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VEP、DTI联合BOLD-fMRI在视束萎缩中的功能应用

    作者:樊红光;刘博;张艳秋;轩昂;李永丽

    目的 分析DTI、BOLD-fMRI在视束萎缩中的影像学表现,进行量化分析,评价P-VEP、DTI与BOLD-fMRI在视束萎缩中的功能应用.方法 对11例视束萎缩患者及15例正常对照组行3.0T MRI常规T1WI、T2WI、DTI及BOLD-fMRI、P-VEP及视野检查,将病变组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1WI、T2WI示患侧视束均变细,信号未见明显异常;视野均呈同向偏盲;②病变组视束FA值、λ∥值和视皮层激活体素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ADC值和λ1值较健侧明显升高,二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病变组P-VEP较正常组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二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TI可定量反映视束萎缩的神经纤维的细微病理改变,BOLD-fMRI能无创反映视皮层功能区部位及量的变化,P-VEP能反映视觉冲动的传导速度,因此P-VEP、DTI联合fMRI-BOLD可成为评价视束形态及功能改变的客观指标,为视束萎缩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及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 臂丛神经磁共振成像3种不同序列对照性研究

    作者:董玉茹;王宏;马毅;宋浩

    目的:探讨3种不同序列磁共振成像方法对臂丛神经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0例健康成人分为3组,各10例,分别采用T2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T2 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 recovery,T2STIR)、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whole body imaging with background body signal suppresson,DWIBS)、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r)3种方法对其双侧臂丛神经成像,并对成像质量、神经显示长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3种方法的成像能力.结果:本组30例研究对象,通过3种成像方法,均能得到有效图像,其中1例因患者躁动不安需药物镇静后重复扫描.3种成像方法的良好率分别达80%、90%、90%,卡方检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DTT组显示神经束长,达(36.99±5.5)mm,其次为T2STIR及DWIBS组,分别为(31.01±6.5)mm及(28.18±4.1)mm.组间t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STIR、DWIBS及DTT均能提供较好的图像质量,DTT成像追踪神经束更完整、图像分辨率更高,对远端神经束显示更有优势.

    关键词: 臂丛神经 DWIBS DTT STIR
  • 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评价脑梗死预后的价值初探

    作者:孙春锋;陆健;缪小芬;程斌;姜吉锋;丁丁;陈莹

    平面回波技术(echo plannar imaging,EPI)的出现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能力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EPI技术的MR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对评价脑梗死预后的价值.

  • 电针刺激头部运动区对脑瘫鼠大脑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影响

    作者:李静;樊祥伟;高晶;于雪峰

    目的:通过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白质神经纤维束走行的细微结构观察,探讨脑瘫大鼠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并证明电刺激运动区疗法具有促进脑瘫大鼠脑神经细胞增殖再生,重建神经环路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构建脑瘫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电针前后脑瘫大鼠脑神经纤维数量及走行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短小、稀疏,走行紊乱;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脑白质神经纤维束随疗程时间的延长,神经纤维束逐渐增多、增粗.结论:电刺激运动区疗法能够有效的提高脑瘫大鼠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增殖、再生及恢复,从而达到治疗脑瘫的目的.

    关键词: 大鼠 脑瘫 电针 DTT
  • 9.4 T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特点随时间变化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马璐;余永强

    目的探讨9.4 T 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皮质纤维束(CST)随着肿瘤发展所致的一系列影像学变化,并通过相关病理检验验证影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①使用立体定向法对20只成年雄性的SD大鼠的右脑尾状核注入体积为10μl含106个的C6胶质瘤细胞悬浮液。②运用9.4 T 行常规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 DTT检查后,运用 Function too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图[纤维束重组成像(FA)]图和方向编码彩色图及双侧CST 3D纤维束重建图。对肿瘤病灶区域及肿瘤周边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进行 FA值及平均弥散系数( MD)值测量,进行FA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并且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的SD大鼠C6脑胶质瘤对皮质脊髓束解剖关系的影响,然后行HE染色进行病理证实。结果所有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均完成3D纤维束FA图像重建。测量的 FA值在3个区域比较差异(肿瘤实质区、周围水肿带、正常脑白质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带和肿瘤实质区测量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部位的测量的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TT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髓纤维束容易受到脑肿瘤占位、浸润、瘤周水肿带等的影响,纤维束可出现破坏和移位。结论9.4 T磁共振DTT能对不同时期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做出直观观察,能较好显示皮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改变,病理上的改变也证实影像上的分析。

  • 老年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解剖学及影像学观察

    作者:任瑞;宋琼;孙长华;殷志杰;陈亮

    目的 采用DTI技术及Klingler解剖技术,对60岁以上老年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解剖结构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①10例成人尸体颅脑标本采用Klingle解剖技术,对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进行逐层分离,观察并进行数据测量.②对1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DTI成像技术进行脑白质纤维束成像,同时应用DTT方法对下丘脑脚区进行重建.结果 采用Klingler解剖技术可清晰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的结构及位置.采用磁共振成像中的DTI技术能够直观而清晰的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纤维束.结论 运用Klingler解剖技术和DTI成像技术可直观、清晰地显示下丘脑脚区脑白质纤维束的结构及位置.下丘脑脚区脑白质基本结构相同,但部分脑白质的大小、形态却存在个体性差异.通过DTI技术可以较好地对下丘脑脚区脑白质进行临床诊断及准确定位.

  • DTT与顺铂诱导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磷酸化P38表达的影响

    作者:冯若;翟文龙;刘国红;金辉;张钦宪

    目的:探讨磷酸化P38在顺铂和DTT诱导的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分别用DTT与顺铂诱导处理食管癌Eca109细胞,未加药组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磷酸化P3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TT处理组及顺铂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处理组磷酸化P38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TT处理组磷酸化P38大部分位于细胞核内,而顺铂组磷酸化P38则主要弥散于细胞浆内.结论:磷酸化P38在DTT和顺铂诱导的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时细胞内分布不同,激活的P38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参与细胞凋亡.

  • DTT诱导P38核转位与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冯若;刘国红;翟文龙;金辉;张钦宪

    目的 探讨P38的核转位与DTT诱导的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DTT处理食管癌Eca109细胞.未加药组作为对照.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38的磷酸化水平及磷酸化P38的核转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TT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处理组P38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处理组P-P38大部分定位于核内.结论 P-P38核转位参与了DTT诱导的食管癌Eca109细胞凋亡.

  • DTI和DTT评估孕产史对女性盆底肌的影响

    作者:门永超;孙成凤;韩雨;常光辉;张桂华;刘金刚;王滨;王锡臻

    目的:探讨DTI及DTT评估孕产史对女性盆底肌的影响的可行性。方法:将46名健康女性分为未生育组和已生育组,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和DTI成像。调节小FA阈值进行纤维重建,获得佳纤维重建参数。测量双侧耻骨直肠肌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容积比各向异性(VRA)和T2加权迹线(T2-WT)。比较未生育组和已生育组的各参数值变化。结果:(1)纤维示踪设置小FA取值0.18时获得的DTT图像得分高。(2)未生育组和已生育组的耻骨直肠肌的ADC值分别为(1.24±0.11)×10-3 mm2/s,(1.33±0.11)×10-3 mm2/s(P=0.017);FA、VRA和T2-WT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小FA设为0.18时,纤维示踪得到的女性盆底肌三维结构显示佳,DTI和DTT可评估孕产史对女性盆底肌的影响。

    关键词: 盆底肌 DTI DTT 孕产史
  • DTT、2-Me对IgM抗体适中和反应条件及能力的探讨

    作者:张云;陈陆;王宏丽

    目的 探讨二硫苏糖醇(DTF)与二巯基乙醇(2-Me)对IgM抗体适中和反应条件及能力.方法 对已知效价的IgG抗-D血清(1∶64)和IgM抗-B血清(1∶ 128)进行效价测定,选择佳反应温度及时间对临床试验标本处理后,做IgM抗-A(B)残留测定.结果 通过对比,选择37℃水浴30 min做为该试验佳反应条件;2-Me与DTT在常规试验方法与本研究所选试验条件对比,经x2检验(P >0.05) IgM抗体残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分别通过30、60、90 min在37℃水浴及室温对IgM抗体进行中和,认为37℃水浴30 min中和血清IgM抗体效价明显下降,中和效果较为理想.DTT与2-Me中和IgM抗体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DTT可替代2-Me.

  • 二硫苏糖醇复合物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作者:付清;耿宇;张建荣;谢伯林;彭亚军;柳林;李闻捷

    目的:探讨二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及DTT合物(含阿司匹林(Asp)、还原型符胱甘肽(GSH)、赖氨酸(Lys)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d的SD乳鼠(约25g)行皮下注射Na2SeO3(0.2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μg),注射开始后6d(鼠龄18d左右)90%以上的大鼠晶状体发生核性白内障.造模成功后将SD大鼠乳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C,单独一窝或者是同窝鼠的左眼)、用药组一(D)、用药组二(DAGL)、用药组三(AGL).分别于造模完成后的第7d给药.C组对照生理盐水点眼;D组25mmol/L的DTT生理盐水溶液点眼;DAGL组DTT复合物(DTT 25mmol/L、Asp 5mmol/L、GSH 2.5mmoL/L、Lys 5mmol/L、生理盐水)点眼;AGL组给予不含DTT之外的其他药物成分的生理盐水溶液(Asp 5mmol/L、GSH 2.5mmol/L、Lys 5mmoL/L)点眼.5次/d,1滴/次(约25μL),连续3wk.结果:3d内核性混浊均增大,右眼(用药组)<左眼(对照组);3~4d混浊斑块达峰值,大鼠左右眼斑块直径呈现显著差异(P<0.01);此后斑块呈密集浓缩趋势,直径均轻度下降;14d混浊斑块密度增加达峰值,左右眼斑块直径仍呈现显著差异(P<0.01).20d右眼发展到全白内障(Ⅵ级)的只数<左眼(P<0.01);D、DAGL、AGL组均可抑制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发展,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D、DAGL组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相近(P>0.05);D组和DAGL组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均优于AGL组(P<0.01).结论:含DTT的抗白内障药物复合物抑制SD大鼠硒性白内障发展的作用,显著强于不含DTT的其它类抗白内障药物组合.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