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瘤细胞特点和瘤组织的结构成分,可将恶性淋巴瘤分为以RS细胞为特征的霍奇金病(Hodgkin disease,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两大类.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又称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Non-hodgkin's Lymphoma of Bone)指起源于骨髓腔的淋巴瘤,同时不伴区域淋巴结或内脏受累,是一种很少见的结外淋巴瘤.1932年Oberling等将此瘤命名为网状细胞肉瘤以区别于Ewing肉瘤;1939年Parker等[1]首先报告17例骨网状细胞肉瘤,从临床病理角度确立了本瘤的诊断;2002年WHO骨肿瘤组织学分类为骨恶性淋巴瘤,属于造血组织肿瘤[2].由于它的多样性或称异质性,造成诊断困难,个别病例的诊断在国内不同单位之间也有分歧.本文搜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报道,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加以综述.
-
肿瘤干细胞研究现状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由肿瘤细胞特点和干细胞特性推测,肿瘤起源于干细胞,肿瘤组织中存在肿瘤干细胞.本文概述了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的风险:促瘤及成瘤性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应用的安全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BMSCs可通过以下机制促进肿瘤生长并形成肿瘤.首先作为一种免疫缺陷细胞,BMSCs可逃避T细胞的识别,并通过IDO,PEGE2等多种途径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及功能.其次,BMSCs还可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参与构建肿瘤基质而促肿瘤生长.再次,有研究显示,长期体外扩增BMSCs,可致其出现永生化并显现肿瘤细胞特点,如形态变小而致密,表面标志物表达异常,接触抑制减弱及端粒酶活性增强等,移植入动物体内,可形成肉瘤.BMSCs恶性转变及成瘤的遗传学原因与染色体不稳定或基因序列错误累积有关,包括染色体增加、缺失及转位等.本文就近期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安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1例
1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左右,伴乏力,当地医院静脉点滴林霉素钠、头孢三嗪、先锋Ⅵ等10 d后,病情无好转,发热热型不定,口服退热药后可暂退,半月前热峰升高,体温高达39.5℃,为明确诊断而入本院.患儿一般状态欠佳,中度贫血貌,咽充血.病程中无抽搐、头痛、精神萎靡、盗汗及咳嗽;曾有腹胀、便秘、双膝关节痛,无鼻衄及牙龈出血,无皮疹.血常规:RBC 2.91×1012·L-1,WBC 7.7×109·L-1,血小板165×109·L-1;生化:心肌酶CK-MB略高(29.0 U·L-1),AST、ALT、GGT正常,HBD、LDH增高;抗"O"及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加快,第1小时85 mm,第2小时90 mm;辅助检查:腹平软,肝肋下2.5 cm,脾肋下0.5 cm,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胸片示:心肺未见异常,颈部可触及数个0.5 cm×0.5 cm淋巴结;腹部彩色超声示:右肾上方见一边界不清52 mm×41 mm实质性肿物,其内回声不均,考虑肾上腺肿瘤可能性大;行骨穿刺术,骨髓涂片根据瘤细胞特点,诊断为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