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合并玻璃体后脱离在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将玻璃体切除术作为治疗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唯一办法,且确实取得了可靠疗效.但我们近年来的临床观察发现,对合并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的单纯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简单的球内注气,也可取得可靠疗效.且操作方便、简捷,避免患者因住院引起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消耗;对无PVD的单纯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并球内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可获得痊愈.PVD对该病的手术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科近6 a来收治的30例单纯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
高频超声对玻璃体后脱离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玻璃体后脱离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彩超检测384只患眼的玻璃体后脱离情况,并分析其声像图特点.结果 玻璃体后脱离可分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2类.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又可细分为:(1)玻璃体内绸缎样漂动的膜状物,其声像图表现为:1)较薄的膜状物伴后极部强光斑;2)玻璃体内稍厚或厚薄不均的膜状物,其上伴有不规则的强回声光斑、团块样回声及絮状物.(2)类似球形的囊状回声,囊内充满细小光点.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可分为玻璃体后部局限性片状回声及 "V"形脱离.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查,后脱离的玻璃体上均无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玻璃体后脱离并对其正确分型,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
彩超对糖尿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诊断
目的 探讨糖尿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超声诊断的特点.方法 手术前行超声检查,对其玻璃体及眼底的异常光带B超及CDF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玻璃体积血、机化占100%,伴玻璃体后脱离占78%;伴玻璃体后界膜下积血占56%,伴牵拉性RD占72%.结论 彩超对糖尿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诊断率高,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积血机化 玻璃体后脱离 牵拉性RD -
玻璃体后脱离超声图像分析
玻璃体脱离为玻璃体的境界层与视网膜内界膜之间的脱离.玻璃体脱离以玻璃体基底部为界分为玻璃体前脱离和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以后脱离常见.本文着重讨论PVD的超声特征及其鉴别诊断.
-
玻璃体后脱离的超声声像图分析
近年来随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诊断水平的快速发展,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重要病理学受到重视,我院应用超声检查诊断玻璃体后脱离35例,辅助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彩超诊断玻璃体后脱离1例
患者,女性,27岁.已婚,因头晕、视物模糊2月余而入院.查体:发育正常,双眼睑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无特殊;血沉45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眼科查眼底示:右眼玻璃体内有大量出血,乳头上方玻璃体内可见新出血区,视网膜动脉旁可见大量微动脉瘤,建议做眼彩超.采用东软NAS 1000HF彩超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仰卧位,眼闭合,眼外涂耦合剂直接探查.右眼纵轴径2.2cm,横轴径2.1cm;前房、晶状体、后房、玻璃体层次清楚,玻璃体内回声不均,可见回声增强光点及絮状物;玻璃体后界与球壁之间,示一弧形强回声带,带长约1.32cm,带前端与球侧壁不相连,成漂浮状;强光带与球壁之间可见0.2cm的液性暗区.左眼球纵轴径2.2cm,横轴径2.2cm,玻璃体内回声不均,可见点片状强回声在液性暗区内浮动.彩超提示:①双眼玻璃体混浊;②右眼玻璃体后脱离(图1).
-
玻璃体后脱离的超声诊断
玻璃体后脱离是玻璃体液化而导致的.因为视网膜血管病变引起玻璃体长期慢性出血而导致玻璃体液化,而后发生玻璃体后脱离,并与出血同时存在.本文经手术证实的28例均为玻璃体积血合并玻璃体后脱离,但无视网膜剥离存在,这些患者眼视力明显减退至仅有光感前,均有眼前飞蚊症病史.28例中单眼发病者26例,占93%;双眼发病者2例,占7%;以往有糖尿病病史者14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2例;有外伤史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病史者各1例.
-
B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老年玻璃体后脱离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比较B型超声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SD-OCT)检查在老年玻璃体后脱离( PVD)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2015年5月至9月随机选取>60岁、无明显内眼疾患和手术史、屈光度在<±3 D的门诊以眼前黑影飘动为主诉患者62例70只眼纳入研究。对比观察B型超声、SD-OCT不同检查方法的PVD检测结果。结果 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完全性PVD 39例43眼,占61.4%;不完全性PVD 23例27眼,占38.6%。 OCT检查结果显示不完全性PVD 19例23眼,占32.8%;与B型超声检查病例显示结果相一致。 OCT检查结果未显示PVD的43例47眼,占67.1%。 OCT检查结果显示PVD者均为不完全性PVD。全部病例OCT检查有11眼(15.7%)为视网膜前膜;有4眼(5.7%)为黄斑裂孔;有6眼(8.6%)为玻璃体黄斑牵引的患者;9眼(12.8%)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结论 B型超声检查对老年PV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D-OCT检查;SD-OCT检查对早期不完全性PVD的显示明显优于B型超声检查。联合B型超声和SD-OCT检查可以显著提高PVD的临床检出率。
-
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的研究进展
目前利用药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是一种能够辅助或者取代传统机械性玻璃体手术,从而防治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的新方法.其中,利用纤溶酶诱发玻璃体后脱离已成为眼科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就纤溶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纤溶酶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疾病 -
玻璃体后脱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是玻璃体常见的改变,发病机制不清.近年研究发现,PVD除与年龄相关以外,女性、维生素B6摄入过多、高度近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血管阻塞、内眼手术等是玻璃体后脱离高发的危险因素.
-
玻璃体后脱离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
在衰老过程中,玻璃体液化和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改变可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不完全PVD及异常PVD通过玻璃体视网膜牵拉作用以及容量和化学转移可引起视网膜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膜、黄斑水肿、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裂孔、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一系列并发症.为防止这些并发症进一步加重,减轻疾病恶化的风险,可以提前诱导完全性PVD或者采用玻璃体切除手术.目前药物性玻璃体融解术已进入临床前期研究,非酶试剂等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也在探索阶段.
关键词: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 -
玻璃体后脱离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展过程、手术治疗和转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PVD可以加重DR的病情,完全PVD可以消除新生血管生长支架,减少玻璃体出血,增加氧气浓度,使玻璃体手术简单化等.副作用小的纤溶酶等药物玻璃体内注射可以诱导PVD,其可改变DR的转归和减少玻璃体手术并发症.
-
玻璃体后脱离的分级及其与黄斑区病变的关系
玻璃体后脱离是玻璃体常见的年龄相关性改变.近年的研究表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急性发生;而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始于旁中心凹的局限性玻璃体脱离,缓慢、隐匿发展,并可能引发多种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及牵拉所致的黄斑囊样水肿.相关研究指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及黄斑区相关病变为敏感,故以其断层影像为基础,将玻璃体后脱离的分级进行细化,可以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
-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状态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本文通过对玻璃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结构以及玻璃体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详细描述,阐述了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对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正面影响,提出了诱导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预防与治疗各类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新型方法即药物溶解术.
-
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近年来,随着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临床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重要病理学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玻璃体后脱离作为此界面常见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玻璃体后脱离与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对这方面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手术治疗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日益成为危害人们视力的重要疾病,近年对不伴有玻璃体后脱离的黄斑水肿病人选择性地行玻璃体切割术取得了显著疗效,也推动了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发生机制的研究.
-
酶在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终目的是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牵引、粘连和使视网膜易于重新复位.玻璃体手术的困难之处在于玻璃体与视网膜的粘连程度和是否有玻璃体后脱离,而用一些酶有助于促进玻璃体液化和解除玻璃体-视网膜间粘连.本文就酶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
玻璃体后脱离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作者通过阐述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机制、分类、诊断,揭示玻璃体后脱离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并且回顾了玻璃体后脱离的各种药物诱导方法.
-
玻璃体后脱离的B型超声特点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B型超声检查的形态特征及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之间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玻璃体后脱离病例超声资料991例(1107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后脱离病例B型超声资料,根据玻璃体后界膜与后极部球壁的附着关系,分为完全和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主要指标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及类型构成比.结果 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10眼(64.1%),其中伴有周边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69眼(17.3%),且玻璃体后皮质与周边部隆起视网膜裂孔盖牵拉16 眼(23.0%).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397眼(35.9%):部分性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159眼(40.0%),其中伴有玻璃体后皮质增殖及劈裂的部分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76眼(47.8%);玻璃体后皮质与黄斑部球壁粘连者121眼(30.5%);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盘处球壁粘连者117眼(29.5%).结论 超声检查可直观动态地观察不同类型玻璃体后脱离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网膜的关系,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的形态学依据.(眼科,2009,18:118-120)
-
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玻璃体Weiss环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Nd∶ YAG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玻璃体Weiss环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以飞蚊症为主诉的、因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玻璃体漂浮物(Weiss环)的患者192例.方法 选择2004年10月至2013年7月期间在厦门眼科中心接受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玻璃体Weiss环患者192例(218眼),术后随访3~36个月.术前进行视力、眼压、三面镜、裂隙灯照相、眼部B超、部分行眼底全景激光照相、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定玻璃体Weiss环的位置及大小.Weiss环按直径范围分成:小环<2 mm(119眼),中环2~4 mm(80眼),大环>4 mm(19眼).选用ZEISS公司生产的VISULASYAGⅡ或YAGⅢ激光,单脉冲模式,能量5~10 mJ,将激光瞄准于造成症状的玻璃体漂浮物逐个击散、粉碎、气化.以症状是否完全消失、好转或无效用于评估治疗的效果,并观察是否有其他并发症.主要指标 有效率、好转率、并发症.结果 单个患者单次治疗总能量从56~2136 mJ,平均为(961±354) mJ.单次治疗时长4~31分钟,平均(18±5.2)分钟.166眼进行1次治疗,35眼2次治疗,17眼3次治疗.症状完全消失者182眼(83.49%),其中小环为94.12%,中环77.50%,大环42.11%;好转者32眼(14.68%),无效者为4眼(1.83%).未观察到激光直接所致的视力或视野损害、晶状体损伤、眼压升高、视网膜血管损害、色素上皮自发荧光损害等.结论 对于玻璃体Weiss环引起的飞蚊症,在严格选择治疗适应证下,Nd:YAG激光玻璃体松解术治疗是一种相对安全、简便、快捷的手段,尤其对较小漂浮物的患者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