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谭传福;谢琼;彭建强;单红;郭莹

    目的 观察在未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急诊经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治疗(PCI)中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根据IABP的使用情况,将入选高危AMI患者56例分为IABP组和对照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急诊PCI开通罪犯血管.IABP组按常规植入8F双腔经皮主动脉球囊导管,并在IABP支持下完成上述操作.PCI治疗当天、术后1个月及6个月留取血样测定相关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各观察期超声心动图、各测定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IABP组患者在IABP置入后0.5、1、2、6、12及24h血流动力学指标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趋势不同(P<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个月后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亦能显著地降低NT-pmBNP、GDP-15及YKL-40,提高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

  • 心脏辅助循环发展史及其展望

    作者:肖学钧;罗征祥

    随着心脏外科的迅速发展,心脏直视手术的数量急骤增加,其中重症心脏病患者也成比例上升.据统计,心脏直视手术后约有1%的病人出现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尽管使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仍不能脱离体外循环,需要机械辅助装置进行心脏辅助,以便撤离体外循环,促使心肌功能恢复.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时,即使应用药物甚至IABP,其死亡率仍高达60%-80%.使用机械辅助装置则可能使这类病人血流动力学得以稳定,从而进行手术,获得较大的生存机会.心脏移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广泛开展,手术数量明显增加,生存率也不断提高,使之成为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有效的手段之一.

  • 心脏血管疾病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的应用与护理

    作者:黄妙琴

    目的 探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IABP)在心脏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科学护理方式.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心脏血管疾病患者52例.依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26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式.研究组患者应用 IABP 治疗及优质护理方式.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8.46%)和护理满意度(92.31%)均明显高于常规组(69.23%、7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血管疾病患者采用IABP治疗及优质护理方式,可提升治疗及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 预见性护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张小群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从而明确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该科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接受IABP治疗的患者62例,将其分为预见性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31例。预见性护理组是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进行护理防范干预,比较两组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监护治疗时间及平均总住院时间。结果 IABP术后常规护理组血栓或下肢缺血、感染、导管打折发生率均为9.7%(3/31),压疮发生率为3.2%(1/31),假性动脉瘤发生率为19.4%(6/31);预见性护理组患者未见血栓或下肢缺血、导管打折、压疮及感染发生,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2%(1/31)。两组血栓或下肢缺血、感染、导管打折、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 D-二聚体水平[(408.29±142.45)μg/L]高于预见性护理组[(237.81±105.7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CCU监护治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4.1±1.9)、(10.3±2.8)d]较常规护理组[(7.7±2.3)、(17.4±4.6)d]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显著改善IABP术后患者的预后。

  • 轴流泵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陈恩;俞晓青;丁文祥

    轴流泵的研究为当前辅助循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概述了轴流泵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实验研究的方法;阐明了良好的工程学设计,避免湍流、成穴、尾流以及减少红血球破坏是设计追求的目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原型设计提供了高效的设计手段.轴流泵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心室辅助循环的应用指征和病例选择

    作者:蒋迎九;向小勇;李朝先

    恰当的病例选择对心室辅助循环(VAD)而言,十分重要,但当前仍缺乏实施心室VAD的病例选择标准.那么对等待心脏移植病人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本文主要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 心脏手术围术期辅助循环的应用与管理

    作者:杨敏;刘中民;刘泳;卢蓉;郭建华

    目的总结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辅助循环的经验. 方法 13例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37±0.06)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例,机械瓣膜置换术2例,马方综合征(Marfan syndrome)患者行Bentall手术1例.术后不能脱离心肺转流(CPB)9例,术后并发心肌梗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4例,分别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C)、转子泵或离心泵左心转流和体外膜肺氧合等辅助循环治疗. 结果 6例存活出院,平均辅助循环时间44.0±32.5小时.不能脱离 CPB的 9例患者,经辅助循环支持后7例脱离CPB,4例存活;在ICU行辅助循环的 4例患者中,2例存活. 结论辅助循环是治疗心脏手术后严重心力衰竭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 搏动性导管泵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智成;陈长志;Y.John Gu

    药物治疗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无效,只能通过机械循环支持才能存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短期辅助装置,辅助效果明显,但因辅助量太低(1~1.5L/min)且必须依赖本身的左心室功能,以致有时不能充分地支持心脏.如应用辅助量较大的搏动性血泵则需行大的开胸手术插管,对急性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脏无疑是一个损害,因此,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搏动性导管(PUCA)泵的作用介于IABP和高辅助量的心室辅助装置之间,能起到既减轻前负荷,又提高主动脉压并增加冠状动脉灌注的作用.

  • 搏动性导管泵维持急性左心衰竭的血流动力学

    作者:陈长志;李智成;叶清;成少飞;王维俊;汤敏;赵晓刚;Y.John Gu

    目的评估搏动性导管(pulsatile catheter, PUCA)泵对急性心力衰竭绵羊辅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0只绵羊诱导左心衰竭模型建立成功后行PUCA泵辅助3h,监测并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采动脉血人工计数血小板并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经辅助3h后检查肾、隔膜泵及导管血栓形成的情况. 结果 10只绵羊中7只成功支持血循环达到规定的时间,另3只绵羊因技术原因未能完成实验.成功的7只绵羊在支持期间血流动力学逐步恢复并趋向稳定,血压接近基线值;血小板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在辅助期间无明显变化;肾、隔膜泵及导管均未见明显的血栓形成. 结论 PUCA泵的短期辅助能稳定急性心力衰竭动物的血流动力学,并且无明显的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其应用安全有效,可用于临床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支持.

  • 搏动辅助血泵的设计构思与实践——从旋涡泵到罗叶泵

    作者:叶椿秀;梅津光生;中村孝夫;罗征祥;范瑞新;肖学钧

    目的由于国际市场供应的各种血泵价格过于昂贵,为降低其成本而不降低其质量,我们设计制作了旋涡泵和罗叶泵,以保持良好的血液流态,减少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为使血液在泵动周期中始终保持连续的流线和旋涡流态以充分冲洗泵体四周,同时避免湍流、再循环和潴流,旋涡泵设计为出入血口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并对泵血功能进行了测定.在血液流态、溶血试验等方面与通用血泵在模拟循环台中进行了比较.罗叶泵遵循相同的原理,泵体为拱顶形,其顶部有一锥形下凹伸入泵体内部,出入血管道相互交叉.由于泵体拱顶不对称,出血口高于入血口,在收缩期时血流盘旋上升,出血口处阻力小于入血口,排血更为迅速和彻底. 结果旋涡泵在血液流态和溶血试验中与通用血泵比较,前者均优于后者.旋涡泵在13次的绵羊实验中,后4只未经抗凝处理的绵羊,于平稳转流14天后处死(其中1条21天),尸体解剖泵内、双肾内均无栓塞.罗叶泵已于1999年应用于临床,成功抢救了1例危重患者.结论辅助循环血泵的设计,其连续的流线流态、避免湍流、血液潴留和再循环区是防止栓塞形成的关键.

  • 两例严重鱼精蛋白过敏反应的抢救

    作者:郭向东;孙小康;刁明强;洪澜;赵长明

    1 临床资料例1,男,10岁.2004年8月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阻断20分钟,停心肺机拔上下腔插管后经中心静脉静滴鱼精蛋白,约3分钟心率变慢,40次/分,同时平均动脉压降至4Kpa,右心膨胀,气道阻力增加,Spo2降至76%.立即心脏按压,静推多巴胺,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并手控呼吸,效不佳.重新肝素化右房插管二次转机,辅助循环40分钟后停机,未再使用鱼精蛋白.

  •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14例体会

    作者:孙建;李江

    随着冠心病介入性诊断与治疗的不断发展,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收到较好的疗效,是临床抢救左心功能衰竭及低心排综合征有效的辅助循环方法。

  • 心脏移植围术期辅助循环治疗的初步临床经验

    作者:乙飞;厉泉;王勇;陈善良;毕严斌;李敏;李培杰;许莉;车东阳;王东;刘天起

    目的 探讨辅助循环治疗应用于心脏移植围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13例心脏移植患者围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辅助循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ECMO 6例(ECMO+ IABP 3例),IABP辅助7例(IABP+ CRRT 1例).根据患者术后存活情况、心功能、肾功能等数据评估辅助循环治疗对心脏移植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结果 6例单独使用IABP者5例成功撤除,1例应用IABP+ CRRT辅助成功,ECMO或ECMO+ IABP辅助者成功率50%,而2例术中安置ECMO+IABP者全部成功.4例死者中,2例患者术中开始应用ECMO辅助,分别于术后第5天死于右心衰竭和术后第7天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受者术后安置ECMO+IABP辅助,术后第11天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IABP辅助者术后第3天发生脑出血于术后第13天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各项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心脏移植围术期合理应用IABP、ECMO和CRRT辅助循环治疗可作为心脏移植术后低心排、心肌收缩不良等移植物功能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急性排斥反应和器官移植物的衰竭仍需注意.

  • 重症心脏与心脏机械辅助装置:现状与未来

    作者:孙仁华;刘景全

    机械循环支持(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已广泛应用于ICU心源性休克及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为心脏功能恢复的过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纠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保障组织灌注,提高生存率。目前,对于MCS应用于重症心脏领域仍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索问题,如MCS适应证、应用时机及应用效果等,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近年来MCS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如小型便携式心脏泵。未来MCS发展方向是体积小、微创、置入和撤离方便、组织相容性好及辅助效果确切。

  • 重症心脏与心脏机械辅助装置:现状与未来

    作者:孙仁华;刘景全

    机械循环支持(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MCS)已广泛应用于ICU心源性休克及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救治,为心脏功能恢复的过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纠正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保障组织灌注,提高生存率。目前,对于MCS应用于重症心脏领域仍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探索问题,如MCS适应证、应用时机及应用效果等,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近年来MCS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如小型便携式心脏泵。未来MCS发展方向是体积小、微创、置入和撤离方便、组织相容性好及辅助效果确切。

75 条记录 4/4 页 «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