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的MSCT表现

    作者:谢锐;杨建荣

    目的:分析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s病患者的MSCT表现,总结其MSCT特征.结果:5例中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2例位于腹腔.5例均为局限型,且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动脉期多数肿块呈明显血管样强化,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渐进性强化,中心低密度区强化范围增大.结论:腹部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检查可提示诊断,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影像学表现

    作者:王晶;宋瑞敏;王忠耕

    目的 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的CT特征.方法 通过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CD病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本病的CT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D是一种异源性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按组织病理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前者相对多见,好发于纵隔病变,后者多见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增强,透明血管型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浆细胞型为轻度强化.结论:CD具有特征性CT表现,有较高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CD的诊断.

  • 富于间质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病理形态、增生间质细胞组织起源和临床并发症关系探讨

    作者:熊焰;张莹;王颖;那加;李挺

    目的 对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滤泡间区内间质细胞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以及组织来源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间质细胞在疾病形成以及副肿瘤天疱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23例,收集详细临床资料,分析组织病理形态,对全部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有CCL21、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CD21、CD35、S-100蛋白和CD34.按照Danon等的标准进行分类,将滤泡间区占淋巴结面积大于50%的病例归入富于间质型,其余为普通型.结果 23例中,富于间质型14例,普通型9例.富于间质型病例伴副肿瘤天疱疮11例,普通型无一例伴副肿瘤天疱疮,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滤泡间区内间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普通型9例,CCL21、MSA均为阳性,CD21、CD35、S-100蛋白、CD34均为阴性;富于间质型14例,CCL21阳性13例,MSA阳性13例,CD21、CD35、S-100蛋白、CD34均为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在病理上存在普通型和富于间质型两种表现,两者在副肿瘤天疱疮的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是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滤泡间区内主要的间质细胞,其特征性的免疫表型为CCL21~+/MSA~+/CD34~-/CD21~-/S-100~-.富于间质型患者易于伴发副肿瘤天疱疮,可能与纤维母细胞性网状细胞的过度增生有关,详细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Castleman病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那加;柳萍;王仁贵;王亮春;邹万忠

    目的研究Castleman病临床病理学的特点,探讨其鉴别诊断和发病机制.方法观察26例Castleman病的病理形态,用EnVision 两步法对其中20例行CD45RO、CD45RA、CD20,以及κ、λ轻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其临床表现、治疗进行分析,并获得16例的随访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伴有贫血、血沉快、血清球蛋白异常、肝脾肿大、皮疹以及肺和肾损害,1例因并发肺损害和肾衰竭死亡.病变呈局灶性20例、多中心性6例;透明血管型19例、浆细胞型4例和混合细胞型3例.多中心性包括了4例浆细胞型和2例混合细胞型;局灶性20例中,13例仅有单发淋巴结肿大,且均为透明血管型,预后良好.另7例伴副肿瘤性天疱疮者,有血清球蛋白异常(4/7)及肺脏异常(5/7例),透明血管型6例和混合型1例,伴套区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网织细胞,小血管和浆细胞增生.术后皮损好转,肺损害无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可见κ和λ两种轻链的表达.结论 Castleman病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临床和病理上要与多种疾病鉴别,且病理的鉴别尤其重要.它的多器官受累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相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局限性Castleman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娜香;唐丽娜;沈友洪;杜忠实;王瑶琴;陈轶洁;钟兆明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局限性Castleman病(C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总结19例局限性CD的彩色多普勒声像图表现.结果 二维超声表现为实质性低回声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3例(15.8%),回声欠均10例(52.6%),内部回声不均并可见强回声分隔者6例(31.6%),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15例(78.9%)表现为血流信号极其丰富,6例(31.6%)可见粗大血流束进入病灶.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术前诊断局限性CD的重要检查方法.

  • CT诊断与鉴别诊断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作者:吕岩;谢汝明;周震;过丽芳;周新华

    目的 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 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肺部CT表现

    作者:强军;陈殿森;陈岚;王俊霞;王永峥

    目的 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患者肺部病变的CT特征.方法 收集14例肺部有异常表现的CD患者,包括多中心型(MCD)8例,单中心型(UCD)6例,对其肺部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肺门UCD表现为肺门单发均质等密度类圆形肿物,增强后均质明显或显著强化;1例腹膜后UCD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表现为两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例纵隔UCD两肺见多发边缘清晰、小叶中心分布小结节.8例MCD均以两肺多发小结节为主,2例见大径为1~2 cm大结节;4例结节边缘模糊,4例边缘清晰;小结节以小叶中心分布为主,其中3例见少许小结节分布于胸膜下.其他征象包括小叶间隔增厚4例,磨玻璃密度影4例,索条影4例,斑片状实变3例,囊腔2例,血管支气管束增粗1例.结论 CD肺部CT表现复杂多样,可能与病理分型有关.

  • 肠系膜Castleman病的多模式影像联合应用表现

    作者:陈顺军;程兵;韩星敏;牛广君

    目的 探讨肠系膜Castleman病(CD)的多层螺旋CT及18F-FDG PET/CT融合显像的特征,评价多模式影像联合应用在肠系膜CD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为肠系膜CD的患者资料,分析多层螺旋CT扫描及8F-FDG PET/CT融合显像表现.结果 6例为单发病灶,5例周围可见卫星灶,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大长径(6.11±1.45) cm;其中有3例见斑片状低密度区;3例见点状或分支状钙化;1例边界不清,10例边界均清晰;所有病灶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相近;9例病灶边缘或周边可见增粗、纡曲的血管影.11例病灶18F-FDG代谢不同程度增加,SUVmax为3.1~5.7,平均(4.16±0.86).结论 多模式影像学联合应用对肠系膜CD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Castleman病的CT诊断

    作者:于永梅

    目的 分析Castleman病(CD)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C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例局限型,5例弥漫型.局限型CT平扫8例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病灶内见点状、分支状钙化灶,5例病灶内见条形、片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6例动脉早期均匀强化,与周围血管相似;5例强化不明显;2例呈环形强化.弥漫型CT平扫表现为多发弥漫分布软组织结节灶,大小不等,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结论 CD是少见的淋巴结增生性疾病,容易误诊,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多数透明血管型CD有一定的特征,仔细分析CT特征及临床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18F-FDG PET/CT在巨淋巴结增生症中的应用

    作者:尹亮;黄世明;林志春;岳建兰;陈薇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殖性疾病[1],又称为血管淋巴滤泡组织增生症.CD的发病率低,其CT及 MRI 表现已有较多报道[2-3],但常规影像学检查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很难早期发现并诊断,易漏诊和误诊.18F-FDG PET/CT可以从解剖形态和葡萄糖代谢方面评价 CD,但目前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分析CD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探讨其在CD中的应用价值.

  • 颈部Castleman病的CT特征及病理对照

    作者:马秀华;薛鹏;肖智博;陈勇;张斯佳;仲继刚

    目的 总结颈部Castleman病的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Castleman病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结果 病灶发生于颈动脉鞘区4例,颈后三角区3例,颈根部及锁骨上区2例,腮腺、纵隔及腹股沟区1例,颌下间隙1例.局限型10例,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弥漫型1例,病理类型浆细胞型.局限型CT平扫8例呈等密度,1例为稍低密度,1例稍高密度,密度均匀,无明显囊变坏死;增强8例动脉期呈不均匀显著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呈均匀高密度;2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呈等及稍高密度.弥漫型1例平扫为稍低密度,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边缘强化较明显,中心等密度.6例动脉期边缘见血管影.结论 颈部不同病理类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具有差异,局限型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平扫多呈均匀等密度,一般无坏死、出血;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可见滋养血管,静脉期持续强化呈均匀高密度,仔细分析其CT征象,能做出正确诊断,弥漫型确诊需要病理检查.

  • 颈部Castleman病临床影像学表现

    作者:李子彦;李振龙;庄雄杰;张鹏;张雷

    目的:探讨颈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颈部CD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8例行CT检查,其中7例行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将CT、MRI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按Friz2era标准分类:10例颈部CD患者,局灶型7例(透明血管型6例,混合型1例);多中心型3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局灶型大多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周围伴或不伴有子灶或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颈总动脉同步,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弱,边缘斑点或条状小血管;MRI亦表现为单发异常信号,呈等T1稍长或长T2信号,强化方式同CT增强扫描,边缘多有索条状迂曲流空血管,2个病灶内有裂隙征,呈延迟强化.多中心型CD的影像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早期轻度强化,晚期中度强化.结论:颈部CD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CD具有一定影像特征,尤其动态增强扫描对其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浆细胞型CD则缺乏特征表现,确诊尚需免疫组织病理学检查.

  • 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MS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李麦福;丁同文

    目的:分析局限型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 disease,CD)的MSCT表现,并对照病理,探讨MSCT对局限型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局限型CD的MSCT表现与病理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本组14例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3例.位于纵隔7例,腹膜后4例,盆腔1例,右上颈部1例,左侧腋窝1例.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9例,其中3例呈中等强化,6例明显强化,9例均持续强化;浆细胞型5例,其中2例呈轻度强化,1例中等强化,2例明显强化并持续强化.1例透明血管型病灶中心见多发粗大分支状钙化,向外周呈放射状;1例浆细胞型病灶内见短条状钙化.结论:局限型CD的MSCT表现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透明血管型呈血管样强化、并持续强化较常见,较具有特异性,而浆细胞型少见,强化程度不一;二者均可以出现钙化.

  • 腹盆腔Castleman病的CT征象分析

    作者:谢人永;何先强;董平;李永刚

    目的:探讨腹盆腔Castleman病的CT典型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为Castelman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例病理均为透明血管型,4例位于腹膜后、均为单发,其中肾静脉下方脊柱旁3例,盆腔起源1例,1例病灶周边见小结节影,2例见腹主动脉分支血管供血,1例瘤体内见灶状低密度灶,1例呈斑点状钙化.所有病灶境界清楚,密度较均匀,动、静脉期及延时期扫描病灶均强化显著,后2期强化较动脉期稍弱但仍延迟强化.结论:Castleman病的透明血管型CT表现较具特征性,掌握其征象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 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彭波;刘姝芩;侯键;张玉东

    目的:分析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特征,探讨与纵隔其他病变的CT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其影像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临床诊断及病理证实的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观察病变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及其强化特点.结果:本组7例,肿块均位于纵隔内或大部分位于纵隔内,其中4例均位于前上纵隔血管前间隙、中线旁偏一侧生长,1例位于右心缘旁,2例位于主肺动脉窗;7例病变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其中5例病变边缘清晰光整,2例边缘略呈浅分叶状改变;5例病变部分与邻近肺野相邻、瘤肺界面光整;7例病变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影,4例病变中央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点状钙化影;7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CT值平均增加(70±13)HU,4例中央裂隙状低密度影强化不明显,2例病变边缘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2例可见强化包膜影.影像学表现为类似胸腺肿瘤4例,类似淋巴瘤或淋巴结转移2例,其他1例.结论:纵隔局限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强化,病变内少见钙化及无强化的裂隙状低密度影,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其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

  • 卵巢巨大纤维瘤并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

    作者:宋君;杨新华;黄科峰;方晓熠;甘红波

    女,20岁,发现下腹部逐渐隆起2年余,腹痛1周入院.查体:中下腹部可触及巨大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CT表现:右中下腹部巨大软组织肿块,上达肝脏下缘,下至盆腔,其边缘光整,密度尚均匀,动态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主要由左侧髂内动脉分支供血.左中腹另见一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主动脉相近,主要由腹主动脉分叉处异常分支供血,肠系膜上静脉引流(见图1).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腹盆腔少量积液.CT诊断:①右侧腹部巨大软组织肿块,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②左中腹部软组织肿块,考虑巨淋巴结增生症.

  • 累及肺实质的多中心性巨淋巴结增生的临床及病理特征

    作者:田欣伦;葛莉;冯瑞娥;柳涛;黄慧;徐作军;许文兵;刘鸿瑞

    目的 探讨发生于肺实质的多中心性巨淋巴结增生(Castleman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2008年7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及会诊、且经外科肺活检病理诊断的6例发生于肺实质的多中心性巨淋巴结增生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活检标本经4%中性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行B和T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6例均为女性,年龄31 ~ 68岁,中位年龄为49.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4例)、咳嗽(3例)及淋巴结肿大(6例)等.实验室检查:ESR为38 ~ 120 mm/1 h(5例),C反应蛋白为23.2 ~1 610 mg/L(4例),丙种球蛋白为27.3% ~31.5%(2例).胸部CT显示沿淋巴管分布的多发性肺实变结节、磨玻璃影和小叶间隔增宽,伴纵隔多发性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5例为浆细胞型,1例为透明血管型,6例病变区均可见残存的肺泡结构,提示其并非肺内淋巴结的巨淋巴结增生.浆细胞型主要表现为肺间质内大量成熟的浆细胞浸润;透明血管型则以生发中心萎缩和滤泡外套区淋巴细胞呈同心层状排列为特点.B和T淋巴细胞基因重排检测均为阴性.随访2 ~ 60个月(平均31个月),2例浆细胞型行CHOP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其余3例未进行任何治疗,病情平稳存活;1例透明血管型行CHOP方案化疗,曾有一过性好转,但于诊断后7个月死于疾病恶化.结论 胸部的巨淋巴结增生常发生于纵隔及肺门或肺内淋巴结,发生于肺实质的巨淋巴结增生罕见,常见于中老年女性,临床表现有呼吸系统症状,并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ESR增快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胸部CT常表现为沿淋巴管分布的肺内多发性结节及磨玻璃影,常伴纵隔淋巴结肿大.病理组织学改变与淋巴结巨淋巴结增生组织形态特点相似,不同于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与其他肺部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鉴别.

  • 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多层螺旋 CT 诊断

    作者:朱庆强;陈翔;吴晶涛;朱文荣

    目的:探讨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基础,以期能提高对此类病变的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至2013年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主要观察病变的大小、包膜、密度、强化等特点。结果本组20例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病变直径(长径)大小2.9~5.2 cm,其中3例病灶直径>5 cm。病灶均呈实性,未见坏死、囊变、出血密度;10例可见点状、沙粒状小钙化;瘤体均有包膜,呈膨胀性生长,压迫邻近血管、心脏及肺组织结构,但未见浸润、破坏及转移征象。增强扫描16例瘤体呈明显血管样均匀强化,4例呈中度强化,动脉期CT值83~151(126.0±9.9) HU,静脉期持续强化, CT值101~183(146.0±11.3) HU。结论纵隔巨淋巴细胞增生CT表现为实性肿块,有完整薄膜,坏死囊变罕见,可见沙粒状小钙化,增强扫描血管样强化具有一定的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 肾旁Castleman病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作者:郝川;史舒;郭晓华;任来成;魏荣

    目的 探讨肾旁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2例肾旁局灶型CD患者的诊治资料,复习文献讨论CD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进展.例1,男,43岁.右腰痛10 d入院.B超示右肾内侧7.5 cm×4.9 cm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示右肾下极内下方7.5 cm×5.0 cm实性软组织肿块伴钙化,增强扫描时肿块明显强化.例2,女,36岁.左腰痛7年入院.B超示左肾下方6.6 cm×4.3 cm低回声肿块,质地均匀,边界清楚;CT、MRI示左肾下极前方6.5 cm×4.0 cm软组织肿块,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结果 例1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例2行单纯肿瘤切除术.2例病理诊断均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 CD是一种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肾旁CD非常少见,手术切除是局灶型CD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明确诊断的佳途径.临床医师应该意识到CD也可累及肾周,了解其特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广泛切除.

  • 局灶性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作者:刁德昌;彭俊生;周李;杨祖立;吴晓滨;刘中辉;王华摄;汪建平

    目的 深化对局灶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认识,提高LCD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LC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情况,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结果 26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者10例,主要表现为以局部胀痛为主的压迫症状,3例合并副肿瘤天疱疮;孤立性淋巴结肿大,大直径1.2~15.0 cm,位于腹膜后10例,位于纵隔7例;22例行CT检查,具有局灶性钙化、坏死等特异性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为透明血管型,4例为浆细胞型,均为术后病理证实.26例患者中有25例肿物获得完整切除,随访5~206个月,平均随访(48±13)个月,术后复发2例.另1例由于肿瘤深在且毗邻重要器官难于完整切除,仅行姑息切除,该例及1例术后复发病例给予联合化疗方案肿瘤消失,随访至2010年5月未见复发;另1例复发患者未行化疗,于术后11年死亡.结论 LCD主要表现为孤立性肿大淋巴结,部分患者有全身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掌握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完整切除肿物是该病重要的治疗方式,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186 条记录 1/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