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罗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IMTc和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

    作者:黄卓;雷闽湘;柳岚;唐启斌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c)的变化,以及罗格列酮治疗对两者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5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25例正常人对照.初诊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A组(31例)采用罗格列酮(4mg/d)+ 二甲双胍联合治疗;B组(27例)单用二甲双胍(500~1500mg/d)治疗.高分辨超声检测IMTc,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MP-9水平,3个月治疗后复测IMTc和MMP-9,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初诊2型糖尿病组IMTc和血清MMP-9水平显著升高(P﹤0.05).A组治疗前后IMTc和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IMTc和MMP-9无差异(P=0.071,P=0.06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MTc变化与MMP-9,HDL和WHR有关.结论:血清MMP-9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两者间有显著相关性.提示血清MMP-9水平与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罗格列酮能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IMTc和血清MMP-9水平,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血管保护的作用机制之一.

  •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应用进展

    作者:姜莉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和斑块的形成可作为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指标,超声检测可动态评估其变化,临床应用广泛.该文对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丁苯肽氯化钠治疗青年脑梗死的疗效

    作者:冯志霞;许哲通;吕志坤;何妮娜;张晓红;王晓静;岳术义;郭书琴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两药联合治疗青年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为改善青年脑梗死的预后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于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梗死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例,A组:小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常规治疗,B组: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常规治疗,C组:小剂量瑞舒伐他汀钙+丁苯酞注射液,D组: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丁苯酞注射液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6个月进行NIHSS评分、BI评分及检测高敏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前及后6个月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每月查肝肾功能、心肌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四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hs-CRP、TMT均明显降低,BI评分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14 d后,NIHSS评分、hs-CRP值D组<C组<B组<A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5,P=0.0000;F=14.54,P=0.000 0);BI评分D组>C组>B组>A组(F=4.00,P=0.008 6).治疗6个月后比较,NIHSS评分、IMT、hs-CRP值D组<C组<B组<A组,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83,P=0.000 0;F=14.73,P=0.000 0;F=21.8,P=0.000 0),BI评分D组>C组>B组>A组(F=3.750,P=0.012 0).A、B、C、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6.00%、6.00%、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23,P=0.851).结论 大剂量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丁苯肽注射液可显著改善青年脑梗死的短期及长期预后,不良反应轻微.

  • 瞬时波强在判断颈动脉硬化早期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志勇;郭丽英;周凤华

    目的 研究瞬时波强(WI)在动脉硬化早期改变的特点、诊断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颈总动脉的WI、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指标、血生化指标等的相关关系.建立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根据瞬时波强等指标,建立IMT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IMT与W1、β、Ep、PWV3显著相关(P<0.01).IMT增厚组的W1、β、Ep、PWVβ、PWV_W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W1、β、PWVβ分别为0.875、0.723、0.763;WI、IMT和动脉硬化指标与多种因素显著相关(P<0.05).IMT预测的回归方程为Y(IMT)=-0.246+0.024* W1+0.297*年龄+0.010*Apo B(P<0.01).结论 WI能敏感反映动脉硬化早期改变,能较好地诊断和预测动脉硬化,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 介入工作人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累积受照剂量关系及阈值探讨

    作者:李卫国;李洁清;毛雪松;侯殿俊;贾喜明;马娅

    目的:分析介入工作人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与累积受照剂量的关系,探讨引起IMT异常的累积受照剂量阈值。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27个医院抽取155名介入科放射工作人员作为介入组,同时以放射科工作人员620人作为对照组,对2组人员进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收集2组人员累积受照剂量,采用医用超声仪测量其颈动脉IMT,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IMT与累积受照剂量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介入组人员IMT为(0.70±0.11) mm,IMT异常率4.5%(7/155),对照组人员IMT为(0.68±0.09) mm,IMT异常率3.9%(24/620);2组人员IMT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y^=0.007 x1+0.001 x2-0.098 x3+0.223( y^为IMT值,mm;x1为年龄,岁;x2为累积受照剂量,mSv;x3为性别)。根据回归方程估计IMT=1 mm时对应的各年龄段的累积受照剂量结果显示,年龄越小,需要的累积受照剂量越大;女性相对于男性需要更大的累积受照剂量,才能引起IMT异常。结论放射工作人员IMT和累积受照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可采用线性回归方程估计IMT异常时累积受照剂量的阈值。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寿明;余少英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液透析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方法:选取怀集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2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透析患者,使用超声检测对27例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测定,并将其与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因素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于颈动脉IMT>1.3 mm的患者而言,其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0.8mm≤颈动脉IMT≤1.3 mm的患者,并且其肌酐(Cr)、白蛋白(ALB)含量较低,尿素氮(BUN)、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红蛋白(HGB)等含量较高.经Logistic分析得知,体质量、Cr、BUN、HDL-C与ALB等指标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IMT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IMT进行超声检测能够有效地预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能够有效地帮助医生对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因素进行纠正.

  • 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探讨

    作者:黎荣山;黎文军;刘卓华;王勇;涂强

    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正常体检者中高尿酸血症患者137例设为观察组,血尿酸水平正常者129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与血尿酸水平正常人群相比,高尿酸血症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尿酸水平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相应增大,血浆尿酸水平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颈动脉内中膜硬化的程度.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孟方;张猛;贡雪浩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破裂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明确诊断为双侧颅内动脉瘤单侧破裂患者B超测量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破裂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非破裂侧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双侧IMT均较正常人群升高,而破裂侧IMT较非破裂侧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改变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指标.

  • 降脂通脉合剂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镁日斯;糜小英;钟洁愉

    目的:研究中药降脂通脉合剂对减少和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功效.方法:将随机选取的符合条件的120例患者分为4组,治疗组Ⅰ给予中药降脂通脉合剂治疗6个月,治疗组Ⅱ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服用6个月,治疗组Ⅲ中药降脂通脉合剂加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日1次,服用6个月,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 00 mg,每日1次,服用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减少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抽血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结果:治疗后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明显,降低血脂,尤其在溶解颈动脉硬化斑块方面效果明显,且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组Ⅰ治疗效果良好,可降低血脂,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且无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组Ⅱ可明显降低血脂,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不明显,与治疗组Ⅰ及治疗组Ⅲ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中药降脂通脉合剂能显著降低血脂,减少和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提示中药降脂通脉合剂能降低血脂,减少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

  •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作者:李杰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ness index,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单支病变82例,双支病变74例,三支病变92例.另选同期我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及亚组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超声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及冠心病家族史比例、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吸烟患者比例、并发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比例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中观察组的斑块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斑块患者比例及AASI、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AASI、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P<0.05).结论 AASI联合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密切,并能初步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可为冠心病的初步筛查及临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踝臂指数联合脉搏波速度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临床预测

    作者:王柳;陆士娟;陈海荣;黄康

    目的 观察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评估ABI、PWV、IMT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1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30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在造影前均行常规生化及ABI、PWV、cIMT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再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亚组、双支和多支病变亚组,分析ABI、PWV、cIMT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非冠心病组ABI、PWV、cIMT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亚组、双支和多支病变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WV、cIMT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549,P<0.05;r=0.781,P<0.05);AB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555,P<0.05).结论 ABI、PWV、c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联合应用ABI、PWV和cIMT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与年龄、病程、性别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作者:王贵鹏;沈静;曹桂秋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与年龄、病程、性别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高血压患者病历资料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结果 ,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CIMT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高血压患者的斑块形成情况及管腔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患者性别无关(P>0.05);CIMT≥0.1 mm的高血压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CIMT<0.1 mm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0.1 mm的高血压患者斑块形成情况和管腔狭窄程度均明显优于CIMT≥0.1 mm的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的患者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年龄较高,病程较长,CIMI均值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狭窄的患者比较,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高血压患者年龄更大、病程更长、CIMI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高血压患者年龄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及管腔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且高于正常CIMT水平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病率及管腔狭窄的发生率也大大升高.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青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颈动脉IMT和baPWV的影响

    作者:高辉;宋盛华;董旭;郭万锋

    目的 探讨青年人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和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之间的关系以及OSAHS对青年EH患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conduction velocity velocity,baPWV)的影响.方法 选择EH并OSAHS青年患者92例,设为EH+OSAHS组,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单纯EH青年患者104例,设为EH组.对两组基本资料、生化指标、颈动脉IMT、左心室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baPWV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1)EH+OSAHS组腰臀比、体质量指数及血清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浓度均高于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H+OSAHS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E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升高更为明显;EH+OSAHS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低于E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EH+OSAHS组左心室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较EH组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增高更为明显;EH+OSAHS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较EH组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H+OSAHS组颈动脉分叉IMT略高于E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OSAHS组和EH组baPWV均有增高,但EH+OSAHS组增高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SAHS既是青年EH患者的EH形成的危险因素,也是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以及颈动脉IMT增厚、baPWV加快等动脉粥样硬化和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 心外膜脂肪组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高伟栋;张高星;张红环;彭宇程;赖浚兴;张学芳;陈基华;林如明;赖兆新

    目的 评价经高频超声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92例接受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根据结果分为非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组25例和CAD组67例,CAD组依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亚组;经超声测量EAT和IMT,对各组之间的EAT值和颈动脉IMT进行比较,将EAT和颈动脉IMT与CA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AD组与非CAD组比较,EAT和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6.54±1.21)mmvs.(4.98±1.33) mm,P<0.05;(1.02±0.20) mm vs.(0.83±0.18) mm,P<0.05];CAD三亚组之间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EAT和颈动脉IMT值逐渐升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AT (r=0.624,P<0.001)及颈动脉IMT (r=0.392,P<0.001)与冠状动脉面积狭窄率呈直线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AT和颈动脉IMT均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P值分别是0.028和0.032 (P<0.05).以EAT值≥5.16 mm诊断CAD,诊断敏感性83.6%,特异性68.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82.2% (P=0.001);以颈动脉IMT≥0.87 mm预测CAD的敏感性77.6%,特异性64.0%,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76.6%(P=0.001).结论 经超声测量EAT和颈动脉IMT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简便、可靠和实用的评价指标,可作为CAD患者无创的协同诊断方法.

  • 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作者:曾繁芳;蔡安平;刘幼文;金光临;王涓;潘楚梅

    目的 探讨血浆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alipase A2,Lp-PLA2)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关系.方法 收集168例患者,依据CIMT将患者分为A组(CIMT>0.9 mm)和B组(CIMT<0.9 mm),检测两组血浆Lp-PLA2活性及其他指标,并分析Lp-PLA2活性及其他指标与CIMT的关系.结果 (1)与B组相比,A组血浆Lp-PLA2活性明显升高,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则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吸烟和Lp-PLA2活性与CIMT厚度呈正相关(r=0.665,P=0.168;r=0.815,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与CIMT呈负相关(r=-0.754,P=0.002).结论 对于仅合并吸烟及血浆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的患者,其血浆Lp-PLA2活性升高与CIMT呈正相关.

  • 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宝珍;李浙成

    目的 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itty,PWV)、踝臂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分析PWV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nteima-media thickness,IMT)对于筛选冠心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机收集体检及住院疑似冠心病的132例患者的血管功能性指标PWV、ABI及结构性指标IMT,同时对这些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脉正常组及冠心病组.按照冠脉造影结果又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两支病变、多支病变组.按照分组对检查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观察PWV、IMT对于筛选冠心病的灵敏性与特异性.结果 冠心病组PWV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756 07±314.30 vs.1 385.98±109 92,t=-8.994,P<0.001);冠心病组ABI低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06±0.13 vs.1.19±0.07,t=6.011,P<0.001).PWV对于筛选冠心病的敏感性为66.19%、特异性为96%;IMT对于筛选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0.72%、特异性为75%.结论 PWV、ABI对于评价冠心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很好的诊断价值;PWV比IMT对于冠心病的筛选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 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结合直径对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燕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IMT结合直径对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超声测量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757例)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直径.取颈动脉直径中位数,按照IMT≥或<1.0mm和直径≥或<中位数来进行分类.结果(1)观察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6例(26/757,3.4%);对照组无缺血性脑病发生.(2)脑卒中组IMT及直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的IMT和直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当双侧颈动脉IMT及直径均增大时,脑卒中发生率高(7.1%);其次是单侧颈动脉IMT及直径均增大时,其脑卒中发生率也较高(6.1%),它们的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双侧颈动脉IMT和直径增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IMT结合直径来开展脑卒中筛查,有助于识别高风险及低风险缺血性脑病患者.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及干预有重要意义.

  • 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内中膜结合直径对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李燕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IMT结合直径对缺血性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测量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757例)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直径.取颈动脉直径中位数,按照IMT≥或<1.0mm和直径≥或<中位数来进行分类.结果 (1)观察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6例(26/757,3.4%);对照组无缺血性脑病发生.(2)脑卒中组IMT及直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卒中的IMT和直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当双侧颈动脉IMT及直径均增大时,脑卒中发生率高(7.1%);其次是单侧颈动脉IMT及直径均增大时,其脑卒中发生率也较高(6.1%),它们的脑卒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双侧颈动脉IMT和直径增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IMT结合直径来开展脑卒中筛查,有助于识别高风险及低风险缺血性脑病患者.对高危人群的预防及干预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

    作者:赵鹏鸣;王俭勤;梁耀军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424例非透析糖尿病患者,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按照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或24 h尿蛋白量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比较各组患者生化指标、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差异.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eGFR与年龄、糖尿病病程、24 h尿蛋白量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GFR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患者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eGFR水平较低(均P < 0.05);粥样斑块发生率(71.3%比18.3%,x2=112.42,P<0.01)和高血压患病率(56.4%比29.6%,x2=27.22,P < 0.01)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与年龄(r=0.503,P < 0.01)、糖尿病病程(r=0.204,P<0.01)、24 h尿蛋白量(rs=0.175,P < 0.05)、粥样斑块(rs=0.562,P<0.01)及高血压(rs=0.193,P < 0.01)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r=-0.307,P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尿酸、24 h尿蛋白量和IMT是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OR=1.115,95%CI(1.053,1.165),P<0.001;OR=1.008,95% CI(1.002,1.014),P=0.006;OR=1.492,95%CI(1.170,1.903),P=0.001;OR=1.619,95%CI(1.121,2.339),P=0.010].结论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糖尿病患者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 高敏C反应蛋白对动脉硬化及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诊断意义

    作者:师姗姗;刘幼文;金光临;王涓;曾繁芳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动脉硬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75名动脉硬化患者根据Hs-CRP基线四分位值将其分为4组,比较其空腹血浆Hs-CRP、TC、LDL-C、HDL-C、TG、血糖、临床一般情况及初次就诊和6、12、18、24个月复查时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 BMI、吸烟、收缩期高血压、他汀类药物和2型糖尿病均与Hs-CRP相关(P<0.05),尤以2型糖尿病明显(r=0.5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显示,BMI、吸烟、收缩期高血压、他汀类药物、2型糖尿病和Hs-CRP均与CIMT有关(P<0.01),尤其是Hs-CRP明显(β=0.57).24个月随访期间,第4区组CIMT增长明显.结论 Hs-CRP有独立的动脉硬化和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

429 条记录 17/22 页 « 12...14151617181920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