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吡啡尼酮对抗放射所致肺成纤维细胞转化的作用研究

    作者:李新春;宋良文;杨蕾蕾;王少霞;刁瑞英;王晓民;徐新萍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肺损伤过程中吡啡尼酮对抗肺成纤维细胞(Fb)向肌成纤维细胞(MFb)转化的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照射+给药组,照射前2 d开始灌胃给予吡啡尼酮,用20 Gy~(60)Coγ射线进行全胸照射,于照射后2周应用图像分析测定肺组织放射性炎性反应范围的面密度;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成纤维细胞a-平滑肌肌动蛋白(a-SMA)表达.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分别检测人肺成纤维细胞(HLF)表达TGF-β_1和细胞异常增生的程度.结果 和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给药组大鼠肺组织炎性病变区面密度、湿/干重比和a-SMA含量较照射组分别减少14.0%、3.82%和52.8%.吡啡尼酮可抑制照射促进HLF表达TGF-β_1和细胞增牛的作用,且此种抑制作用和给药剂量呈明显的依赖关系.结论 吡啡尼酮对放射性肺损伤早期的间质性肺炎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且可显著抑制肺Fb异常增生、TG-β_1表达和向肌成纤维细胞方向转化,有利于放射性肺纤维化的有效防治.

  • 吡啡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不良反应观察研究

    作者:廖理粤;韩茜;罗群;江梅

    目的 研究服用吡啡尼酮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69例IPF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患者使用吡啡尼酮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有效处理方法.结果 服用吡啡尼酮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消化道症状,皮疹、光过敏,体质量下降和疲乏,其发生率分别为52.2%,36.2%,34.8%和11.6%.14.5%患者由于价格昂贵停药,5.8%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停药.结论 服用吡啡尼酮出现消化道症状、皮疹、光过敏和体质量下降发生率较高,总体耐受性良好.

  • 吡啡尼酮对百草枯中毒致急性肺损伤 小鼠的抗氧化作用

    作者:李伟;唐文杰;胡宗风;徐昌盛;刘文革;黄英姿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吡啡尼酮(PD)对百草枯(PQ)中毒致急性肺损伤(ALI)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将144只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4)、PQ中毒组(n=24)及高、低剂量PD干预组(n=48)。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20%PQ溶液25mg/kg制备PQ中毒致ALI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低、高剂量PD干预组于染毒后即刻分别灌胃PD混悬液30mg/kg、70mg/kg〔PD溶于0.4%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中〕,连续3d;对照组和PQ中毒组灌胃等量0.4%CMC溶液。各组分别于灌胃后2、6、12、24、48、72h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采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Q中毒组2h起NF-κB即显著升高(pg/mg:106.65±5.96比79.04±2.40,P<0.05),并持续至72h(pg/mg:110.47±5.91比82.70±2.79,P<0.05);SOD活性在早期(2~6h)即明显增高(U/mg:2h为39.34±1.17比34.72±1.54,6h为37.37±0.90比33.75±0.93,均P<0.05),然后逐渐下降;MDA于24h内显著升高(nmol/mg:2h为1.67±0.22比1.03±0.09,24h为1.56±0.17比1.14±0.16,均P<0.05),随后逐渐下降。与PQ中毒组比较,高、低剂量PD干预组在24~72h能显著抑制NF-κB升高,24h内能显著抑制MDA含量升高;高剂量PD干预组能提高6hSOD活性,而低剂量PD干预组SOD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与高剂量PD干预组比较,低剂量PD干预组MDA含量进一步降低(nmol/mg:2h为0.90±0.08比1.29±0.18,6h为1.03±0.32比1.84±0.43,24h为1.08±0.09比1.33±0.16,均P<0.05);SOD活性在6h显著降低(U/mg:35.24±2.08比38.46±0.87,P<0.05),72h有所回升(U/mg:39.81±1.30比34.58±3.15,但P>0.05);而各时间点NF-κ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观察,PQ中毒组早期即有大量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及浆液渗出,并可见部分肺泡破裂;高、低剂量PD干预组病理学改变较PQ中毒组明显减轻,但不同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PD可抑制PQ中毒大鼠早期肺部炎症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活性氧及NF-κB活化有关;低剂量PD较高剂量PD的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进展

    作者:班健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并终导致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其可以侵犯肺泡壁,肺泡腔,形成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和动脉血气异常,常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后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IPF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甚明了,疗效差,新近报道,IPF确诊后平均存活期为2~4年,5年生存率为30%~50%.近年来IPF的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从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治疗研究的焦点也开始从抗炎向抗纤维化转变,一些抗纤维化的药物,如吡啡尼酮(pirfenidone),γ干扰素Ib等已显现出较为理想的治疗前景[1].

  • 吡啡尼酮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曼林;汤兵祥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大约短则1个月内,长则3~8年,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有效方法是当务之急.早期认为肺间质纤维化是致纤维化肺泡炎而引起的一系列改变,主要治疗集中在抗炎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但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剂等抗炎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弥漫性肺泡炎症和肺实质损伤造成的修复失衡和过度,终导致肺纤维化,故提出以抗纤维化为主的治疗措施.近几年来,化学合成物吡啡尼酮(pirfenidone,PD,化学名称5-甲基-1-苯基-H-吡啶-2酮(pirfenidone,PD)[1]抗纤维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其在肺间质纤维化中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 吡啡尼酮对大鼠气管移植物局部纤维化及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抑制作用

    作者:徐进志;李野;张同;姜哲;夏求明

    目的 观察吡啡尼酮对大鼠异位气管移植物局部纤维化和气道闭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异位气管移植模型,受体鼠随机分为同基因移植组、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和吡啡尼酮组,吡啡尼酮组给予吡啡尼酮(每日600mg/kg体重);其他组不给任何药物.移植后第28天处死受体鼠并取出移植物进行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未处理组气管移植物可观察到各种程度类似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病理改变.与未处理组比较,吡啡尼酮组标本局部纤维化程度[(42.45±19.09)%比(91.55±12.15)%]及Ⅰ型胶原1.86±0.12比4.51±0.48、Ⅲ型胶原2.55±0.37比10.60±1.26、HIF-1α4.48±0.43比9.34±0.62、转化生长因子(TGF)-β5.00±0.49比12.86±0.96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4.33±0.64比11.83±0.96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1).结论 吡啡尼酮在大鼠异位气管移植模型中可能通过抑制HIF-1α的表达而抑制了OB的进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