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与进展
胰腺肿瘤从组织起源上可分为上皮性与非上皮性肿瘤,前者又分为内、外分泌肿瘤。在外分泌肿瘤中,胰腺癌为常见,占胰腺肿瘤的90%以上。在内分泌肿瘤中,胰岛素瘤为常见,占70%~75%。其余肿瘤均少见或罕见。 一、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与术前分期 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尤其早期诊断与术前分期,一直视为难题。近年来,螺旋CT(spiral CT,SCT)、MRI、内窥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血管造影及介入技术的发展在胰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的评价方面均做出了贡献,令人关注。 胰腺癌的CT诊断基础是胰腺形态改变和病灶与胰腺的密度对比,后者是早期诊断的依据。胰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较正常胰腺血供差,具有硬癌特征,生物学特性是易于侵犯邻近结构和器官,尤其邻近血管、神经丛和腹膜,并且在亚临床阶段就能发生肝或远处转移。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和容积数据采集、处理的优势,可进行胰腺分期增强扫描。分期扫描是通过自动压力注射器控制对比剂的注速和总量,有计划地选择不同时相进行薄层扫描,既能获取胰腺和周围结构,尤其胰周血管的增强高峰期图像,又可清晰地观察胰腺内低密度癌灶及肝内转移灶。
-
螺旋CT增强扫描中自动压力注射器的应用体会
随着医疗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螺旋CT机扫描速度越来越快.螺旋CT匹配高压注射器可在短时间内行快速注射,快速扫描,准确完成注入,精确追踪造影剂的流程.确保对比剂浓度,获得优质增强影像,提高微小病灶及复杂病例的定性能力,扫描的成功率及病灶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结合我院新型自动高压注射器开展情况,对自动压力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
山莨菪碱、硫酸镁、维生素B12复合液治疗离子型对比剂渗漏的疗效观察
含碘对比剂快速团注是许多CT检查所必须的,它能增加组织的对比度,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皮下外渗始终是个棘手的问题.据国外报道,经自动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在0.03%~1.3%,这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严重者可影响其康复.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应用山莨菪碱联合硫酸镁、维生素B12复合液(简称AMV复合液)治疗离子型对比剂渗漏性局部组织损伤32例,取得满意效果.
-
螺旋CT增强扫描时大量造影剂外溢的防治
回顾性分析了近5年内由于各种疾病,需要增强扫描以确定诊断的病例.总结了15例由于造影剂血管外溢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和方法,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5例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7~71岁,平均43岁.通过Siemens-Pius4-SCT和Medrad公司的Envision压力注射器,常规消毒后,使用9号针头,经肘正中静脉穿刺后给药.造影剂为优维显(ultravist 300)或安其格纳芬(angiografin),注射剂量为80~100 mL,注射速率2~3 mL/s.造影剂外溢的表现为注射部位局部组织肿胀,张力高.0.5 h后,组织肿胀向两端蔓延,整个手掌高度肿胀、苍白,张力明显增高,皮肤青紫.1 h后受累的整个上肢出现肌间膜炎的表现.
-
造影CT质量保证与造影方案的设计
CT诊断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独特优势,但由于很多病变与其邻近的组织的自然对比度甚小,难于识别,必须做造影增强扫描以增加其对比度.本科于1994年引入压力注射器(MCT-INJECTOR, OP-100),并应用于造影CT,同时对造影方案做了调整,实践近七年取得了一定经验和良好的效果.
-
CT压力注射器在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体会
2000年10月~2004年6月,我院应用高压注射器CT增强扫描2160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前置式高压注射器在CT肝脏强化扫描中的应用
前置式高压注射器是专为CT增强扫描时注射造影剂而设计的,它是一种由微型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精度可靠、使用安全方便的压力注射器.现将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0年10月应用高压注射器行肝脏螺旋CT动态扫描的结果总结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病人资料:本研究共收集318例病人,其中男247例,女71例,平均年龄53岁,其中30岁以下7人,31~40岁37人,41~50岁90人,51岁~60岁103人,61~70岁64人,70岁以上17人.CT影像诊断正常肝9例,肝癌109例,肝血管瘤69例,肝转移瘤27例,肝囊肿46例,脂肪肝24例,肝硬化7例,肝内结石11例,肝脓肿2例,术后改变14例.
-
兔实验性侧壁动脉瘤的模型建立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现用的介入治疗手段(如动脉瘤的瘤腔微弹簧圈栓塞)的不足之处已日益暴露出来。促使人们去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但对任一介入疗法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动物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而建立动物模型是进行动物实验的前提[1]。本文选取临床神经介入涉及较多的动脉瘤进行兔动物模型建立可行性的探讨,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研究打下坚实基础。1 材料与方法 选取实验用新西兰兔20只,体重3.5~4.2kg,雌雄不拘。肌注氯胺酮麻醉(每公斤体重1ml)。颈正中备皮、消毒,行纵行正中切口约7cm长。暴露、分离出一侧颈总动脉及颈外静脉。选取颈外静脉1.5cm长,将其两端结扎、切断。再将一断端结扎,形成一盲袋,另一端开口留作吻合用。 在颈总动脉中部作一纵行椭圆形切口,约5mm长。阻断椭圆形切口两端的颈总动脉血流,将颈外静脉盲袋之袋口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吻合用8-0无创伤血管缝线,采用连续外翻吻合术式,吻合均一次成功。 吻合结束后行普通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动脉瘤瘤口、瘤颈及载瘤动脉情况。行DSA检查时用自动压力注射器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注射2ml碘必乐或60%泛影葡胺,注射速度2ml/s,摄片速度2帧/s。DSA机采用GE Prestige-VH型。
-
MSCT增强碘对比剂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过程中碘对比剂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方法:应用64排VCT及压力注射器,通过程序法注射碘对比剂.结果: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副反应发生率低于离子型碘对比剂,针对二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副反应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结论:重视碘对比剂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通过有效预防、对症处理及正确选择碘对比剂可降低副反应发生率和重度反应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