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OPCAB同期心外科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梅举;马南;汤敏;姜兆磊;丁芳宝;吴淑彬

    目的:报告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心外膜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效果。
      方法:2010-01至2012-12,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患者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67.5±6.3)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冠脉造影明确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外合并心脏瓣膜病变。23例中合并阵发性房颤5例,持续性房颤18例。房颤病史(4.5±2.2)年,左房直径(40.9±3.3) mm。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II级18例,III级5例。左室射血分数52.0±7.5%。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常规获取LIMA(与LAD吻合)、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从升主动脉序贯吻合到对角支、或钝缘支、或PDA)。根据患者冠脉血管病变和心功能的情况不同,选择先作房颤消融或先作冠脉搭桥术。钝性分离心脏大血管后方的斜窦和横窦,显露左心房顶部和左右肺静脉;双极射频消融钳分别进行双侧环肺静脉口消融;从右上肺静脉下缘、左房后壁、左上肺静脉下缘,与左房顶部作环左、右肺静脉消融线之间的连线(两侧肺静脉间消融线);然后切除左心耳。后用双极射频消融笔从左房顶部消融线中点向主动脉根部(左、无冠交界处)作一消融线;再作环左肺静脉消融线至左心耳切缘间的连线,并消融心脏周围自主神经节和Marshall韧带。所有患者均采用LIMA,冠脉搭桥数2-5支,平均(3.5±1.0)支。

  • 环肺静脉前庭消融与7字线消融治疗房颤的对比研究

    作者:马凌;王菲;蔡晓庆;张玉秀;史亮;剡冬冬;张卫泽

    目的:分析比较国内房颤射频消融两种常用术式环肺静脉前庭消融与7字线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我科在EnSite三维指导下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136例患者(阵发性房颤组93例,持续性房颤组43例,年龄35~73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其房颤类型和消融术式分为阵发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亚组(45例),阵发性房颤7字线消融亚组(48例),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前庭隔离亚组(18例),持续性房颤7字线消融亚组(25例),比较两术式对患者左房直径、消融成功率、并发症情况、消融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 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的临床研究(附100例中期结果)

    作者:梅举;马南;姜兆磊;肖海波;王明松;吴淑彬

    目的:报告全胸腔镜下经左胸径路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技术和中期结果。
      方法:2010-10至2012-09孤立性房颤患者共100例(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59.9±13.1)岁(30~81岁)。阵发性房颤58例,持续性房颤32例,长程持续性房颤10例。患者房颤病史(9.2±7.0)年,左房直径(43.8±7.2) mm。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I级55例,II级31例,Ⅲ级14例。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施行,通过左胸的三个孔洞,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用双极消融钳行双侧环肺静脉前庭消融、左心房线性消融,双极消融笔行心外膜部分自主神经节消融;外科切割闭合器切除左心耳。

  • 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发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作者:马依彤;MA Xiang;杨毅宁;黄定

    患者女,67岁,发现血压高8年,伴心慌、气短2年.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功能Ⅱ级".入院时胸片无明显异常,心彩色超声示:左房直径43 mm,左室舒末直径47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69.4%,二尖瓣及腱索增厚、黏连,后叶钙化,瓣口面积1.0~1.1 cm2,轻度关闭不全.血常规检查提示血小板计数为230.3×109/L.术前动态心电图为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 冠心病持续性心房纤颤乙胺碘呋酮复律与左房大小的关系

    作者:尹萍;梁纲

    我们对心房纤颤(房颤)持续48 h以上的患者使用乙胺碘呋酮治疗1个月,观察房颤的转复与左房大小的关系.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直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彤;李丽剑;李广平

    目的:探讨影响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房直径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我院心脏科329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模型筛选出与左房直径相关的临床及心脏超声因素.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与房颤持续时间、超声检查时为房颤、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中至重度二尖瓣返流等因素相关(P<0.01).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左房直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超声检查时为房颤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两个因素的影响明显.

  • 多指标联合检测对心房颤动合并脑栓塞的相关分析

    作者:许友升;孟令波;杨德忠;李丽丽

    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与脑栓塞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11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头颅CT或MRI判断是否伴有脑栓塞分为A、B两组,A组为持续性房颤伴有脑栓塞患者52例,B组为持续性房颤未伴有脑栓塞患者58例,分别检测两组的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水平.结果 A、B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应用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对房颤合并脑栓塞的诊断敏感度(94.3%)分别高于单独应用左房直径(85.4%)、C反应蛋白(84.3%)、血清脂蛋白(a)(76.5%).结论 检测左房直径、C反应蛋白、血清脂蛋白(a)对预测房颤患者是否并发脑栓塞具有重要价值.

  • 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apelin的水平及其意义

    作者:杨树涵;刘艳宾;韩明磊;王成;刘振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apelin的水平及其与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LAD)的关系。方法85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B组)31例、持续性房颤组(C组)29例和永久性房颤组(D组)25例,同期非房颤住院患者为对照组(A组)26例。检测血浆apelin、NT-proBNP,并行心脏超声测定LA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血浆apelin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D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NT-proBNP显著升高(P均<0.05),D组高,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在A组、B组、C组、D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呈依次递增(P<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浆 apelin 与NT-proBNP、LAD负相关,(r=-0.28、-0.32,P均<0.05)。结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降低,可能通过抗纤维化参与心房重构,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相关。

  • P波离散度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价值

    作者:卢辉和;王毅;盛臻强;张莉;管耘园

    目的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记录44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Ⅰ组)和45例高血压病不伴阵发性房颤(Ⅱ组)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大时限(Pmax)、P波小时限(Pmin)及P波离散度,左房直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Ⅰ组P波离散度显著高于Ⅱ组(P<0.01);Ⅰ组Pmin和LVEF显著低于Ⅱ组(P<0.01);Pmax和左房直径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Pmin、P波离散度和LVEF对阵发性房颤有显著的预测价值,但多变量分析显示仅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房颤具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 P波离散度可以识别高血压病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高危人群.

  • 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术麻醉管理

    作者:林仙菊;王苗凤;杨灵君

    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病程长,病情重,手术麻醉危险性明显增加.我院自2003年10月以来,共施行重度二尖瓣狭窄心脏瓣膜置换术53例,现将麻醉处理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53例,男20例,女33例,年龄29~71岁,平均61岁;二尖瓣瓣口面积为0.6~1.0 cm2,左房直径56~80 cm,EF值为42%~64%;术前心电图示房颤心律45例,窦性心律8例;X线胸片显示肺部瘀血,超声心动图示所有患者均有肺动脉高压(50~100 mm Hg);术前均有反复心力衰竭(心衰)史,心功能Ⅱ~Ⅲ级40例,Ⅳ级13例.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及左房直径对评估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临床价值

    作者:杜梅花;沈玉祥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电网f波及左房直径对评估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临床价值,从而为筛选出血栓栓寒事件高危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9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血栓栓塞事件阳性组(20例)和血栓栓塞事件阴性组(29例),两组患者均行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V1导联f波振幅、时限、f-f间期和左房直径,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栓栓塞事件阳性组f波振幅低于阴性组(0.075±0.025)mV vs(0.091±0.023)mV,(P<0.05),f波时限短于阴性组(0.097±0.025)s vs(0.122±0.028)8,(P<0.05),f-f间期短于阴性组(0.120±0.03)s vs(0.156±0.036)s,(P<0.05),左房直径大于阴性组(48.60±6.30)mm vs(41.51±7.62)mm,(P<0.05),左房直径与f-f间期呈负相关(r=-0.312),显示左房直径愈大,f-f间期愈短.结论:心电图f波和左房直径可作为临床简单易行的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危险性的参考指标.

  • 胺碘酮对65例持续性房颤复律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忠明

      对6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采用静注、口服胺碘酮进行复律治疗,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房颤发作>48 h的65例患者,平均年龄(63±8)岁,男32例,女33例,均无严重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心脏传导功能及窦房结功能不全。1.2 方法 入选患者经过有关基础情况检查后,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和安慰剂组(33例),治疗组患者首先1 h内静注胺碘酮300 mg,以后24 h内静注20 mg/kg,并同时给200 mg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用每天一次400 mg维持3周,安慰剂组患者第一天静注生理盐水,同时口服安慰剂片,口服时间与治疗组相同。1.3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1个月内恢复窦性节律则认为复律成功。1.4 统计学方法 χ2检验、t检验和多变量逐步逻辑回归分析。1.5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及有关检查等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组32例患者有16例(50%)在治疗结束时已转复为窦性心律,而安慰剂组33例在用药的初24 h或出院前均未转复为窦性心律(P<0.01)。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前3 d中均无复律。直径较小的房颤患者比直径较大者复律更易成功。复律成功患者的左房直径为(41.8±7.25)mm,而复律不成功者左房直径为(50.3±5.8)mm,两组比较P<0.001。药物复律成功患者和未成功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及房颤持续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经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左房大小是预测房颤药物复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胺碘酮治疗期间未出现需停药的副作用。2 讨论  胺碘酮是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过去认为该药半衰期长,副作用大,而将其列入二、三线抗心律失常药,本文通过对房颤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用胺碘酮静注和口服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复律安全且有效,未发生明显的副作用,且作者认为左房大小是预测复律能否成功的唯一独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