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表达与胃癌血管生成、生长和转移的关系
我们对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中不同区域进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和血管染色,探讨胃癌组织中VCAM-1的表达与胃癌的血管生成、生长和转移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3~6月手术切除的胃癌、瘤旁(取自距瘤旁2cm处)及距瘤体5cm处标本各41例,8例良性溃疡及10例正常组织标本通过胃镜取得.患者年龄为42~74岁,男女比例为2.4∶1,28例有转移.
-
腹腔镜胰岛素瘤摘除术一例
患者女性,35岁,未婚,主因"乏力9个月,晨起不能唤醒1个月"入院.9个月前因劳累后自觉乏力,休息及进食后症状缓解,1个月来患者晨起不能唤醒,先后发作4 次,进食后症状缓解.空腹血糖29 mg/dl.Ins/Glu比值为0.66.腹部增强CT示:胰体高密度病灶,脾囊肿8 cm×7 cm大小.DSA示胰体尾部类圆形多血管染色,由胰大动脉供血,符合胰岛素瘤的DSA表现.
-
弥漫性脑动静脉畸形的特征与治疗方法探讨
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弥漫性脑动静脉畸形(diffuse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Neurosurgery,1992,31:863)患者6例,平均年龄25岁,男性4例.5例以出血发病,1例为癫痫.2例病变位于小脑半球,4例于幕上并同时累及两个毗邻脑叶.影像学特征:4例MRA检查可见异常血管网,杂乱松散.6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弥散宽广的异常血管染色,其边界不清,染色不均,部分区域较淡,没有明确的畸形血管团.引流静脉1~2条,未见引向深部系统.二、治疗方法及结果4例开颅显微手术治疗(例1~4),例4术前行血管内介入栓塞处理.术中均见蜿蜒迂曲、管径不一的异常血管,弥散地分布于脑组织之中,没有明确的畸形血管团.术后恢复良好,没有明显神经功能缺失.术后2~3个月复查MRA,例1、2原畸形血管网消失,例4仍有少许残留,后行放疗.例3病变位于重要功能区,术中未能全切,术后给予普通治疗,症状减轻.例5未及治疗再出血死亡,例6出血自行吸收未做特殊处理.4例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见大量大小不一的异常动静脉血管,其间可见正常神经细胞,血管周边也有胶质细胞增生.
-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T 及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血管畸形较常见的一种,由于海绵状血管瘤为隐匿型血管畸形,一般X线血管造影不显影,延迟时可观察到异常毛细血管染色。病灶内常见不同时期的出血、血栓或钙化,CT 表现边缘较清的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多数病灶有钙化。磁共振成像(M RI )表现因不同时期及程度的出血、钙化而异,典型者所谓爆米花状,中央为高低混杂信号,周边为含铁血黄素所致的低信号环,偶见小房状出血内的液‐液平面。若病灶较小、出血较少或无出血,CT 和常规磁共振(M R)不能检出,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本病高度敏感,可见灶周及病变内低信号影,现将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
VCAM-1的表达与乳癌血管生成、生长、转移的关系研究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是极为复杂的多阶段过程,粘附分子在此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步都有多种粘附分子的参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VCAM-1,CD106)是其中作用较强的粘附分子之一.我们对手术切除的乳癌瘤体标本进行VCAM-1及血管染色,探讨乳癌瘤体VCAM-1的表达与乳癌的血管生成、生长、转移的关系.
-
软腭血管瘤并发腺泡细胞癌并肺转移1例
患者男,59岁。23年前因咽部异物感发现软腭右侧近舌腭弓有一1.0cm×1.0cm暗红色肿物,穿刺抽出鲜血,诊断为血管瘤。予95%酒精0.5ml作患部注射,每周1次,共5次。瘤体缩小、变硬;20年前右侧舌腭弓近舌根处长出约1.0cm×0.5cm肿物,性质同前。同法治疗2次,瘤体变硬;6年前肿物向外发展延至翼下颌皱襞,约3.5cm×2.5cm,酒精注射8次,CO2激光烧灼2次后瘤体消失;4年前扁桃体上极处又出现肿物,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面动脉增粗,末梢部尤甚,口咽部偏右见3.0cm×3.0cm血管染色区,其内为不规则血管影。血管内注入鱼肝油酸钠2ml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后咽部瘤体坏死、脱落,代之以瘢痕组织。 3年前软腭右半侧至翼下颌皱襞又有大块不规则肿物突出,表面不光滑,灰白色,质硬,性质与前截然不同,活检证实为腺泡细胞癌。全麻下行下唇正中切口,下颌骨升支、软腭、口咽右侧壁病灶切除,右侧预防性颈清扫,胸大肌肌皮瓣口咽侧壁、软腭修复术,术后皮瓣生长良好,进食顺利。 1年前出现咳血,胸片示右肺上叶、左侧下叶分别有3.5cm×3.0cm,4.5cm×4.0cm肿块影,边缘光滑,考虑肺转移。行介入性灌注化疗、栓塞术2次,1年后复查,右肺转移灶消失,左肺转移灶明显缩小。
-
腹主动脉后左肾静脉MSCT表现1例
男,78岁.因右下腹隐痛不适入院,腹部超声提示回盲部包块.MSCT增强显示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从腹主动脉后方汇入下腔静脉(图1).矢状位MIP重建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下方未见LRV,LRV位于腹主动脉和第3腰椎之间(图2);冠状位MIP图像显示LRV增粗迂曲汇入下腔静脉,位置低于右肾静脉约2.5 cm(图3);利用血管染色及VR图像融合技术立体直观显示LRV形态及走行(图4).
-
宫颈癌微血管生成与多层CT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
宫颈癌是妇科多见恶性肿瘤,肿瘤血供相对丰富;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被认为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1].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灌注成像方法是近年来用于研究肿瘤血流灌注的有效方法[2,3].本研究通过对手术切除的19例宫颈癌患者进行术前MSCT灌注扫描,并对术后病理切片进行血管染色,研究宫颈癌肿瘤微血管生成与CT灌注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