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作者:邓玺玮;周正莲;易亚乔;吴兆黎;刘竹筠;邹逸凡;徐敏杰;翟晓森;周上琪

    中药菊花系菊科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主要加工品类型有贡菊、杭菊、滁菊、毫菊、怀菊、济菊、川菊、祁菊[1].为一种常用中药,具有清热、散风、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有书记载:“治诸风头眩,明目祛风,搜肝气,益血润容”;“菊花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备受四气,饱经霜露”.现代研究表明,菊花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成分、氨基酸、微量元素,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本文就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及挥发油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 白杨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谢朝晖;全梅芳;曹建国;张坚松

    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ChR)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多种植物、蜂胶和蜂蜜中的天然食源性黄酮,在蜂胶中的含量较高.体内外实验研究发现白杨素及其衍生物对多种肿瘤具有预防、抑制或治疗作用.本文对近年来白杨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白杨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及临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枳壳饮片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作者:刘俊波;常晓平;徐金玲

    目的:观察枳壳饮片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采用高效相色谱法同步测定的效果.方法:应用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枳壳饮片中新橙皮苷、柚皮芸香苷、橙皮苷、柚皮苷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操作时,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对峰面积记录,新橙皮苷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柚皮芸香苷为0.21%,橙皮苷为0.23%,柚皮苷为0.40%.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枳壳饮片中4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测量,具有简便、重复性好、准确、快速等优点,有较高应用价值.

  • 紫穗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作者:姜泓;孟舒;陈再兴;康廷国

    目的:研究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中黄酮类成分的体外抗癌作用.方法:以A375-S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初筛,测定其IC50值.结果:对紫穗槐石油醚提取物及醋酸乙酯提取物中8个黄酮类化合物5,7-二羟基-8-牻牛儿基双氢黄酮(AF1)、6a,12a-去氢鱼藤素(AF2)、6a,12a-去氢-α-毒灰叶酚(AF3)、灰叶素(AF4)、去氢色蒙酮(AF5)、7,4′-二甲氧基异黄酮(AF6)、5-羟基-7,4′-二甲氧基异黄酮(AF7)、7,2′,4′,5′-四甲氧基异黄酮(AF8)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考察,结果表明除AF1之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癌细胞A375-S2作用,化合物AF2~AF8对A375-S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76.2、93.5、86.3、105.2、245.6、261.6、135.8μmol/L.结论:紫穗槐中抑制人恶性黑色素肿瘤细胞A375-S2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异黄酮类化合物.

  • 菟丝子黄酮类组分对H2O2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真国辉;姜波;包永明;李东霞;安利佳

    目的:探讨菟丝子中黄酮类组分(CF)对氧化损伤的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瘤细胞(Pheochromocytoma,PC12)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菟丝子中提取纯化黄酮类活性成分(CF),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DPPH测定CF在无细胞体系中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利用Hoechst 33258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对凋亡细胞进行形态观测和比例测定.结果:0.3~0.5 mmol/L H2O2能够剂量与时间依赖性降低PC12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不同剂量CF预处理可提高PC12细胞存活率,明显抑制细胞的凋亡,降低细胞的凋亡比率;CF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强.结论:CF对氧化应激损伤PC1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

  • 西藏沙棘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洪道鑫;张雨欣;李轩豪;刘川;王毓杰;张艺

    目的:研究西藏沙棘叶中黄酮类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等柱色谱法分离纯化,通过MS、1 H-NMR和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西藏沙棘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f-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7-O-α-L-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3)、异鼠李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7-O-α-L-鼠李糖苷(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5)、异鼠李素-7-O-α-L-鼠李糖苷(6)、山柰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7)、异鼠李素-3-O-β-D-槐二糖-7-O-α-L-鼠李糖苷(8)、槲皮素-7-O-α-L-鼠李糖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2、4、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木犀根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尹伟;刘金旗

    目的:研究木犀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方法对木犀根醇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波谱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木犀根中分离鉴定了13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光甘草酚(1)、二氢槲皮素(2)、2'-羟基-5,7,8-三甲氧基黄酮(3)、lupinifolin (4)、根皮素(5)、芹菜素(6)、毛蕊异黄酮(7)、槲皮素(8)、3',4',5,7-四羟基二氢黄酮(9)、5-羟基-7,8,2',6'-四甲氧基黄酮(10)、异甘草素(11)、ton kinensisol(12)、山柰酚(13).结论:其中,化合物1~5、7、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盐肤木果粕化学成分研究(Ⅱ)

    作者:李斌;高洁莹;刘清茹;龚力民;李顺祥;刘平安

    目的:研究盐肤木果粕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RP-C18、Sephadex LH-20柱、制备薄层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并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盐肤木果粕乙酸乙酯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间二没食子酸(1)、间二没食子酸乙酯(2)、芹菜素(3)、山柰酚(4)、槲皮素(5)、3,7-二甲氧基-5,3',4'-三羟基黄酮(6)、槲皮苷(7)、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8)、杨梅苷(9)、quercetin-3-O-(4"-methoxy)-α-L-rahmnopyranosyl(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6~10为首次从盐肤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草血竭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杨艺茜;金永生;陈海生

    目的:对草血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方法:采用90%乙醇回流提取,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大孔树脂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草血竭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乙酯(1)、绿原酸甲酯(2)、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苷(3)、(-)-表儿茶素(4)、paleaceolactoside (5)、原儿茶酸(6)、山柰酚(7)、没食子酸(8)、绿原酸(9)、异槲皮苷(10).结论:其中,化合物1、3、6、7、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乌药叶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肖梅;曹宁;樊晶晶;沈燕;徐强

    目的:研究樟科山胡椒属植物乌药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和ODS反相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1H-NMR,13C-NMR)鉴定结构.结果: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L-鼠李糖苷(1)、山奈酚-3-O-L-鼠李糖苷(2)、山奈酚(3)、二氢山奈酚-3-O-L-鼠李糖苷(4)、槲皮素(5)、槲皮素-3-O-α-D-呋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α-D-吡喃葡萄糖苷(7)、山奈酚-3-O-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2、4和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江香薷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胡浩武;谢晓鸣;张普照;舒任庚

    目的:研究江香薷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重结晶等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江香薷中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经理化鉴定和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黄芩索-7-甲醚(Ⅰ)、木犀草索(Ⅱ)、槲皮素(Ⅲ)、金圣草黄素(Ⅳ)和芹菜素(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桑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作者:姜玉兰;朴惠善;李镐

    目的:研究桑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桑叶为原料,经不同方法提取分离桑叶中的有效成分,利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采用DPPH法和ABTS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从桑叶中分离鉴定了四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 (Ⅰ)、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 (Ⅱ)、quercitrin (Ⅲ)、 morin-3-O-β-Dglucopyranoside (Ⅳ);化合物Ⅲ和Ⅳ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半数清除率浓度(IC50)分别为109.3、20.1、9.2、3.60μg/ml,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呈量效关系.结论:化合物Ⅲ和Ⅳ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Ⅳ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强.

  • 马鞭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陈改敏;张建业;张向沛;刘宏民

    从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s L.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定和光谱分析确定其结构,结果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山柰酚(2)、槲皮素(3)、芹菜素(4)和4'-羟基汉黄芩素.其中化合物1,2和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贵州金丝桃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作者:刘兴宽;郁建平;古练权

    从贵州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ouense Levi.的地上部分分离纯化得2个黄酮类化合物单体,经波谱方法和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quercitin-3-O-α-L-rhamnoside).经文献检索,这2种黄酮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 银叶树树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作者:张艳军;彭重威;徐淑庆;郑韵英;谢清娟

    目的:优化工艺条件,从红树林植物银叶树Heritierra littoralis Dryand.树叶中提取具有抗氧化、抗癌等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方法:将微波浸提法和超声波浸提法进行比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510 nm处对提取液中黄酮含量进行测定,考察提取时间、提取功率、溶剂浓度、料液比四个单因素对黄酮提取率的影响.根据L9(34)正交试验对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确定溶剂提取黄酮的工艺参数为:采取微波法提取,处理时间为8 min,微波提取功率400W,乙醇浓度70%,料液比(g:mL)1:30,该条件下黄酮提取率达6.15%.结论:利用银叶树提取黄酮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红树林植物药用成分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 超声辅助提取艾蒿黄酮类化合物工艺研究

    作者:郝继伟

    以乙醇溶液为萃取剂,优化超声辅助技术提取艾蒿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设计和均匀设计两种方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超声温度和液固比对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实验表明乙醇浓度、提取时间、超声温度以及液固比对艾蒿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实验优化的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64%,提取时间28 min,超声温度61℃,液固比40,在该工艺下艾蒿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达2.65%.结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匀设计优化的实验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预测;在多因素多水平的实验设计中应用均匀设计较单因素设计更具有优势.

  • 密闭微波辅助提取细梗胡枝子不同药用部位中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王桂花;董彩玉;苏萍;杨屹;刘风磊;郭振库

    本文建立了微波提取细梗胡枝子不同药用部位中黄酮类化合物,并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的实验方法.在微波单因素提取的基础上,采取L9(34)正交设计优化实验,优化了萃取乙醇浓度、液固比、微波功率和微波辐射时间等提取条件,确定了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细梗胡枝子样品中叶、枝和根等不同药用部位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佳工艺参数分别为:叶:微波功率40%(340W),乙醇浓度为50%,液固比为80 ml/g,提取时间6 min;枝:微波功率40%(340w),乙醇浓度为50%,液固比为80 ml/g,提取时间5 min;根:微波功率50%(425W),乙醇浓度为60%,液固比为90 ml/g,提取时间5 min.在优条件下测得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0.43%(叶),5.91%(枝),(根)5.29%.在上述优条件下进行了重复性和加样回收率实验,与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以及乙醇冷浸法比较.微波辅助萃取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重现性好等特点.

  • 菊蒿的性状与显微鉴别

    作者:刘伟新;才仁加甫;周刚

    菊科植物菊蒿Tanacetum vulgale L.,又名"艾菊",是民间和少数民族用药.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新疆及蒙古、朝鲜、日本、中亚、欧洲及北美洲均有分布.全草含0.1%~0.8%挥发油、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及内酯类化合物.具消炎、降压、强心、利水功能;常用于感冒、胃病、高血压及心脏病.本文报道菊蒿的生药性状及显微鉴别特征.为今后资源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红景天黄酮类化合物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冯媛媛;陈存

    黄酮类化合物是红景天中重要的药理活性成分,主要包括黄酮、黄酮醇和黄烷醇类化合物.目前已检测出红景天黄酮类化合物70多种,其中包括27种草质素类化合物和15种山柰酚类化合物.药理研究提示红景天黄酮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抑菌、抗病毒、消炎、抗血栓、调节血脂、保护肝脏、保护神经等功能.

  • 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进展

    作者:张华峰;杨晓华

    黄酮类化合物是淫羊藿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药理活性,在医药、食品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淫羊藿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提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取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758 条记录 30/38 页 « 12...27282930313233...37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