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帕金森病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靶点的预定位及调整

    作者:刘将;魏祥品;傅先明;牛朝诗;李光群;汪业汉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中靶点的定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Vim毁损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定位方法,即术中测量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AC-PC线的长度,并据此对标准靶点的坐标做出相应调整,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二次调整.结果 34例患者的平均连合间径长度及第三脑室宽度与立体定向图谱中的相应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其中9例根据MRI定位片对靶点进行预调整,电生理刺激有7例参数满意,2例行二次调整;余25例电刺激后有6例进行二次调整.术后所有患者震颤明显改善.结论 根据MRI定位片中第三脑室宽度及连合间径长度结合标准脑立体定向解剖图谱对Vim进行预定位,再通过术中电生理刺激对靶点位置进行调整,可提高靶点定位的精确性及手术疗效.

  • 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张捷;赵时雨;黄雄;熊玉波;朱建艇;盛阳;谢腾;田志雄

    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Vim)是治疗帕会森病患者震颤症状有效的靶点[1-5].然而在影像学定位时,Vim因无明显影像特征而不能直接测量[6].

  • 帕金森病的丘脑腹中间核电生理特性及术中定位意义

    作者:周敬安;赵亚群;张辉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患者丘脑腹中间核(Vim)的电生理特性,寻找应用微电极来确定丘脑腹中间作为核毁损术靶点的方法.方法在对23例震颤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的微电极引导选择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中,比较Vim与其周围结构背景放电、放电幅度和放电频率的差异,比较运动觉神经元和震颤细胞对微刺激的反应.结果腹中间核与腹外侧核、腹后核和内囊的背景放电和放电幅度不同,根据神经元在主动和(或)被动活动对侧肢体时放电是否变化,将震颤细胞分为两类,两类震颤细胞的分布及微刺激时引起对侧肢体震颤的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运动觉神经元和震颤细胞在微刺激时引起对侧肢体震颤的变化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微记录能确定Vim前界,联合应用微刺激和微记录才能迅速、准确的确定Vim后界及手术靶点内外侧界.毁损靶区应包括在主动和(或)被动活动对侧肢体时放电变化的震颤细胞和运动觉神经元.

  • 磁共振定位、微电极引导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刘跃亭;李守缄;陈来照;仝海波;孙之洞

    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药物治疗初期可缓解症状,但大多数病人数年后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副作用和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美国和瑞典的神经外科专家开始应用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其疗效明显优于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和异体胎中脑内移植术.随着立体定向技术、医学影像技术以及神经电生理技术的迅速发展,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技术不断完善.核磁定位微电极引导的苍白球腹后部和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治疗帕金森病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和靶点选择的探讨

    作者:李静;李颖

    脑深部电刺激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技术.本文就有关脑深部电捌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几种可能机制,包括刺激诱导r-氨基丁酸释放、去极化阻滞等,以及丘脑腹中间核、苍白球内侧部和丘脑底核作为脑深部电刺激作用靶点如何选择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 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展望

    作者:刘伟杰

    近年来、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外科治疗是伴随着对功能结构和运动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DBS)、其机制在于PD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兴奋及输出而致,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本文就核团毁损术在PD病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 不同靶点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特点

    作者:宋刚

    帕金森病(PD)严重影响着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核(GPi)和桥脑脚核(PPN),由于Vim对PD患者症状的改善局限于震颤,目前已被STN和GPi靶点所替代,这两个靶点解决了PD患者的震颤、僵硬、运动迟缓以及异动症的症状,近十几年来,PPN靶点的应用解决了PD患者步态失调和姿势不稳等中轴症状,现根据不同靶点DBS后PD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综述.

  • 深部脑刺激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张文川;马杰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如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苍白球内侧核(globus pallidus internas,GPI)和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 intermediate nucleus,VIM)植入高频微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抑制相应核团以达到改善帕金森氏病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的一种神经外科的新疗法.

  • 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胡杰;江澄川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丘脑切开术(thalamoto-my)等手术和左旋多巴(L-Dopa)等药物的疗效均不够满意。近年来PD的慢性深部脑刺激(chronicdeep brain stimulation,CDBS)疗法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出良好前景,成为PD的有效疗法之一。本文综述了CDBS治疗PD的新进展,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s intermedius nucleus,VIM核)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核)电刺激的作用机理、靶点确定、临床疗效、副作用等内容。 一、作用机理 (一)VIM核电刺激在丘脑的腹侧部分,尤其是在VIM核,可以记录到节律性放电,这种电活动与对侧肢体自发性震颤具有时间锁定(time-locked)关系[1]。当刺激频率<100 Hz时,主要是加重震颤,在刺激频率≥100 Hz时才能恒定地抑制震颤[2,3],据此,Blond等[4]认为VIM核电刺激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的,也就是通过抑制丘脑VIM毁损术所应破坏的神经元活动而抑制震颤的。而Benabid等[2]发现,VIM核电刺激阻止震颤的刺激强度-频率关系曲线与在青蛙肌肉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的刺激强度-频率关系曲线十分相似,据此认为VIM核电刺激影响的主要是神经传导纤维而不是VIM神经元细胞体。 (二)STN核电刺激在猴PD模型上发现STN-GPi(globus pallidus interna,内侧苍白球)通路上兴奋性神经元存在兴奋过度现象[5],STN核毁损灶和电刺激都能够减轻对侧肢体的震颤、强直和运动不能[6,7]。在PD病人上,STN核电刺激改善运动不能和强直的方式,在与猴PD模型上STN毁损灶所致者相似[6]。另一方面,STN核电刺激可以激发偏身投掷症,而偏身投掷症被认为是由于STN或其联络纤维的自发性病损所引起的。因而,目前一般认为STN核电刺激对PD的疗效是通过抑制STN-GPi通路上可能的兴奋过度实现的[8]。由于高频电刺激对STN的抑制作用是频率依赖性的,因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发STN神经元的去极化阻滞有关[9]。

  • 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李维新;李立宏;王学廉;张华;梁秦川

    目的探讨分期双侧多靶点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87例需手术治疗的PD患者按年龄、手术方式、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毁损电极粗细4项进行分组,探讨上述因素与疗效、并发症的关系.结果二次手术近期疗效显著,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PVP)毁损术是应用多的术式;双侧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高(100%);55岁以上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9.70%)明显高于55岁以下的患者(12.66%)(P<0.05);二次手术间隔时间在半年以内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1.67%)高于间隔半年以上者(P<0.05);1.8 mm电极的治疗效果(98.01%)好于1.1 mm电极(96.61%),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却高于1.1 mm的电极,达28.48%(P<0.05).结论分期双侧PVP毁损术相对安全;分期一侧PVP加对侧Vim核毁损可减少并发症;术前选好手术适应证、术中控制毁损灶大小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二次手术应以单靶点毁损为宜,时间间隔宜在半年以上.

  • 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疗效评估

    作者:李建宇;张宇清;庄平;李勇杰

    目的 探讨丘脑腹中间(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微电极引导下左侧丘脑Vim核毁损治疗书写痉挛(WC)患者47例,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15~64岁,平均(28.9±10.7)岁;病程2~21年.在术前和术后,采用书写痉挛评分量表(the writer's cramp rating scale,WCR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全部患者毁损手术当时症状就明显改善,肘部、腕部和手指痉挛明显缓解,写字的流利程度和速度明显提升.其中2例患者(4.2%)出现一过性的右手指尖麻木;另有3例患者(6.4%)出现一过性言语不流利;上述并发症在3个月内完全恢复,没有永久性并发症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显示,患者的症状改善稳定;其中有3例患者失随访.另外,有1例患者因症状反复,再次行丘脑Vim核毁损术,术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书写痉挛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 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丘脑腹中间核的核磁共振成像解剖学研究

    作者:熊玉波;张捷;黄雄;田志雄;吴光耀;盛阳

    目的 通过对正常人丘脑解剖特征的测量与分析,探讨采用丘脑长度比例法测量、计算丘脑腹中间核(Vim)坐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1.5T高清晰核磁共振成像仪(MRI)仪测量了82例正常成人大脑前后联合间径(AC-PC)、大脑长度与宽度、丘脑长度与宽度、两侧丘脑间的夹角,分析AC-PC与大脑长度、大脑宽度、丘脑长度、丘脑宽度及两侧丘脑间夹角之间的相关性,分别通过丘脑长度比例法和原点法(根据AC-PC中点)测算Vim核的坐标,并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结果 AC-PC 22.5±1.1 mm,丘脑长33.1±1.4 mm,丘脑宽17.5±1.2mm,两侧丘脑间的夹角51.0±6.0°;左右丘脑长、宽无统计学差异,但个体差异明显:不同个体丘脑长度的大差为7.4 mm,丘脑宽度的大差为5.9 mm;AC-PC与脑长、丘脑长呈正相关;两侧丘脑间的夹角同脑形、脑宽呈正相关性;原点法测得的Vim核位置偏后,而丘脑长度比例法确定的Vim核的Y值变异较大.结论 可根据丘脑长度来测算Vim核坐标,丘脑长度比例法较原点法确定的Vim坐标更加个性化.

  • 选择性丘脑毁损术治疗运动失调症36例临床分析

    作者:蔡晓东;高永中;李维平;大江千广;柴崎撤;闫大卫

    目的 探讨选择性丘脑毁损术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仔细分析36例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的病人(帕金森病23例、书写痉挛症10例、痉挛性斜颈2例、全身扭转性痉挛症2例)等运动失调的临床特征,选择正确的丘脑靶核团,运用脑深部微电极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技术准确定位靶核团,并对其进行微小体积的射频毁损,有效控制了运动失调.结果 全部病人的症状术后立即得到改善,随访2~16个月,1例帕金森病人震颤复发,同一病人出现较长时间的术后感觉异常并发症.无偏瘫和永久的构音障碍.结论 选择性丘脑毁损术对治疗不同类型运动失调症是十分有效的.

  • CT导向vim直观定位计划系统辅助治疗帕金森病研究

    作者:刘玉河;陈超;尚振德;许春华;刘涛;陆南;刘霞

    目的 采用南京麦迪柯科技公司MD—2000型脑立体定向仪及计划系统,CT导向靶点直观定位,对6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丘脑腹中间核团(Vim)毁损治疗.方法 局麻下安装框架,行颅脑CT2 mm层厚扫描,将丘脑层面扫描数据输入计划系统,选取腹侧层面,行丘脑边界勾画Vim直观定位,制造直径约6毫米的毁损灶.结果 临床效果显著,随访3个月~2年,总有效率98.5%,复发率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4%,其中呃逆2例,嗜睡3例,颅内少量出血3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2例,死亡率0.结论 CT扫描靶点直观定位法,精确度高,手术效果显著,并发症少,优于以AC—PC线为参照定位法.手术计划系统坐标计算快捷、准确,可模拟毁损,便于校正.

  •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震颤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宁;孟凡刚;马羽;葛燕;张凯;胡文瀚;张鑫;张建国

    目的 虽然丘脑腹中间核(Vim)是治疗特发性震颤(ET)首选靶点,但是由于存在刺激耐受和其他副作用,因此需要探索新靶点.本文旨在探讨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治疗ET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的ET病人的资料.病人接受立体定向手术,根据神经解剖图谱、术前MRI,术中微电极记录和测试以确定靶点.术后调节刺激参数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和电池寿命.术后随访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例患者术中记录到典型的电信号,测试震颤明显减轻.术后震颤评分(FTMTRS)分别提高66.7%和75.5%.电极植入术后没有感染、出血、感觉异常、构音困难、认知和平衡障碍以及复视等副作用.结论 丘脑底核也可以作为特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的备选治疗靶点.

  • 神经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张宇清;李勇杰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是伴随着对基底节环路的深入了解和神经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神经核(团)毁损术和脑深部电极刺激术(DBS),其治疗机制在于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和丘脑底核(STN)过度活跃这样一个假设,手术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精确定位上述核(团)并减少其过度输出.目前国内应用为广泛的方式仍然是神经核(团)毁损术.本文就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帕金森病脑核团的显示及其铁沉积差异测定

    作者:王铁铮;林祥涛;赵斌

    目的 评价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帕金森病(PD)患者苍白球内侧部、丘脑底核和丘脑腹中间核的显示能力并测定不同核团铁含量差异.方法 收集PD患者15名作为研究组,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3.0T MR对两组行SWI及常规MR序列成像,根据核团与周围脑组织间的信号对比、边界清晰度、核团信号均匀性等方面,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的质量进行评分,共分为1、2、3、4四个等级;比较SWI与常规MR各序列对三个核团的显示能力,并在SWI校正后的相位图上测量研究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核团之间的相位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分析差异.结果 在SWI序列,PD患者各个核团显示清晰;在FSE-T2 WI及T2 WI-FLAIR像,大多数患者的核团显示欠佳;在T1WI-FLAIR像大多数患者的核团难以分辨;经秩和检验,四组间对诸核团的显示质量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组与正常组比较所得相位值差,在苍白球内侧部及丘脑底核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693,6.958,P<0.05),提示存在铁质沉积改变;在丘脑腹中间核无统计学意义(t=0.755,P>0.05),提示无明显铁质沉积改变.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较常规MR序列在显示帕金森患者苍白球内侧部、丘脑底核和丘脑腹中间核结构方面更准确,且能够检测不同核团铁沉积量的差异.

  • CT定位立体定向Vim核射频热凝术治疗帕金森病(附6例报告)

    作者:赵长地;严伟;胡志琴;刘正清;丁芸;赵贵芹;米吉体·沙克

    目的评价CT直接定位丘脑Vim核射频热凝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方法应用CT扫描直接定位Vim靶点,对6例PD病人进行射频热凝毁损治疗,计算术前、术后Webster记分及改善率,评价其疗效.结果 6例PD定位准确,有效率100%,疗效平均为70.6%,仅1例并发对侧肢体轻偏瘫,对症治疗后恢复,随访满意.结论 CT直接定位Vim核射频热凝术治疗PD,安全有效,尤对震颤效果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史有才;王颜梅;修彬华;臧建华;闫志强;邢国祥;刘绍明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M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49例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部(Gpi)、丘脑腹中间核(Vim)刺激电极植入术,术前采用1.0 TMR和3.0 TMRT2加权靶点扫描,在直视下行靶点直接定位.手术前后应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UPDRS)及Burke Fahn-Marsden运动障碍评分(BFM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手术前帕金森病患者UPDRS:药物“关”状态25~80分,平均55分;药物“开”状态19~53分,平均34分.术后在开机的情况下UPDRS:药物“关”状态17~24分,平均22分,改善率60.0%;药物“开”状态15~24分,平均19分,改善率44.0%.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BFMs平均改善率55.0%.41例患者术后症状迅速改善,肌张力降低,震颤及异动症消失.结论 DBS能明显改善M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具有安全性.

  • 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观察

    作者:黄鑫;张捷;谢腾;类成林;丁伟;王伟;赵时雨;付锴

    目的 探讨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 PD患者151例在采用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Vim后行射频热凝毁损Vim治疗.术前、术后1周、1年、3年、6年在未服药状态下行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 Ⅲ)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不同Hoehn-Yahr分级患者术后1周UPDRS Ⅲ评分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不同级别Hoehn-Yahr分级UPDRSⅢ评分改善率均差异显著术后6年,震颤型和震颤僵直型PD患者UPDRAS评分分别为(35.75±2.30)%和(27.27±2.02)%;震颤型近期及远期疗效较震颤僵直型好(P<0.05).随着Hoehn-Yahr分级的增加和术后时间的延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下降.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毁损灶少量出血6例,构音功能障碍8例,手术同侧口周及对侧肢体麻木7例.结论 经MRI丘脑长度比例法定位后行丘脑Vim毁损术治疗PD近期疗效显著,有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发症较低.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