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p53及CD34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作者:何成章;夏晓艾;吴玉玉;浦红;吕蓓;毛玉荣;张振宇;高玮红

    现阶段,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寻求治疗卵巢癌的新方法逐渐成为趋势.细胞因子是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对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近年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对肿瘤的影响引起重视.MIF可通过刺激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抑制p53基因等机制促使肿瘤发生及浸润转移.我们通过检测卵巢癌组织中MIF、p53和CD34的表达,观察MIF与微血管生成、MIF与p53的关系,探讨MIF和p53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 肝细胞癌造影增强模式与微血管相关性系列研究(二)

    作者:江虹虹;李安华;周建华;侯景辉;邹如海;韩峰;陈孝岳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超声造影(CEUS)灌注参数与微血管的相关性.方法 47例HCC行术前CEUS,其中43例行脱机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软件分析.术后病理标本行病理分级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并与灌注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在47例不同病理分级的HCC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MVD在不同大小的HCC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7例不同病理分级HCC的微血管形态有显著性差别(P<0.05);43例HCC的MVD值与病灶内峰值强度(PI)、效应持续时间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6,P=0.02; r=0.45,P=0.003),与增强斜率和增强时间无关(P>0.05);43例不同微血管分型HCC间灌注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实时超声造影表现受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HCC的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具有较高的相关性,CEUS可以对活体内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较准确的判断.

  • 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成血管作用

    作者:段惠娟;杨庭树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促心肌血管再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过程包括先前存在的毛细血管出芽,终形成毛细血管水平(直径5~8μm)的微血管.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生毛细血管没有血管平滑肌或壁细胞包绕,脆弱而容易破裂,因此,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是心肌再血管化治疗的关键.我们试图从微血管生成到肌性动脉生成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成血管作用.

  • 原发性肝癌中白细胞介素-17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玄;郑翔;何凡;陈知水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肿瘤生长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IL-17A mRNA和CD34分子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加入不同浓度的IL-17A(0.1、0.5、1.0、5.0、10、50、100、500、1000 ng/ml),MTT法检测H22细胞的增殖情况.建立小鼠的H22细胞株肝癌模型,尾静脉输注外源性IL-17A,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分子的表达.结果 37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IL-17A mRNA阳性的有26例.CD34分子染色显示IL-17A mRNA(+)组的表达明显高于IL-17A mRNA(-)组,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分别为66.6±2.5和26.7±2.5(P<0.01).体外培养H22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IL-17A后,细胞增殖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静脉输注IL-17A组小鼠肝癌肿瘤体积(843.6±90.9 mm3)明显大于输注生理盐水组(198.7±24.4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31分子染色输注IL-17A组高于对照组,计数微血管密度分别为71.9±6.8和33.3±2.9(P<0.01).结论 大多数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均有IL-17A mRNA表达.外源性IL-17A对小鼠H22肝癌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没有直接影响.尾静脉输注IL-17A后,H22肝癌细胞株在小鼠体内生长明显加快,同时有高密度的微血管生成,说明IL-17A可促进肝癌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EFEMP1促进宫颈癌微血管生成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宋恩霖;张文辉;熊秀娟;况晓东;俞薇薇

    目的 前期研究已证实EFEMP1能促进宫颈癌微血管增生,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EFEMP1促进宫颈癌微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Pierce CO-IP试剂盒检测宫颈癌细胞中EFEMP1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利用MTT实验检测内皮细胞增殖活力,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内皮细胞迁移能力,Matrigel胶管腔形成能力实验检测内皮管腔形成能力.构建慢病毒干扰颗粒干扰宫颈癌细胞Jagged1表达.利用免疫组化MaxVisonTM法检测组织蛋白表达,内皮CD34组化标记结合Weinner计数法检测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sacular density,MVD).皮下接种Hela-EFEMP1+细胞构建高表达EFEMP1的裸鼠荷瘤模型.结果 p-EGFR和p-MAPK在EFEMP1处理组Hela细胞的表达水平(2.35±0.41和2.56±0.44)分别高于对照组(0.20±0.001,P=0.001;0.64±0.020,P=0.001)和PD153035与EFEMP1联合处理组(1.25±0.33,P=0.004;1.46±0.24,P=0.001).CO-IP结果显示,Hela细胞中EFEMP1与EGFR相互作用.处理组内皮细胞24 h活力(1.78±0.048)、迁移能力(71.7±4.91)和管腔形成能力(19.7±1.75)分别高于对照组(1.38±0.046,P=0.001;30±3.46,P=0.002 3;8.7±1.84,P=0.001 8)和联合处理组(1.51±0.072,P=0.004;37.6±4.98,P=0.008 3;12.6±1.48,P=0.009 3).处理组癌细胞中p-MAP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 growth factor,VEGF)和Jagged1的表达水平(0.96±0.05,1.25±0.031,0.82±0.036)分别高于对照组(0.16±0.006,P=0.028;0.54±0.047,P=0.013;0.42±0.017,P=0.026)和U0126与EFEMP1联合处理组(0.56±0.022,P=0.042;0.29±0.016,P=0.008;0.38±0.037,P=0.024).EFEMP1处理Hela-Jagged1 siRNA细胞后上清液作用下的内皮管腔形成能力(14±1.58,P=0.006)和γ-SI与处理组正常癌细胞上清液联合作用的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12.6±1.33,P=0.008),分别低于处理组癌细胞上清液作用下的内皮细胞(19.7±0.89).宫颈癌组织中,EFEMP1表达分别与p-MAPK和Jagged1表达正相关,p-MAPK表达与Jagged1表达正相关,且p-MAPK和Jagged1的表达分别与宫颈癌MVD呈正相关.动物实验结果显示,LV-JAG1-RNAi慢病毒处理组肿瘤平均体积和质量[(0.160±0.007) cm3;(0.43±0.043)曲分别明显小于对照组[(0.25±0.015) cm3,P=0.001;(0.65±0.027)g,P=0.002].此外,处理组平均MVD(5.0±1.23)也低于对照组(8.7±1.15,P=0.014).结论 EFEMP1促进宫颈癌微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是通过与EGFR相互作用,激活MAPK-VEGF/Jagged1信号通路,上调宫颈癌VEGF和Jagged1的表达而旁分泌促进内皮血管生成.

  • 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

    作者:余剑琴;周清;王汉楚;郑飞云;陈志文

    目的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因子κB(NF-κB p65)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45例浸润性子宫颈癌标本和12例慢性子宫颈炎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AEG-1,NF-κB p65和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肿瘤微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结合Weidner计数法检测子宫颈癌组织新生的微血管密度(MVD).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EG-1、NF-κB p65和VEGF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以及染色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子宫颈癌组织中AEG-1表达与NF-κB p65、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AEG-1在子宫颈癌和慢性子宫颈炎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表达水平与子宫颈癌患者发生脉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与患者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宫旁浸润等因素无关(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子宫颈癌组织中AEG-1表达与NF-κB p65(r =0.501,P<0.001)、VEGF(r =0.718,P<0.001)和MVD(r=0.815,P<0.001)呈正相关.结论 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促进子宫颈癌的微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AEG-1激活NF-κB信号途径进而上调VEGF水平有关.

  • 塞来昔布联合奥沙利铂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陈刚;赵士彭;赵志芳;段惠军

    目的:研究COX-2抑制剂与化疗药物奥沙利铂对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人肺癌A549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奥沙利铂组;塞来昔布组;奥沙利铂和塞来昔布联合用药组)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测量肿瘤体积,42天后处死裸鼠,切取移植瘤组织检测COX-2,VEGF,Survivin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塞来昔布组和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为34.60%和46.70%,奥沙利铂和塞来昔布联合应用组抑瘤率为66.0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结果分析显示:奥沙利铂组COX-2,VEGF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血管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奥沙利铂组Survivin表达低于对照组,塞来昔布组和联合用药组COX-2,VEGF表达和MV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塞来昔布可抑制人肺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Survivin表达和血管生成.塞来昔布与奥沙利铂联合应用提高了奥沙利铂的抗肿瘤效果.

  • USPIO在评价肿瘤微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陈铟铟;郭亮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传统的微血管密度计数方法有其局限性.动态增强MRI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快捷、准确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且颇具发展前景.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 (USPIO)在评价血流量、鉴别肿瘤良恶性、肿瘤分期、监测抗癌治疗反应以及鉴别术后复发与瘢痕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并且随着分子成像技术的发展,对肿瘤微血管生成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受体和基因水平.

  • 进展期胃癌的微血管生成与术前CT三期扫描表现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张松山;师宏词;武胜;向子云;陈健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前CT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胃癌21例,术前行水充盈螺旋CT低张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测定肿瘤区域的CT值.胃癌标本组织切片经CG34抗原单克隆抗体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多克隆抗体二种试剂分别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阳性表达率.将CT形态表现、强化程度及特征与组织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螺旋CT术前对胃癌TNM分期符合率为80.5%.癌灶CT大强化增加值为36~80HU,平均60.16HU;肿瘤MVD平均13.15条/高倍镜视野.肿瘤实质的大CT强化值与MVD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01);VEGF阳性组的MVD和强化峰值(PA)显著高于VEGF阴性组(P<0.05)和VEGF弱阳性组(P<0.05);胃癌的分化程度与VEGF表达成正相关.结论 进展期胃癌的CT强化特点能够总体上反映癌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可作为与VEGF有关的肿瘤血管生成的一项指标,对评估胃癌的手术方案及临床治疗有较大的价值.

  • 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小鼠肉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江秋;徐璐;李忠义;蔡增林;范永星;孙亦红;周海燕;盖全武

    肿瘤细胞具有血管形成依赖性[1],而实体瘤的持续生长和侵袭转移有赖于充足的微血管生成和血液供应营养[2~4],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的的生成可作为治疗癌症的一种手段[5].Oreilly于1994年从荷瘤鼠尿液及血清中分离到一种特异抑制肿瘤血管及转移灶生长的多肽肿瘤血管生长因子(Endostatin)[6].我国从人肝脏cDNA文库中筛选克隆到该基因,在酵母菌中表达出可溶性人Endostatin[7].这种物质在体外特异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本文对我所研制的Endostatin进行抑制小鼠S180肉瘤生长的试验研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 大黄(蟅)虫丸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李萍;舒琦瑾

    目的:通过观察大黄(蟅)虫丸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及其对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探索其抗肿瘤的可能机制.方法:造模后次日先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预试结果确定高(H)、中(M)、低(S)剂量;同时设空白组和化疗组.d11处死小鼠,剖取完整肿块称重并计算抑瘤率.以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OX-2的表达,并用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微血管生成状况.结果:实验组高(H)、中(M)、低(L)和化疗组抑瘤率分别为29.70%、38.79%、17.58%、63.64%.免疫组化法表明大黄(蟅)虫丸具有抑制VEGF、COX-2表达的作用,同时降低肿瘤微血管生成.结论:大黄(蟅)虫丸对荷Lewis肺癌小鼠肿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及COX-2表达,降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 地黄梓醇的神经血管单元保护效应

    作者:周霞;刘炬;李丽;杨晓妮;赵盈;王敏

    神经保护剂临床研究未取得显著进展使神经血管单元成为中风病的研究热点.地黄是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传统用药之一,地黄梓醇是其主要有效成份.总结了地黄梓醇在脑保护方面的研究文献,分别从神经元细胞、脑胶质细胞、微血管生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为地黄梓醇在神经保护方面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

  • 鼻咽癌调强放疗前后MRI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雷鹰;金风;陈亚东;郭晓山

    鼻咽癌是一种血管依赖性肿瘤.MRI动态增强扫描可非创伤性地评价肿瘤的微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有重要的提示意义.鼻咽癌是一种放疗敏感的肿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鼻咽癌的治疗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1],它能够大限度地将放射剂量集中在靶区内以杀灭肿瘤细胞,并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少受或免受不必要的放射,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增益比.

  • 磷酸化蛋白激酶对脑缺血后微血管生成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淑辉;刘轲;刘昱言;刘敬霞;赵敏;高剑锋;张振强

    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作为PI3 K/AKT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下游的底物蛋白因子,发挥其诱导内皮细胞的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增加脑组织缺氧耐受性、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本文就p-AKT的结构、活化及p-AKT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做一综述,并对其在目前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未来的临床应用予以展望.

  • GSK3β、JNK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翟水红;刘轲

    GSK3β、JNK参与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区微血管的生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GSK3β和JNK的结构、功能、活化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等方面,就近年来有关GSK3β、JNK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乳腺癌组织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闫园;张莹莹;孙炳芳;王燕;张临风;杜闯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PFTK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乳腺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各1 1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FFK1在其中的表达以及VEGF、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FTK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强弱不等的表达,总阳性率为55.8% (63/113),高于癌旁组织的33.6% (38/113),两组总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PFTK1阳性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为71.4% (45/63),明显高于PFTK1阴性组的VEGF阳性表达率26.0% (13/50),两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PFTK1阳性组及阴性组的MVD计数分别为(53.04±8.05)、(44.95±8.72),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及Ki-67表达的分组中,PFFK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根据年龄、肿块大小、ER、PR及Her-2表达的分组中,PFTK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TK1可能促进乳腺癌微血管生成,而且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转移有关.

  • 丁咯地尔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VEGF与VEGFR2的影响

    作者:李京红;方树友;宋波

    近年来研究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上调,可以诱导局部微血管生成,促进神经功能的改善,本研究旨在观察VEGF与VEGFR-2在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这两种因子的作用制,并观察丁咯地尔(赛莱乐)对这两种因子的干预作用.

  • SDF-1α/CXCR4轴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陶录岭

    SDF-1 α/CXCR4轴的生物学功能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的调控作用,与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从SDF-1 α/CXCR4轴的结构、分布、功能、表达、转导途径、相关趋化细胞及调节因子等方面,就近几年有关SDF-1 α/CXCR4轴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 调节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武利娟;刘昱言;刘敬霞;赵敏;张振强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区微血管的生成,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调控缺氧诱导因子(HIF)、细胞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相关因子的表达,促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和血管内皮细胞(VEC)迁移等方面,就近年来有关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生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uPA与胃癌微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麻继锋

    目的:探讨人胃癌组织中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表达与其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中uPA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uPA表达、MVD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uPA阳性表达率为48.0%,MVD平均计数为31.3±10.4;uPA表达、MVD均与肿瘤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密切相关,此外,MVD还与腹膜转移相关;uPA表达与MVD密切相关.结论:uPA能促进胃癌微血管形成,uPA与MVD可能是胃癌恶化进展的重要标志.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