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垂直半规管功能检测进展

    作者:彭新;孙勍;单希征

    日常生活中人体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觉组成"平衡三联"维持平衡,而其中前庭系统是司平衡的器官.目前临床上对前庭功能的检测(vestibular function test),常通过视眼动系统、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通路、前庭脊髓通路等几种途径来实现.前庭感受器主要由成对的水平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后垂直半规管和两对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其中冷热试验(caloric test)和旋转试验(rotation test)作为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尚无常规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vertical semicircular canal)功能的方法[1],所以还不能反映整体的前庭功能,临床常见眩晕性疾病与人体的垂直半规管功能密切相关.

  • 应用SRM-Ⅳ进行速度阶梯试验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孙勍;杨玉兰;孙悍军;彭新;戴静;李娜;马丽涛;单希征

    目的: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是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的全自动化设备。该设备还可以作为转椅进行速度阶梯试验,探讨使用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进行速度阶梯试验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方法武警总医院眩晕病研究所就诊的眩晕患者48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随机先后使用传统转椅及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进行速度阶梯试验,计算双侧半规管不对称比。Stata软件t检验比较统计数据。结果2种检测方法不对称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自动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系统既可以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复位治疗,又可以进行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作者:张祥建;杨燚;祝春华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工作节奏的加快,眩晕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眩晕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占内科门诊患者的 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 15%.多数人一生中都有眩晕的经历[1~4],老年人 50%~60% 有过眩晕症状,占老年门诊的 81%~91%,其中65 岁以上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女性占 57%,男性占 39%.

  • 超短波加动态干扰电治疗急性腰扭伤 83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秀珍

    1999年 5月~ 2001年 10月采用超短波加动态干扰电治疗急性腰扭伤 83例 , 均获得满意疗效 , 报告如下 . 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83例 , 均经 X线摄片及临床检查确诊 , 男 60例 , 女 23例 , 年龄 < 20岁 2例 , 20~ 50岁 28例 , > 50岁 53例 , 病程 0.5~ 15 d. 按损伤部位分 : 骶棘肌损伤 54例 , 棘间韧带损伤 12例 , 腰骶关节损伤 13例 , 骶髂关节损伤 4例 . 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剧烈 , 重者不能下床 , 活动受限 , 两侧腰骶棘肌紧张 , 脊柱生理弯曲消失或侧弯 , 病变部位压痛明显 , 腰后伸试验、骨盆旋转试验、骶骼关节分离试验阳性 .

  • 旋转试验结合心理分析甄别海上任务人员运动病易感性的研究

    作者:张征;成熙;宣伟东;徐尔理

    目的 研究海上任务人员运动病易患人群的预先甄别手段.方法 对参加海上航行的142名工作人员进行运动病史问卷和晕船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选取47名受试者进行旋转试验,与实际发生运动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航行中发生运动病的104人(运动病组),未发生运动病的38人(非运动病组).运动病组运动病史问卷调查得分(47.32±32.91)较非运动病组(21.73±14.21)明显升高;(2)运动病组晕船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6.83±0.83)较非运动病组(8.92±2.03)明显降低(P<0.01);(3)旋转试验预测运动病发生与实际海上航行情况有很好的一致性,旋转试验预测运动病的灵敏度为72.72%,与海上航行中实际发生运动病的符合率为68.09% (P >0.05).结论 运动病组运动病史问卷调查、运动病组晕船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旋转试验能够有效甄别海上任务人员的运动病易感性.

  • 还原型谷胱苷肽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罗蔚锋;包仕尧;刘春风;霍红梅;吴冠会;韩旺;张志琳

    目的 观察还原型谷胱苷肽(GSH)治疗帕金森病(PD)大鼠模型的疗效.方法 35只SD大鼠采用内侧前脑束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作偏侧PD模型.术后第6周根据阿朴吗啡旋转试验将模型鼠分为部分PD组和完全PD组,各组再随机分为GSH亚组和对照亚组,并分别给予GSH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4周.治疗后第2周、4周、6周、8周进行阿朴吗啡旋转试验.结果 共有27只大鼠制模成功,13只为部分PD模型,14只为完全PD模型;部分PD GSH亚组治疗后第4周、6周、8周阿朴吗啡旋转试验每分钟旋转次数较治疗前及相应的对照亚组显著减少(P<0.05~0.01); 完全PD GSH亚组较治疗前及相应的对照亚组无显著变化.结论 GSH治疗6-OHDA所致的部分PD大鼠模型有效,对完全PD大鼠模型无效.

  • SRM-IV前庭诊疗系统速度阶跃试验及临床意义

    作者:冷辉;孙海波;石磊;张琦

    目的 研究健康成人应用SRM-IV前庭诊疗系统进行速度阶跃试验及其特征性参数的正常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400例健康成人作为受试者,应用SRM-IV前庭诊疗系统进行速度阶跃试验,记录分析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急停后30s内眼震慢相速度及其慢相速度不对称比和眼震衰减时间的不对称比.结果 顺时针和逆时针阶跃旋转急停后30s内眼震平均慢相速度无明显差别,合计其总的眼震平均慢相速度为(19.25±5.47)°/s,95%参考值范围为8.53°/s-29.97°/s;双侧水平半规管旋转急停眼震慢相速度不对称比为(9.15±5.29)%,上限值为17.83%,眼震衰减时间不对称比为(10.92±5.20)%,上限值为19.45%.结论 通过SRM-IV前庭诊疗系统进行速度阶跃试验并建立了旋转急停后30s内眼震慢相速度、两侧眼震慢相速度不对称比和眼震衰减不对称比的正常值.可通过与其他的前庭功能试验的互补而更加全面地评价前庭功能,为眩晕疾病的诊断与康复效果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 慢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行为学稳定性研究

    作者:白跃宗;夏宗勤;胡雅儿

    目的 探讨慢性MPTP帕金森病小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行为学稳定的评价. 方法 小鼠先腹腔注射辅佐剂二丙苯磺胺(250mg/kg),0.5h后皮下注射MPTP(15mg/kg),每周2次,5周内总共注射10次.第7周开始观察小鼠的行为学变化,每周1次,连续观察6周.然后用免组化方法观察黑质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的变化. 结果 模型组与对照组(腹腔及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相比,造型结束后连续6周表现出稳定而明显的行为困难,第6周对照组与模型组的行为得分分别为(1996.7±281.3)分和(1369.0±149.4)分,(P<0.05),开始制模起12周后黑质部位酪氨酸羟化酶免疫阳性细胞仍显著减少,对照组黑质部位TH阳性细胞数为(30.4±4.7)个,平均灰度为182.29±8.67,而模型组则分别为(20.5±3.9)个和(158.88±13.88)个,2组间差异显著(P<0.01),显示出帕金森动物模型的典型特征. 结论 联合使用MPTP与Probenecid可以成功制作帕金森病慢性小鼠模型,且该模型在造型结束后至少可稳定6周以上.

  •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7例

    作者:刁洪亮

    笔者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7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97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2例,女55例;年龄小28岁,大82岁;病程短8天,长8年.临床表现为头晕可伴有头痛、耳鸣、视物不清、健忘、失眠、多梦,严重者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甚则猝倒,但意识清楚.常有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肩部疼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等.旋转试验呈阳性,即头颅旋转到某一方位时,引起眩晕、恶心,体位改变消除,病变节段横突部常有压痛.颈椎X线片显示钩椎关节侧或后关节都有骨质增生,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错位53例

    作者:汪习奎

    近期笔者采用俯(仰)卧牵引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错位5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3例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小22岁,大58岁;病程短2h,长5个月,其中10天之内27例;后错位型42例,前错位型11例;左侧24例,右侧29例;有明显外伤史或急性腰痛发作史35例;伴腰椎后关节紊乱13例,梨状肌损伤综合征14例.腰臀筋膜劳损10例.诊断依据:①腰痛固定在一侧的骶髂关节及下腰大腿部,可有放射痛,咳嗽或喷嚏疼痛加剧,腰部一侧侧后伸受限明显.②自觉患腿短缩,须侧身并斜翘患臀,手扶患髋才能站立.③常取健臀着椅着床,手扶患髋的斜坐或侧卧位.④髋后上棘凹陷或隆起,位置上移或偏下.⑤骶髂关节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⑥骶髋关节明显固定,压痛及叩击痛.⑦"4"字试验,床边试验,骨盆分离挤压试验、骨盆旋转试验,患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⑧X线骨盆正位片可显示患侧骶髋关节密度增高,关节下缘骨质增生,两侧关节间隙不等,一般不能显示错位,另外整复复位时骶髋关节可发出响声,症状和体征迅速消失或减轻,亦可作为诊断依据.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颈椎病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查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常宁

    目前,颈椎病患者越来越多,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当颈椎退行性变累及椎动脉、影响椎动脉向大脑后循环供血,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时,即可明确诊断为颈椎病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头晕等大脑后循环供血不足的症状困扰着患者,能确切地诊断颈椎病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为患者对症治疗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颅外段椎动脉的检查,能够获得有关椎动脉解剖与走行、血流动力学及血流频谱形态的确切信息,已成为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