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复极变异的研究及其意义
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也称为早复极变异(early repolarization variant,ERPV),是指伴有VT/VF的早复极,无器质性心脏病变,无其他复极病变如长、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它是一种特发性、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为特征的心电图改变[1].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认识,起初Klatsky AL等[2]认为它是一种良性综合征,但是,随着医学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可以有心室颤动或心脏猝死的合并症时[3],才引起人们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重视.现将医学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及意义进行综述.
-
针刺药艾灸治疗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宫颈癌根治术已成为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有效方法.尿潴留是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较高.手术后尿潴留对患者的恢复极为不利,而且延长住院日,增加患者费用[1].因此,关键问题还在于预防.虽然在这方面的防治已有不少报道,但疗效均不是很理想.我们运用针刺药艾灸法对30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进行提前介入预防尿潴留,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术后硬膜外持续镇痛的临床观察
手术后疼痛是机体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复杂生理反应,对病人康复极为不利[1].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传统的镇痛方法已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研究探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室结构和传导发生了变化,复极不均匀,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1],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本文分析52例慢性心力衰竭的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关系.
-
阵发性房颤与左、右心房肌复极关系的实验研究(摘要)
-
门诊老年输液病人的心理调查与对策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人也日趋增多,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对其疾病的康复极其重要.我科对1200例来门诊输液的老年病人的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实施了干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外科手术后应用硝普钠降血压的护理体会
外科术后常因手术创伤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极为不利.由于术后患者通常未能进食,因而不能应用口服药物降压.2004年9月~2005年4月,我科应用硝普钠降压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长QT综合征(一)
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一种心脏电生理紊乱,由于心室动作电位的复极时间延长而导致的疾病,分先天性(遗传性)和获得性(后天性)两种.
-
左室假腱索与心电图异常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左室假腱索是左心室腔内除连接乳头肌和二尖瓣叶的腱索外,附着于其他部位的纤维样结构,又称左室纤维肌束.近年来研究发现,左室假腱索除具有抑制心室重构、减轻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以及减轻主动脉瓣下狭窄等作用外,还可能与多种心电活动异常有关.现对目前左室假腱索与心电图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为临床加深对左室假腱索的认识提供参考.
-
延迟整流钾电流(Ik)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由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构成的离子流所形成,其中钾离子运转的作用倍受重视,心肌中钾离子通道的种类较多,已经克隆的约有十几种,其中延迟整流钾电流(delayed rectifierpotassium current,Ik)在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复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抗精神病药物与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速
QT间期是心室除极和复极在心电图上的表现,根据专家调查,认为有可能延长QT间药的药物依次为抗心律失常药、抗精神病药;在高危患者有可能为抗感染药、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QT间期延长可引起一种称为"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 de Pointes,TdP)"的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故而QT间期延长对药物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与心房颤动
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是一种在人心房肌细胞特异性表达,而心室肌不表达(或低表达)的离子通道.IKur参与心房复极的Ⅰ相和Ⅱ相,通过影响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而影响心房的正常节律和频率,它的电活动异常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发生和维持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对IKur的分子结构、功能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关于IKur在房颤电重构中的作用机制、参与的分子、信号途径等方面研究仍比较缺乏,因此IKur与房颤的关系研究仍是研究热点.
-
心理护理在心肌梗塞反复发作病人治疗中的探讨
心肌梗塞病人再次发病时普遍存在着恐惧、紧张、焦虑和失眠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而导致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病情的恢复极为不利.笔者通过采用一系列心理护理方案,并进行对照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对于提高多次心梗病人的临床治愈率和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QT离散度变化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不同导联QT间期的差异,可反映心室各部位复极的不一致性.QTd增大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多种缺血性心脏病,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
-
急性脑卒中时异常Ptfv1发生的认识
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出现心电活动异常及心功能障碍,这种变化称为脑心综合征[1].既往资料多着重研究卒中后心电图上复极改变、心律失常等变化,而对脑卒中后异常Ptfv1的发生率、发生机理、临床意义及预后关系的研究甚少.
-
性病恐怖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性病流行以来,给广大患者身心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性病恐怖症则是从性病群体演变而来的一种神经性疾病,是指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环境产生不必要且无法自制的恐怕感.该症患者往往因为受到社会歧视、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抑郁、恐怖甚至自杀倾向.近年来,随着性病流行日趋广泛,性病恐怖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性病恐怖症患者的恢复极为重要.
-
猪整体和局部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单相动作电位标测比较
目的 评价整体心室复极离散度(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DVR)能否从心内膜几个邻近点或几个远距离点的标测来估测.方法 应用CARTO标测系统,在10头猪左心室心内膜的(75±12)个位点记录单相动作电位.计算每一点复极结束时间(end-of-repolarization time,EORT)和动作电位时程(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MAPD).关于EORT和MAPD的整体DVR与相应的局部DVR进行比较.局部DVR包括面积在2 cm2内的邻近DVR;还包括左室早和晚激动点间的远距离DVR1以及左室心尖部和外基底部间的远距离DVR2.结果 关于EORT和MAPD的邻近DVR[(15±4和12±4)ms]显著小于相应的整体DVR[(84±31和77±26)ms,P<0.01].远距离DVR1[(42±19和23±14)ms]和远距离DVR2[(25±16和18±11)ms]显著大于邻近DVR(P<0.01),但仍显著小于整体DVR(P<0.01).结论 从心内膜几个邻近点或几个远距离点的标测不能良好地估测整体DVR.在估测整体DVR中获取整体信息很重要.
-
猪左心室内膜整体复极顺序的单相动作电位标测
目的:研究猪左心室心内膜整体复极顺序.方法:应用CARTO系统,在10只猪左心室心内膜的75±12个位点记录单相动作电位.计算每一点的局部激动时间(activation time,AT)、复极结束时间(end-of-repolarization time,EORT)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MAPD),并且据此建立10套三维整体心室肌AT顺序、EORT顺序和MAPD长短顺序的标测图.结果:①EORT顺序图显示10只猪中有9只猪的EORT顺序明确地沿袭了激动顺序.②在早的激动区域或附近记录到长的MAPD,而在晚的激动区域或附近则记录到短的MAPD.③所有标测图的MAPD与AT成负线性相关,而EORT与AT成正线性相关.结论:猪左室心内膜存在复极梯度.激动顺序是复极顺序的一个决定因素.较晚的心室激动伴随着较短的MAPD,MAPD缩短幅度相对于局部激动的变晚程度,是决定复极方向和形态的关键因素.
-
家兔房室交界区不同区域细胞的复极异质性及其形态学特征
临床射频消融治疗折返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有效靶点多位于房室交界区内His和CSO连线的中1/3段(M区)和后1/3段(P区),但其细胞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征仍不清楚.因此,作者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对30只家兔房室隔内的四个部位,普通房肌、房室结(AVN)、M区和P区进行细胞动作电位的引导,从而观察细胞的复极特性,之后行组织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特点.
-
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复极改变
目的:旨在评价房室旁路射频消融后心脏的复极改变情况及其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T波改变情况.结果:80例隐匿性旁路在射频消融术后无1例出现心脏复极改变,52例显性旁路中有20例(占39 %)术后出现明显T波变化,其中完全性旁路(QRS≥0.14 s)占19例,而不完全性旁路(QRS<0.14 s)仅占1例.室间隔部的旁路更易出现术后复极异常.结论:显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可以出现酷似心肌缺血的T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