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脑肿瘤的CT与MRI鉴别诊断

    作者:徐庆云

    目的:分析小脑肿瘤CT与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其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小脑半球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其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年龄7~61岁,平均年龄34岁.结果:58例中血管母细胞瘤26例,星形细胞瘤15例,髓母细胞瘤4例,室管膜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3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转移瘤3例.CT与MRI对小脑肿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在鉴别诊断中,尤其是囊性病变,MRI优于CT.结论:CT与MRI在小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二者相辅相成具有重要价值.

  • 肾上腺外腹膜后副节瘤的CT、MRI表现

    作者:王亚蓉;王欣璐;王璐;杨健;杨广夫;郭佑民;鱼博浪;王泽忠;王莉君;杨志英

    目的:研究肾上腺外腹膜后副节瘤CT、MRI表现.方法:本组经手术病理证实14例,其中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39.2岁.其中功能性副节瘤8例,非功能性副节瘤6例;良性9例,恶性5例.CT平扫检查9例,其中5例作了强化扫描;MRI检查6例.结果:病变<10 cm者9/11例良性,>10 cm3/3恶性;<5 cm者5/6例功能性,>5 cm者6/8例为非功能性.CT密度和MRI信号强度对鉴别良恶性作用不大,但出现明确囊变恶性多见(4/5例),有明确侵犯者4/4例恶性.结论:腹膜后副节瘤的CT、MRI表现多样,其大小、囊变及侵犯对鉴别良恶性有帮助.

  • 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CT分析

    作者:刘炳坤;杨大明

    目的: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发病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正常肝脏、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各100例.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内阳性结石发病情况有:①发病率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更高于正常人;②肝内结石的出现和增多与肝硬化肝形改变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有一定联系,但不成比例;③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胆石数目越多;④胆系感染机会越多,发病率越高;⑤弥漫性肝内胆管微小结石是弥漫型结节性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一个特殊表现.结论:组织、感染、代谢及体液等成石因素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形成恶性循环,其阳性结石发病率与代偿期显著差异(P<0.01).

  • 肺炎性假瘤的X线、CT表现研究(附30例报告)

    作者:奚日泉;谢道海;胡春洪;杨伟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X线、CT表现及其特征.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肺的炎性假瘤病人进行胸部X线片、CT扫描,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假瘤稳定阶段时,多数肿块包膜完整,边界光滑呈球形.病灶急性阶段时,灶周有炎性浸润,无包膜形成,病灶多呈团块状.肿块内空洞坏死,胸膜粘连,长毛刺等征像,对假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论:全面分析假瘤的影像学特征,重视病人肺内感染病史,提高本病诊断的准确率是可能的.

  • 贲门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朱斌

    目的:分析贲门癌CT表现,探讨其转移途径.方法:选取100例经病理或手术证实贲门癌作CT检查.结果:(1)贲门癌CT表现为贲门管壁增厚,通常为小弯及大弯壁同时增厚(92%)及单独小弯壁增厚(8%),而未发现单独大弯壁增厚.(2)贲门癌小弯壁及大弯壁间夹角扩大(85%)及反突(15%).(3)淋巴结转移查找途径为贲门癌→贲门三组淋巴结→胃左动脉淋巴结→腹腔动脉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结论:CT在贲门癌诊断中,特别寻找淋巴结及其它脏器转移途径有极其重要意义.

  •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附56例分析)

    作者:辜祥斌;雷贵明;陈秀琴;柴长明;高锦;秦玫;李征;傅西汉;王连志;刘永华;吴跃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T引导下行诊断目的29例,治疗目的17例,诊断及治疗双目的的10例病人.穿刺部位包括胸部17例,腹部27例,躯干及四肢12例,共56例60个病灶.CT扫描确定穿刺点、角度及深度.局麻进针后,CT再次扫描确认针尖到达预定位置再进行活检取材或介入治疗.结果:60个病灶穿刺61针次,穿刺一次成功率100%,确诊率97.4%,治疗有效率88.9%,并发症5.4%.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属微创伤性技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肿瘤发展的CT研究

    作者:全显跃;虞春堂;彭志康;许达生

    目的:评价肝癌肝动脉碘油抗癌药化疗栓塞后肿瘤发展的CT表现并探讨其有关因素.方法:搜集45例栓后CT复查发现肿瘤发展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45例栓后肿瘤发展的CT表现如下:(1)原瘤灶边缘局部发展15例(33.3%);(2)肿瘤整个增大发展9例(20%);(3)肝内其它部分出现1例(2.2%);(4)原瘤灶边缘部及肝内他处出现16例(35.6%);(5)肿瘤整个增大发展伴肝内他处出现4例(9%).结论:可通过观察栓后肿瘤边缘部碘油潴留形态判断疗效及栓后肿瘤生长情况.

  •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作者:颜志平;李惠民;施增儒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腮腺肿瘤均经病理学确诊.8例CT平扫,其中4例加增强,另8例造影后CT扫描并作三维成像.肿瘤按CT表现分三类:Ⅰ形态规则,边缘清楚;Ⅱ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Ⅲ形态不规则,边界无法确定.结果:16例中良性肿瘤9例,恶性7例;浅叶肿瘤9例,深叶4例,复发性肿瘤3例.Ⅰ类6例均为良性,病理上包膜完整,无粘连;Ⅱ类7例中良性3例,恶性4例,病理上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有粘连;Ⅲ类3例均为恶性,病理上无包膜,邻近结构受侵犯.腮腺造影后CT扫描显示较CT平扫和增强清楚;三维成像可多方位显示,更直观.结论: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腮腺造影后CT扫描优于普通CT,三维成像是一种有益的影像补充.

  • 螺旋CT仿真内窥镜诊断膀胱肿瘤(动物实验和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赵素红;刘庆伟;崔允峰;宋鸿彬;杨玉海;李艳;吴梅

    目的研究螺旋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在早期诊断膀胱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动物实验于狗膀胱的不同位置造成6个5 mm直径结节,膀胱排尿充气后扫描,盲法评价CT横断面和仿真内窥镜图像显示膀胱结节的异同,统计处理其结果.临床病例通过导尿管排出尿液向膀胱内注入气体后行螺旋CT扫描,图像传至工作站行三维仿真膀胱镜重建.盲法评价CTVE和横轴位图像显示膀胱内肿瘤结节病变检出数量的差异,以及2种方法提供的信息情况. 结果动物实验横断面和CTVE像均显示出6个结节.临床20例中证实膀胱肿瘤18例,CTVE均发现而轴位像仅发现14例.CTVE检出31个结节,轴位像仅检出26个,5个直径≤5 mm的结节轴位像均漏诊,两者有差异(Ρ<0.05).CTVE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横断面图像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仅为77.8%和33.3%.结论 CTVE为一种无创检查,无盲区,对膀胱肿瘤的检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与CT横断面图像结合可为膀胱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 肝癌细胞凋亡和增殖与CT表现的相关研究

    作者:于继徐;王滨;高志芹;史英红;孙业全;曹贵文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细胞凋亡(apoptosis)和增殖与CT表现的关系. 方法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42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采用TdT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各标本的AI和PCNA-LI. 结果随着肿瘤的增大,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降低,PCNA-LI增高(Ρ<0.05).肿瘤包膜完整组AI高于无包膜或包膜欠完整组(Ρ<0.05),而增殖指数(PCNA-Labeling index,PCNA-LI)在肿瘤包膜完整组低于无包膜或包膜欠完整组(Ρ<0.05).AI在门静脉无癌栓组高于门静脉有癌栓组(Ρ<0.01),PCNA-LI在门静脉无癌栓组低于门静脉有癌栓组(Ρ<0.01).无淋巴结转移组中,AI较淋巴结转移组高,而PCNA-LI低于淋巴结转移组(Ρ<0.01).AI和PCNA-LI呈负相关关系(Ρ<0.01). 结论 HCC的SCT表现与细胞凋亡和PCNA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根据肝细胞癌的CT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细胞凋亡和PCNA的表达情况.

  • 薄层螺旋CT对大鼠诱发性肝癌的评价

    作者:徐爱民;仇毓东;程红岩;姜文斌;贾雨辰;吴孟超

    目的建立与人类原发性肝癌相似的大鼠肝癌模型,探讨其薄层螺旋CT动态表现.方法实验组大鼠自由饮用含DENA水100d.通过剖腹探查、病理切片证实诱发肝癌成功.通过血清学ALT、AST、γ-GT、ALP、BIL、ALB、A/G和PT检查,证实实验大鼠的肝功受损情况及肝硬化背景.通过薄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了解诱发性肝癌的血供特征.结果大鼠饮用DENA水后,肝癌发生率100%.血清ALT、AST、γ-GT、ALP、BIL升高,与临床肝硬化病人的血清学变化十分近似.薄层螺旋CT扫描诱发性肝癌动脉期早期(0~10 s)明显强化,并迅速衰减,呈"快进快出"表现,与人类肝癌表现十分相似.于0~10 s之间,肝癌与肝脏之间形成了大的密度差,CT扫描有价值.结论 DENA诱发性肝癌模型,成功率高,与人类原发性肝癌具有十分相似的肝硬化背景及血供特点,能为肝癌血管介入及新生血管抑制剂研究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

  •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及综合影像评价

    作者:柳曦;李欣;赵俊功;周承凯;冯敢生;戴文

    目的 介绍应用VX2细胞株制作兔移植性肝癌模型,并用CT、MR等影像学检测手段筛选实验动物,评价瘤灶生长情况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60只),瘤株采用动物自身接种传代.VX2瘤块组织接种于肝左叶,40只于接种后3~4周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动态双期扫描、MR扫描,并行DSA造影.20只于接种后5周行上述检查.结果 51只(85%)接种成功.CT平扫瘤体为低/等密度灶,动脉期明显增强,门脉期呈低密度.MR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肝动脉造影瘤体富血供,由肝动脉供血.注入碘油后可见瘤区碘油沉积.种植后5周瘤体均有不同程度坏死.结论 移植性兔VX2肝癌类似人类原发性肝癌,是介入治疗实验研究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综合影像评价有利于实验动物的筛选.

  • 小细胞肺癌的CT扫描和分子标志物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胡春峰;王绪;徐凯;汪秀玲

    目的探讨CT扫描和血清肿瘤标志物(NSE,Cyfra21-1)检测联合应用对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①回顾性分析220例资料完整的SCLC 的CT征象和病理基础.②前瞻性地研究经CT发现肺内病变并怀疑为"肺癌"的患者120例,手术或活检前1周之内采集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ELISA)测定其血清中NSE,Cyfra21-1含量,而后与临床病理结果(经病理学证实为SCLC 40例、NSCLC 60例;临床随访证实为良性病变2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 SCLC的主要CT征象:中央型多见,纺锤形或茄形肿块,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阻塞性肺改变相对较轻.② CT,NSE,Cyfra21-1对SCLC诊断的敏感性为75%、72.5%、32.5%,特异性为73.75%、83.75%、48.75%,准确性为74.16%、81.67%、43.33%. ③联合应用时,CT加NSE有较高的敏感性(87.5%)和准确性(78.3%). 结论 SCL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诊断SCLC的敏感性可达75%;如能结合外周血NSE检测,对SCLC诊断的准确性为78.3%,敏感性可达87.5%,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与Cyfra21-1联用对非SCLC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并不能提高SCLC的临床诊断水平.

  • 乳腺良恶性病变CT表现

    作者:李桂萍;王胜林;李汉茹;柳逢春;刘连祥

    目的明确乳腺良恶性病变影像学表现.方法对47例有X线钼靶和CT资料并为病理证实的乳腺疾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恶性组20例,平均年龄50.0岁;良性组27例,平均年龄40.6岁.CT扫描使用东芝Xprees/GX螺旋CT机,扫描范围从腋窝至乳房下界.其中26例行增强扫描,均俯卧位螺旋扫描,上胸、腹部垫高,使乳房自然下垂,双前臂交叉放在头上.结果恶性组毛刺肿物14例,分叶肿物10例,钙化肿物5例,透亮环肿物4例,囊壁肿物1例,胸肌粘连9例,皮肤增厚8例,乳头内陷4例,大导管牵拉征7例,Cooper韧带增粗5例,淋巴结肿大8例;强化后CT值升高>40 HU.良性组:圆形及卵圆形肿物10例,分叶肿物6例,斑片及条索样肿物5例,透明晕肿物4例,囊壁肿物2例,钙化肿物1例,毛刺肿物1例,导管牵拉征4例,皮肤增厚4例,Cooper韧带增粗2例,脂肪间隙变形1例,乳头内陷4例.结论 CT是诊断乳腺疾病的良好方法.

  • 螺旋CT表面覆盖法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强;张辉;张立春;李果林

    目的明确乳腺癌的CT征象,评价螺旋CT表面覆盖法成像(SSD)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乳腺癌33例,螺旋扫描表面覆盖法成像,采用立体三维表现方式将预先设置的某一CT域值范围内的相邻象素,经过运算生成一个立体模型的外表面,将同一密度值的象素点或一个区域按照正常的横断面图像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生成三维表面覆盖影像,并按照给出的观察方向设置相应的色彩.结果乳腺癌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不均匀强化或明显强化,边缘毛刺,导管牵拉征,库伯韧带受累,沙粒样钙化,局部皮肤胸壁浸润及周围脂肪间隙变形,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 SSD法对乳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多层螺旋CT血管仿真内窥镜在主--髂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杨亚英;张龙江;王克超;包颜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仿真内窥镜在主-髂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主-髂动脉疾病及40例腹部检查患者行MSCT血管造影检查,之后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可疑血管病变部位行CTVE并观察所获图像质量与扫描技术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10例夹层动脉瘤均见撕裂内膜及双腔征,16例动脉瘤样病变见瘤腔扩大,48例见内膜钙化斑,血管内支架及血管置换术后各1例可见支架形状及换血管部位狭窄,血管闭塞1例见闭塞管腔.结论 CTVE图像质量的好坏与增强技术、扫描参数、运动伪影相关.CTVE是MIP、MPR及SSD的重要补充,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中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 多排螺旋CT3D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

    作者:俞同福;王德杭;冯阳;张廉良

    目的探索多排螺旋CT 3D血管成像(3D-CTA)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方法本组收集CTA血管成像71例,其中颅内血管CTA成像12例、胸部血管CTA成像9例、腹部血管CTA成像23例、下肢血管CTA成像7例、颈动脉血管CTA成像8例、肾动脉CTA成像12例.造影剂用量一般为1.5~2 ml/kg,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 ml/s.扫描延迟时间可按3种方法进行:第一种是用Bolus 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软件进行造影剂峰值的跟踪扫描;第二种是用test Bolus即首先注射20~25 ml造影剂,测试造影剂到达峰值的时间,然后按测试值进行时间延迟;第三种是通过计算确定延迟时间.数据重建为三维工作站用Real Time 3D及Fly 3D,有的亦用多平面重建法MPR.结果12例脑血管CTA,正常者为5例,6例为脑动脉瘤,大脑中动脉末稍的AVM 1例.胸部CTA成像9例,其中肺动静脉瘘3例,肺动脉栓塞1例,胸主动脉夹层3例,2例未发现明显异常.腹主动脉CTA成像23例,其中腹主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5例,正常3例.肾动脉造影CTA 12例,左肾动脉狭窄3例,右肾动脉狭窄2例,双侧肾动脉正常7例.下肢血管CTA 7例,显示人造血管1例,双侧股动脉多发钙化1例,双侧股动脉下方动脉瘤1例,其余4例正常.颈动脉CTA 8例,颈总动脉双侧钙化及狭窄1例,正常7例.还可通过内镜显示血管内腔结构及钙化斑点形态,所有腹主动脉夹层均可显示.结论多排螺旋CT 3D血管成像(3D-CTA)可清晰显示各部位三维血管形态,对指导临床手术及支架内植入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 双螺旋CT肾段动脉造影的临床研究

    作者:闵小红;张镭;王亚杰;翟仁友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对主肾动脉和肾段动脉的显示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肾动脉检查患者,行连续容积扫描.然后以CT轴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多种重建图像综合分析.结果 43例中共显示肾动脉98条,主肾动脉皆显示清晰,Ⅲ级分支显示率95.3%,Ⅳ级分支67.1%,Ⅴ级分支32.9%.单螺旋CT中Ⅲ级显示率为60%,Ⅳ级为5%,Ⅴ级为0%.结论 DSCTA较单螺旋CT血管造影提高了肾段动脉显示率,从而提高了对肾段动脉狭窄和肾肿瘤的诊断价值.

  • 肾动脉狭窄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临床应用

    作者:龚雪鹏;宦怡;孙立军;彭勇;张劲松;李雪梅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行SCTA,其中12例经X线血管造影(XRA)(包括DSA)对照.层厚2~3 mm,重建间隔1.0 mm,螺距1.0~1.25,管电流120~150 mA,管电压均为120 kV.造影剂使用欧乃派克300 mgI/ml 75~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方式经肘静脉给药,注射流速3 ml/s,延迟22~27 s扫描,扫描结束后行MPR和3D重建.结果 25例中SCTA显示肾动脉正常39条,肾动脉狭窄13条,共52条.12例有XRA对照者,显示肾动脉正常11条,肾动脉狭窄13条,SCTA显示的情况与之完全符合.结论 SCTA合理的成像技术和综合的图像分析,能清楚显示肾动脉并对肾动脉的狭窄部位和程度作出可靠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CT表现

    作者:陈洁容;黄伟鹏;许建生

    目的研究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的临床CT表现.方法收集临床证实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颅内出血56例,男42例,女14例,年龄28~60 d,所有病例均做了头颅CT平扫.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33例,硬膜下出血32例,脑实质出血19例,脑室内出血8例.出血量2~150 ml,单部位出血26例,多部位混合出血30例.脑水肿16例.结论 Vit K缺乏所致颅内晚发出血以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出血多见,多部位混合性出血多见.

1301 条记录 59/66 页 « 12...56575859606162...65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