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儿男,1 d,出生时即见全身皮肤潮红,伴多处皮疹,给予3%硼酸水湿敷皮疹,皮疹颜色一度变淡,当患儿哭闹剧烈时皮疹颜色明显变深,呈暗红色,或者摩擦皮肤后局部出现潮红、风团样隆起.生后第2天,颜面、手足、腹部等处的皮疹上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疱液澄清,以后水疱逐渐增多,并向躯干蔓延,部分水疱增至蚕豆大,自行破溃形成浅表溃疡,溃疡结痂.
-
有家族史的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儿男,1岁,因反复全身红斑、风团、水疱5个月于2006年6月人院.患儿5个月前不明原闲全身出现散在红斑,搔抓后在红斑上出现大小不一的风团,可伴有水疱或血疱,1周左右可自愈,愈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且每次发病前均有烦躁不安伴发热,待皮损出现后即消失.曾在外院以"急性荨麻疹"治疗(具体用药不详)无效.
-
泛发型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一例
肥大细胞增生病是一种少见的侵犯内皮网状系统的肥大细胞增生性疾病.临床上分为良性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病、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病、无皮疹或内脏型肥大细胞增生病及恶性肥大细胞增生病.任何一种类型的肥大细胞增生病都不多见.我们碰到一例良性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病中的成人泛发性肥大细胞增生病,现报道如下.
-
弥漫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例
患儿男,1.5岁,头、颈、躯干及四肢反复起风团、水疱1年余,于2000年4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儿于生后3个月上述部位起红斑,抓后隆起,数分钟后风团内有水疱,渐增大至1.5cm×1.5cm,红斑很快消失.4~5d疱壁溃破,结污褐色痂,自行脱落遗留色素减退斑,10~20d恢复至原皮肤颜色.平素口鼻干燥,于哭闹、遇热及大汗后发作明显.外院以"湿疹"给予内服头孢拉定及激光治疗无效,外用曲安西龙可缓解.
-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临床资料 患者男,14岁.因全身褐色斑、无自觉症状2年余,于2007年3月2日就诊.2年前洗澡时发现胸部出现3个圆形褐色斑,未引起重视.以后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广泛分布整个躯干部.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玫瑰糠疹.
-
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13岁,学生.因躯干、四肢黑斑3年余,于2005年9月8日就诊.3年前胸背下部出现数个圆形褐色斑,未引起重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皮损数目逐渐增多,在当地治疗,效果不明显.一年来皮损呈泛发,为了明确诊断,来我院门诊就诊.
-
儿童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报告
患者,女,5岁,因“全身皮肤褐色斑点、丘疹伴瘙痒1月”于2015年8月9日在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全身皮肤浅褐色斑点、丘疹,直径0.2~1.0 cm,部分斑点融合成斑块,以躯干皮肤为重(图1),累及颜面及四肢皮肤,伴有瘙痒。既往1年前因“右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即无性细胞瘤合并不成熟畸胎瘤( WHO,II级)在外院行肿瘤切除术后,化疗三次(末次化疗时间为2015年1月)。复查腹部彩超未见异常;外周血检查未发现异常细胞。临床诊断:①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②副银屑病;③扁平苔藓;④色素性荨麻疹。病理检查:取背部皮肤组织一块送活检,大小约0.8 cm ×0.6 cm ×0.5 cm,皮肤表面呈浅褐色改变,未见新生物,切面灰白、实性,皮下脂肪极少。镜下观察:表皮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增生活跃伴色素沉着;真皮乳头及真皮浅层可见中等大小单核细胞呈带状浸润(图2a),细胞形态较一致,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可见细小核仁,细胞浆较丰富,高倍镜下可见嗜酸性或双嗜性的细小、模糊颗粒(图2b);真皮中下部及皮下脂肪形态未见特殊。 Giemsa染色:真皮浅层呈带状浸润的单核细胞胞浆内可见多个紫红色颗粒(图2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该类细胞表达CD117(图2d)、CD68和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图2e),不表达CD3、CD20、髓过氧化物酶( MPO)、S-100蛋白、广谱型细胞角蛋白( PCK)和CD34,Ki-67阳性指数约3~5%。病理诊断:(背部)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