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晚期盆腔内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盆腔内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当有症状和临床表现时大多属于晚期,由于盆腔内组织器官复杂,大多患者因病变侵犯周围器官或淋巴转移失去手术机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和栓塞已成了不能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4例盆腔内恶性肿瘤报道如下.
-
332例骨关节结核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骨关节结核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上海市肺科医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骨关节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32例.收集并分析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骨关节结核的诊断和类型.结果 332例患者中,男208例(62.7%)、女124例(37.3%),平均年龄(47.51±17.64)岁.初治患者224例,占67.5%;复治患者108例,占32.5%.发热74例(22.2%),局部疼痛280例(84.3%),功能受限160例(48.2%),局部肿胀99例(29.8%),出现神经根受压症状110例(33.1%),局部压痛242例(72.9%).实验室检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阳性228例(68.7%),结核抗体阳性80例(24.1%),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266例(80.1%),C反应蛋白(CRP)升高212例(63.9%).影像学所见呈骨质破坏合并脓肿形成者197例(59.3%).主要诊断为脊柱结核248例(74.7%),其中,腰椎结核168例(50.6%),胸椎结核80例(24.1%),骶髂关节结核16例(4.8%);胸骨结核14例(4.2%),多发骨关节结核32例(9.6%).骨关节结核合并血行播散性肺结核38例(11.4%),合并继发性肺结核78例(23.5%),合并其他肺外结核54例(16.3%).结论 骨关节结核发病部位以脊柱结核为主,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及压痛、ESR增快、CRP升高、T-SPOT.TB阳性;联合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骨质破坏合并脓肿形成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依据,合并肺结核及其他肺外结核是诊断骨关节结核的重要线索.
-
HIV阴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HIV阴性结核性脑膜炎(TB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结核病科77例临床诊断为HIV阴性TBM患者的资料,并根据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并采用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77例患者中,常见临床症状为头痛(68例,88.3%)、发热(75例,97.4%)、盗汗(69例,89.6%).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1.8(1.4,2.3) mmol/L]、氯化物[(109.37±13.68) mmol/L]升高,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1994.5(1257.5,2888.3)g/L]降低.77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41例,预后不良者36例.预后良好组瘫痪的发生率为7.3% (3/41),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的41.7% (1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3,P=0.000).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预后良好组轻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者分别占34.1%(14/41)、61.0%(25/41)、4.9%(2/41);预后不良组轻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者分别占0.0%(0/36)、55.6%(20/36)、44.4%(1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9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瘫痪[OR(95%CI):10.75(1.53~76.92)]和重度昏迷[OR(95%CI):10.42(2.11~52.63)]的HIV阴性TBM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发热、盗汗、头痛是HIV阴性TBM常见的临床症状.瘫痪和GCS评分差是HIV阴性TB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技术分析
目的 了解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经临床诊断的486例活动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其中男353例,女133例,年龄14~98岁(中位年龄36岁).结果 486例患者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约占93.6% (455/486),结核性脓胸占6.4%(31/486);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多见于18~44岁青年组,占55.3%(269/486).89.5%(435/486)的患者表现为单侧胸腔积液,64.4%(313/486)并发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分别占65.4%(318/486)、65.0%(316/486)和54.9%(267/486).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中,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者占72.9%(310/425);有52.7%(240/455)的患者通过X线胸部摄影检查能够发现肺部病变,CT检查发现肺部病变的比率为64.0%(291/455).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中阳性率高的为胸腔积液和外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分别为94.2%(163/173)和89.2%(362/406);其次为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40U/L的阳性率为72.6%(321/442);胸腔积液和血清抗结核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8%(86/262)和37.8%(138/365);胸腔积液Xpert MTB/RIF阳性率为15.4%(38/246).结论 结核性胸膜炎以青年男性、单侧渗出性淋巴细胞胸腔积液为主,且多并发同侧或双侧肺结核,胸腔积液IGRAs阳性率高,ADA≥40 U/L有一定的诊断提示意义.但仍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多种资料进行综合诊断.
-
眼睑结核一例并眼部结核文献复习与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眼部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对1例眼睑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进行报道,并回顾分析国内外文献.以“ocular tuberculosis”、“eye;tuberculosi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眼,结核”、“眼部结核”为检索词检索万方、维普及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程时间、眼部结核累及部位、临床表现、基础状态及并发症、其他部位结核、主要诊断方法、治疗及转归.纳入临床资料完整的文献,剔除综述类文献、重复发表及资料不全文献.通过筛选获得文献57篇,报道眼部结核患者61例.结果 患者,男,36岁,以右下睑无痛性包块、破溃流脓为主要表现,未并发其他部位结核,分泌物经抗酸染色及荧光定量PCR检查,证实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经抗结核及局部换药治疗后预后良好.通过文献复习与筛选共获得眼部结核患者61例,加上本例患者共计62例;其中,男27例,女35例,年龄3~83岁.62例患者中,35例并发其他部位结核;双眼结核9例,单眼结核53例.眼内结核41例,主要表现为视力改变,治疗后病情改善19例,失明9例,视力受损5例,治愈5例;眼眶及眼附属器结核23例,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及异常分泌物,治愈8例,病情改善7例.结论 眼部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眼眶及眼附属器结核预后良好,眼内结核对视力影响大,临床医生应警惕眼部结核,以避免漏诊及误诊.
-
12例肺隔离症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对肺隔离症的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点、 诊断方式和治疗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8年1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2例肺隔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手术方式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肺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肺隔离症是一种临床中较为少见的肺部疾病,在对其进行诊断时主要依靠胸部影像学诊断,特别是胸部增强CT及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CTA),此类诊断方式能够发现异常动脉血管影,降低误诊率;而手术治疗是对肺隔离症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效果确切,应该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
布氏杆菌病1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病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集的150例布氏杆菌病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发热,症状体征表现为多汗、乏力、食欲不佳、大关节肿痛、坐骨神经疼痛、睾丸胀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布氏杆菌血清凝集试验均阳性,常被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肝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盆腔炎、伤寒等,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方案顿服利福平0.6 g/d合多西环素0.2 g/d,连用6周,结果临床痊愈131例(87.3%).结论 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该提高认识,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临床诊断,治疗采取抗生素联合原则,预后尚好.
-
女性体检者的寒热体质调查及其在治未病中的意义
目的 采用中医寒热体质调查问卷,对女性的寒热体质的特点进行探讨.方法 以10岁和"五七"年龄为界,对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体质分布进行观察;运用寒热相关问卷对寒热体质的症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35岁后,热性体质者由24.69%降至16.22%,平和体质者由57.81%降至51.35%,寒性体质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由17.50%升至32.43%;寒性体质组和热性体质组的差异症状主要集中在四肢和消化系统.结论 阳气在女性寒热体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
2009-2011年甘肃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及主要临床症状分析
目的 了解甘肃省病毒性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主要临床症状.方法 于2009-2011年,以甘肃省各监测哨点医院中监测到的32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采集其血液标本和脑脊液标本.其中,296例患者采集到合格标本,纳入研究.结合患者疾病流行特征和临床特征,确定进行检测的病毒种类(均至少检测1种病毒).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中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JEV)、肠道病毒(EV;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肠道病毒71型)、腮腺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等的IgM抗体.对各病毒检测阳性率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年龄段患者各病毒检测阳性率的差异,以及乙脑患者和其他病毒性脑炎患者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296例患者病毒检测阳性率27.03%(80/296).JEV、EV、腮腺炎病毒、HSV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53%(22/292)、8.75%(23/263)、13.84%(22/159)、15.09%(40/265),各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49,P<0.05).90.91% (20/22)的JEV检测阳性患者分布于天水、陇南、平凉市,且主要于7-9月发病,占95.45% (21/22).23例EV检测阳性患者均于4-12月发病,且年龄分布为1~44岁.腮腺炎病毒、HSV检测阳性患者各月均有发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现意识障碍(OR=15.487,95% CI:2.266~105.852)、嗜睡(OR=11.659,95%CI:1.783~76.242)、抽搐(OR=11.062,95% CI:1.687 ~72.530)等症状的病毒性脑炎患者感染JEV的可能性较大.结论 HSV是甘肃省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JEV感染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有明显集中趋势,且乙脑患者的临床症状较重.
-
24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例报告
目的 研究24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确诊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总结其特点.方法 分析总结了24例确诊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并对患者T细胞亚群进行评价研究.结果 患者年龄从6岁至65岁,平均年龄26岁,年龄25岁以下15例.22例(22/24,91.7%)患者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疫区.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22例(22/24,91.7%);咽痛22例(22/24,91.7%);咳嗽20例(20/24,83.3%),其中干咳14例(14/24,58.3%)、咯痰6例(6/24,25.0%);流涕6例(6/24,25.0%);头痛7例(7/24,29.2%);喷嚏、鼻塞各2例(2/24,8.3%);16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6例患者发现肺部炎症(6/16,37.5%);肌肉酸痛者4例(4/24,16.7%);腹泻者1例(1/24,4.2%);结膜炎1例(1/24,4.2%).实验室检查:检测CD4时,23例患者中18例降低(18/23,78.3%),其波动范围122~691细胞/μl(正常值为706~1125细胞/μl),平均值408细胞/μl.CD4/CD8比值仍在正常范围内.在治疗5~7 d后,14例患者复查CD4、CD8,其中CD4治疗前、后均值分别为(436.29±189.06)细胞/μl、(976.71±332.96)细胞/μl,配对t检验结果示:t=-5.416,P<0.05;CD8治疗前、后均值分别为(323.64±176.47)细胞/μl、(703.14±211.77)细胞/μl,配对t检验结果示:t=-5.319,P<0.05.22例患者测定了治疗前、后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数值,白细胞治疗前为(5.13±1.47)×10~9/L,治疗后(6.25±1.37)×10~9/L,配对t检验结果示:t=-2.900,P<0.05;淋巴细胞治疗前(1.16±0.43)×10~9/L,治疗后(2.30±0.37)×10~9/L,配对t检验结果示:t=-6.819,P<0.05.治疗前、后白细胞、淋巴细胞、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治疗前后分别为1.44±0.41、1.40±0.26,配对t检验结果示:t=0.507,P>0.05.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应用达菲(奥司他韦,Oseltamivir)抗病毒治疗.患者病程在3-13 d之间,平均7.3 d,体温在起病后3~4 d均恢复正常,病毒核酸在1~10 d(平均4.5 d)阴转.结论 甲型H1N1病毒感染可引起以发热为常见的呼吸道疾患,具有自限性;病程中存在着T细胞亚群的变化,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其变化可预测患者的病情预后.
-
山东省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特征及预警指标分析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HFMD)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识别和判断HFMD死亡发生的预警指标.方法 收集2009-2011年山东省HFMD死亡病例41例作为病例组;根据1∶3的比例选取与死亡病例性别、籍贯、就诊医院等级相同的重症HFMD患者作为对照组,共123例.调查患儿的一般情况、诊疗情况、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等信息,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FMD患儿死亡发生的预警指标.结果 病例组出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比例依次为90.2%(37/41)、58.5% (24/41)、53.7%(22/41)、90.2% (37/41);对照组依次为44.7%(55/123)、13.8%(17/123)、10.6% (13/123)、12.2%(15/12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881、32.791、34.011、86.505,P值均<0.05).病例组中,有37例患儿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26例出现脑炎、15例出现呼吸循环衰竭、7例出现肺出血、4例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出现心肌炎、1例出现脑疝.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FMD死亡发生的预警指标有颈抵抗[病例组:34.1%(14/41),对照组:4.1% (5/123);OR=7.145,95% CI:1.748~ 29.204]、呕吐[病例组:58.5% (24/41),对照组:13.8%(17/123);OR=5.632,95% CI:1.793 ~ 17.685]和心率加快[病例组:53.7%(22/41),对照组:10.6% (14/123);OR=6.370,95%CI:1.517 ~26.743].结论 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对出现颈抵抗、呕吐和心率加快的HFMD重症患儿应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减少死亡病例的出现.
-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辅助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MPP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2组均连续治疗10 d.观察记录患儿体温恢复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气喘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IgM及IgA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及CD8细胞所占比值,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95/100)、对照组为80.0%(80/1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1).治疗组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2.5±0.3)d比(4.2±0.9)d,t=17.004]、咳嗽消失时间[(3.0±0.6)d比(4.5±0.5)d,t=19.861]、气喘消失时间[(3.1±1.1)d比(4.0±1.3)d,t=5.046]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4.2±1.0)d比(8.4±1.5)d,t=22.988]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gG[(9.47±1.63)g/L比(7.05±1.46)g/L,t=11.059]、IgM[(1.87±0.52)g/L比(1.53±0.48)g/L,t=4.804]、IgA[(1.79±0.61)g/L比(1.20±0.53)g/L,t=7.30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外周血CD3[(78.83±5.20)%比(57.48±4.09)%,t=32.271]、CD4[(40.27±3.42)%比(30.54±3.27)%,t=20.563]水平高于对照组,CD8[(21.15±2.90)%比(30.14±3.85)%,t=18.65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阿奇霉素可明显减轻MPP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及临床疗效.
-
化脓性脊柱炎20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变化对化脓性脊柱炎进行诊断的价值,总结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0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8.9岁.颈椎3例,胸椎7例,腰椎10例.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及MRI),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治疗前局部疼痛情况.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有患椎处疼痛,VAS9分4例,8分6例,7分1例,3分6例,2分3例.其中7例伴有神经症状,11例伴有夜间疼痛加剧,10例伴有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例,正常15例;CRP升高19例,正常1例;20例患者ESR均升高.X线片显示椎间隙均变窄,13例伴有椎体的骨质破坏;CT显示20例患者有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1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3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7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后出院.结论:化脓性脊柱炎容易误诊漏诊,在早期诊断中应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下一步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
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分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临床会出现少数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不相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单纯用传统的突出髓核直接机械压迫刺激神经根的理论不能解释这种反常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髓核的突出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出现受多因素、多环节的影响,脊神经根的间接性机械压迫与神经根牵张效应为主要因素,而反常症状体征的产生往往与突出的髓核自身位置的迁移、神经系统对信息的传递以及髓核与硬膜囊或神经根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此外,突出的髓核组织所继发的局部微循环、炎症改变,相应节段的骨质增生退变和腰椎应力姿势改变诱发此类反常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多样性的症状体征.同时,一些患者还存在神经或椎体的先天性发育异常,并可能出现影像学检查上的误诊或漏诊.突出髓核对硬膜囊以及周围神经根之间的确切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继发的局部病理生理、生物力学改变,病变责任节段的确定以及如何克服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需进一步研究.
-
肝源性糖尿病
肝脏与糖尿病关系密切。本文由肝脏与糖尿病的生理病理关系进一步推断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
-
儿童肺吸虫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至2016年确诊的31例儿童肺吸虫病(分为温州市县组14例及外来流动儿童组17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影像学等特征及诊疗情况。结果流动儿童组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2379±944)IU/mL]明显高于温州市县组(1552±1121)IU/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流动儿童组治疗天数(13.8±6.5) d明显高于温州市县组(9.9±3.4) 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所有患儿中10例为多浆膜腔积液,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心包积液;5例肺吸虫脑病,MRI示异常多位于顶叶,T1WI呈稍低信号,囊壁呈等灰质信号,T2WI呈高信号,周围可见水肿带,Gd-DTPA增强后可见明显环形强化。病理学发现活虫体2条,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肺吸虫虫体移行遗留的隧道。所有患儿肺吸虫血清抗体均阳性。结论流动儿童组,临床表现多样,出现多型并存,病情严重复杂;温州市县组表现为单一型,疗程短,治疗效果显著。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对于早期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显著,或不明原因的多浆膜腔积液,应立即进行全身反复细致检查和针对性实验室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
不明原因发热中起热时间与病因诊断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患者发病过程中起热时间与终病因诊断的关联性。方法从2013年1月-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以不明原因发热就诊患者( n=1570)中选取符合FUO诊断标准且病因诊断与起热时间明确的病例348例,在检验病例选择是否存在偏倚后,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起热时间与终病因诊断的关联性。结果入选的348例病例一般情况与总体1570例患者比较,性别(χ2=0.029, P=0.903)及年龄( t=-1.040, P=0.2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病例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Logistic回归分析示下午起热与感染性疾病(P=0.044, B=1.275),夜间起热与结缔组织病呈正相关(P=0.029, B=0.838),均年龄与其他疾病有统计学关联,呈负相关(P=0.010, B=-0.042)。结论以起热时间为代表的发热症状可能对FUO患者终病因诊断起一定帮助作用,可以指导初步诊断方向,利于给予针对性辅助检查或诊断性治疗,以提高诊疗效率。
-
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群分类的研究
目的:分析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的症状群.方法: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中心衰症状相关条目对236例心衰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躯体症状群和情绪症状两大症状群,Cronbach'sα系数分别是0.826和0.832.经相关分析、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发现,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工作情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吸烟史、规律运动情况、病因、病程、CCI、NYHA分级及用药情况的患者,其躯体症状群严重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居住情况、规律运动情况、BMI、病因、病程、CCI、NYHA分级及用药情况的患者,其情绪症状群严重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对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干预,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
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症状特点比较
目的:比较老年期与非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将126例首次发病的单相抑郁症患者分为2组,其中63例>60岁者为老年组,63例<60岁者为非老年组.在入院时和住院1个月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并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因分子的变化.同时对发病诱因、伴发躯体疾病及抑郁症状条目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自杀意念(分别为45例,24例)、疑病(39例,20例)、偏执症状(20例,4例)、焦虑(48例,28例)、自杀行为(30例,13例)、心境抑郁(46例,59例)、迟缓(28例,45例)、睡眠障碍(48例,61例)、记忆力减退42例,18例)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激越(26例,15例),昼重夜轻(13例,24例)、胃肠道症状(22例,10例)的差异有显著性,焦虑/躯体化[(8.4±2.4)分,(4.9±2.0)分]、认知障碍[(5.9±2.8)分,(3.9±1.8)分]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发躯体疾病(48列,17例)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发病诱因(23例,28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氟西汀或帕罗西汀20mg/d治疗1个月后,2组组内抑郁症状的比较,老年组各症状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老年组焦虑/躯体化[(4.9±2.0)分,(2.1±1.5)分]、日夜[(1.7±0.9)分,(0.5±0.6)分]、体重变化[(1.0±1.0)分,(0.4±0.6)分]症状的差异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症状特征明显,治疗效果差.
-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药物过敏反应1例分析
对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药物过敏反应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岁10月龄.2008-09-10因咳嗽、发热3 d门诊就诊.既往体健,否认慢性病史,曾做青霉素皮试阳性.
关键词: 药物过敏 体征和症状 呼吸系统 病例报告[文献类型]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