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肋间神经冷冻止痛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洛利;张永霞;强丽敏

    开胸术后的疼痛常常发生在手术后初1~4 d,是由于麻醉作用的结束和手术创伤大而造成的.术后疼痛会对患者康复产生众多不良影响,也是术后并发症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降低住院费用.我科于2006-01开始,采用开胸术中肋间神经冷冻止痛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肋间神经冷冻预防开胸术后胸痛效果观察

    作者:赵芳;朱以芳;齐海妮;同黎;王雨

    目的:探讨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的止痛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7-05/2007-07在我科开胸手术患者342例随机分成冷冻组、镇痛泵镇痛组和肌内注射哌替啶组,观察术后疼痛情况和并发症.结果:冷冻止痛组较对照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减少.结论:肋间神经止痛效果确切,临床应用的患者有效的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减轻了患者费用负担,值得在胸外科领域广泛应用.

  • 反向斜引进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国峰;王海涛;李红影

    目的 观察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及上臂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90例肩部和上臂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反向斜引进针阻滞法,B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观察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麻醉显效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A组的麻醉显效及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A组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麻醉效果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和高于B组,效果确切、安全、无并发症.结论 反向斜引进针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便,较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法麻醉起效时间快,麻醉效果也更加确切,并发症少,并且有区域阻滞选择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坐骨神经阻滞途径的体会

    作者:陈永学;李金柱;李书河;亢风香

    坐骨神经阻滞一直是I临床麻醉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成功的阻滞,方便手术,而且对生命体征影响很小,一直是临床麻醉中对于危重患者首先的麻醉方法.但往往由于麻醉阻滞效果不理想,而改变麻醉方法.别的麻醉方法由于对生命体征影响大而至风险较大,这一直是困扰临床麻醉的一个难题.

  • 椎旁神经阻滞加PCA治疗肿瘤椎体转移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克忠;高健美;袁萍

    我院1999年1月-2002年4月对15例胸部恶性肿瘤并椎体转移患者的顽固性疼痛用椎旁神经阻滞加PCA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 改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满意度的临床评价

    作者:张强;李朝阳;彭莉萍;吴冬;叶庆明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通过临床应用评价其效果与并发症.方法选择86例ASAⅠ~Ⅲ级,行前臂、手和腕部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56例患者采用周围神经刺激定位仪(StimuplexHNS11;B.Braun Melsungen AG,Melsungen)完成操作,其中20例置管.后30例患者采用找异感的方法,当患者有异感并放射到手的前臂或手指为针尖定位正确.结果总的阻滞成功率95%(82例).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单次给药的感觉阻滞效果好,其次是置管患者,而传统定位的效果相对较差.肌皮神经、前臂正中神经阻、腋神经与前臂内侧皮神经滞效果好.穿刺针平均深度7.2 cm(5.5~9.0 cm).有20例留置导管,均通过周围神经刺激定位仪成功完成,置管深度(9.0±3.5)cm,超过针尖深度3 cm,手术麻醉效果均满意阻滞成功率100%.手指有手术后感觉异常51例,均在1周内完全消失.结论此方法操作简单,体表标志可靠,可置管后固定,有效避免气胸的发生.

  •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的比较

    作者:郭怡;谢澎;徐虹;李建忠

    目的 研究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对TKA患者术后镇痛作用及对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关节外科需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收肌管阻滞镇痛,对照组进行股神经阻滞镇痛.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h、6h、12h、24 h、48 h)疼痛评分,术前、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前静息痛、活动痛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6h、12h、24h、48h,2组患者的静息痛、活动痛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肌管阻滞组患者术后24 h、48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优于股神经阻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2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肌管阻滞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上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股神经阻滞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神经阻滞和收肌管阻滞对TKA患者术后的镇痛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收肌管阻滞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恢复较股神经阻滞快,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和及早恢复.

  • 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联合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作者:张迁

    目的 观察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时顽固性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肩周炎患者112例,行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阻滞结合关节功能锻炼治疗,1次/5 d,3次为1个疗程.结果 经1~3个疗程治疗,6~18个月后随访,痊愈85例,占75.9%;显效27例,占24.1%;总有效率100%.结论 肩胛上神经加腋神经阻滞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较臂丛神经或单纯肩胛上神经阻滞松解法疗效显著,阻滞并发症少,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 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麻醉在会阴切开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温洁

    目的 探讨会阴切开时不同麻醉方式对产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产妇随机分为左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组(阻滞组)和局部组织浸润麻醉组(浸润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镇痛效果、缝合时间、第四产程出血量及产后72h活动的情况.结果 浸润组在镇痛效果、缝合时间、出血量及产后的活动方面均优于阻滞组.结论 在会阴切开缝合术中应用小剂量利多卡因作阴部浸润麻醉有效减轻了产妇的切口疼痛,缩短缝合时间,减少第四产程出血量.

  • 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股骨手术中的效果

    作者:吴波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联合全身麻醉在股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88例行股骨手术的患者分为了两组,观察组行超声引导FICB联合全麻,对照组仅给予全麻,比较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时间点静息、运动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皮后5 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h、6h、12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恶心呕吐、瘙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FICB联合全身麻醉能有效维持股骨手术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减少相关麻醉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效果明确,术后恢复时间短.

  • 腰丛加坐骨神经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季淼

    [目的]比较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A组行腰丛加坐骨神经电针刺阻滞;B组行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阻滞成功率、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各时间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组在手术开始后10 min、20 min时患者SBP与阻滞前相比有所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HR、DBP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注药后30 min,A组腰骶丛神经支配皮区针刺感觉阻滞成功率为98%~100%,B组为92%~100%.A组麻醉优良率为100%,高于B组93.3%,但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局麻药中毒.[结论]相较于腰丛联合第一骶后孔电针刺阻滞麻醉,选择性腰丛加坐骨神经电针刺阻滞麻醉其患者的HR、SBP和DBP均较为稳定,各水平面阻滞成功率较高,神经麻醉效果较好,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较优选择.

  • 髂筋膜间隙阻滞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疼痛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日辉;黄文东;俞建国;黄品

    [目的]探讨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术期疼痛的疗效.[方法]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入手术室时过床前是否应用FICB治疗与否,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入手术室时(T0)、腰硬联合麻醉前摆胸膝卧位时(T1)、术后6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 (T4)、术后48 h(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0~6 h、术后6~12 h、术后12~24 h各时间段镇痛泵按压加药次数及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HR、MAP和SpO2各时间点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VAS评分组间及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T1、T2、T3、T4时间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镇痛泵按压加药次数组间及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观察组术后0~6 h、6~12 h、12~24 h各时间段镇痛泵按压加药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5),在术后24~48 h时间段内两组镇痛泵按压加药次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7/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16/30)(P <0.05).[结论]入手术室过床前即行 FICB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镇痛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过床、摆放椎管内麻醉穿刺体位时的疼痛,且效果可延续至术后将近24 h,减少术后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剂量和并发症发生率.

  •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张庆华;马鑫笛;廖华山

    [目的]探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80例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每组9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45 min(T5)、60 min(T6)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始和维持时间,比较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 T0、T1和T2时间点,MAP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T3~T6时间点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R和SpO2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麻醉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不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心理干预联合护理配合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作者:李美玲;蔡红刚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护理配合在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机及观察组,每组各3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措施,观察组联合应用心理干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患者满意度.[结果]麻醉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同时间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30 min、60 min、术后60 min时HR较麻醉前明显增加(P<0.05),麻醉60 min时SBP、DBP较麻醉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麻醉60 min时SBP、术后60 min时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97.37% vs 84.21%,P<0.05).[结论]心理干预联合护理配合有助于老年下肢手术维持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麻醉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提高患者满意度.

  • 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效果评价

    作者:朱月英;徐晓静;金小鹿

    目的 评价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及早期康复锻炼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住院号单双号将进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52例患者分为两组:CFNB组26例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26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膝关节主动运动情况.结果 CFNB组患者术后6、12、24、48、72 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P<0.01),术后2、7d主动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大限度的恢复假体关节的功能.

  • 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小儿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王皓;赵平;赵广翊;邢准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 FICB)对小儿股骨干骨折术后早期镇痛效果,观察其对于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并与静脉芬太尼作比较。方法选择行单侧股骨干骨折手术患儿36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分为髂筋膜间隙阻滞组( FI组)及静脉芬太尼组( FE组),每组18例。全麻诱导后,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髂筋膜间隙穿刺,FI组给予0.2%罗哌卡因(耐乐品)1 ml/kg,FE组给予生理盐水1 ml/kg,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 min,FE组给予1μg/kg芬太尼,FI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术后拔管送入苏醒室( PACU),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送入PACU即刻(T0)、10 min(T1)、20 min(T2)的疼痛评分、小儿麻醉恢复期躁动评分(PAED)、PA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T0、T1两时点,FI组疼痛评分低于FE组( P <0.05);T2时点,两组3~<8岁患儿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8~14岁患儿FI组疼痛评分低于FE组( P <0.05);与FE组相比,FI组三个时点PAED评分均降低,拔管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能明显减轻小儿股骨干骨折术后苏醒期躁动评分和疼痛评分,效果优于静脉给予芬太尼。

  •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测定使用0.5%罗哌卡因半数有效麻醉容量

    作者:韩流;鲍红光;徐磊;高玉洁;蒋卫清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vertical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ade,VIB)中使用0.5%罗哌卡因半数有效麻醉容量.方法 30例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VIB麻醉,使用序贯法计算出50%患者局麻药有效容量(50% effective vanesthetic volume,EAV50).首位患者0.5%罗哌卡因给药容量定为0.55 ml/ks,如麻醉成功,则下一个患者容量在原基础上减少1.1倍,如麻醉失败,下一个患者容量增加1.1倍.评估实验中臂丛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结果 (1)VIB中,0.5%罗哌卡因的EAV50为0.417 ml/kg,95%的可信区间 为(0.392~0.443)ml/kg;(2)序贯法实验中,VIB给药对臂丛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的麻醉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中局麻药给药容量必须足量才能充分阻滞臂丛神经内侧束、外侧柬和后束,0.5%罗哌卡因的EAV50为0.417 ml/kg,95%的可信区间为(0.392~0.443)ml/kg.

  • 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丛阻滞在小儿腹部小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翔;朱俊杰;陈惠裕

    目的 观察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腹部小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300例需行腹部手术的1~6岁患儿,分为3组: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组(A组)、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骶丛神经阻滞组(B组)、氯胺酮复合七氟醚组(C组),连续监测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观察停药后患儿苏醒时间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相比,B组、C组术中呼吸暂停、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C组相比,A组、B组术后苏醒迅速,并且术后烦躁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 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丛神经阻滞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麻醉安全性高,是一种更加理想的麻醉方法.

  • 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立娜;汲振荣;曹学照;刘钢

    目的 探讨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不同股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 ~ Ⅱ级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20)、全麻复合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组(B1组,n=20)、全麻复合非超声引导股神经阻滞组(B2组,n=20).复合麻醉组全麻诱导前行股神经阻滞.术中采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并根据BIS值及血流动力学调整药物用量.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唤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后疼痛评分、患者满意度评价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B1、B2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清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A组(P<0.05).B1、B2组间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组并发恶心、呕吐、寒战和呼吸抑制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复合股神经阻滞可明显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并且可减轻早期术后疼痛.常规股神经阻滞方法提供同样满意的效果.

  • 颈上神经节封闭治疗神经性耳鸣30耳

    作者:乔小明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痛苦,是患者和医生的难题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负担的加重,神经性耳鸣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耳鸣的治疗方法很多,有西药、中药、手术、穴位刺激和高压氧等疗法.为探讨简便有效的耳鸣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采用颈上神经节封闭治疗神经性耳鸣28例30耳,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