者出院后进行OEP锻炼,对照组未进行OEP锻炼.于所有患者出院前ld(干预前)及第20周随访(干预后)时进行问卷调查,评价患者恐惧跌倒效能、平衡能力及移动能力等指标.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完成OEP锻炼依从率为73.3%.干预前,两组修正版跌倒效能量表(modified fall efficacy scale,MFES)得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得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up and go test,TUGT)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内MFES得分以及BBS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TUGT时间干预后少于干预前(P<0.05);试验组MFES得分以及BBS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TUGT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干预前后MFES得分、BBS得分及TUGT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枢性偏瘫患者出院后进行OEP锻练,可降低患者恐惧跌倒效能,提高患者平衡能力.
-
高血压脑出血的康复治疗
急性脑出血所致的功能障碍主要为运动障碍及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常见的是病变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及混合性失语.
-
Klinefelter综合征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患者,男,35岁,于2006年4月入院.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喘累,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抗炎退热等治疗.2天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查体:颜面发绀,桶状胸,双肺呼吸音粗,肌肉不发达,胡须绒毛状,无喉结,无阴毛,阴茎短小,长约2cm,双睾丸小、质硬,身高186cm,双下肢长,指间距大于身高,左侧肢体中枢性偏瘫,肌力为4级,Babinski征阳性.辅助检查:红细胞6.57×1012/L,血红蛋白218g/L,骨髓像示全系造血细胞显著增生,巨核细胞增生明显,血生化动脉血氧饱和度95%,血清铁8.2μmol/L,睾酮0.2nmol/L(正常值13.0~33.0n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