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掏耳后听不清,是耵聍栓塞吗
夏天,经常有人出现耳闷堵感,伴随听力下降,就医后被告知是“耵聍栓塞”.耵聍就是俗称的“耳屎”.那么,耵聍栓塞又是怎么回事呢?正常人的耵聍是干性成片状的,随头位改变或运动以及咀嚼动作会向外脱落.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形成大的硬块,阻塞了外耳道,就形成了耵聍栓塞.随着耵聍硬块的增大,声音无法传递至鼓膜,会导致听力渐渐下降.
-
外耳道乳头状瘤发病机理探讨
目的 探讨外耳道乳头状瘤发病机理,分析外耳道乳头状瘤与人乳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外耳道感染人乳状瘤病毒的可能途径.方法 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14年12月30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30例外耳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avision法染色光镜观察,复习相关文献.30例病例均有在公众场所使用共用挖耳工具挖耳的病史.结果 30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27例、发病年龄20岁-70岁,平均33.3岁,病变大径为1.1cm.镜下观察,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轻度到高度角化,有不全角化细胞散在.中心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内可有挖空细胞,分布在表层和中层,有少数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30例外耳道乳头状瘤病患者中有18例外耳道乳头状瘤增生的基底样细胞层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PV染色阳性,阳性率60%.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机理主原是由于皮肤受损后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所致.
-
找到原因,大部分耳鸣能好转
异物堵塞、炎症、肿瘤等都会引起耳鸣先简单介绍一下耳朵的构造: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耳廓和外耳道属于外耳,其作用是收集声波;耳膜和里面的三块听骨组成的听骨链以及内侧含气的鼓室、咽鼓管属于中耳,其作用是将外耳收集的声波通过鼓膜、听骨链转化为机械运动,即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内耳包括感知振动的毛细胞和神经细胞,作用是将中耳的机械运动通过振动内耳的毛细胞,将机械运动转化为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听觉中枢产生声音感知.
-
64排螺旋CT对耳内胆脂瘤的诊断及评价
目的:探讨耳内胆脂瘤64排螺旋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耳内胆脂瘤患者77例(85耳)的CT征象.结果:耳内胆脂瘤的CT表现有外耳道及中耳窦腔内软组织密度影,相应部位骨质破坏,多伴鼓室、鼓窦扩大.结论:64排CT能清晰显示耳部细微结构,对病变侵犯范围及程度作出精确判断,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康复新液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的疗效观察
外伤性鼓膜穿孔既是耳鼻咽喉门诊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听力下降、中耳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穿孔后鼓膜对中耳的保护屏障作用削弱或消失,有可能会引起中耳继发感染,造成进一步的危害.治疗多采用保持外耳道干燥,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其自然愈合,但愈合时间长,且不能愈合者需要后期的进一步干预,各种早期干预措施可以缩短鼓膜愈合时间,提高愈合率.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用康复新液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外耳道真皮内痣合并坏死性外耳道炎1例
病历资料患者,女,58岁,因"右耳反复疼痛流水伴听力下降10余年",2011年8月23日入院.10余年前患者诉在医院取耵聆时出现右耳疼痛出血后,右耳一直反复疼痛流水,有时流水带血性,并多次服用抗生素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体检:右侧外耳道口见一褐色桑椹样肿物堵塞整个外耳道口,肿物表面见少量脓性分泌物,触之疼痛鼓膜窥不清.耳前耳后及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按压耳屏牵拉耳廓疼痛明显.
-
不要随意给宝宝掏耳朵
宝宝的耳朵里常能见到耳垢,有的家长怕影响宝宝听力,就随意用耳勺、发夹、棉签给宝宝掏耳朵,这样做是错误的.耳垢又称为耵聍,是由外耳道的皮下组织内的耵聍腺分泌的,它有一定的生理作用,首先,它可以阻止灰尘和小虫侵入耳道;其次,它还可以缓解噪声,有保护鼓膜的作用;再次,它具有油腻性,可以阻止外界水分的流入.
-
针刺加舌针治疗亨特综合征4例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亨特(Hunt)综合征是一侧周围性面瘫同时伴有外耳道疼痛和疱疹的一组症状.在临床上笔者采用常规针刺加舌针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
碘仿治疗外耳道真菌病
目的:探讨碘仿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6-2008.6 85例(共90耳)外耳道真菌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30耳,分别采用碘仿纱条、曲咪新软膏及4%硼酸滴耳液治疗.结果:碘仿纱条组有效率100%,曲咪新组有效率90%,硼酸滴耳液组有效率50%.结论:碘仿治疗外耳道真菌病疗效确切、经济、方便,值得推广.
-
新癀片治疗外耳道炎性疾病68例
2000年3~8月,我们采用新癀片口服及外用治疗外耳道炎性疾病68例(73耳),并与服用抗生素及局部用药治疗的30例(32耳)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98例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73耳),男45例(49耳),女23例(24耳),年龄16~54岁,平均35岁,病程5~7天。对照组30例(32耳),男21例(23耳),女9例(9耳),年龄18~57岁,平均37.5岁,病程5~7天。两组患者均为外耳道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耳内肿痛、流水等。检查可见,外耳道皮肤糜烂或红肿、有分泌物,触压外耳时疼痛明显,耳膜完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
多发皮赘、腹痛、腹泻
1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皮肤多发小丘疹和皮赘43年,间断腹痛、腹泻3年.1.1病史患者7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皮肤多发小丘疹,直径约2~5 mm,无红肿、疼痛,不伴瘙痒.10岁时,感冒后出现双侧扁桃体肿大,局部放疗无效,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增生,未发现恶性病变.术后扁桃体窝处淋巴组织增生,乳头状瘤变;并出现耳廓、外耳道、唇、口腔黏膜、双侧腋下、前臂多发小丘疹、皮赘,嗓音改变.16岁行面颈部赘生物切除,病理诊断:乳头状瘤.
-
颞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1 开展颞骨显微解剖学研究的临床意义50年代初Wullstein介绍了Zeiss手术显微镜,60年代高速金钢石钻以及连续冲洗吸引管等手术器械的开发与应用,促进了颞骨外科解剖学的研究及现代耳外科学的发展.50年代后期,William F House在颞骨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并创用了很多颞骨区域的外科手术径路.如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的面神经隐窝径路和外耳道完壁式,改良的听神经瘤手术径路,使听神经瘤的手术死亡率从4%降至1%以下.
-
外伤性鼓膜穿孔诊治33例体会
鼓膜虽位于外耳道的深部,但因其菲薄(厚度约0.1mm),故在耳部或头面部受伤时常被波及导致破裂穿孔.我科近2年来对33例外伤性鼓膜穿孔进行保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1例
患者女性,46岁.外耳道肿物伴疼痛3个月.查体:一般情况尚可,两侧外耳道无畸形,右侧外耳道稍宽大,于右上壁可见一0.8cm×0.5cm×0.4cm肿物,灰红色,质软,易出血,肿物表面结痂.手术切除送病理.
-
左外耳道耵聍腺腺瘤1例
患者男性,33岁.主因外耳道疼痛、流黄色液体、听力下降1个月并逐渐加重就诊.查体:左外耳道深部肿物与周边相连,1.5cm×1.0cm×1.0cm大小,表面较光滑,无充血,可见少量黄色渗出液,触痛明显.CT示左侧外耳道骨性部分可见一软组织密度肿物,边界清楚,内缘与鼓膜外侧相连.纯音测听:左耳传导聋.
-
右侧外耳道耵聍腺腺瘤1例
患者男性,63岁.右耳不适3年,听力下降3个月.查体:右外耳道中段有一质韧带蒂肿物,大小0.5 cm×0.5 cm×0.5 cm,蒂位于后壁上部,光滑,淡红色.
-
外耳道血管肉瘤1例报道
外耳道原发的血管肉瘤非常罕见,高度恶性,预后差.本文报道1例在病理外检工作中遇到的外耳道血管肉瘤,并复习文献,分析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对该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做进一步的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患者男性,68岁.发现外耳道口及左侧腮腺下颌角肿物半年.专科查体:左外耳道口肿物,有破溃及波动感,占据耳甲腔致听力下降;左侧腮腺下颌角肿物.腮腺超声示左侧腮腺增大,见4.3 cm×2.7 cm×2 cm大小结节,边界不规则.面神经增强核磁示左侧腮腺、颌下腺占位性病变,不除外恶性可能.当地医院取活检,病理诊断梭形细胞肿瘤.
-
拔氏禽刺螨寄生外耳道1例报告
患者,男,15岁,山东省兖州市曹河乡人,学生.1998年4月29日来我所临床部就诊.10 d前患者始感左耳道内时有隆隆响声,有虫活动感,时轻时重,尤以夜间为甚.以手指抠耳道无效,遂以细纸棒蘸唾液后轻捅外耳道,见有小虫粘附在纸棒顶端,针尖大小、红色、圆形、有足数对,可活动,用手指压破虫体后,有血液逸出.患者精神极度紧张,赴兖州市人民医院鼻喉科就诊,给予滴耳药水(不详)治疗5 d,无效,转我所继续诊治.患者述近日左耳道响声加重,并伴间歇性痒痛.在诊室内患者以上述方法从左耳道取出前述形态小虫2只,作者即置解剖镜下观察,系饱血革螨成虫,立即以75%热乙醇(50~60C)固定.
-
黑色素性神经鞘瘤三例
例1 男,28岁。偶感右腮腺区不适,继而发现右腮腺区肿胀、逐渐增大3个月,于2000 年1月入院。体检:右腮腺区扪及3 cm×3 cm肿块,质硬,边界尚清,活动性差,无触痛。颈淋巴结未见肿大,右腮腺区皮肤正常肤色。腮腺CT示:右腮腺内见直径约2.5 cm大小的圆形、密度增高、实质性肿块,考虑混合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腮腺浅叶见4.5 cm×5.0 cm 黑色肿块,侵及外耳道,外耳道表皮正常,切除部分外耳道及腮腺浅叶。病理诊断:恶性黑色素性神经鞘瘤。随访7个月。术后第4个月,CT发现右肺1 cm阴影,性质不定。术后第7个月右肺CT仍示1 cm阴影,性质不定。
-
组织形态多样腮腺上皮-肌上皮癌一例
患者女,58岁.因左腮腺区无痛性肿块2年余,近20余天肿块渐增大于2011年9月入安徽省池州市人民医院.专科检查:张口正常,腮腺导管口未见红肿,挤压可见清亮分泌物.肿瘤界限清楚约4 cm×3 cm×2 cm,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较软,低凹处较硬,活动可.CT见左腮腺区不规则肿块,边界较清,内部密度不均,可见多发沙粒样钙化.术中发现肿块包绕面神经并与外耳道软骨粘连,完整剥离肿块,保护面神经及腮腺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