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男性老老年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与脑小血管疾病的关系

    作者:程玲;管维平;毕建忠;孙琳;尚伟;胡新国

    目的 探讨中国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与脑小血管疾病(SVD)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SVD包括腔隙性脑梗死(LI)和脑白质病变(WML).根据WML级别分为低级别WML组52例和高级别WML组54例.根据LI数目分为非LI组22例,单发LI组22例,多发LI组62例.根据血压类型分为杓型血压组10例,非杓型血压组96例.结果 与低级别WML组比较,高级别WML组夜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 h舒张压明显升高(P<0.05,P<0.01).多发LI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较非LI组和单发LI组明显升高[(135.5±13.5)mm Hg vs (125.6±9.0)mm Hg,(129.1±19.6)mm Hg,(67.0±8.7)mm Hg vs (61.8±5.8)mm Hg,(59.9±7.9)mm Hg,1 mm Hg=0.133 kPa,P<0.05],夜间血压下降幅度较非LI组和单发LI组明显减小[(-3.8±6.9)%vs (3.1±6.5)%,(1.7±8.2)%,P<0.01].非杓型血压组多发LI发生率显著高于杓型血压组(62.5% vs 20.0%,P=0.024).结论 中国男性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可能是SVD的一种危险因素.

  •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舒张功能的评价

    作者:张添甜;张潇怡;孙光;赵紫薇;礼希曦;林杰

    目的 观察老年原性发高血压(EH)患者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探讨其与左心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因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在我院老年心血管内科住院的EH患者57例(EH组).血压正常患者57例(NBP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检查,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 '),计算E/E'比值.结果 EH组糖尿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NBP组(P<0.05);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脉压、24 h收缩压负荷(24 h SBPL)与E/E'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为E/E'比值的危险因素;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舒张压负荷(24 hDBPL)为E/E'比值的保护性因素(P<0.05,P<0.01).回归方程为E/E'比值=0.062+2.533×年龄+3.765×24 h SBP-2.919×24 h DBP+3.75×脉压+3.331×24 h SBPL-1.933×24 h DBPL.结论 老年EH患者心脏舒张功能较显著下降,其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加、SBPL增加,均是舒张功能降低的危险因素.

  • 焦虑抑郁状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登芹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伴发抑郁焦虑情绪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进行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心理问卷调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评定,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抑郁焦虑组75例和无抑郁焦虑组4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抑郁焦虑组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无抑郁焦虑组[(136.0±14.6)mm Hg(1mm Hg=0.133 kPa) vs (126.0±13.4)mmHg,(139.0±15.2)mm Hg vs (130.0±13.6)mm Hg,(132.0±13.6)mm Hg vs (123.0±12.5)mm Hg,P<0.01].抑郁焦虑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及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显著高于无抑郁焦虑组[(14.78±1.62)mm Hg vs (14.07±1.80)mm Hg,(13.25±2.94)mm Hg vs(12.28±3.05)mm Hg,(14.07±1.37)mm Hg vs (10.81±1.91)mm Hg,P<0.05,P<0.01].结论 有抑郁焦虑情绪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显著高于无抑郁焦虑高血压患者.

  •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昼夜血压的变化

    作者:沈倩波;严丽丽;苏海明;申建萍;西日古丽;徐江涛

    目的 研究轻中度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方法 入选心功能(NHYA)Ⅰ级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77例,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后,按睡眠呼吸暂停指数分为4组,单纯高血压组(A组)42例,高血压合并轻度OSAS组(B组)66例,高血压合并中度OSAS组(C组)25例和高血压合并重度OSAS组(D组)44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D组患者昼间和夜间血压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P<0.01),与A组比较,B、C和D组夜间舒张压显著升高(P<0.05,P<0.01).夜间低血氧水平与醒时、醒后舒张压、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P< 0.05),结论轻中度高血压合并OSAS患者的夜间舒张压更高,合并重度OSAS的高血压患者全天血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幅度与夜间低氧血症程度呈负相关.

  •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作者:邰胜;刘志华

    目的 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方法 选择心衰患者104例(心衰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别按基础心脏病病因和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34例,Ⅲ级35例,Ⅳ级35例.同期选择门诊及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无心衰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心衰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18例(17.3%),昼夜节律消失86例(82.7%),其中节律倒置38例(44.2%);对照组血压昼夜节律存在43例(52.4%),昼夜节律消失39例(47.6%),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倒置10例(25.6%).心衰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衰组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低于Ⅲ级、Ⅳ级患者(70.6% vs 85.7% vs 91.4%,P<0.05).结论 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增加,但与心脏病痛因无关.

  • 动态脉压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及主动脉根部扩张的影响

    作者:饶一武;周晓莉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24h PP)与左心室肥厚(LVH)及主动脉根部(AOD)扩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hPP≥60mmHg(1 mmHg=0.133 kPa)的患者30例作为A组,24hPP<60mm Hg的患者30例作为B组.结果A、B两组LVH和AOD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24hPP、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密切相关(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AOD与24 h PP、24h SBP、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 hPP与LVH及AOD扩张密切相关,24 h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 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韩欢欢;胡松;刘佳;安妮娜;毛拥军

    目的 探讨老年人群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3例,依据Fried衰弱量表分为衰弱组31例,衰弱前期组31例,无衰弱组31例.各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判断血压变异性与老年衰弱的关系.结果 衰弱组年龄≥80岁、服药种数≥5种及共病数量≥2种比例明显高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较衰弱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24 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686,P=0.000;r=0.633,P=0.000;r=0.580,P=0.000),24 h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79,P=0.001;r=0.447,P=0.002;r=0.399,P=0.007).24 h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93,P=0.000;r=-0.637,P=0.000;r=-0.467,P=0.001).结论 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具有相关性.

  • 替米沙坦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莉;庄梅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不同服药时间对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40例(07:00~09:00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d)和夜晚服药组40例(19:00~21:00口服替米沙坦80 mg,1次/晚),疗程12周.比较2组治疗后动态血压监测参数、血压模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及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清晨服药组比较,夜晚服药组治疗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舒张压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清晨服药组比较,夜晚服药组治疗后vWF和hs-CRP水平明显降低[(148.3±11.4)% vs (162.4±12.1)%,(2.9±0.5)mg/L vs (3.6±0.6)mg/L,P<0.05].结论 夜晚服用替米沙可降低非杓型伴清晨高血压患者的夜间及清晨血压水平、优化血压模式,并降低vWF、hs-CRP水平,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缬沙坦治疗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芳;王峥;成静;夏俊芝;谭含璇;王晶

    目的 探讨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晨峰现象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活性的变化.方法 入选经降压治疗偶测血压正常,24 h动态血压监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的高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睡前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2周后复查24 h动态血压,观察昼夜血压变化、血压晨峰值,并比较干预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结果 睡前缬沙坦80 mg干预2周后有61.6%患者血压恢复杓型曲线,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和血压晨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43,P=0.003),且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02),醛固酮水平明显降低(P=0.004).结论 高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睡前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改善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减少血压晨峰现象,抑制RAAS的激活.

  • 首次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与动态血压变异性分析

    作者:秦琳;潘晓帆

    目的 探讨首次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EVRS)与动态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方法 入选符合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8例,均行头颅MRI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利用4分半定量评分系统按EVRS是否>2分分为2组,基底节平面:重度组44例,轻度组74例;半卵圆中心平面:重度组54例及轻度组64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相关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在基底节平面,2组年龄、男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昼间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和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有显著差异(P<0.05);在半卵圆中心平面,2组年龄、高血压、24 h收缩压和夜间收缩压标准差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底节平面,年龄(OR=1.16,95%CI:1.01~1.22,P=0.02)、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62,95%CI:1.47~3.68,P=0.03)、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OR=1.32,95%CI:1.12~2.43,P=0.04)是发生重度EVRS的独立危险因素.半卵圆中心平面,BPV与EVRS无相关性.结论 首次腔隙性脑梗死患者BPV与基底节平面EVRS密切相关,基底节平面EVRS是高血压相关脑损害的独特表现.

  • 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关系的研究

    作者:赵文娟;姜萍;安中平

    目的 探讨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我院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的2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杓型组80例、非杓型组90例和反杓型组95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各组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评价各组患者改善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杓型组AASI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脑梗死患者部分动态血压参数与AASI呈正相关(P<0.05),AASI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随访3个月,反杓型组的改善率低,而病死率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结论 不同血压类型患者AASI不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预后不良.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及其预后价值

    作者:王卉;贺茂林;田少华;毕欣伟;杨宝玲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24 h内且无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动态监测入院后7天内的血压.采用改良Rankin评分、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联合分析评估患者近期、远期的预后.结果 发病24 h内血压增高患者91例(71.7%),患者平均动脉压在发病5天内呈明显的自发性下降,并趋于平稳.入院24 h收缩压140~159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80~89 mm Hg时,发病近期、远期预后良好比率高.以收缩压140~159mm Hg为界,患者血压每升高或降低20 mm Hg,远期预后不良增加38.2%或34.5%.以舒张压80~89 mm Hg为界,患者血压每升高或降低10 mm Hg,远期预后不良增加29.1%(P=0.014)或24.0%(P=0.021).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4 h收缩压140~159 mm Hg或舒张压80~89 mm Hg时可能伴有较好的预后.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脑白质病变的影响

    作者:陈东方;王锦达

    目的 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24 h动态血压参数对脑白质病变(WML)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ISH患者96例,根据WML评分标准分为无-轻度WML组49例和中-重度WML组47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中-重度WML组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非杓型、反杓型比例明显升高,而24 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及杓型比例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 h收缩压(OR=2.89,95%CI:1.14~5.89,P=0.016)、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75,95%CI:1.30~3.42,P=0.005)、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OR=1.46,95%CI:0.99~1.55,p-0.001)及年龄(OR=1.13,95%CI:0.82~1.57,P=0.021)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ISH患者24 h收缩压、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收缩压、低舒张压、高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异常的血压节律对WML的发生、发展有不良影响.

  • 老年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作者:梁伟;胡家安;何清;焦洁茹;曹蓓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睡眠呼吸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监护仪对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监测.以呼吸紊乱指数(AHI)15作为界值,共有22例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冠心病合并OSAS组.进行睡眠监测时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冠心病合并OSAS组与对照组比较,AHI为(39.6±12.3),该组有着更低的血氧饱和度和胰岛素敏感指数.而且该组患者夜间发生ST段压低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OSAS夜间出现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高,与严重的夜间低氧血症有关,并且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朱昀;周玲;张帆;张福春;郭静萱

    目的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伴发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方法155例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45例)和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24h血压监测各项指标、纤维蛋白原及血脂等浓度,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左心室肥厚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之间年龄、体重指数、体表面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高血压病程、24h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纤维蛋白原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h平均脉压升高可能为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伴发左心室肥厚是长期血压控制不良、代谢紊乱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脉压增大者更易出现左心室肥厚.

  • 动态血压与老老年高血压脑白质疏松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

    作者:叶明;李书国

    目的 比较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teukoaraiosis,LA)的动态血压参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80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24 h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24 h舒张压变异性(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DBPV)、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动态脉压指数(ambulatory pulse pressure index,APPI)等;并对患者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结果 与LA 0级比较,1级、2级、3级的24 h SBPV、24 h DBPV、AASI、APPI增大(P<0.05);与LA 1级比较,2级、3级24 h-SBPV、24 h-DBPV、AASI、APPI增大(P<0.05);LA 3级的24 h-SBPV、AASI和APPI显著高于2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A 0级、1级比较,2级、3级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和总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SBPV(r=-0.8697,P=0.000)、24 h DBPV(r=-0.6709,P=0.002)、AASI(r=-0.8373,P=0.000)、APPI(r=-0.5991,P=0.007)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LA程度越重,24 h SBPV、AASI、APPI越大;24 h SBPV、AASI可能作为LA、认知功能下降的预测指标.

  • 动态血压监测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对血压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李曦;胡荣;芦燕玲;于利群;周生来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体检人群体重指数对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动态血压监测的体检者1198例,根据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体重组316例、超重组524例和肥胖组358例,分析体重指数与动态血压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24 h血压水平、24 h舒张压负荷、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肥胖组24 h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体重指数与24 h血压水平、24 h血压负荷、24 h舒张压变化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变化标准差呈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与24h血压水平、夜间血压负荷、24 h舒张压变化标准差显著相关.结论 随着体重指数升高,24 h动态血压水平、血压负荷、血压变化标准差均明显增加.

  •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作者:徐燕;高旭光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将97例伴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rterothrombosis,AT)组66例和小动脉病变(smallarterydisease,SAD)组31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间24h、昼间和夜间的血压水平、晨峰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AT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SAD组[(133.86±18.17)mmHgvs(124.42±16.06)mmHg,1mmHg=0.133kPa,P<0.05];AT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高于SAD组(84.8%vs64.5%,P<0.05);2组晨峰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9%vs19.4%,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夜间血压水平升高与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 社区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现况调查

    作者:蒋巧巧

    目的:了解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现况。方法入选宁波市某社区年龄≥60岁的老年健康体检人群5569例,将有高血压的2572例分为:男性60~69岁组451例,70~79岁组364例,≥80岁组192例;女性60~69岁组946例,70~79岁组431例,≥80岁组188例。将非高血压2997例按上述方法分为:男性60~69岁组578例,70~79岁组448例,≥80岁组241例;女性60~69岁组773例,70~79岁组601例,≥80岁组356例。分析清晨高血压患病情况。结果5569例老年人群清晨高血压患病率为33.0%。女性收缩压/舒张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者明显高于男性(28.3% vs 17.6%,P<0.01);男性单纯收缩压≥140 mm Hg比例高于女性(70.6% v s 57.6%,P<0.01)。无高血压患者中,女性清晨高血压总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2.5% v s 16.9%,P=0.000),60~69岁组女性清晨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 P=0.000),而≥80岁组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P=0.001)。结论上午健康体检常规测量血压是发现清晨高血压有效、简便的方法,老年女性更应关注清晨血压。

  • 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对比研究

    作者:曹平良;程晓曙;李年娥;唐琼珍;陈早芳

    目的 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盐酸贝那普利对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季节性变异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53例和贝那普利组52例.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秋季纳入试验,治疗至少4周后分别于春夏秋冬四季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每月至少测量诊室血压2次,同时记录当日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和相对湿度,共观察12个月.结果 2组冬秋两季清晨血压均明显高于春夏两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氨氯地平组冬季清晨血压明显低于贝那普利组[(134.2±4.5)mm Hg vs(139.4±4.6) mm Hg,1 mm Hg=0.133 kPa,P<0.05],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明显高于贝那普利组(49.1%vs28.8%,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降压药物类别、冬季、日照时间、秋季和体质量指数是影响清晨血压的主要因素.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存在明显的冬秋两季增高现象;氨氯地平较贝那普利能明显提高冬季清晨血压达标率.

966 条记录 10/49 页 « 12...78910111213...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