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86例脑梗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谭诚;邓彦;汤庆峰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彩色多普 勒超声检测18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167例非脑卒中患者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异常的检出率为88.7%明显高于对 照组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硬斑所占比例低于对照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出现异常率达88.7%,且颈动脉 斑块中软斑、硬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血管彩超在高低密度脂蛋白中年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曾纪羡;郑彩红;叶广宁

    目的 通过血管彩超检查了解中年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C)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变化.方法 选取中年患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60例(实验组),与血脂正常的中年人60例(对照组)作对照,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分别记录两组颈动脉IMT的厚度,并了解有无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结果 实验组LDL-C水平、IMT阳性率及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MT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定期开展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于监测患有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中年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 颈动脉超声与血浆铜蓝蛋白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作者:徐衡;林宇鹏;黄家庆;徐名伟;吴强;李建彬;王楚林

    目的::观察冠心病( CA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浆铜蓝蛋白( Cp)变化,为CAD患者的早期筛查,早期预测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至2015年CA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每组30例;检测患者血浆Cp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CRP)、Cp、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组CRP、Cp、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在所有组别中水平低( 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Cp、CRP与CAD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颈动脉超声与血浆铜蓝蛋白检测,有助于识别CAD高危患者,对CAD患者不同缺血状态有一定的预测及诊断价值。

  • 青少年T1DM:体质指数可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作者:

    据中国医学论坛报报道,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青少年T1DM患者中,体质指数( BMI)Z值作为唯一可调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可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论文12月30日在线发表于《糖尿病护理》( Diabetes Care)杂志。
      研究对298例青少年T1DM患者(平均年龄13.3±2.9岁,53.7%为男性)进行了2次相距5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BMI、血脂、血压、HbA1c和吸烟)评估,并在5年随访时使用B超测量其颈动脉IMT。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弹性中的应用

    作者:郭迎春;孟令茜;高志云;马星;刘文瑞;杨漪;彭肖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就诊的11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100 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值、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及膨大指数(AI)等颈动脉弹性参数,并检查两组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结果 观察组 Ep、β、PWVβ及AI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顺应性(A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颈动脉斑块情况出现,观察组有5例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结论 在血管壁形态、结构尚未出现影像学特征改变之前,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的变化反映血管弹性状况,为临床提供早期了解颈动脉弹性变化的新方法.

  • 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跟腱厚度的关系

    作者:何成毓;李洁琪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跟腱厚度(ATT)之间的关系.方法 标准实验室检测所有入选者的空腹血糖(FBG)、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l(ApoA1)、载脂蛋白B(ApoB);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IMT,数字化X线摄影术测量ATT.根据LDL-C水平分为对照组和高脂血症组.结果 高脂血症组血清HDL-C低于对照组[(0.91±0.26) mmol/Lvs(1.13±0.25) mmol/L,P<0.01];TC、LDL-C高于对照组[(6.64±2.15) mmol/L vs(4.90±1.97) mmol/L,(5.04±1.32) mmol/L vs(3.10±1.06) mmol/L,P<0.05];IMT高于对照组[(1.19±0.70)mmvs (0.61±0.59)mm,P<0.01];ATT高于对照组[(10.23±1.82)mm vs (6.37±1.58)mm,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与ATT呈正相关.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IMT与ArIT均增厚,两者呈正相关改变,可能由血脂异常引起.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脂联素的关系

    作者:艾高山;冯岚;何成毓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血浆脂联素水平( APN)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按IMT分别为高血压内膜正常组、高血压内膜增厚组,另收集门诊体检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检测3组的血糖( FBG)、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APN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组间比较,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血浆LDL-C、T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DL-C、TC水平在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与内膜增厚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BG、TG、HDL-C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血压内膜增厚组APN低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2.36±0.27) vs (3.28±0.25) mmol/L,P<0.01)]及对照组[(2.36±0.27)vs(4.25±0.22) mmol/L,P<0.01)];高血压内膜正常组低于对照组( 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IMT与APN ( r=-0.232, P=0.028)呈负相关;与LDL-C ( r=0.207, P=0.036)呈正相关;与HDL-C、TC、TG、FBG无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浆APN水平降低, IMT与APN水平呈负相关, IMT增厚与低APN血症可能都与高血压的发展有关。

  • 慢性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赵旭;李波;曲松滨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伴牙周病患者150例,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中重度牙周病患者80例(A组),轻度牙周病患者70例(B组).选取同年龄段健康志愿者50例为对照组(C组).对150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均行一般检查、牙周检查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测,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结果 3组研究对象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和饮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高血压、总胆固醇、颈动脉斑块、牙齿脱落数、牙龈深度、牙龈出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IMT、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C组(P<0.05),且随牙周病严重程度加重而升高.在牙周病患者中,左、右侧IMT与牙龈深度均呈正相关(P<0.001),有牙龈出血与无牙龈出血患者间左、右侧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牙周病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的预测研究

    作者:刘勇;刘艳丽;周永立;曹珏;李自成

    目的 通过二维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探讨IMT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CCA-IMT.选用ROC曲线确定IMT预测冠心病的适临界值.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分别为(0.79±0.11)mm及(1.11 ± 0.37)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分别为(0.99±0.21)mm及(1.19±0.11)mm.两亚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的CCA-IMT临界值是0.90 mm,此临界值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7.5%.结论 CCA-IMT增厚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MT≥0.90 mm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血清sCD163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陈秀林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单核巨噬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CD163)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92例T2DM患者,其中T2DM伴大血管病变者53例(大血管病变组)、T2DM无大血管病变者39例(单纯糖尿病组).另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组受检者血清sCD163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大血管病变组血清sCD163、hs-CRP水平及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均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高于对照组 (P<0.05);血清sCD163水平与hs-CRP浓度、IM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1,r=0.793,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D163水平是影响T2DM患者IMT值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163水平与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T2DM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诊断和随访指标.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相关因素

    作者:赵亚娟;黄兰;辛立升;冯云生;董巧荣;胡桂才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血液透析中心收治的MHD患者69例,均行MHD治疗1年以上,采用高频B超监测其颈动脉,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IMT ≥1.0 mm与IMT <1.0 mm组,收集各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数据,分析其与颈动脉IMT增厚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26例IMT ≥1.0 mm(37.7%),IMT≥1.0 m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与IMT <1.0 m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增厚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FGF23、1,25-(OH)2D3、iPTH呈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381、0.512、0.482、0.684、0.563、-0.536,0.59,均P <0.05)。结论:MHD患者易发生颈动脉IMT增厚,年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iPTH、1,25-(OH)2D3、FGF23是主要影响因素。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郭迎春;孟令茜;高志云;马星;刘文瑞;杨漪;彭肖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11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将11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ALOKA Prosoundα1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研究对象的弹性模量(Ep)、僵硬度(β)、顺应性(AC)值、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膨大指数(AI)等颈动脉弹性参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Ep、β、PWVβ及AI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IMT、Ep、β、PWVβ呈正相关(P<0.05);IMT、Ep、β、PWVβ与AC呈负相关(P<0.05).结论 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查,可以在血管壁形态、结构尚未出现影像学特征改变之前通过相关参数变化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判断.

  • 老年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庄雄杰;陆泽元;蒋凤秀;张华清;袁帆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CAD)之间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133例T2DM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CAD组(伴CAD,35例)和非CAD组(不伴CAD者,98例),检测两组患者的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绘制ROC曲线,评估其诊断T2DM伴CAD的价值.结果 CAD组患者的IMT较非CAD组明显增厚,斑块分级显著高于非CAD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A-IMT、CCA-IMT及斑块分级是T2DM伴CA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以颈内动脉起始处-内中膜厚度(ICA-IMT)≥0.9 mm、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1.3 mm以及斑块分级≥2中任意2项作为阳性,诊断CAD的特异度为84.25%,灵敏度为95.33%.结论 ICA-IMT、CCA-IMT及颈动脉斑块分级是T2DM合并CAD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IMT及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级可作为预测T2DM合并CAD安全、有效、无创性指标.

  • 血管病变早期检测研究进展

    作者:龙曼云

    着重阐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踝臂指数、脉搏波传导速度、流量介导的肱动脉扩张四种检测技术在早期诊断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旨在强调血管病变的早期筛查和防治的重要性.

  • 超声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的意义

    作者:蔡昱;朱尚勇;刘耀利;黄志坚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的意义.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检测RA患者和对照组的CIMT和FMD.分析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血沉等与CIMT和FMD的相关性.结果:RA患者的CIMT为(0.88±0.16) mm高于对照组的(0.72±0.13) mm(P <0.01);RA组的FMD为(6.52±3.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14±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MT与总胆固醇呈正相关(r =0.326,P<0.05).CIMT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506,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测CIMT和FMD将有助于发现RA患者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徐烨婷;何玉玲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1.5 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l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 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

    作者:李绍华;陈德俊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因ACS于我院就诊的9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6例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观察组46例采用瑞舒伐他汀20 mg,均为1次/d,持续21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G、TC、LDL-C降低,观察组数值更低,P<0.05;两组患者IMT、肌钙蛋白(cTnT)降低,观察组数值更低,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80.43%(37/46),观察组为95.65%(4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ACS效果显著,可更好地调节血脂,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动脉粥样硬化的三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和意义

    作者: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常见的全身动脉系统血管病,可同时累及冠状动脉、颈动脉及其它全身大中动脉血管.AS是一种功能、形态损害共存的病变,功能损害出现于形态异常之前,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厚与粥样斑块是AS过程中的主要形态学改变.过去评价AS常用病理学检查和动脉造影检查,为有创性检查.现越来越多的无创性方法被用于检测AS,比较公认的方法有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本文就这三种无创性检测AS方法进行阐述.

  • 动态血压负荷与老年高血压相关性

    作者:蒙绪卿;刘涛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负荷对老年高血压病程度的评价作用及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方法 对≥60岁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人群监测动态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和颈动脉斑块,分别测量正常血压组(A组)、高压1级组(B组)、高血压2级组(C组)、高血压3级组(D组)血压负荷并进行对照,分析各级的血压负荷与IMT差别;对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E组)和颈动脉正常组(F组)的血压负荷.结果 与A组相比,B、C、D组即各高血压组血压负荷增加,IMT也增加;E组与F组比较,收缩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显著增加,而舒张血压负荷增加不明显.结论 动态血压负荷与老年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相关,其中关系密切的是收缩血压负荷和夜间血压负荷.

  •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事件的影响

    作者:孔维敏;刘林;薛存屹;高昕;欧胜胜;楼青青

    目的 通过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进行检测,探讨IMT、颈动脉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2015年5月至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和神经内科行颈动脉超声的住院患者338例,按IMT是否增厚分IMT增厚组与无IMT增厚组.按颈动脉中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计算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对中风和冠心病发生事件的比值(OR值).结果 338名患者中235位(69.53%)有IMT增厚,有IMT增厚的患者较无IMT增厚的患者中风事件的发生率增加5.102倍(95% CI, 2.858-9.110, P<0.01),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082倍(95%CI,1.221-3.551 ,P=0.007).338名患者中215位(63.6%)有颈动脉斑块,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较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中风事件的发生率增加4.728倍(95%CI,2.793-8.003, P<0.01),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2.439倍(95%CI, 1.462-4.070,P=0.001).结论 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IMT增厚对中风事件的影响大于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事件的影响大于IMT增厚.

429 条记录 18/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