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膜凹陷征量化分析在外周孤立性肺结节CT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武飞;孙奕波;陆芳;毛定彪;王迩诺;滑炎卿

    目的: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探讨胸膜凹陷相关切迹( NNPI)在孤立性肺结节( SPN) CT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诊治的90例CT发现有NNPI的SPN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31~76岁,平均58岁。 SPN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应用GE 4.4工作站后处理软件测算SPN及NNPI相关参数:SPN体积( V)、NNPI牵拉程度大的横断面积( Smax)以及结节所在 Smax的横断面中心与NNPI顶点连线的距离( d)。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计算结节的牵拉系数K=( Smax × d)/V。分别计算出良恶性结节的K值,应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判断其统计学差异。作出K值的ROC曲线,计算其在判断良恶性结节中的佳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并与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盲法阅片所得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进行纵向比较。结果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证实Smax、V及d三者具有相关性,Smax与V具有中等程度正相关性(r=0.65,P<0.05),与d存在高度负相关(r=-0.83,P<0.05)。腺癌的K值高于炎性肉芽肿、结核、真菌性肉芽肿、错构瘤等良性 SPN 的 K 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3.57、-4.09、-3.19、-2.97,P值均<0.01);而炎性肉芽肿、结核、真菌性肉芽肿、错构瘤之间的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ROC曲线分析得出K值的cut-off值为0.052,曲线下面积为0.852,通过K值法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所得出的佳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78.0%、92.5%、92.8%、77.1%、84.4%,而医师直观阅片所得出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64.0%、82.5%、82.1%、64.7%、72.2%,K值法得出的各项数据均高于医师形态学判断方法。结论 K值法对于SPN良恶性的鉴别有临床应用价值,准确性高于医生形态学判断方法。

  • 气管、支气管体层X线摄影的测量

    作者:胡兴宇;蓝顺清;李朝明

    为适应气管与支气管体层摄影的需要,以几何法对323例正常成人胸部X线平片进行了测量.在正位片测量胸横径、气管杈平面气管中轴至胸左侧壁与右侧壁的水平距离、气管横径、气管中轴至通过左右肺门的垂线的水平距离和左右主支气管与气管中轴延长线的夹角;在侧位片测量胸矢径、气管杈平面至胸前壁与胸后壁的水平距离、气管矢径.

  • 小儿胸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特征

    作者:田金生;刘立炜

    目的探讨小儿胸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了33例小儿胸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胸部14例,其中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HL)10例,霍杰金氏病(HD)4例.腹部19例,NHL 15例,HD 4例.CT表现有以下特点:胸部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前中纵隔,腹部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腹膜后和肠系膜;肿瘤常融合成团,边缘多较清楚;密度多较均匀与肌肉密度相近;未经治疗者未见钙化;增强扫描大部分呈轻中度均匀强化,少部分不均匀强化和均匀强化并存;坏死囊变少见;强化后边缘更清楚,但未见包膜形成.小儿NHL与HD有5个不同点即发病率不同;发病年龄不同;病灶大小不同;发病部位不同和预后不同.结论小儿胸腹部恶性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CT平扫和增强检查是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

  • 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肿瘤与炎性病变对比研究

    作者:管祥林;刘林;梁英萍;冉慕光;周世柱

    目的 探讨不同肝脏病变间动态增强CT扫描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THAE)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肝脏或腹部病变为肿瘤类和炎性病变并伴有动态CT扫描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象病例43例,所有病例病变均由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通过分组并对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的形态、分布部位、强化特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肿瘤组THAE征均呈楔形、不规则形或节段形,分布于病灶一侧或远离病灶,边界多清楚.炎症组引起的THPE多呈大叶、大片或斑片状,与炎性病灶相临或环绕炎性病灶分布,边界欠清.肿瘤组与炎性病变组对比,动态增强扫描时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在形态和发生部位方面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变伴有特征的动脉期肝实质一过性异常强化征的表现,对于肝内病变的定性和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 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再认识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绍伟;麦卫国;谢颖;李笑琴

    目的 提高对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影像的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CT、MRI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 大脑镰硬膜下一侧血肿42例,CT表现为条索状或粗带状,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大脑镰)旁见条索状或粗带状短T1信号影,血肿近硬膜缘平直,外缘呈不规则或呈波浪状,3例血肿发生于两侧大脑镰硬膜下,MRI表现为线状低信号影两侧见条状短T1信号影,形成"双轨样"改变;单侧小脑幕下血肿9例,轴位CT表现呈片状或扇形高密度,MRI为短T1信号影,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6例,3例双侧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呈"Y"型,3例单侧呈"镰刀"型.结论 通过60例特殊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分析,进一步认识到此种类型硬膜下血肿的影像特点,避免不必要的手术.MR检查在定位方面优于CT.

  •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CT及DSA表现

    作者:任勇军;刘书林;杨林;翟昭华;缪南东;邓进;黄小华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超声、CT和DSA的表现.方法 对11例(12个CBT)分别进行超声、CT和DSA检查,分析其表现.结果 CBT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内含丰富的小血管,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彩色多普勒可见丰富的肿瘤滋养血管.CT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的类圆形肿块,平扫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其强化程度与颈部血管接近,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瘤体与颈部血管的关系.DSA显示肿瘤血供丰富,肿瘤染色明显,清晰显示瘤体与血管的关系,可以评估脑血管发育状况和代偿能力、颈动脉阻断后脑的耐受性.结论 CBT具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超声、CT和DSA均可为准确诊断CBT提供信息.

  • 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诊断与文献复习

    作者:赵虹;潘恒;陈凯

    目的 分析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的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CT表现.结果 8例病灶呈类圆形或卵圆形,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边界均较清晰,增强后动脉期8例病灶均无明显强化,静脉期轻度强化3例,无明显强化5例.结论 明确腹膜后神经节细胞瘤的CT特征有助于对腹膜后肿瘤的准确诊断和鉴别.

  • 多层螺旋CT(MSCT)成像技术对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评价

    作者:赵虹;张翠运;章作铨;王艳

    目的 评价MSCT对腹膜后肿瘤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膜后占位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肿瘤10例,血肿1例,腰肌脓肿1例.对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11/12),对病变定性诊断有一定的特征.结论 MSCT增强扫描及MPR成像技术对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较为可靠,显示肿瘤对周围器官的侵犯较准确,对评价其可切除性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 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严骏燕;刘金有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急性胰腺炎病变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表现及特征。结果胰腺局限性或弥漫性肿大32例;胰腺坏死灶18例,出血灶4例;水肿、蜂窝组织炎、坏死、积液等胰周改变21例;肾周筋膜增厚33例;胃壁增厚3例,肠系膜密度增高6例,肠腔扩张积气8例;形成假性囊肿5例;胸腔积液及肺炎3例;脂肪肝13例,胆囊炎12例,胆结石7例。结论螺旋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优势,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马智军;冀玉爱;蒋瑞生;董海霞;房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97例胸部外伤患者,对显示肋骨骨折的重建技术方法进行探讨,部分病例与平片对比分析.结果 应用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多技术联合,并结合横断图像,可清晰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及类型,且可以观察骨折愈合过程,其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平片,肋软骨骨折平片无法诊断.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作为肋骨骨折诊断首选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法医伤情鉴定有极其重要意义.

  • 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诊断的价值

    作者:吕建通;李瑞峰;宋文棉;焦建民

    目的: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与分型.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肾细胞癌病例,术前均经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增强扫描及肾盂期扫描,观察总结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基础和类型的关系.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9倒,混杂密度30例;增强扫描皮质期54例明显强化和中度强化,3例为均匀强化,51例为不均匀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17例肿瘤边缘有毛刺征象.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增强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有20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肾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肾癌的诊断准确率和分期能力,为制定手术方案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 CT、静脉尿路造影对肾结核诊断的价值

    作者:刘平

    目的:探讨肾结核的CT、静脉尿路造影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病例24例,对照手术病理,分析肾结核的CT、静脉尿路造影表现并加以对比.结果:24例病例中,CT确诊肾结核22例,而静脉尿路造影仅诊断肾结核4例.CT横断面肾内多发囊状低密度病灶聚拢排列呈花瓣状,肾盂及上段输尿管壁增厚为具特征性表现.平扫显示空洞壁钙化,增强后延迟扫描见对比剂进入空洞,为可靠征象.结论:CT扫描对肾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成为肾结核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 肝脏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研究

    作者:张士朋

    目的:研究肝脏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时肝脏灌注异常的表现特征,探讨其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0月~2007年5月我院诊断为肝脏灌注异常(HPD)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对其在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图像上的表现作详细观察和分析.结果:共发现各类肝脏灌注异常67例,其中与肿瘤相关者35例,非肿瘤相关者32例.HPD大部分呈楔形或扇形.动脉期肝脏灌注异常者21例,门脉期11例,动、门脉双期均显示者35例.30例见肝血管因各种原因受侵(包括癌栓或血栓形成)或(和)受压而明显变窄或显示不清.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各类HPD的有效方法.HPD在肝脏螺旋CT增强扫描中经常遇到,其表现多具有特征性.HPD产生原因有许多种,正确认识和识别HPD对提高肝脏或肝外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避免不必要的活检或治疗有重要意义.

  • 颅咽管瘤37例CT和MRI诊断分析

    作者:韩华;杨晓军;杨京京

    目的:评价颅咽管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CT和MRI表现.结果:37例颅咽管瘤中,27例呈囊性,CT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伴蛋壳样钙化,MRI 25例呈长T1WI,2例短T1WI,均为长T2WI;7例囊实性,CT表现为混杂密度影,MRI 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T2WI呈等高混合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质部分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则环状强化;3例呈实性,CT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影,MRI呈等T1WI,长T2WI,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是诊断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

  • 胸部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刘俊忠;王于臻;梁昌胜;侯建华

    目的 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SFT,将CT表现与病理学相对照.结果 5例病例皆为呈孤立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结论 SFT需要同时结合临床、病理学以及影像学方能对其治疗和预后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判断.

  • MSCT诊断左颈外静脉假性静脉瘤1例

    作者:郑生喜;黄宝生;贾勇

    患者女,48岁,左颈部无痛性包块4年,1周前突然增大;无外伤及手术病史.查体:左颈部包块无波动感,站立位体积较卧位时缩小.CT平扫于甲状腺平面、左侧胸锁乳突肌后外方见3.40 cm×4.30 cm软组织密度块影,密度均匀,CT值42 HU,前缘与颈外静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无强化,静脉期与颈外静脉同步强化,周围见厚薄不均匀的囊壁,MPR示肿块位于颈外静脉后方,并见颈外静脉破口,VR示肿块与颈外静脉关系密切.

  •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

    作者:沈敏;朱康顺;孟晓春;陈秀珍;陈俊伟;刘凌云;单鸿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肝移植术后肝静脉流出道梗阻(HVO)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在肝移植术后4~102天接受肝脏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VO患者的MSCT增强特征. 结果 5例患者中,肝左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肝中静脉吻合口狭窄(闭塞)2例,肝右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合并肝中静脉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5例患者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为典型的肝脏淤血征象.CT平扫见梗阻的肝静脉引流区肝实质密度降低(1例因有出血而呈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病变区可见轻中度强化,并可见病变区内门静脉分支显影,延迟期病变区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可见梗阻的肝静脉显影,显示肝静脉吻合口狭窄.5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2例CT复查显示肝淤血缓解、肝静脉血流通畅. 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肝移植术后HVO的部位及肝脏淤血范围.

  • 儿童腭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郭珺;邓达标;张慈慈;张红

    患儿男,6岁,因“发现腭部一隆起性肿物1年余”人院,查体:硬腭左侧见一圆形肿物,质地中等,表面暗红色,呈颗粒状伴局部溃疡,上覆白色伪膜,无明显压痛.CT检查:平扫示腭骨左侧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不连续,内有分隔,周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图1A、1B);增强扫描见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图1C).CT诊断:造釉细胞瘤.行腭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鱼肉样,无包膜,受压迫骨组织呈陷坑状.病理检查:受检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呈束状、车辐状弥漫性排列,间质黏液样水肿或红染胶原化,组织细胞散在分布,见Touton氏巨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着,少量核分裂象(图1D).免疫组化:Vim、CD68、AAT均为弥漫阳性,Lyso zyme(+),Ki 67(阳性细胞数约10%).病理诊断: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BFH).

  • 双源CT-站式扫描诊断急性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

    作者:王荣品;刘昌杰;邓奇平;顾福嘉;王楠竹;王涛;杨秀林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一站式扫描对急性肺栓塞(PE)及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DSCT对56例临床疑诊急性PE患者先行肺动脉成像(CTPA),间隔120~180 s后再行深静脉成像(CTV).利用MPR和MIP观察PE和DVT分布情况.56例中,12例于CTPA检查发现PE后接受DSA检查.以血管节段为单位,记录双源CT和DSA对PE和DVT的诊断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例PE患者中发现DVT 11例,CTPA对肺段及亚段动脉PE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SA(x2=8.34、92.65,P均<0.01),对肺叶动脉及以上级别血管PE的检出率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V对DVT的检出率与DS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67,P=0.414).以DSA为金标准,CTV评价DVT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2.16%(47/51)、96.49%(55/57)、94.44%(102/108).结论 双源CT-站式扫描可同时准确地诊断急性PE及DVT.

  • 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对比

    作者:刘永杰;贾振丽;刘红光

    肌肉骨骼系统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体层摄影,CT及MRI等。无论那种方法,其应用价值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发现病变的有无;②病变的定位;③尽可能明确病变的性质;④明确病变范围及分期以帮助拟定治疗方案,观察和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检查方法的另一个角度是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参考有关文献对X线平片,CT及MRI在恶性骨肿瘤的显示及诊断能力方面作如下比较:1 恶性骨肿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1.1 平片主要表现浸润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破坏,瘤骨或瘤软骨形成,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等。

1301 条记录 3/66 页 « 12345678...65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