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疗法和注意事项

    作者:董国祥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目前治疗DVT的手段主要包括抗凝、溶栓、导管溶栓以及手术取栓等.但就目前的资料看,溶栓、导管溶栓和手术取栓等方法都存在争议,只有抗凝治疗是大家都认可的治疗措施.因此,有必要介绍DVT的抗凝疗法.2007年9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通过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DVT指南)",肯定了抗凝疗法[1].

  •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

    作者:毛由军;李承龙;雷锋锐;张晔青;钱爱民;桑宏飞;李晓强

    目的 应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分析.方法 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使用AngioJet联合CDT治疗20例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病例资料,术前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使用Angio Jet进行碎吸栓,留置溶栓导管行CDT治疗,复查造影评价血栓溶解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穿刺并置管,抽吸时间(235 ±75)s,尿激酶(180±90)万U,溶栓导管留置(1.7±0.8)d,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为(8.3±1.5)cm、(2.5 ±1.0)cm,溶栓前后患健侧小腿周径差为(2.4±1.0)cm、(1.5 ±0.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系统是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中央型及混合型DVT的有效方法,与CDT配合使用时,其优点表现更加显著.

  • 下肢动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术后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郭继红

    目的:下肢动硬化闭塞症支架置入术后结合导管溶栓的护理特点。方法将28例下肢动硬化闭塞症结合后置导管溶栓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病人做好术后护理,加强导管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28例患者中20例恢复较好。讨论术后加强对溶栓导管护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 血管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疗效对比

    作者:朱红江;张燕;杨志勇;刘琳;刘明阳

    目的 探讨血管外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0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同期本院5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随机将108例患者分为导管溶栓组(患者接受导管溶栓治疗)和系统溶栓组(患者接受系统溶栓治疗),每组各54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1)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性别、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RBC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RBC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2)导管溶栓组治疗后消肿率、溶栓率均明显高于系统溶栓组(P<0.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再发率明显低于系统溶栓组(P<0.005);系统溶栓组和导管溶栓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导管消融组提高更明显(P<0.005).结论 年龄、肥胖、手术外伤史、RBC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治疗后发现导管溶栓治疗效果较系统溶栓治疗效果更显著.

  • 导管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杨森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针对DVT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抗凝治疗和血栓清除治疗.血栓清除治疗包括手术取栓、系统溶栓和导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等方法.抗凝治疗是治疗DVT的经典方法,但不能直接溶栓,所以常与血栓清除治疗相结合.血栓清除治疗中的手术取栓是早采用的血栓清除方法,但存在手术相关风险;系统溶栓通过外周静脉予以纤溶药物可达到完全溶解血栓的效果,但由于需要大量纤溶药物而且疗程长,必然增加出血风险.CDT作为近年来新发展的血栓清除技术,可以弥补手术取栓和系统溶栓的不足,成为治疗急性DVT的一种重要方法.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燕宁

    目的:总结导管溶栓治疗2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并发症观察.结果:手术均顺利进行,术后19例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出现出血倾向,调整用药3 d后消失.无1例出现肺栓塞.结论:完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术后观察和及时处理,可有效避免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术后护理

    作者:韩芳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2月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做好术后护理。结果:22例经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的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患肢肿胀消退,在溶栓过程中,1例患者月经量过多,4例患者出现创面渗血较多,予调整抗凝药用量并及时换药,加压包扎,2 d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痰中带血,调整抗凝溶栓药用量,2 d后好转。无1例出现获得性PE,22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未再有血栓形成现象。结论:滤器置入联合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安全、高效、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有效的术后护理是决定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

  • 经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李达;黄小明;张红刚;李保磊

    目的:初步探讨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2015年4月收治的79例混合型及中央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了经胫后静脉导管溶栓治疗,以术前、术后肢体的围径差以及静脉通畅情况评估疗效。结果:经胫后静脉置管行导管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导管平均置放时间为(5.14±1.02)d 。术后静脉通畅率显著改善,置管溶栓术后小腿围径差显著改善,期间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无肺动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后静脉置管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 经导管溶栓治疗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史伟浩;何勍;朱磊;谭晋韵;王劲松;余波

    目的 探讨采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3月就诊于华山医院的急性下肢动脉缺血行导管溶栓治疗的病例共26例,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溶栓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 23例患者通过溶栓治疗动脉得以成功开通,2例患者行膝下截肢,1例患者终行切开取栓.本组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无导管溶栓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心功能不全1例,均经内科治疗1周缓解.结论 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留置溶栓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

    作者:周筛兰;陈月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较常见且预后较严重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提高,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死亡率高达70%[1].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对挽救病人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再行导管溶栓的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导管直接溶栓能够恢复深静脉通畅,维护瓣膜功能,预后较好[2].我院2010年1月—12月共收治80例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给药方式疗效比较

    作者:陈松森

    目的 比较脉冲式和持续性应用尿激酶置管溶栓两种方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探讨两种置管溶栓给药方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厦门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置管溶栓治疗时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脉冲式给药组32例和持续性给药组30例,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第1、3、5、7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血管造影结果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大腿和小腿腿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先升高后下降,但脉冲式给药组D-二聚体水平高峰出现的时间早于持续性给药组,而溶栓3 d后脉冲式给药组D-二聚体水平均值低于持续性给药组(P<0.05);溶栓治疗后两组大腿围周径差和小腿腿围周径差均缩小,组内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式给药组溶栓显效率为78.1%,持续性给药组溶栓显效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冲式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9%,持续性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持续性应用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比,脉冲式给药方式可提高溶栓效果,且不增加溶栓治疗并发症.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术后观察与康复

    作者:王爱丽;梁莉;张贺真

    血管内介入溶栓术,目前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1996~2000年我院对1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并对其术中、术后的病情变化提出了一整套观察护理及康复措施,通过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 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疾病溶栓治疗争议与规范化实施

    作者:张福先

    急性肢体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在一定时间内被药物有效溶解。这“一定时间”被称为溶栓时间窗。超过传统的溶栓时间窗后,对于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是否还能进行有效溶栓?由于在慢性肢体缺血性病变部位多有血管内膜损伤、管腔狭窄以及相伴的动脉硬化等疾病,随时有血栓发生的可能。血栓的形成遵循着机化、再通、再形成的规律,已机化的陈旧血栓可被视为稳定性血栓,而新形成血栓被视为不稳定性血栓。这就为局部置管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溶栓目的并非是彻底消除血栓,而是消除不稳定血栓,为进一步腔内治疗提供良好的帮助,并可有效降低介入强度、减少支架植入数量、避免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但为了规避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重视溶栓指征的科学选择、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

  • 经颈静脉导管溶栓术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合理选择及评价

    作者:严泽振;张岚

    导管溶栓可快速溶解血栓、恢复静脉通畅性,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率,是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导管溶栓入路包括顺行入路(经患侧腘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胫后静脉等)和逆行入路(经颈内静脉及健侧股静脉).以上入路各有其优缺点,其选择目前尚无定论.

  • 介入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黄新天

    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许多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方法,尽管这些技术还不成熟,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临床价值。1 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caval filtration) 下腔静脉滤器放置术的目的是预防下肢深静脉的血栓脱落后造成肺栓塞。其适应证包括:(1)反复发作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而抗凝禁忌者;(3)抗凝治疗时仍然有肺栓塞发生者;(4)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抗凝治疗时有出血并发症而不得不终止抗凝治疗者;(5)肺动脉栓塞取栓术后;(6)其它下腔静脉阻断措施失败,可能造成肺栓塞者。相对适应证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或经导管溶栓前;髂股静脉血栓出现超过5cm以上的漂移血栓;脓毒性肺栓塞;严重心肺血管疾病或肺动脉床闭塞超过50%的高危病人。早期使用的滤器为Mobin-Ubbin伞式滤器,而近年广泛应用的滤器有:Greenfield滤器、Vena Tech滤器、Bird's-Nest滤器、Simon Nitinol滤器等,而以各种改良的Greenfield滤器应用普遍。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进展

    作者:李文东;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孟庆友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由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导致的血液异常凝结,从而导致血管腔阻塞、静脉回流受阻,临床上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如果大块血栓脱落出现症状性肺动脉栓塞时,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及晕厥。DVT多继发于手术、外伤、肿瘤或妊娠等,以左侧为多见,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PTS),主要表现为下肢长期肿胀、静脉曲张、足靴区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 介入溶栓疗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中的应用

    作者:李红;张阳;程志华;赵文光;王宏飞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在治疗时较为棘手,传统的单纯取栓加置管溶栓或静脉溶栓效果欠佳,且住院时间长,溶栓效果差,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保肢率低,甚至会危及生命.Dotter等[1]首先采用经动脉导管灌注尿激酶溶栓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尿激酶在局部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而溶解血栓,其用药量只需全身用量的1/10~1/10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以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血栓形成患者29例,采用介入溶栓疗法联合PTA、支架成形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 外周动脉血管血栓阻塞性疾病介入治疗相关问题探讨

    作者:滕松刚;杨雨春;曹国强;王淑文;李红宝

    笔者搜集了1993年10月~2000年3月我院14例血管闭塞性的病变经局部导管溶栓及部分应用PTA术的资料完整的病例,现就其发病情况、治疗的方法、药物的应用与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4例,其中门诊病例1例,住院病例13例。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54岁~81岁,平均年龄57岁。病程1h~2a,其中急性缺血者5例,表现患肢皮温低,呈花斑色,伴有剧烈的疼痛,动脉搏动消失(患有风心病伴心房纤颤4例,1例有糖尿病病史);长期缺血者9例,表现间歇性跛行、疼痛,肢端麻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其中8例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1例有脑梗塞、脑萎缩病史)。全部病例均经血管造影,其中4例一侧髂总动脉闭塞,1例腹主动脉第三腰椎下缘以下闭塞,2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一侧髂外动脉狭窄、闭塞,伴有同侧股动脉以下血栓形成,1例胫前、胫后动脉严重狭窄。1.2 方法:13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穿刺,1例经右侧肱动脉穿刺,送入5F猪尾多侧孔导管或直头多侧孔导管,经造影明确病变情况后,将溶栓剂用导管引入血栓中,边给药边推进导管。通道建立后,如有严重的狭窄,加用相应球囊导管行PTA术;如溶栓药注完后仍无通道建立,可试用导丝通过血栓段。若通过则引相应大小球囊于狭窄段行PTA术,球囊应从小到大依次选用,直至扩张满意。溶栓药为尿激酶,浓度10 000U/ml,给药速度2ml/min,高压注射器缓慢推注,压力150kPa,时间20min~40min,药量40万U~80万U。在行PTA术前肝素量一次5 000U,一般每20min手推造影剂观察开通情况,并调整导管位置及溶栓药剂量。1.3 结果:14例外周动脉血管内阻塞性病变,溶栓后造影示:5例急性缺血病例经局部导管溶栓及PTA术治疗后,阻塞血管完全开通,临床治愈出院。长期缺血者9例,其中6例局部溶栓或PTA治疗后阻塞血管部分开通,症状得到明显改善。3例局部导管溶栓无效,无法行PTA术,后均行截肢术。

  • 剖宫产术后并发双侧髂总静脉血栓行导管溶栓及下腔静脉植入滤器1例

    作者:邓正安;黄红香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 bosis DVT)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其妇产科术后总发生率为8%~13%,尤以剖宫产术后常见[1].DVT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可遗留严重的血栓后综合征,甚至引发肺栓塞而危及生命.我科2009年出现剖宫产后双侧髂总静脉血栓形成1例,经下腔静脉植入滤器和导管溶栓配合抗凝、祛集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 3例导管溶栓配合下腔静脉滤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王强;刘建宇;陈琳;邵林

    目的 探讨导管直接溶栓加经皮下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置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年10月本科3例采用导管直接溶栓加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并发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导管溶栓术后5 ~7d患肢胀痛和水肿消失.结论 经导管溶栓成功率高,效果好,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防治肺栓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136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