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北方老年人下肢动脉发生易损性斑块患者常见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北方老年人下肢动脉发生"易损性斑块(VP)"患者常见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血管疝外科就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AS)患者307例,入选者符合2012年中国专家编制的"老年人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治建议"中规定的下肢AS诊断条件,他们接受了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下肢动脉发生VP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307例老年下肢AS患者中,经MDCTA 检出VP患者129例(VP 组, 42.02%),178例未检测VP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发生VP危险因素指标比较中,发生VP组的平均年龄、吸烟指数、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HHCY、低HDL-C和高hs-CRP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年龄大、吸烟、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HHCY、低HDL-C和高hs-CRP均为北方老年人下肢动脉发生VP患者常见危险因素.
-
ApoA-Ⅰ ApoB及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研究
目的 探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性相关的指标以及同ApoA-Ⅰ、ApoB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及易损性斑块两组进行.观察两组病人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经过对两组观察比较后发现,易损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在Non.HDLC、ApoB、ApoB/ApoA-Ⅰ等指标上有上升趋势,相反ApoA-Ⅰ则有下降趋势.另外发现ApoB/ApoA-Ⅰ比值独立对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ApoB/ApoA-Ⅰ可以作为发生冠状动脉易损性动脉粥样斑块的一项预测指标.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性斑块 ApoB/ApoA-Ⅰ -
冠状动脉炎症与斑块破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多源于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泡沫细胞的形成未能满意解释ACS的分子发病机理,研究认为,ACS主要由不稳定斑块的侵蚀和破裂引起,其特点为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其下或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易于破裂,又称为易损性斑块.一个稳定斑块变为易损斑块或破裂,是由于斑块内在的改变和外在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为易损斑块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的改变是必需的,主要涉及细胞的凋亡和基质的降解.本文着重阐述炎症细胞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
早期影像和血清microRNA检测在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稳定期和不稳定期交替出现的非线性发展过程,不稳定期的斑块为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所在的血管由于炎性反应而反复痉挛或斑块破裂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病变早期准确检测冠状动脉内是否存在易损性斑块,并判断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将对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其发生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易损性斑块的病理学特点、早期CT诊断、与钙化相关的血清微小RNA(microRNA)标志物及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进行综述.
关键词: 易损性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钙化积分 -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磁共振成像诊断
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即斑块破裂危险性高,并且可能造成栓塞事件发生的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检查方法很多,超声检查、CT 血管造影(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成像(M RI )都广泛地应用于临床。M RI具有无创伤、软组织分辨率高、无骨伪影、三维断层血管扫描成像、多种扫描技术等特点,对血管壁情况、血管腔狭窄的程度、斑块成分鉴别、斑块炎症反应、血流速度、血流动力学评价提供可靠依据,可指导临床斑块的治疗,对稳定性斑块进行病因治疗,易损性斑块行颈静脉内膜剥脱术(CEA )或介入治疗。现将对疗效的评价总结如下。
-
64排螺旋CTA对颈部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研究
目的 使用64排螺旋CT对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态、密度进行分析,识别易损性斑块,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对我院颈部动脉狭窄患者150例进行CTA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机,同层动脉扫描后(小剂量对比剂测试后)进行正式扫描,图像后处理采用ADW 4.4工作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组行CTA检查后,150例患者共分析颈部动脉900段,发现548处病变,其中,脂肪斑块97处,纤维斑块97处,混合斑块169处,钙化斑块185处;共发现溃疡斑块29例,其中有27例发生于颈总动脉,2例发生于颈内动脉.结论 应用64排螺旋CTA,能够较准确识别易损性斑块,对判断预后及选择治疗方案有所帮助.
-
彝药塔若散干预易损性斑块胶原合成/降解失衡的理论机制
胶原合成减少和/或降解增加是导致斑块易损性的重要机制之一.P4Hαl是影响胶原合成的重要修饰酶,而EMMPRI、MMPS - 14、MMPS -9是影响胶原降解的重要酶.调节P4Hαl、EMMPRI、MMPS - 14、MMPS -9表达能影响胶原的代谢,而干预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对于稳定易损性斑块具有重要意义.彝族医学认为CAS易损性斑块的主要发病机制为风邪内动,血脉痉挛,其防治经验方塔若散具有“息风止痉”的功效.文章初步探讨影响胶原代谢的机制,并阐明彝药塔若散干预易损性斑块的理论依据.
-
颈动脉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脑血管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据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余万人,其中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1].近年来研究发现,导致这些脑卒中事件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破裂.从动脉斑块的形成到发展成为易损性斑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内皮功能的严重受损、斑块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斑块切应力的变化都是导致其易损的重要因素[2].
-
动脉粥样硬化分型及其易损性斑块的病征与影像学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性斑块,又称为高危性或不稳定性斑块,可导致栓塞形成并有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可能.早期准确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快速成像技术,已成为近些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AS的分型及其易损性斑块的病征和影像学检查技术作一综述,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
“风邪内动,血脉痉挛”病机假说及彝药塔若散干预CAS易损性斑块的理论依据
通过回顾既往易损性斑块的中医病机认识,结合彝族医学的理论认识,发现风邪内动是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易损性斑块与缺血性卒中病重要的病因病机联系,提出了“风邪内动——斑块易损性”的病机假说,认为CAS易损性斑块的病机是本为肝脾肾不足,标为痰瘀热毒互结,发则风邪内动.其中“内风”为斑块“易损性”的关键病理因素,“风邪内动,血脉痉挛”为斑块易损性的主要病机.确立了CAS易损性斑块的治疗原则:急则“息风止痉”,稳定斑块;缓则化痰逐瘀解毒,补益肝脾肾,并初步阐明彝药塔若散干预易损性斑块的理论依据.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
-
高分辨MRI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稳定性的研究
目的 通过高分辨MRI(HR-MRI)探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特点及斑块性质.方法 前瞻性纳入经颅脑MRA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1段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52例,所有病例均为单侧发病.依据DWI及临床表现分为症状性组(27例)和非症状性组(25例),对大脑中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行HR-MRI扫描.结果 症状性组27例,21例为易损性斑块;非症状性组25例,11例为易损性斑块.两组比较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症状性组斑块大厚度为(1.80-±0.33) mm,非症状性组斑块大厚度为(1.51±0.37)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生于管腔前壁(22/52),其次为管腔下壁(13/52).单因素分析症状性组与非症状性组斑块分布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可有效的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位、定量、定性分析,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
单核细胞自体吞噬相关基因蛋白表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
目的 研究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体吞噬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Beclin-1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AP1-LC3)及自噬相关蛋白Atg5-Atg12复合物的表达量,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自噬特异性蛋白MAP1-LC3在单核细胞内的表达量.结果 血管内超声检测SAP组斑块共计62个,其中纤维性斑块占48%(30/62),而ACS组斑块共计71个,其中脂质性斑块占56%(40/71).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Beclin-1、MAP1-LC3Ⅱ及Atg5-Atg12的表达量显著低于SAP组(P<0.01).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以较稳定的纤维性斑块为主,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以易损质软的脂质性斑块为主,且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体吞噬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的增加而降低,增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自体吞噬可能成为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降低死亡风险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
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在不断攀升,对人们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究其原因,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是目前临床心血管事件的潜在危险因素,需要引起医疗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进行了阐释,并讨论了几种治疗方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