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起搏部位对正常犬和长QT间期犬模型在体跨心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作者:白融;吕加高;卜军;刘念;周强;阮燕菲

    目的以正常犬和长QT间期(LQT)犬模型的在体3层心肌单向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跨室壁复极离散(TDR)、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和Tp-Te间期等为指标,研究不同部位起搏,尤其是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后心肌复极特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旨在观察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是否会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8只健康成年犬经导管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阻滞模型.开胸手术后分别在左心室外膜、右心室内膜和双心室起搏时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测定QT间期、Tp-Te间期和3层心肌的MAPD、TDR.然后以氯化铯(CsCl)制备LQT犬模型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正常犬,左心室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有延长,并有TDR的增大(左心室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心室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LQT犬,在CsCl使3层心肌MAPD延长的基础上,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进一步明显增大TDR,而CsCl增大TDR的作用被掩盖.结论左心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使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并使TDR增大,可能成为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心室再同步技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时,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作者:华伟;王方正;朱丽;张澍;陈柯萍;牛红霞;陈新

    目的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操作复杂,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分析了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117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53.00±8.25)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成功率为95%.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冠状静脉窦夹层4例(3.4%%),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2例(1.7%);电极导线脱位2例(1.7%),结论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术中必须规范操作,严密观察,以减少并发症.

  •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慢性心力衰竭长期疗效及病死率分析

    作者:王冬梅;韩雅玲;臧红云;周微微;荆全民;王祖禄;王守力;李菲

  • 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围术期护理

    作者:肖玉莲;王芳平;田和林;乔翔;贾晓燕;马锋

    慢性心力衰竭晚期伴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病人猝死.研究已经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症状,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ICD)能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因此,植入具有CRT 和ICD 双重功能的装置--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已成为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佳治疗方案[4].2008 年7月29日和2009年6月24日,我院心脏介入中心为2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成功植入了CRT-D,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外膜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一例

    作者:付凯文;朱晓红;徐国海;葛霞光;郑小兰;周斌

    患者,男,61岁,体重60 kg,身高160 cm,心功能Ⅲ级, ASA Ⅲ级。因胸闷、憋气5年,晕厥2次入院。术前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径72 mm,左室射血分数30%,符合扩张性心肌病声像图改变。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左心房肥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其他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心衰控制后患者在介入室行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植入术,术中成功植入心房、右心室电极,但未能找到满意的左心室电极位置,遂转入心胸外科行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术。

  •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叶祺;秦玉霞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为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此期患者尽管通过内科治疗,仍然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病死率高.据报道男性患者5年病死率62%,女性为42%[1].近年来,国内外均开展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HF的临床实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心内科自2001年4月以来采用三腔起搏器治疗8例CHF患者.现就此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

  •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分析

    作者:李淑敏;郭涛;韩明华;赵玲;刘中梅;薛强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CRT)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长期疗效及病死率.方法:49例CHF患者中,男40例,女9例,年龄31~82(56.3±11.0)岁.均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6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所有患者心电图为窦性心律,ORS波>13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35%伴二尖瓣反流.49例中置入CRT40例,置入CRT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9例.观察患者起搏器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36、48、60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与心血管事件.随访12~87(25.5±15.6)个月.结果:①并发症:电极脱位4例,囊袋出血2例;②病死率及死因:死亡15例(30.6%),其中CHF恶化死亡7例,心性猝死6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49例患者中12例(24.5%)21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其中3例CRT-D患者发生12次VT/Vf均被CRT-D成功纠治,3例CRT患者各发生1次VT/Vf经体外除颤纠治,6例CRT患者各因发生1次VT/Vf死亡;③心功能变化及QOL评分:37例(75.5%)患者LVEF、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11例(22.4%)患者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改善后再次恶化,1例无明显变化;49例患者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LVEDD术后12个月明显缩小.结论:CRT治疗CHF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LVEF,缩小LVEDD,逆转左室重构;长期治疗,疗效巩固并能降低CHF导致的病死率,CRT-D可同时防治CHF及猝死事件的发生.

  • 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礼琳;范洁;周启云;孙帅;孟洁

    目的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室导线.笔者介绍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寻找冠状静脉窦的方法.方法 选择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18例.应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快速寻找冠状静脉窦后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相关分支进行左室起搏,然后植入右房和右室电极导线.结果 18例均成功应用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很容易地寻找到冠状静脉窦.结论 Amplaze Left 1造影导管用于CRT术中寻找冠状静脉窦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丽霞;齐峰;郭传明;魏玲;李丽俐;王燕;石燕昆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心功能IV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30 ms,左室舒张末内径>55 mm,射血分数<0.35,置入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器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缩短,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房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或0.01).结论: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可明显改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作者:杨丽霞;齐峰;郭传明;王先梅;郭瑞威;石燕昆

    目的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扩张型心肌病10例,心功能Ⅳ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正常时限超过130 m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超过55mm,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0.35,置入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器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电图指标变化.结果 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缩短,心胸比例、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房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可明显改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

  • 心脏再同步起搏对心力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

    作者:CLELAND JG;DAUBERT JC;ERDMANN E;钱卫民

    有为数不少的症状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对药物治疗效果欠佳,预后较差,因存在着心肌激动-收缩延迟导致左右心室收缩失调.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脏收缩功能失调导致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左心室功能,如与药物治疗合并使用,可望能够减轻症状改善预后.

  • 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丽霞;齐峰;郭传明;魏玲;李丽俐;王燕;石燕昆

    目的:观察双室再同步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心功能Ⅳ级,合并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正常时限>130 ms,左室舒张末内径>55 mm,EF<0.35,置入三腔双室同步起搏器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症状及超声心电图指标变化.结果: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1-2级,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缩短,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房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或P<0.01).结论:双室再同步治疗可明显改善伴室内传导阻滞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 ICD、CRT、CRT-D对猝死高危人群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淑敏;郭涛;韩明华;刘中梅;赵玲;夏松年

    目的 对比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心室再同步(CRT)和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在心性猝死高危患者中的疗效及实施技术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 采用逐步纳入研究的方法连续收集109例心性猝死高危患者,分别植入ICD 55例,CRT46例,CRT-D 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相关资料及心功能评价指标等,所有资料进行自身对比与组间比较.结果 ICD、CRT-D和CRT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86.9%.术后随访5~101(平均29±18)月,ICD组7例死亡(12.7%),CRT组14例死亡(35.0%),CRT-D组无死亡.植入ICD和CRT-D的63例患者中,37例共发生95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事件,除1次因电池耗竭失败外,均被ICD/CRT-D有效纠治.植入CRT/CRT-D的49例患者中,37例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T)、心功能分级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等心功能评价指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且持续致随访结束(75.5%),11例心功能改善,但未持续至随访结束(22.4%).3组患者生活质量(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结论 ICD、CRT、CRT-D均对猝死高危患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ICD更适合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较轻但有VT/VF发作史或高发倾向的患者,CRT更适合于CHF较重的患者,CRT-D应作为严重心脏器质性疾病有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