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波引导下压迫法与注射凝血酶法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比较
-
超声波引导下压迫法与注射凝血酶法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比较
目的评价和比较超声引导下压迫法(UGCR)和注射凝血酶法(UGTI)治疗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PSA的临床特征,以及序惯接受UGCR和UGTI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男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5.2)岁.发现股动脉PSA至接受治疗为平均(2.6±3.7)d,PSA平均直径(3.5±1.5)cm.
-
血流变指标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评价
血浆纤维蛋白原(Fg)属于血流变检查的重要指标,其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它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影响到许多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由于它与心血管性疾病、脑梗死、糖尿病、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甚至妊娠等有着密切关系,也是血栓与止血检测中的重要项目.为此,我们对这项指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导出的Fg含量法(PT导出法)与凝血酶法得的结果作了实验比较.
-
冠心病患者肝素皮下注射血浆浓度的变化及与凝血因子的关系
我们自1998年l~6月,采用皮下注射肝素治疗18例冠心病(CHD)患者,用凝血酶法连续监测患者血浆肝素浓度的变化及与凝血因子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治疗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69.8(48~83)岁。均为CHD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所有患者肝功能均正常,血小板均在100×109/L以上。对照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8.1(46~78)岁。其中并发原发性高血压8例,CHD心绞痛6例。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一次血,测血浆肝素浓度。治疗组采用肝素钠6 250 u(江苏常州千红制药有限公司,批号:980410)腹部皮下注射,注射前及注射后、1、2、4、8、12 h均抽血测血浆肝素浓度(Hep)、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 肝素测定方法:测试试剂:IL Test TM
-
两种方法检测纤维蛋白原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检测的方法,以确定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比较计算法与凝血酶法(采用Sta-go与System公司全自动凝血测定仪)的差异.结果 采用凝血酶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在不同检测仪上的结果差异不显著.结论 采用凝血酶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更适于临床诊断.
-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其实验室检查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是一种由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编码基因缺陷导致Fg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遗传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绝大多数为杂合子突变[1].临床表现异质性明显,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约25%的患者有出血症状,20%患者有血栓事件,部分患者既有出血表现又有血栓形成,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反复流产、伤口愈合不良等[2].至今我国大多数医院检测Fg的方法比较单一,若仅用凝血酶法(Clauss法)时测定Fg浓度时,CD患者的Fg明显降低,较易误诊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而仅用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演算法或免疫比浊法时,CD患者的Fg正常或增高,极易被漏诊或依据临床表现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医务工作者应该重视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其诊疗水平.本文现就CD及其实验室检查作一综述.
-
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
随着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日益增多,作为心血管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少见[1],发生率0.3%-8%[2-3].假性动脉瘤有的可出现破裂、血栓栓塞、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压迫周围神经组织,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为此如何的处理好术后的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超声引导下压迫法,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入凝血酶法及外科修补法.本文将60例介入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
Sysmex CA7000血凝仪2种方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结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 Sysmex CA7000血凝仪2种方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使用 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分别用凝血酶原时间(PT )衍算(PT‐Fib)法及凝血酶法(Clauss 法)同时测定临床常规血凝标本 Fib 水平。回顾性随机抽取 PT‐Fib 法检测的 Fib 水平在1.00~1.99、2.00~2.99、3.00~3.99、4.00~4.99 g /L范围内的各21例患者数据,分析其与 Clauss 法测定结果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PT‐Fib 法检测 Fib 水平在1.00~1.99、2.00~2.99、3.00~3.99、4.00~4.99 g/L 时,2种方法之间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Fib 法结果明显低于 Clauss 法,4组浓度平均值分别低15.2%(-4.9%~38.3%)、27.2%(-0.9%~49.4%)、24.6%(-3.7%~35.6%)、32.7%(15.7%~48.2%),2种方法测定结果呈正相关。结论测定血浆 Fib 时,PT‐Fib 法与 Clauss 法有差异,建议临床实验室把 Clauss 法作为Fib 常规定量测定方法。
-
两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诊断价值
目的 对血凝仪Sysmex CA-50两种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方法进行探讨,以确定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在血凝仪Sysmex CA-50上分别用凝血酶法(Clauss)和PT导出法(PT-der)同时测定166例患者血浆中的Fbg.结果 这两种方法测定的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1,P《0.001),以Clauss法Fbg值《2 g/L、2~4 g/L、》4 g/L分阶段做各阶段相关分析,当Fbg值《2 g/L、2~4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建议在临床应用中不要以PT-der法代替Clauss进行Fbg测定,采用Clauss测定Fbg更适于临床诊断.
-
四种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比较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定量测定作为临床溶栓治疗的一项监测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其检测方法尚未有标准化可供使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1]推荐以Cla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2].我们就目前国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常用的凝血酶法(Class)、凝血酶原时间衍生纤维蛋白原法(PT-der)、磁珠法及加热比浊法作了实验比较,现报告如下.
-
健康成人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研究
目的:对320名健康成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比较其年龄差异.方法:采用凝血酶法(Clauss法)测定血浆FIB浓度,将其分为6个年龄组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各组之间纤维蛋白原浓度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是在60岁以上组与60岁以下组之间出现的.结论:60岁以上组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60岁以下组,应注意60岁以上人群的纤维蛋白原浓度的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