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早期脑损伤病理过程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脑血管疾病,尽管近年来对SAH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却没有明显的改善[1].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脑损伤(early brain injury,EBI)可能是导致SAH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f)asm,CVS)多见于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引起的脑底Willis环大动脉管径变细,甚至闭塞.动脉瘤性SAH后CVS的发生率高达70%,其中17%~40%可并发神经功能障碍.CVS是SAH患者病情恶化、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因素.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干预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诱因,如用力劳动、情绪激动、恐惧等,这些因素均能使血压突然升高而促使已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导致SAH[1].大庆市人民医院近年来通过对SAH患者的健康指导及护理,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对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预防再出血的效果观察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腩底部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脑血管病.再次发生出血是SAH的致命并发症.为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SAH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笔者对SAH患者采取了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短期内再发脑室系统广泛出血患者的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SAH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的破裂,先天性动脉瘤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病情凶险,易并发再出血,也是引起患者死亡危险的因素,因此,加强对SAH患者科学而全面的护理更为重要.现介绍我科1例SAH在住院第8天再发脑室系统广泛出血患者的护理.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及其预后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有近30%~40%的患者并发低钠血症,而低钠血症的发生可导致SAH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进一步加重,出现脑管痉挛及诱发脑梗死发生等.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收治急性期白发性SAH患者40例,本文就SAH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
-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麻醉处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死亡率为20%~30%,即使及时接受手术治疗死亡率仍高达1%~25%,复杂动脉瘤,尤其使老年患者死亡率更高[1].本文旨在对SAH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技术应用和经验作一综述.
-
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影响颅脑损伤的病残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脑血管痉挛是其严重并发症,并逐渐成为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1].笔者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尼莫地平联合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外伤性SAH病人,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就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脑血管病12%~22%,引起SAH主要病因有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烟雾病等,尚有15%左右患者脑血管造影甚至重复造影未发现出血原因,其中21%~68%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主要发生在中脑周围池[1].早在1980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n和放射学家van dongen对发生于中脑周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做了大量研究.1985年他们再次发表论文前瞻性研究120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一种临床表现平稳、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放射学独特、预后良好的SAH亚型,并将其命名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non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PNSAH)[2].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治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harachnoid hemorhage,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脑动脉瘤破裂,称为动脉瘤性SAH,约占85%.据统计,约20%的动脉瘤性sAH患者易于在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约有50%的患者死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2].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破裂出血 脑动脉瘤破裂 SAH SAH患者 出血原因 非外伤 统计 -
3H疗法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多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其病死率在32%~67%之间,存活者中有1/3生活不能自理[1].近年来随着早期手术和血管内栓塞的开展,颅内再出血率明显下降,脑血管痉挛(CVS)正逐渐成为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
目测法判断脑脊液黄变对筛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作用
迅速和准确的诊断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救治非常重要[1-2]。目前临床通常采取CT扫描对SAH进行初筛。CT对SAH的敏感性很高,但仍不能检出所有的SAH[3]。对于正常或模棱两可的CT扫描结果,需要腰椎穿刺(简称腰穿,LP)以辅助诊断。在脑脊液(CSF)检查中,大量未清除的红细胞可以支持SAH的诊断,但由于红细胞有可能来自腰穿过程,因此红细胞不能作为诊断依据[4]。我们通过分析13年内在吉林省延边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初诊为SAH患者的资料,评价目测法判断CSF黄变对SAH诊断的敏感性。
-
Rho激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是SAH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951年Ecker及Reimenschneider首先利用造影证明了脑血管痉挛现象的存在,并作了详细的描述,但CVS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仍存在很多令人难以理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有关Rho激酶通路在CVS发生中的作用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
磁共振梯度回波在脑卒中急诊中的应用
在急诊室医生通常选择头颅CT扫描对可疑脑卒中患者进行初查,以明确排除脑出血.CT扫描对大多数脑出血患者有很高的敏感性,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但对颅内微出血及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不够敏感.据报道SAH发病后第1 d的CT检出率为90%,3 d后迅速降至50%,是临床诊治的潜在隐患.本研究报道CT扫描阴性梯度回波阳性的颅内微出血及SAH患者各1例,并探讨MRI GRET2 WI诊断急性脑卒中时的应用价值.
-
人工冬眠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4例临床观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的一种急症、重症,起病急、病死率高,需紧急处理.其发病亦较常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出血脑卒中的20%[1].我院2005~2010年对44例SAH患者采用人工冬眠疗法治疗,旨在探索SAH更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