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支原体肺炎236例临床治疗分析
肺炎支原体是目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现将我院2001年9月至2003年3月小儿支原体肺炎236例门诊、急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收治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ADL评分、SF-36评分、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病原菌感染的优质护理效果显著.
-
清肺通络膏佐治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460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清肺通络膏佐治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选取460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清肺通络膏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单采用基础治疗,对两组患儿疾病的总体疗效,发热、咳嗽、咯痰及气促等单症的消失时间及用药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在停药第30天随访呼吸系统疾病发生次数.结果: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比较,观察组痊愈率98.26%,对照组痊愈率93.89%,痊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咯痰消失时间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热、咳嗽和气促的消失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第30天随访结果两组支气管炎发生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哮喘的发生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清肺通络膏联合西药治疗小儿肺炎在疾病疗效、咯痰消失时间及支气管炎的发生次数上明显优于对照组,而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中西药联合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70例
目的 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40 例确诊为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70 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疗程均为7d,比较2 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临床疗效差异,采用SPSS16.0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红霉素加止嗽散治疗支原体肺炎23例
止嗽散是清代医家程钟龄所拟之经典方,为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剂,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医学心悟》谓本方"治诸般咳嗽",肺炎支原体是小儿、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以发热,咳嗽,咯痰不爽为主要表现,多属肺风咳嗽和外邪闭肺范畴.为此,我们探讨了止嗽散在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
肺炎支原体直接损伤及其免疫学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20%~40%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是由Mp感染所致[1]。 Mp除可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之外,还可导致皮肤损害、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支原体脑炎、心肌炎等多系统的肺外并发症。近年来MPP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抗大环内酯类Mp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2]。 Mp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Mp对宿主直接造成损伤及机体免疫应答紊乱是Mp致病的主要因素[3],现从这两方面对Mp的致病机制综述如下。
-
超声雾化吸入治疗8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定义为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原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或原本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医院外或住院48 h内发生的肺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的首要死因.本文采用分组对比法评价超声雾化吸入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检测的价值
目的:观察D-二聚体(D-D)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9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根据PSI评分高低将其分为重症组27例和非重症组63例,另选9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三组均于入院后空腹采集血标本,检测D-二聚体水平.比较三组D-D水平及死亡和生存患儿的D-D水平.结果:重症组患儿D-D水平明显高于非重症组,非重症组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患儿的D-D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D-二聚体可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放射线表现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pneumonia,CAP)指无明显免疫抑制患儿在院外环境或住院48h内的肺深部急性感染[1].CAP 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诊断有一定困难.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迅速进展,对肺部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2].现探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放射线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本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中的若干问题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是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儿童重症肺炎,其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1]。如何早期将重症肺炎患儿识别出来,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这是临床工作者在治疗重症肺炎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各国有关儿童肺炎的防治指南不断推出,我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管理指南已在中华儿科杂志上发表。指南为临床肺炎诊治建立了规范,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本文就临床医师在诊断、治疗重症肺炎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
关注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病毒性肺炎的诊治
儿科医生早就意识到:婴幼儿和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居首位的病原体是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Ⅰ~Ⅲ型)和流感病毒(甲型和乙型)为主[1],但成人病毒性肺炎发病率一直被低估[2],并认为是区别成人和儿童CAP病原学的重要特征。实际上成人病毒性肺炎并不少见, Ruuskanen等[3]认为全球每年约2亿人发生病毒性肺炎,儿童和成人各占50%。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牵头的成人CAP病原学调查( EPIC研究)结果显示,成人病毒性肺炎占23%,细菌性肺炎占11%,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占3%[4],这再次证明成人病毒性肺炎不但不少见,甚至占美国成人CAP病原谱的首位。
-
漫话病毒与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毒感染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中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在成人CAP病因学上的意义一直尚未确定,也是国内外各种诊疗指南中较少提及或是“一带而过”,回避认真讨论的问题之一。如此严肃的学术问题,按说应在述评等专栏刊出更“名正言顺”些,笔者之所以选择“随笔”栏目又冠以漫话两字,一是因为可以不过于刻板,畅所欲言,且可留下较大探讨、争论的空间,二是采用非“说教”式的方法,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当然也期望因此能吸引更多读者,肯于过目人更多些。
-
维生素D2预防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
目的 探讨维生素D2注射剂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用随机单盲试验法将2~4岁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534例)和对照组(526例).两组儿童均给予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儿童在常规健康指导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2注射剂5000 IU/kg,肌肉注射、1次/月,疗程为3个月.分别于疗程开始、疗程结束及1年后各检测1次血清中25(OH)D水平,记录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的频次,1年后评估疗效.血清25(OH)D水平、社区获得性肺炎年住院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评估指标.结果 入组儿童治疗前血清平均25(OH)D水平为42.5 nmol/L,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为62.4%(661/1060);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儿童血清平均25(OH)D水平分别为45.7 nmol/L和79.7 n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69、P<0.001),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为分别为60.1%和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93、P<0.001).疗程结束1年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儿童血清平均25(OH)D水平分别为44.6 nmol/L和75.4 nmol/L(t=28.79、P<0.001);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率分别为60.7%和19.4%(χ2=187.87、P<0.001);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率为分别为23.6%(126/534例)和6.8%(36/526例)(χ2=61.7、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儿童无明显不良反应,而观察组患儿出现口渴、无力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P=0.19).结论 2~4岁社区儿童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高发生率.常规给予1次/月维生素D2注射剂5000 IU/kg,安全有效,且能够改善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预防和减少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
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
目的 观察抗菌药物序贯疗法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探讨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医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儿给予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照组患儿给予抗菌药物常规治疗,采用SPSS1T.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相互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RP(1.34±0.55)mg/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8.17±9.86)mg/L(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IL-6(1.79±0.89)pg/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5.17±8.6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患儿体内CRP和IL-6水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解读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是全球导致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1],不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2],而且消耗巨大医疗资源[3],因此有必要规范临床对儿童 CAP 的诊断和治疗。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了我国首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4-5],该指南为我国儿童 CAP 的规范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由于儿童 CAP 的病原体发生变迁,细菌病原对抗菌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医学界对肺炎并发症的认识不断深入等原因,在儿童 CAP 的诊疗和预防中涌现出诸多新问题、新进展,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订)》[6-7](以下简称《2013指南》)应运而生,并分为上、下部分别刊载于《中华儿科杂志》2013年第10,11期。笔者拟结合《2013指南》,就儿童 CAP 病原学、临床特征、严重度评估、放射学诊断评估、实验室检查、临床治疗及特异性预防等内容进行解读如下。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不典型表现21例临床诊治探讨
肺炎支原体(MP)是目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常见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使许多不典型的MP感染得以确诊.现将我院于2001-2002年收治的21例非典型表现的MP感染病例报告如下.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喘息的研究进展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10% ~ 40%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由MP引起的[1].儿童MP下呼吸道感染(MP-LRTI)急性期常出现剧烈刺激性咳嗽,并常伴发喘息,急性期后部分患儿出现反复咳嗽和(或)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持续性哮喘.儿童哮喘的早期防治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早期干预).儿童MP感染相关喘息的有效防治属儿童哮喘二级预防措施之一.目前关于儿童MP-LRTI急性期喘息、急性期后反应性气道疾病(RAD)以及哮喘发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对MP感染相关喘息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案以及MP感染与哮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儿童MP感染相关喘息的合理、有效治疗提供参考.基于儿童MP感染的高发病率,期望通过儿童MP感染相关喘息的合理防治,有助于减少MP感染导致儿童呼吸系统长远受损以致哮喘发生的潜在危险.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下)
(接上期第90页)小结 指南要点提示及其循证水平本指南在循证基础上,较广泛参阅当今小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南及其相关文献,尽可能结合我国国情及贴近临床、贴近基层.以下是指南各部分的要点及其循证水平.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
目录·前言·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定义·指南的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病原学·临床特征·放射学诊断评估·实验室检查·严重度评估·治疗·疫苗预防·小结 指南要点提示及其循证水平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三次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学术总结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儿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会,于2000年10月14~17日在重庆召开.会议收到论文511篇,到会代表210人,161篇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会议期间,还进行了中青年优秀论文评比.此次儿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交流会论文的水平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内容涵盖了基础和临床研究,包括群体和细胞分子水平.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就儿童保健、新生儿、感染和消化、呼吸、心血管、血液、肾脏、神经、遗传代谢和内分泌、急救以及免疫等多个领域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复旦大学儿科医院报告,对环境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功能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刺激可改善缺氧缺血大鼠功能结果,环境刺激影响脑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突触结构的可塑性有关.北京儿童医院报告,对5岁以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衣原体感染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肺炎衣原体是我国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婴幼儿肺炎的主要病原,肺炎衣原体无症状感染状态存在,可能是社区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传染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报告对鸡胚圆锥动脉畸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研究结果,实验证明有83个基因克隆在心脏圆锥动脉干缺损畸形与正常心脏之间存在明显的表达差异,某些干基因的缺损可能是造成圆锥动脉干缺损畸形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