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阴部乳房外Paget 病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湛海伦;周祥福;杨飞;程勇谋;王德娟;司徒杰

    目的 提高对阴部乳房外Paget 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收治的1 例男性中年阴部乳房外Paget 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阴部乳房外Paget 的诊断和治疗特点.结果 手术距病灶边缘2 cm 处深达深筋膜层将整个病灶切除,术中快速冰冻手术切缘无病变组织,术后腹部转移皮瓣成活,伤口愈合良好.目前密切随访3 个月,腹股沟淋巴结无肿大,超声及胸部X 线片提示无远处转移,患者无不适症状,可正常性生活.结论 阴部乳房外Paget 病发病率低,对难治性阴囊湿疹样病变要及时切取全层皮肤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治疗首选根治性切除,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以决定手术切除范围非常重要,切缘必须经病理检查无病变组织才能防止术后复发,术后密切随访,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变浸润深度.

  • 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赵尔增;张建中;岳茂兴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黑色素瘤进行光镜观察,应用SP法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50岁和54岁,病程分别6 mo和12 mo,肿瘤位于齿状线附近及其以下,呈息肉样和蕈样.光镜下,瘤细胞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组织结构复杂,未找见黑素颗粒.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MB45、S-100蛋白阳性,CK、EMA、Desmin阴性.结论:肛管直肠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罕见,病理学诊断困难.HMB45、S-100蛋白表达在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合并蕈样真菌病一例

    作者:朱娅梅;董砚虎

    患者,女,53岁,确诊为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6年,长期口服双胍、磺脲类、伲福达等药物并间或联合胰岛素治疗,FPG控制在8~10mmol/L,2hPG10~15mmol/L.HbA1c 8%~9%,血压(140~150)/(70~90)mmHg.1.5年前开始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皮疹、红斑、水疱,伴脱发,严重瘙痒,多家医院诊为皮肤过敏,应用糖皮质激素及中药等抗过敏治疗,效果欠佳,皮肤损害逐渐加重.2006年10月9日因糖尿病酮症收住院.

  • 甲氧沙林加紫外线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涛;刘跃华;郑和义;左亚刚;方凯

    目的 分析甲氧沙林加紫外线A(PUV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B(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的疗效.方法 24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早期MF患者,分别行PUVA治疗(9例)、NB-UVB治疗(6例)以及PUVA治疗好转后行NB-UVB的联合治疗(9例),分析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TNM分期、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次数、维持治疗时间、预后及复发情况.结果 24例MF患者的平均治疗次数为104.5次(95% CI为75.71~133.29次),平均治疗时间为12.88个月(95% CI为9.90 ~ 15.85个月),平均维持治疗时间为11.08个月(95% CI为2.13 ~20.04).PUV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8.9%,复发率为11.1%.NB-UV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100.0%,复发率为33.3%.PUVA和NB-UVB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8%,复发率为55.6%.PUVA组、NB-UVB组、PUVA和NB-UVB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次数、治疗时间、维持治疗时间、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PUVA和NB-UVB是治疗早期MF有效的皮肤靶向治疗方法.PUVA和NB-UVB联合治疗的方法可减少PUVA的总摄入量,减少了潜在的致癌风险.

  • 局部甲氧沙林加紫外线A治疗难治性蕈样肉芽肿皮损的初步研究

    作者:闫岩;徐晨琛;王涛;刘洁;刘跃华

    目的 探讨局部甲氧沙林加紫外线A (PUVA)治疗难治性蕈样肉芽肿(MF)皮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4年就诊、治疗并长期随访的150例MF患者的资料,其中有10例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46.0±9.4)岁,病程(12.4±7.7)年.其中斑块期7例,肿瘤期3例,皮损数量为(1.9±0.9)个.治疗区域外用补骨脂酊30 min后行全身紫外线A(UVA)照射治疗,每周3次,评估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0例MF患者局部PUVA的治疗次数为(18.10±14.61)次,总剂量为(161.60±135.96) J/cm2.患者接受UVA照射的总剂量为(1 953.25±829.73) J/cm2,治疗次数为(261.90± 116.79)次,治疗时间为(45.80±26.64)个月.全组患者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0.0%.全组患者未见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局部PUVA治疗难治性MF皮损有效率高,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头皮巨大畸胎瘤一例

    作者:文建平

    患者 女,66岁.因发现右侧顶部包块10年,增长快速伴头晕6个月入院.自10年前发现右侧顶部生长一黄豆大小包块,未见增长,近半年来包块迅速增大.体检:右侧顶枕部近耳后见一半球形包块呈蕈样突出,无压痛,包块大小约14 cm×10 cm×6 cm,触之表面光滑,有囊性感,基底部无移动,颅骨未及缺损.

  • 晚期癌症患者的蕈状瘤

    作者:蒋建军;李金祥;韩俗;郑志洁;Robert Twycross

    1 蕈状瘤的临床特征蕈样(真菌样)生长的肿瘤是一种引起皮肤破溃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恶性肿瘤,可为增生性的或形成腔隙(见图),常产生以下恶性结果:①针刺感、酸胀、疼痛;②瘙痒(在乳腺癌尤其明显);③渗出;④恶臭(引起恶心);⑤出血;⑥感染.

  • 治尖锐湿疣外用方

    作者:曾冲

    尖锐湿疣又名性病疣或生殖器疣.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增生性皮肤性病,通过直接性接触而传染.多见于性生活较活跃的男女青壮年,发病部位在外阴部及肛周处,患者均有不洁性生活史.早期皮肤出现淡红色尖形丘疹,基底潮红,表面凹凸不平,根部有蒂,顶端呈乳头样、蕈样或菜花、鸡冠状,大小不等,散在分布,抚之坚实,触之易出血;后期以局部破溃、出血、红肿、灼热、瘙痒、刺痛、糜烂、溢液为特征.中医认为本病多系气血失调,腠理不密,房事不洁,复感风、湿、热、淫毒,外邪凝聚肌肤之间而成疣.治当消肿散疣为主.笔者根据其特点,选择众多能抑杀病毒,行之有效的中药组成简便、实用、的外用剂.现介绍如下.

  • 老年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肿瘤应该如何治疗

    作者:秦敏佳

    (一)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对放疗和化疗敏感,是可能治愈的肿瘤.1.惰性(indolent)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Ⅰ、Ⅱ级)及蕈样真菌病(mycosis fungoides).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自然病程长,进展缓慢,中数生存期6~7年.

  • 蕈样真菌病误诊1例

    作者:任晖;姜宁西;欧剑锋

    患者,女性,44岁,主因全身红斑伴瘙痒9个月入院.患者于1989年起首先出现背部皮肤红斑,瘙痒.外院以过敏性皮炎治疗无效.红斑渐扩及全身,部分形成肿块.小者直径约1cm,大者约20cm.再次以结核性结节红斑治疗无效,肿块破溃.

  • 50%三氯醋酸治疗尖锐湿疣86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文华;明秀春;王淑芹

    我们应用50%三氯醋酸点涂治疗尖锐湿疣86例.取得满意疗效,其结果如下.1 临床资料8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年龄18~48岁,平均33岁.皮损多见于阴蒂、阴唇、会阴部、宫颈外口、肛周等处.数目:1个皮损39例,2~5个皮损42例.6~10个皮损5例.疣体大小:直径<1cm71例,直径>1cm15例.皮损形态:菜花型36例,丘疹型32例,乳头型12例,鸡冠型5例,蕈样型1例.诊断标准符合卫生部防疫司1991年颁布的标准.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致皮肤蕈样淋巴瘤1例临床资料

    作者:王静;胡坚

    1 临床资料患儿,女,10岁,因间断发热2个月余,伴四肢、躯干及面部反复皮疹,渐破溃、结痂;不伴咳嗽、吐泻和关节肿痛;曾有蚊虫叮咬后过敏反应.在外院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于2004年9月30日入天津市儿童医院.入院查体:T 39.3℃,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全身皮肤散在暗红色皮疹,渐坏死、结痂,

  • T细胞受体γ引物组合检测蕈样肉芽肿基因重排的研究

    作者:陈柳青;陈金波;段逸群;李东升;董碧麟;张红梅;俞鑫

    目的 探讨BIOMED-2系统T细胞受体(TCR)γ引物组合在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不同来源标本中TCRγ基因重排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8例MF患者15份石蜡组织样本、14份新鲜皮损及18份全血组织样本,提取DNA,利用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进行TCRγ基因重排检测,比较3组不同来源样本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之间阳性率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15份石蜡包埋组织标本3份TCRγ基因重排阳性,18份血液标本11份阳性,14份新鲜皮损标本12份阳性,3组之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47,P< 0.01),新鲜皮损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显著高于石蜡组织.201 1年的6例石蜡标本3份基因重排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余9例2011年之前的石蜡标本(Fisher精确概率法,P=0.044),与14例新鲜组织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12/1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31).血液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率低于新鲜皮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58,P>0.05).结论 BIOMED-2系统TCRγ引物组合适用于检测MF患者不同组织样本的TCR基因重排,更适用于新鲜的组织标本.

  • 单一损害的间质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作者:陈思远;杨珍;夏颖;钱悦;朱里;吴艳;刘志香;涂亚庭;王椿森

    患者男,42岁,右侧胸背部无明显自觉症状的浸润性淡红斑半月余,皮疹缓慢扩大.皮肤科检查:右侧胸背部腋后线肩胛骨下方一5 cm×7 cm边界模糊的浸润性淡红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浅层及中下部胶原纤维束间较多单一核细胞浸润,部分细胞侵入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部分细胞有轻度异形.免疫组化染色:单一核细胞CD3、CD5、CD8、CD45Ro、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均阳性(+),CD4散在阳性(+),CD7、CD20、CD30、CD56、CD68、CD79α、粒酶B均阴性,Ki67阳性>20%,T细胞受体重排检测阴性.诊断:单一损害的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 掌跖蕈样肉芽肿一例

    作者:吴玮;马寒;范瑞强;梁海莹;李华莉;黄江影

    患者男,41岁.手足反复脓疱和脱屑1年,左足趾肿物4个月.体检:双手拇指、食指为主及掌侧大鱼际肌部位、双足趾及双足跖前1/3处可见不规则淡红色斑片,表面有小片状白色鳞屑,局部红斑基础上见深在性小水疱、脓疱,破溃后形成点状或融合成片状浅糜烂面,表面结黄褐色痂,部分趾指甲增厚、变形明显.左足第4趾掌跖关节前端一约4 cm×3.5 cm×3.5 cm肿物,质稍硬,表面糜烂,伴较多脓性分泌物渗出及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混合后形成较厚黑色血痂,触痛明显.甲床和足趾肿物组织病理检查:表皮、真皮全层和皮下脂肪弥漫性致密小到中等大淋巴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其间混杂少量炎性细胞,亲表皮现象明显,见Pautier微脓疡.免疫组化检查:异形淋巴样细胞LCA、波形蛋白、CD3、CD45RO、CD4、Bc1-2均阳性,CD8、CD5、CD10均为散在阳性,Ki-67> 80%阳性,CD79a、CD20、CD30、细胞角蛋白、S-100、Bc1-6、间变性淋巴瘤激酶、HMB45、CD1a、P63均为阴性.诊断:掌跖蕈样肉芽肿.

  • 丘疹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作者:王一玲;刘泽虎;陈书悦;郑俊惠;乔刚;沈宏;许爱娥

    患者男,27岁,因左胸部、左腋窝丘疹3年就诊,无自觉症状,皮损持续不退.组织病理检查示棘层轻度增生肥厚,皮突延长,真皮浅层苔藓样淋巴样细胞浸润,部分移人表皮,形成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示LCA(+)、CD45RO(+)、CD3(+)、CD4(+)、CD8散在(+)、CD20(-)、CD68(-),CD30(-).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棘层中散在有轻度折光的椭圆或圆形细胞影,直径4~8 μm.诊断:丘疹性蕈样肉芽肿.治疗:外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异维A酸凝胶,窄波紫外线照射,丘疹变软,色泽变淡.

  • 间质性蕈样肉芽肿一例

    作者:陈浩;薛燕宁;万川;曾学思;孙建方

    患者女,36岁,因躯干、四肢红斑、鳞屑伴瘙痒3年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胸腹部、臀部可见边界不清的淡红斑,其上覆层状白色鳞屑.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浅层单一核细胞灶状浸润,部分细胞有亲表皮性,亲表皮细胞有轻度异形,真皮中层胶原纤维束间可见单一核细胞呈间质性浸润和少许黏蛋白沉积.真皮浅中层散在浸润的单一核细胞均阳性表达T辅助细胞免疫表型.诊断:间质性簟样肉芽肿.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的疗效观察

    作者:顾俊瑛;陈明华;胡跃

    目的 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9例患者中,男9例,女10例;年龄20~71岁,平均42.6岁,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MF早期,临床分期ⅠA~ⅠB 17例,ⅡA 2例.每周NB-UVB照射2~3次,随访1~18个月.结果 13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无缓解.平均照射次数25.9次,平均累积照射剂量25.6 J/cm2.主要不良反应为红斑、瘙痒和色素沉着,患者均能耐受.结论 NB-UVB照射对早期MF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

  • 毛囊黏蛋白沉积症与蕈样肉芽肿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远;周平;刘跃华;昌红;李宝玉

    目的 研究毛囊黏蛋白沉积症与蕈样肉芽肿的关系.方法 从8例特发性毛囊黏蛋白沉积症、3例毛囊黏蛋白沉积症合并蕈样肉芽肿和1例蕈样肉芽肿患者获得病变组织,将其埋于石蜡中.设计T淋巴细胞受体(TCR)可变区引物Vγ1-8/A,Vγ10,Vγ11及β,利用PCR方法分析了12例患者组织中T淋巴细胞受体基因重排的情况.结果 8例特发性毛囊黏蛋白沉积症中1例,3例毛囊黏蛋白沉积症合并蕈样肉芽肿和1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皮损TCR Vγ1-8/A呈单克隆性.结论 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毛囊黏蛋白沉积症患者,应行TCRγ基因重排检查,以排除淋巴瘤.

  • 蕈样肉芽肿与扁平苔藓、银屑病浸润细胞的免疫组化比较

    作者:郭英军;何春涤;赵玉铭;王雅坤;陈洪铎

    目的 探讨免疫表型对蕈样肉芽肿与扁平苔藓、银屑病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蕈样肉芽肿,17例银屑病和17例扁平苔藓,6例正常人皮肤的CD1a、CD4、CD8、ICAM-1、LFA-1、HLA-DR(树枝状细胞)、CD30和CD7的表达情况.结果 蕈样肉芽肿表皮CD1a,CD30,ICAM-1(单一核细胞P<0.001,树枝状细胞P<0.01)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扁平苔藓、银屑病、正常人皮肤.蕈样肉芽肿表皮CD4,CD8,HLA-DR的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扁平苔藓.蕈样肉芽肿真皮中CD1a阳性细胞的线性密度(P<0.01),真皮内ICAM-1和LFA-1阳性细胞百分比亦较扁平苔藓增多(P<0.05).蕈样肉芽肿表皮CD7阳性细胞与扁平苔藓、银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和扁平苔藓真皮内CD7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蕈样肉芽肿和正常人皮肤.结论 蕈样肉芽肿和扁平苔藓、银屑病皮损CD1a、CD4、CD8、ICAM-1、LFA-1、HLA-DR、CD30和CD7免疫表型有差异,其结果可为探讨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