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踝肱指数对糖尿病早期肾病预测价值研究现状

    作者:张海燕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并多发的代谢紊乱性疾病,糖尿病肾病是其全身慢性并发症中的一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因此,对其进行早期预测临床意义重大.相关研究现已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上常用尿微量白蛋白作为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检测指标,但其较易变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踝肱指数作为外周动脉即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检测手段,简单,重复性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害预测中具有重要价值,对2型糖尿病肾脏病变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进展性卒中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肖剑伟;蔡旭;黄宗青;张志;周国强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进展性卒中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别为(1.89±0.31)mm和(1.88±0.42) mm,治疗后分别为(1.18±0.56) mm和(1.45±0.34) mm,治疗后治疗组的颈动脉IMT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斑块负荷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均有减少(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血清P-选择素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P-选择素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斑块性质均呈现硬化趋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斑块性质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进展性卒中能有效发挥改善凝血与纤溶功能的作用,防止易损斑块的形成,降低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IMT,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 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技术在高血压肾病中的评估价值

    作者:黄敏;谢威;赵旦

    目的 探讨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指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及心脏-脚踝血管指数(cardio-ankle vascular index,CAVI)]在高血压肾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高血压肾病的46例患者作为高血压肾病组,另按数字表法随机选取高血压患者50例及健康人群50名分别为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IMT、ABI和CAVI.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尿p微球蛋白(urinary beta 2 microglobulin,β2-MG)、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差异.结果 高血压肾病组ACR、尿β2-MG、IMT、CAVI均较高血压组、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ACR、尿β2-MG、IMT、CAVI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肾病组eGFR及ABI较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ABI较健康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和健康对照组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高血压病情进展及动脉硬化程度加重,IMT、CAVI与肾功能下降呈负相关,ABI与肾功能下降呈正相关,可见动脉硬化程度与肾功能水平密切相关.结论 及早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技术于高血压患者,并使用此检测手段监测血管硬化情况,并予相关药物干预,或许可延缓高血压病情的进展.

  • 可溶性Klotho蛋白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硬化的影响

    作者:贾琳;陈文莉;黎妮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血管硬化与可溶性Klotho蛋白(serum soluble Klotho,sKL)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60例MHD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sKL浓度.检测MHD患者踝一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评价MHD患者血管硬化的程度.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血管硬化的危险因素;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KL浓度与baPWV、IMT的相关性.结果 60例MHD患者中,47例患者baPWV≥1 400 cm/s,血管硬化者占78.3%.根据患者血sKL水平分布范围的四分位数分为4组,Ⅰ组sKL<405 ng/L,Ⅱ组sKL范围为405~624 ng/L,Ⅲ组sKL范围为624~832 ng/L,Ⅳ组sKL>832 ng/L;各组的baPWV、Max IMT随着sKL水平的降低而升高(P<0.01);sKL浓度与baPWV呈负相关(r=-0.115,P<0.01),血清sKL浓度与Max IMT呈负相关(r=-0.22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KL浓度降低(OR=2.336,95% CI 1.153~7.315)和吸烟(OR =4.025,95% CI 2.305~11.234)是MHD患者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sKL浓度下降与血管硬化相关,血清sKL浓度的测定可能有助于血管硬化的诊断.

  • 应用ROC曲线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自成;刘勇;巫少荣;徐宏贵;张爱东;王巍嵩;黄贤珍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及其对CHD的诊断价值.方法:据冠状动脉造影将76例患者分为CHD组(52例)和非CHD组(24例),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颈总动脉IMT,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计算IMT及粥样斑块诊断CHD的灵敏性、特异性.结果:非CHD组及CHD组IMT分别为(0.79±0.11)及(1.11±0.37)mm,斑块发生率分别为8.3%(2/24)及71.2%(37/52),两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总动脉IMT诊断CH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0,IMT诊断CHD的佳分界值为0.90 mm,以IMT≥0.90 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来预测CHD,敏感性82.7%,特异性79.2%.结论:颈总动脉IMT对诊断CHD有一定的准确性,IMT≥0.90 mm及(或)出现粥样斑块是预测CHD较为敏感的指标.

  • 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预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蒋鹏;姜巧珍;任鸿坤;高迎春;窦丽;任志亮

    目的:探讨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诊断预测作用.方法:将无CHD史的214例患者经冠状动脉(冠脉)CT或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狭窄≥50%分为CHD组82例和无CHD组132例.记录一般情况、入院血压及血脂数据,测量大cIMT以及记录颈动脉斑块位置.结果:CHD组中大cIMT明显大于无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9±0.20):(0.99±0.20),P<0.01].CHD组颈总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窦斑块发生概率与无CHD组相比有显著增加(P<0.01).而两组的颈内动脉斑块发生概率则无显著差异.将入组的CHD危险因素、大cIMT及颈动脉斑块进行logistic回归后退法分析,发现高血压(OR= 3.052,95%CI 1.671~5.782,P<0.01)和颈总动脉斑块(OR=2.757,95%CI 1.283~5.924,P<0.01)、颈动脉窦斑块(OR=2.635,95%CI 1.425~4.873,P<0.01)与CHD的发生明显相关,是CHD的强预测因素.结论:颈总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窦斑块是CHD的强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辅助预测CHD的简便、无创、有效的诊断预测指标.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作者:祝艳秋;郭丽苹;姜一农;程云鹏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与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6-01-2017-05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住院的EH患者330例,收集基础临床资料,根据cIMT分为cIMT增厚组(≥1 mm)和cIMT正常组(<1 mm),比较2组间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并分析其与cIM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IMT增厚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cIMT正常组[(61.78±10.86)岁∶(47.30±12.54)岁,P=0.000];cIMT增厚组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明显高于cIMT正常组[(2.23±1.26)μIU/ml∶(1.79±0.85)μIU/ml,P=0.034],而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水平明显低于cIMT正常组[(4.96±0.60)pmol/L∶(5.25±0.57)pmol/L,P=0.012];cIMT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196,P=0.041),与FT3呈负相关(r=-0.215,P=0.025);在校正年龄因素后,cIMT与TSH的相关性消失(β=0.170,P=0.078),但cIMT仍与FT3呈负相关(β=-0.213,P=0.026).结论:FT3水平降低对于EH患者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

    作者:祝艳秋;郭立苹;姜一农;程云鹏

    目的:探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0例,根据IMT,将患者分为IMT增厚组(IMT≥1.0 mm)与IMT正常组(IMT<1.0 mm).比较两组间背景资料及肱动脉FMD的差异,分析1MT与FMD的相关性.结果:IMT增厚组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IMT正常组[(61.78±10.86)岁∶(47.3±12.54)岁,P=0.000],而前者的FMD明显低于后者[(4.28±1.93)%∶(5.44±2.83)%,P=0.039];IMT与年龄呈正相关(r=0.627,P=0.000),与FMD呈负相关(r=-0.328,P=0.001),在校正年龄因素后,这种相关性依然存在(β=-0.302,P=0.002).结论:高血压患者FMD降低可能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 QIMT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田树元;蒋天安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IMT)技术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探讨CCA-IMT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应用QIMT技术测量各组CCA-IMT.选用ROC曲线确定CCA-IMT预测冠心病的适临界值.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CCA-IMT分别为(772±71)μm及(1 043±91)μ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CCA-IMT分别为(915±85)μm和(1124±70)μm,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确定的CCA-IMT临界值为850 μm,此临界值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为91.7%,特异度为82.1%,准确度为72.6%;CCAIMT>1 100 μm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参考指标.结论:CCA-IMT增厚预测冠心病的适阈值为850 μm(0.85mm),增厚大于1 100 μm(1.1 mm)时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参考指标.

  •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

    作者:杜国峰;张志敏;向文海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靶器官损害的早期预测.方法:筛选无糖尿病和其他致动脉硬化性疾病的EH患者149例(EH组),以及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体质指数、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并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计算出AASI,后进行AASI与ACR以及IMT等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H组尿ACR、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IMT、颈动脉异常率以及AASI均增高(P<0.05~0.01),且EH患者的AASI与ACR以及IM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H患者的AASI与肾脏损害及颈动脉内膜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动脉硬化程度的评估指标.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凤娣;徐勤;黄英;朱玉兰

    目的:前瞻性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臂踝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在115例(女61)人群资料中用超声测量颈IMT,用日本科林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臂踝PWV和臂踝ABI,同时测定血TC、TG、HDL、LDL、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体质指数(BMI)等,作均数比较、t检验, IMT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入法和逐步法).结果:115例受检者颈IMT平均值为:(0.64±0.11)mm,男性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女性,年龄≥50岁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年龄<50岁组的,收缩压≥140 mmHg(1 mmHg=0.133 kPa)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收缩压<140 mmHg组的,有高血压病史组的颈动脉IMT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组的.颈动脉IMT主要与年龄、臂踝PWV、收缩压、ABI等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625、0.460、0.412、0.361.多元回归分析,对颈动脉IMT有独立影响的因素是年龄、SBP.结论:颈动脉IMT与臂踝PWV、ABI高度正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各自条件选择一种检查方法用于血管早期病变的检测.

  • 冠心病患者牙齿缺失数目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续彩霞;王丙娜;陈青;石学雪;马千惠;任秀云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初步探讨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病史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详细记录其人口特征、血压、糖尿病病史、心血管病史、血脂系列结果以及口腔情况.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斑块情况.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牙数目与斑块发生存在正相关(OR=1.298,95%CI:1.100-1.531,P=0.002);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牙数目与CIMT存在线性关系,回归系数b=0.041.缺牙数目与斑块直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s=0.519,P<0.001.缺牙数目与血脂各项指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本研究人群(冠心病住院患者),随着缺牙数目的增加,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大小也增加,这表明牙周炎导致的牙齿缺失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一个重要的风险指标.

  •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林利;金雅磊;程新耀

    目的:观察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常见危险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程度.方法:FH患者14例,男6例,女8例,年龄8-65(37.68±19.00)岁,经基因筛查确证后收集临床资料如年龄、血压(SBP、DBP)、心绞痛、心电图结果,以及血脂等生化检查结果(TC、TG、HDL、LDL、APOB、GLU),超声测量双侧颈内动脉、颈动脉窦、颈总动脉大厚度和大平均厚度,对结果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处理.结果:左/右侧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与各参数的相关系数(P值)分别为,年龄:0.25/0.47 (0.30/0.04),TC:0.87/0.77(均P<0.05),TG:0.81/0.72(均P<0.05),HDL:-0.71/-0.49(均P<0.05),LDL:0.87/0.79(均P<0.05),APOB:0.86/0.76(均P<0.05),GLU:-0.21/-0.08(0.40/-0.09),SBP:0.32/0.51(0.18/0.040),DBP:0.34/0.43(0.16/0.07);心绞痛:0.86/0.47(0.00/0.44),心电图:0.55/0.62(均P<0.05).结论:F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水平相关密切,降脂是其根本防治措施.

  • 静息心率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作者:丁立;何国厚;李承晏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按测得RHR值将87例脑梗死患者分为RHR<80次/min组(n=46)与RHR≥80次/min组(n=41),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CIMT、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和血尿酸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HR<80次/min组相比,RHR≥80次/min组患者的CIMT明显增厚(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CIMT明显增加,RHR是一个可以反映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 浅谈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何杰

    目的:根据临床经验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方法:根据我院2012年的体检病例85例,通过超声方法分组比较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是否有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的大小,进行分析总结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发现,患有过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梗死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总体发生率高.结论: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

  • 2型糖尿病患者骨保护素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婷;邵挥戈;唐莉;王敏;万郃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8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为AS组和非AS组,另选同期医院体检中心健康者40名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OPG水平以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AS组OPG水平高于非AS组,两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OPG水平与颈动脉IMT、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OPG及年龄是影响颈动脉IMT的相关因素.结论 在2型糖尿病中,OPG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有必要在病程早期检测OPG,并及早进行干预,降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 老年脑梗塞患者IMT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白翠兰;董育卿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对67例老年脑梗塞患者及30例老年健康人,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IM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老年脑梗塞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P<0.01)且多发性脑梗塞组高于腔隙性及单发性脑梗塞组(P<0.01).结论老年脑梗塞患者IMT明显增厚,且与脑梗塞程度密切相关,IMT可作为预测老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 罗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祖敏;刘丽华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治疗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本试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3例)采用罗格列酮(4 mg·d-1)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B组(29例)单用二甲双胍治疗,在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单独应用二甲双胍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无影响,但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改善;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还显著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 罗格列酮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于防止2型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具有良好作用.

  • 糖尿病足患者骨钙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腾舜;皮银珍;赵晋晋

    目的:研究糖尿病足患者血清骨钙素(BGP)水平的变化以及与踝肱指数(AB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足患者78例(DF 组)为研究对象,另选取2型糖尿病无溃疡者52例(DM 组)为对照组,进行影像学和生物化学指标检查。以 ABI 和 IMT 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采用 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DF 组 BGP 明显低于 DM 组,BGP 与 FPG、HOMA-IR、HbA1c、TG 呈负相关;BGP 与 FINS、HOMA-HBC、HDL-C 呈正相关;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调整 FPG、FINS、HbAlc、HOMA-IR、TG、TC、LDL-C、HDL-C 后,BGP 与 ABI、IMT 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足患者血清 BGP 水平较糖尿病患者更低;血清 BGP 水平越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更大;血清 BGP 水平测定可推测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风险。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杨娉婷;袁洪;翁春燕;王雅琴;曹霞;陈志恒

    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在高血压人群中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 809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作为颈动脉硬化指标,用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eGFR.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比较不同颈动脉硬化组间的eGFR.结果:正常组eGFR为(111.09±25.61) mL/(min.1.73m2)、硬化组为(94.45±27.14) mL/(min.1.73m2)、斑块组为(85.98±26.92) mL/(min.1.73m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590)、吸烟(OR=1.543)、收缩压(OR=1.018)、舒张压(OR=0.977)、血糖(OR=1.132)、三酰甘油(OR=0.873)和eGFR(OR=0.986)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相关(P<0.05).对不同性别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的颈动脉硬化程度与eGFR(OR=0.991)明显相关,但在女性中颈动脉硬化程度仅与年龄相关.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eGFR呈下降趋势且独立于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429 条记录 16/22 页 « 12...13141516171819...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