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86例
脑梗死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急性期处理尤为重要[1]。近年来,我院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病人局部脑血流的影响
为观察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局部脑血流(rCBF)的影响,将20例病人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异氟醚组(A组,n=10)和尼莫地平组(B组,n=10).A组用异氟醚吸入降压;B组用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继以持续泵入降压,2组均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8.0~8.7 kPa(60~65 mmHg).动脉瘤夹闭后,2组均停止降压,并用罂粟碱浸泡术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局部rCBF的变化.结果:2组在降压前后rCBF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动脉瘤夹闭前相比,夹闭后A组rCBF明显减少(P<0.05),B组rCBF变化不大(P>0.05);应用罂粟碱后,2组rCBF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A组增加的幅度明显大于B组(P<0.05).结果提示: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术中,用尼莫地平控制性降压,rCBF的变化比较平稳.
-
656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的表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本文通过观察65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表现,旨在分析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
单纯性眩晕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观察
单纯性眩晕患者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多因美尼尔希综合征和脑动脉粥样硬化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引起,为了解单纯性眩晕者脑局部血流灌注变化情况,特对18例颅脑CT或MRI无异常的眩晕患者进行SPECT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和局部脑血流(rCBF)测定.
-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验案3则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范畴.中医药在防治脑血栓形成,尤其在其恢复期的治疗上能彰显优势,不但能改善脑部缺血状态,还能缓解或消除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为减少致残率发挥了积极作用[1-3].本文就熄风化痰通络中药治疗脑血栓形成恢复期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
护理干预对促进急性脑血栓患者早期康复的效果评价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类型之一,血栓的形成可导致脑局部血流发生中断,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及坏死等,从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缺损症状,大多数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功能障碍[1].以往对脑血栓患者的治疗存在着重视抢救生命、忽视功能恢复,重治疗、轻康复的倾向.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46例急性脑血栓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脂蛋白(a)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可由于管壁病变、脑微栓塞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障碍致使大脑局部血流一时性、反复性受阻或中断,引起局部血流循环障碍.如不积极治疗,易演变为脑梗塞.故重视TIA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
灯盏乙素后适应对局灶性脑缺血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灯盏乙素对树鼩局部脑缺血海马CA1区脑血流(rCBF)与星形胶质细胞(AS)活化的影响,探讨灯盏乙素的保护作用能否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有关.方法 建立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通过激光多普勒(LD)血流计测量脑缺血后24h海马CA1区rCBF的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缺血上述时间海马GFAP的表达.于脑缺血后4h给予高、中、低剂量灯盏乙素实施灯盏乙素后适应,并观察其对海马CA1区rCBF和AS活化以及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 树鼩脑缺血后24h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AS表达GFAP增强(145±4.1,P<0.01),24h可见AS胀亡.分别实施高、中、低剂量灯盏乙素后适应后24h海马CA1区rCBF逐渐增加(P<0.01),尤以高剂量组明显(19.2±0.66 PU,P<0.01);且AS胀亡的病理改变基本消失.结论 高剂量灯盏乙素可显著延长树鼩脑缺血治疗的“时间窗”;灯盏乙素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rCBF、调控AS活化及改善海马微环境有关.
-
31例癫痫患者脑SPECT显像分析
外科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价值已得到肯定,然而准确地识别致痫灶显得尤为重要,CT和磁共振显像(MRI)的诊断率仅30%~45%,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脑灌注显像率可达75%~86%,这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了精确定位的依据[1].我们观察31例癫痫患者脑局部血流灌注显像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
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局部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
脑血栓形成300例诊疗体会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脑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好发于中老年人,致残率高,如能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去年我科收治的300例脑血栓形成报告分析如下:
-
脑血栓的诊治
脑血栓是指脑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而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称之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
-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的治疗作用及脑血流量分析
目的 对早期(发病7d之内)康复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脑血流量及脑功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该院收诊的80例脑梗塞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康复组41例,对照组39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应用133xe吸入法测量颅内血流量,应用数字脑电地形图仪检测脑电地形图.结果 发现康复组经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以后脑血流量都有显著优化,但康复组提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如分值也是康复组变化显著;康复组脑电地形图改善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塞患者治疗而言,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在推动个体脑血流量的恢复与脑功能完善进程方面具有一定实用性,值得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