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CU病人成分输血护理

    作者:刘亮英

    ICU收治的病人通常为急重症病人,成分输血为常用的治疗措施,护士掌握成分输血的目的、种类、适应症及其输注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成分输血是指把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血浆和血浆蛋白成分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分离、提纯,分别制成高纯度、高浓度、低容量的制剂.临床根据病情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输用.本文通过对常用的成分输血种类、目的及其输注护理的探讨,更好地应用成分输血.

    关键词: 成分输血 护理
  • 2005-2009年我院成分输血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周永贤;黄瑞玉;林倩清

    目的 统计和分析临床输血资料,为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伞用血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资料,对本院2005-2009年临床各成分血和全血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5-2009年成分血的使用率分别为96.66%、98.33%、98.73%、99.63%和99.74%,均大于96%以上,以悬浮红细胞(2009,54.63%)、血浆为主(2009,34.03%),白细胞的使用被淘汰.结论 我院成分血的使用有逐年上升趋势,开展较满意;用血对象以妇婴为主,成分血的使用与报道有所不同.

  • 2000-2005年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

    作者:黄璐;魏红虹

    目的 分析医院2000~2005年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情况.方法 查阅2000年以来河源市中心血站发血记录和查阅病历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用血量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发生率随着红细胞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全血用量逐年减少.全血输注导致的NHFTR发生率为0.28%,总的输血反应率为0.19%.结论 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少,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多.护理方法也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 澳大利亚血液制品的使用与管理

    作者:李江;蒯丽萍;顾文华;储文功

    早在20世纪初,澳大利亚就出现了有组织的输血服务机构,并建立了专门的采血渠道.与血液相关的医疗服务初只是输用全血,随着一些重要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血浆成分分离技术的开发,开始应用成分输血并使用血液制品.

  • 110例肿瘤患者成分输血的分析

    作者:伍燕;王娇华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除用于临床治疗失血过多、白血病、严重贫血患者外,也作为支持疗法常用于肿瘤患者的肿瘤根治手术和肿瘤放疗、化疗期间.虽然输血可提高肿瘤患者的耐受力和疗效,但也有转移复发的风险[1],因此有学者提倡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近年肿瘤患者的成分输血越来越受关注.现就我们对110例肿瘤患者成分输血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肿瘤 输血 成分输血
  • 成分输血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王小平;冯莹;罗广平;朱跃辉;邵延芹;李莹

    目的 通过临床用血分析,指导合理用血,推动我院成分输血.方法 对1999-2006年我院成分输血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成分血使用率由1999年的73.6%上升到2006年的99.5%,但是冷沉淀使用不理想.结论 一血多用,节省血源,副作用少,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有效,成分输血是科学的现代输血.

  • 成分血的保存与输注护理

    作者:邓晖;黄建云;胡永红

    目前越来越多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输注全血的缺点以及成分输血的优越性.近年各大医院成分输血都有明显提高,我院近3年平均已达到86.6%.正确地予输注护理和保存各类成分血,对提高其作用的发挥极其重要,现介绍如下.

  • 成分输血的国内外现状及我国存在的问题

    作者:胡开瑞;金宗骧

    血液中含有多种成分,依据病情选择性地输注患者需要的某些成分,这就是成分输血.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已开展这项工作.成分输血可以将患者需要的成分浓缩输注,因而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节省了血液资源,同时减少了不需要的血液成分的输入,降低了输血反应及疾病传播,所以成分输血在世界各国得到蓬勃发展.我国在70年代引进成分输血技术,由于临床医师用血观念问题,至今尚未普及,血液资源也没有充分地利用.

  • 红细胞悬液制备方法的改进

    作者:滕青;黎美娜;蓝小兰

    为提高红细胞悬液的质量,改进红细胞悬液的制备方法.将80袋全血分为两组,按传统方法和改进方法分别制备红细胞悬液,红细胞回收率分别是70.48%和75.04%,两者经t检验比较,P<0.05.说明改进离心和分浆方法可提高红细胞回收率,同时改进法简化了制备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

  • 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芬;汪泱;詹以安;钱克俭

    目的:探讨早期榆注不同比例血浆和浓缩红细胞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间41例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大量输血时第一个24 h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输注情况,根据输注的血浆量和浓缩红细胞量的不同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低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7),中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2.5),高比例组(血浆/浓缩红细胞=1/1.2),并比较产前与输血后凝血相关的实验室数据.结果:低比例组输血后PT、AP几明显延长(P<0.01),Fb明显下降(P<0.01);中比例组输血后PT、APTT无延长(P>0.05),但Fb下降(P<0.01);高比例组输血后PT、APTT、Fb保存正常水平(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与浓缩红细胞的比例过低可造成血液稀释性低凝,建议大量成分输血时将血浆与浓缩红细胞配为1:1比例榆注.

  • 输血不良反应178例分析

    作者:邓梅英;宁芳;陈宇;唐玉杰

    目的:总结输血反应的特点,探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手段或措施.方法:收集26 798例输血患者的"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卡",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卡"记录的不良反应情况,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段(分1~25岁、26~45岁、46~60岁、61~80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数理分析.结果:26 798例接受输血的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178例(0.66%),其中173例患者曾反复多次输血.使用不同血液制品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高至低分别为全血、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机采血小板,输注洗涤红细胞未发生1例不良反应.178例中,男性101例,女性77例,其中有妊娠史72例(94%,72/77);男性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年龄多集中在61~80岁(48%,48/101),女性则多集中于26~45岁(40%,31/77).结论:严格掌握输血指征,采用洗涤和滤除白细胞成分的成分血,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重点加强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女性患者和老年男性患者输血过程的观察和护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 再次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和成分输血特点的探讨——附18例报告

    作者:刘相富;刘贵连;黄品婕;刘文达;廖思红

    目的:探讨再次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和成分输血的特点.方法:收集18例行再次肝移植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和输血成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首次手术的相应指标比较.结果:2次术前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值均异常,提示患者2次术前均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再次移植术中失血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血小板输入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均为P<0.05).结论:再次肝移植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均较首次肝移植明显增多.因此,术前应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备足血制品,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 某肿瘤医院近10年临床输血回顾性分析

    作者:陈铃;李国升;陆凤海;梁键;姜衡春

    随着多年来对输注全血利弊的观察,人们对传统输全血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近年来我院特别注重合理使用血液,积极推广成分输血,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分析 1994年 1月~ 2003年 12月我院临床用血情况,总结如下.

  •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成分输血的护理研究

    作者:肖佳妮

    目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成分输血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成分输血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实施综合性护理,31例患者在成分输血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成分输血实施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确保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的顺利实施.

  • 109例恶性肿瘤患者大量输血的临床探讨

    作者:陈铃;龚由伟;姜衡春;唐涌连;薛颖泓

    目的:探讨接受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抢救输血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109例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抢救输血有关的资料.结果:①接受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妇科肿瘤、胃肠肿瘤、肝肿瘤、脑肿瘤、肾及肾上腺肿瘤、其它部位肿瘤患者分别占18.3%、17.4%、17.4%、16.5%、11.9%和18.3%;②接受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人均输注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机采血小板分别为15.1,6.6,3.2,2.8U;③接受大量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为81.7%.结论:接受大量输血的肿瘤患者所患肿瘤的分布是分散的,患者接受输注的红细胞悬液比较多,抢救输血的成功率较高.

  • 2007~2011年成分输血应用分析

    作者:陈宇;邓梅英

    目的:调查我院住院患者成分输血情况,探讨临床用血的特点、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临床血液制品使用资料并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成分输血率逐年提高,但血浆输注比例较高.结论:成分输血的理念已成我院常态,临床输血的主要成分为红细胞,血小板和冷沉淀用量逐年上升,血浆和全血用量逐年下降.

  • 成分输血辅助治疗血液病1360例的护理

    作者:梁金清;李辉萍;梁梅梅

    随着血液免疫学、血液采集和成分分离技术等方面的进展,目前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时代.根据不同病情,针对性地进行成分输注,不仅能提高疗效,且避免输注全血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1].我科从1997年3月~2000年3月有计划地开展对各种血液病1360例进行成分输血疗法,占全部输血者的87.6%,并取得了预期的疗效.现将成分输血的技术操作方法和护理介绍如下.

  • 3800U添加剂红细胞临床应用护理体会

    作者:陈晓云

      红细胞制品包括添加剂红细胞(SAGM-RCs)、洗涤红细胞(WRC)、浓缩红细胞(RCC)、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PRC),其输注及应用在成分输血乃至现代输血中占有重要地位[1,2],它不但能达到输全血所能达到的目的和疗效,还能减少免疫因素引起的各种输血不良反应。自1998年1月~1998年12月,我站采用多联血袋制备SAGM-RCs3800U应用于临床,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三联、四联血袋由广州华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美国产SORUALL RC 3B高速冷冻大容量离心机。1.2 制备方法 采集全血400ml于多联血袋中,经离心后分离出血浆等成分至转移袋,再将红细胞添加剂66ml转移到原血袋中混匀,封口,加外包装,制成SAGM-RCs2U,置4℃冰箱保存35天。2 临床应用情况  该批红细胞悬液在我站供血辖区内的20余家医疗单位临床应用,按回收的成分输血观察表统计,患者年龄小为6个月,大为73岁;男1102例,使用2477.5U,占65.20%,女873例,使用1322.5U,占34.80%;病种包括外伤,烧伤、肝癌、肝炎、骨折、再障、地贫、白血病、子宫肌瘤、产后出血、消化道出血、结石、心脏手术、肝硬化、肺结核等,共应用SAGM-RCs3800U(其中A型838.5U,B型1064.5U,O型1715U,AB型182U),患者均收到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防止休克,维持血压和增加血容量等效果,仅有极少数患者发生低热、寒战、过敏等反应。总反应率为1.11%。见表1。

    关键词: 输血 成分输血 护理
  • 推广成分输血关键在领导

    作者:周明英;张建;车建新

    成分输血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为科学的输血方式,它改变了输血就是输用全血的传统观念.输血是现代医学中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在治疗各种疾病,特别是在挽救大量失血患者的生命中起着别的治疗尚不能代替的作用.

  • 红细胞输血进展概况

    作者:李忠

    红细胞(RBC)是血液的主要成分,在成分输血中占重要地位,多数国家以RBC输注比例高低来衡量输血技术是否先进.欧美一些发达国家,RBC输注率高达90%以上(1),据美国血库协会1990年的统计,RBC与全血用量之比为97.2:2.8(2).表明输血技术先进的国家,已经很少输全血,绝大部分由RBC输血取而代之.本文就RBC输血的进展作一简述.

803 条记录 28/41 页 « 12...25262728293031...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