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离心性环状红斑样蕈样肉芽肿一例
患者女,39岁.因双下肢反复起疹伴痒2年入院.患者自诉皮疹初发于双大腿,始为粟粒大红斑、丘疹,渐向边缘扩展,中央颜色渐消退,呈环形、半环形,自觉瘙痒,可忍,伴脱屑,为糠秕状鳞屑,曾在多家医院门诊治疗,考虑离心性环状红斑及体癣,予西替利嗪、氯苯那敏及伊曲康唑等药物口服,并皮炎平乳膏、派瑞松乳膏等药物外搽,皮疹可稍消退,瘙痒可减轻.
-
周身泛发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
患者男,41岁.周身起半环性红斑伴瘙痒一个月,加重三天,病来无发热、咽痛、关节肿痛.皮肤组织病理显示:表现为深在型病理变化,真皮中下部血管周围有境界清楚呈袖套状分布的炎性细胞侵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数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诊断:离心性环状红斑.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诊断离心性环状红斑的重要手段,为诊断此类疾病提供依据.
-
离心性环状红斑17例误诊分析
离心性环状红斑是于四肢、躯干、臀部出现皮损,并缓慢离心性扩大,可自然消退,但易反复发作,夏季和秋季多发.2006年5月~2009年4月我院门诊共收治离心性环状红斑25例,其中17例误诊,占68%,现将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
小剂量地塞米松加羟氯喹治疗SCLE2例
例1.男,36岁.面部、双唇及上肢红斑、鳞屑性皮损半年,曾诊为SLE.用泼尼松45mg/d治疗1个月,皮疹部分消退,但副作用较大来我院就诊.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均正常,自身抗体ANA 1:40(+),抗SSA(+).诊断为SCLE.例2.女,26岁.面部及背部水肿性环状红斑1年余,初诊查血、尿常规正常,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经抗组胺及免疫调节剂治疗1个月无效,皮疹逐渐扩大.再查ANA及ds-DNA(-),抗SSA(+),肝、肾功能正常,修正诊断为SCLE.治疗:2例均用地塞米松1.5mg/d加羟氯喹0.4g/d,14天后皮疹消退.地塞米松逐渐减量,后维持量地塞米松1.5mg隔日服及羟氯喹0.1g/d,无新发皮疹,也未发生副作用.
-
具有多种皮疹表现的蕈样肉芽肿一例
患者女,25岁。因全身皮疹伴瘙痒5年,加重2个月就诊。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出现数个钱币大小皮疹伴瘙痒,部分可扩大呈环形,自行予多种偏方及中药治疗,皮疹无明显好转。1年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离心性环状红斑,予复方甘草酸苷、左西替利嗪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7个月前于当地医院就诊,疑诊为蕈样肉芽肿、红斑狼疮,血清免疫学检查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活检:轻度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细胞水肿,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轻度水肿,浅层血管周围中等量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自用多种偏方治疗,皮疹无好转。近2个月周身皮疹迅速增多,原有皮疹面积扩大,部分皮疹表面破溃,伴有剧烈瘙痒,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患者发病以来偶有发热,精神、食欲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无业,既往体健,无长期暴晒史,无异常嗜好,否认有系统性疾病、肿瘤病史及类似疾病家族史,否认有接触放射性物质及放射线史。
-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一例
患者男,46岁.因躯干部皮疹2月余,近来逐渐增多,略痒,于2000年4月3日来我院就诊.2个月前洗澡时发现躯干部两侧起红斑,黄豆大至指甲盖大,逐渐扩大,互相融合,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央出现砖灰色色素沉着,边缘向外扩展,形成红色细线状隆起.皮疹数目逐渐增多,相继于颈、腹、背、臀、四肢近端出现类似皮疹,略痒.曾在外院诊断为玫瑰糠疹、离心性环状红斑,肌注胸腺肽针,口服克敏片、维生素C片,外搽炉甘石洗剂.治疗1个月,皮疹未见消退.起疹前1周患感冒,咽干,打喷嚏,4d自愈.发病以来无明显全身不适.既往无结核病、药物过敏史及长期用药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疾病.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皮疹主要分布于颈部、躯干和四肢近端,头面部和手足无皮疹,口腔和外粘膜无损害.
-
误诊为体癣的离心性环状红斑一例
患者,男,17岁。足底、面部、左侧上臂起环形、半环形红斑3个月,无发热、咽痛、关节肿痛。皮肤组织病理:表皮中下部血管周围有境界清楚呈套袖状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离心性环状红斑。外院误诊为体癣。
-
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农民,已婚.因全身皮肤暗红色斑伴轻度瘙痒1年半,于2003年7月1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红斑和斑片,花生米至指甲盖大小,逐渐扩大、互相融合,呈圆形、椭圆形、环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扩展形成红色细线状隆起,并伴有轻微瘙痒.约半年前红斑变为暗红色乃至蓝灰色.皮损逐渐增多、扩大融合成大片状,并累及臀外侧、股外侧等部位.曾在当地被诊为玫瑰糠疹、离心性环状红斑等,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无效.既往无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或长期用药史,否认非婚性生活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
SCLE 2例报道
例1,女,42岁,农民.因"面部反复出现环状红斑4年余"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侧面颊部出现一黄豆大小红斑,边缘隆起,渐向外扩展,中央消退呈环状,无自觉症状,持续数月可自行消退,但于同一部位反复发作,曾被诊断为"湿疹"、"皮肤癣菌病"、"离心性环状红斑"、"慢性游走性红斑"等多种疾病,给予相应治疗后无好转,渐于它处出现相同损害.
-
凉血消风汤治疗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报告
离心性环状红斑为一种呈环形、离心性扩大的红斑性皮肤病,属中医学“赤游肿”范畴.其由于皮疹呈周期性、反复发作故病程可持续数年,西医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疗效明确,抗炎效果明显,但是容易反跳[1].现将陈宏教授辨证使用凉血消风汤治愈离心性环状红斑患者1例报告如下.
-
肝脏占位性病变伴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EAC)是一种以面颈、四肢、躯干出现环形或多环型损害和以鳞屑为特征且环形损害向周围缓慢扩大的红斑性皮肤病.其发病原因不明,国内多有报道称其发病与潜在恶性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有关,国外亦有报道称其可与潜在恶性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伴发[1],但对于此方面的临床病例报道罕见.现将笔者在武汉市一医院皮肤科诊治的1例肝脏占位性病变伴离心性环状红斑的病例报道如下.
-
体癣误诊为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
患者男,20岁,主因躯干、股外侧红斑伴瘙痒1个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躯干、股外侧起红斑,红斑逐渐离心性向四周扩大,呈环形或半环形,瘙痒明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为"离心性环状红斑",予以口服抗过敏药,外用激素类软膏治疗,瘙痒减轻,部分皮疹消退,但又有新的类似皮疹出现.
-
离心性环状红斑误诊为荨麻疹1例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性,36岁,主因四肢、躯干起散在风团样皮疹,伴瘙痒半月就诊.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躯干起散在风团样皮疹,伴瘙痒,皮疹时能自行消退.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荨麻疹",经治疗后皮疹能短暂消退,但皮疹又反复出现.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荨麻疹"收住院治疗.既往有甲肝病史.皮肤科专科查体:四肢、躯干部可见散在淡红色风团样皮疹,皮疹大小不一,呈椭圆形,皮疹边缘颜色较中央深,部分皮疹消退处遗有淡褐色色素沉着斑,可见一定抓痕、血痂.皮肤划痕阳性.
-
离心性环状红斑相关潜在恶性疾病及系统性疾病的研究现状
离心性环状红斑(Erythema annulare centrifugum,EAC)是一组原因不明,以四肢、躯干、臀部出现环状红斑,缓慢离心性扩大,可以自然消退,但反复发作为特征的疾病.EAC可能的病因包括感染(真菌、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青霉素、抗疟药等)、食物(发霉乳酪)、激素改变(月经周期)、胆石病、特别是以一些系统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Graves病、干燥综合征、某些肝脏疾患)及一些全身潜在的恶性疾病有关.推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对感染病原体、食物、药物等各种不同的变应原的一种超敏反应,或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潜在恶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紊乱导致的皮肤反应.但其确切的痛因和临床病例之间的因果联系尚未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文对近年来所报道的离心性环状红斑与潜在恶性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进行综述,描述其在这些疾病中的表现及与原发病之间的关系,揭示EAC可能为上述疾病发生、发展和疾病活动的一个先兆表现或伴随症状,为进一步明确EAC的发病机理,探讨与这些疾病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提供参考,对伴有潜在恶性疾病及全身系统性疾病的EAC患者提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依据.
-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误诊为离心性环状红斑1例
患者男,69岁.全身多发性红斑7年.组织液检测抗酸杆菌(AFB)(-),误诊为离心性环状红斑(EAC),治疗无效.8个月前患者出现垂足等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再次查组织液AFB(+),组织病理学显示上皮样肉芽肿及有淋巴细胞浸润.诊断: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予以MDT-MB方案治疗,现在随访中.
关键词: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 离心性环状红斑 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