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后子宫内膜病变15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尹玲;薛晴;孙立华;廖秦平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tamoxifen, TAM)后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以期制定随访中的相应对策.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3年1月至2008年8月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期间或停药后,因妇科问题而住院诊治者1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绝经前53例,绝经后97例.与使用三苯氧胺有关的子宫内膜病理结果为:内膜息肉、内膜单纯性增生、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内膜癌的例数在绝经前组合计为10例(10/53,18.9%),在绝经后组中49例(49/97,50.5%).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均发生在绝经后组.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后,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等病理表现与患者是否绝经、是否有阴道出血这两个因素呈正相关,而与三苯氧胺服用时间、剂量及乳腺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应重视并加强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服用三苯氧胺期间和之后的随访工作,对绝经后服用三苯氧胺的患者,建议用药前进行妇科评估,包括B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并加强用药期间的随访工作.

  • 采用不同子宫内膜取样器实施子宫内膜活检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杨将;李环;胡艳;杜辉;王纯;朱云娟;唐金龙;吴瑞芳

    目的 探讨JUSO子宫内膜取样器和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需行子宫内膜活检患者210例,采用JUSO(JUSO组,117例)、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Pipelle组,93例)及诊断性刮宫(诊刮组)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比较不同取材手段的取材满意度、病理诊断性、医生操作时间和患者疼痛指数.结果 JUSO组取样器与其诊刮组取材满意度分别为86.32% (101/117)和91.45% (107/117) (P>0.05),Pipelle组与其诊刮组分别为80.65% (75/93)和89.25% (83/93)(P>0.05),两种取样器取材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USO组取样器与其诊刮组诊断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息肉、良性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增生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pelle组及其诊刮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USO组取样器与其诊刮组取材时间分别为(3.87±2.30) min和(10.04 ±4.98) min(P<0.001),疼痛指数为3.67±2.04和6.86±2.38(P<0.001);Pipelle组取样器与其诊刮组的取材时间为(3.54±2.3) min和(9.84±4.57) min (P<0.001),疼痛指数为2.24±1.86和635±2.69(P<0.001).两种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USO子宫内膜取样的患者疼痛指数高于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P<0.05).结论 JUSO子宫内膜取样器和Pipelle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子宫内膜取材用于病理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中优于诊刮.

  • 释放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对三苯氧胺引起子宫内膜病变的治疗

    作者:高雨农;蒋国庆

    目的探讨释放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LNG-IUD,Mirena)对服用三苯氧胺的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7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术后服用三苯氧胺(1~108个月)引起的子宫内膜增厚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过宫腔镜及诊断性刮宫除外子宫内膜癌后,宫内放置Mirena,每1~3个月行阴道B超1次,观察放置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27例置Mirena患者,从放置前子宫内膜平均厚度(1.30±0.42) cm,到放置后3、6及12个月以上时,子宫内膜平均厚度分别为(0.95±0.29)cm、(0.93±0.36)cm及(0.78±0.22)cm,P值均<0.01.不良反应主要为不规则阴道流血,但大多可自行停止.结论释放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对服用三苯氧胺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增厚的子宫内膜具有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左旋18甲基炔诺酮可以保护服用三苯氧胺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的子宫内膜.

  • 子宫内膜采集器取材与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作者:姜翔;陈悦;周烨;廖昆玲

    目的 评价子宫内膜采集器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4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SAP-I子宫内膜采集器(简称采集器)取子宫内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与诊断性刮宫和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74例患者采集器取材均满意,采集器、诊断性刮宫与术后标本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分别是89.2% (66/74)和90.5% (67/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器取材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炎与术后标本的诊断符合率为84.0% (21/25);15例单纯/复杂性增生诊断14例;8例不典型增生和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均与术后符合诊断.采集器取材无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子宫内膜采集器取材与诊断性刮宫及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可用于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及易患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孙藜;王树鹤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妇女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是异常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时也会导致不孕症和骨盆痛[1].目前就EP的发病机制及易患因素做一综述.

  • 子宫内膜息肉手术治疗进展及其复发的预防

    作者:王轩;黄向华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含有厚壁血管的纤维化间质构成的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结节,常为单发,也有多发.是妇女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也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和不孕的常见疾病.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为5.7%~25.0%[1-2]不等,恶变率为0.5%~4.8%[2-5].目前,对息肉的治疗缺乏标准而有效的方法,防止治疗后的复发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就当前处理息肉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措施综述如下.

  •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焦雪;赵涵;陈子江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含有厚壁血管的纤维化内膜问质构成,为突出于内膜表面的有蒂或无蒂赘生物.EP可引起不规则阴道流血、经期延长、盆腔疼痛等症状,也可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导致不孕或流产[1].EP是妇女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发病率可高达25%,常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高龄、晚绝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他莫昔芬治疗等均是EP发生的危险因素[2],但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现将EP的病因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嘉;谯朗;汪洋;何俊璇;潘媚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超声造影(CEUS)图像特征及定量分析结果,以及CEUS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于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诊断为疑似子宫内膜病变的62例年龄为27~66岁女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经阴道CEUS检查,并通过手术或诊刮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标本进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n=10,子宫内膜癌患者),良性组(n=41,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或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对照组(n=11,无子宫内膜病变者).分析62例受试者的CEUS图像特征.CEUS采用与子宫内膜病变区相同深度的正常子宫肌层为参照,通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运用时间-强度曲线(TIC)测定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造影剂峰值强度-造影剂基线强度)/造影剂强度上升时间],以及TIC曲线下面积(TIC-AUC).3组受试者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梯度及TIC-AUC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绘制子宫内膜的峰值强度、TIC-AUC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大原则,确定这2个指标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佳临界值,并计算其敏感度和特异度.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本研究征得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在进行经阴道CEUS检查前,与受试者本人签署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结果 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经阴道CEUS图像特征为:①恶性组子宫内膜造影剂增强早期,呈快速均匀或非均匀性高增强,根据子宫内膜癌组织病理学类型不同,表现为子宫内膜开始增强时间明显早于、稍早于子宫肌层者分别为7例(子宫内膜腺癌)与3例(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峰值强度明显高于、稍高于子宫肌层者分别为8例(子宫内膜腺癌、透明细胞癌)与2例(子宫恶性中胚叶混合瘤),消退时间均晚于子宫肌层.②良性组41例受试者中,9例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其子宫内膜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晚于子宫肌层,清退时间早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早期增强模式主要为稍低增强;32例为子宫内膜息肉,其子宫内膜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稍晚于子宫肌层,消退时间早于子宫肌层,子宫内膜早期增强模式呈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结节状稍高增强.③恶性组、良性组、对照组峰值强度分别为25.1 dB(14.6~26.1 dB)、10.7 dB(7.0~15.5 dB)、10.1 dB(7.2~15.1 dB),TIC-AUC分别为1 880.7(734.9~2 084.2)、418.0(240.0~718.7)、349.8(238.3~563.6).3组峰值强度与TIC-AUC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6.732、6.732,P=0.035、0.011).3组达峰时间、梯度、开始增强时间分别整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TIC指标中,峰值强度、TIC-AUC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ROC-AUC分别为0.92(95%CI:0.78~0.97,P=0.028)和0.96(95%CI:0.84~0.99,P=0.016).根据约登指数大原则,峰值强度、TIC-AUC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佳临界值分别为16.608 dB、767.45,此时其预测子宫内膜癌发生的敏感度分别为81.2%、85.1%,特异度分别为85.8%、87.2%.结论 在经阴道CEUS时,子宫内膜病变CEUS图像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 子宫内膜采集器诊断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吕香芬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诊断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情况,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70例不孕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将获取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细胞涂片并浸入10%甲醛液中固定,对其中出现颗粒状的成形成分进行石蜡切片和组织学分析,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性刮宫,以其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子宫内膜采集器细胞涂片法、有形成分石蜡切片法和两组结合的方法在诊断率上的符合程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情况加以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采集器细胞涂片法和子宫内膜采集器有形细胞成分石蜡涂片法符合率分别为84.3%、94.7%,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两者结合和有形细胞成分石蜡涂片法符合率分别为95.2%、94.7%,两者比较元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不仅可以用于涂片法进行细胞学诊断,也可对子宫内膜的有形成分进行石蜡切片组织学诊断,这样会提高诊断符合率.

  • 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叶松;曹凤妹;詹永春;汤琪乐

    目的:探讨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类型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孕患者104例,于月经来潮后12h内行诊断性刮宫并进行病理分析。分泌反应类患者给予活血补肾为主的中医治疗,增生反应类患者给予克罗米芬口服。结果:子宫内膜病变中以分泌类反应较多,其中尤其以分泌欠佳所占比例大,而增生类反应中以增生反应较多见。不同程度分泌异常患者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差,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增生异常患者治疗效果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泌类反应患者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对患者预后作出判断;增生类反应者虽然不同类型预后差别不大,但是治疗手段却不同,因此病理诊断也十分必要。

  • 阴道超声联合刮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研究

    作者:刘国强;李红艳

    目的:观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联合刮宫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诊断性刮宫检查,并行病理检查;观察组采用TVCDU联合诊断性刮宫检查,宫腔内组织行病理检查.比较两组取材成功和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取材成功70例,占92.1%;对照组54例,占71.0%.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观察组病理诊断符合67例,占95.7%;对照组42例,占79.6%.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TVCDU联合刮宫诊断子宫内膜病变,比单纯诊断性刮宫检查取材成功率和病理诊断符合率高.

  • 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郭秀琴;王栋

    子宫内膜病变是妇科常见病.随着近年三维超声及官腔造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准确度.同时,超声还与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显示出超声检查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不可替代的价值.现就超声检查在诊断子宫内膜疾病中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 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分组织学诊断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岚;张保华;冯晓丹;申丽;曹斐;蔡丽虹;顾丹萍;季静;郭洁;程薇薇;聂启琴

    目的 探讨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分组织学诊断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的150例具有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指征的患者,应用宫腔刷刷取子宫内膜,对刷取出的子宫内膜有形成分进行组织学诊断,同时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进行组织学诊断.以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活检的组织学诊断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子宫内膜有形成分组织学诊断的诊断符合率以及子宫内膜有形成分的检出率.结果 150名患者中,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患者22例,分泌期子宫内膜患者9例,子宫息肉35例,萎缩性内膜伴炎症2例,单纯性增生过长47例,复杂性增生过长10例、癌前期非典型增生13例和子宫内膜癌12例.除萎缩性内膜伴炎症(50%)和内膜息肉(14.29%)有形成分检出率较低外,其他病变检出率为80%(复杂性增生过长)或以上.子宫内膜有形成分诊断符合率除增生期子宫内膜(95%)和非典型增生(93.32%)外,均达到100%.卡方检验结果提示,内膜息肉有形成分检出率(14.29%)均显著低于其他病理类型(P<0.05).其他各种病理类型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宫腔刷取子宫内膜有形成分除子宫内膜息肉外均有较高检出率;子宫内膜有形成分组织学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子宫内膜有形成分的组织学读片效果与诊刮或宫腔镜活检的组织学读片效果一致.

  • 液基薄层细胞学联合宫腔镜在筛查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作用

    作者:贾利刚;李红艳;王蓓;黄黛;褚兆苹;代聪伟;李季滨

    目的 探讨应用液基薄层制片技术将子宫内膜刷所采集到的子宫内膜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并联合宫腔镜检查,筛查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因高危因素或有临床症状的500例患者,同时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和分段诊刮术,对比两种方法的取材满意率及诊断结果,对诊刮不满意的患者同时行细胞学和宫腔镜检测,并送病理,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子宫内膜取样器法取材满意率为98%,诊断性刮宫术取材满意率为89%,两者取材满意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测和宫腔镜检测在诊断结果符合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内膜刷采集子宫内膜细胞并结合液基薄层技术进行制片,对分段诊刮不满意的细胞学可疑阳性患者进行宫腔镜的进一步检测,在筛查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方面是完全可行的.

  • 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胡艳红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许昌市中心医院南区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使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经腹部超声诊断,研究组采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经阴道超声诊断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病灶,准确率较高,且操作方式简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

    作者:张卫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病变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经腹部超声诊断,研究组采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效果.结果 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5.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经阴道超声诊断可以观察到细微的病灶,准确率较高,且操作方式简便.

  • 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刘秀萍

    目的 研究在子宫内膜病变中实行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例.参照组患者予以腹部超声诊断,实验组患者予以经阴道超声诊断,对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诊断后的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患者准确诊断例数为23例,诊断准确率为95.83%,参照组准确诊断例数为17例,诊断准确率为70.83%,两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经阴道超声检查应用于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改善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吕双宏;张翠珠;顾建伟

    目的 探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进过手术病理证实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方法检查子宫内膜样变的情况.结果 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宫内膜厚度均超过10 mm,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宫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息肉、肌瘤、内膜增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87,P=0.000);子宫内膜癌患者病灶的血流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46,P=0.000);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部血流阻力指数显著低于良性病变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42,P=0.001);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的正确率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的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均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并且可以提高对病灶的检出率,有利于确认病灶的良恶性,同时对患者无创伤性.

  • 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蔡晓莉;倪思玲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采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诊断的70 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在本组资料中对70 例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术前后病理检查符合率高达94%.结论 在临床对子宫异常出血的检查中由于宫腔镜具有高准确性以及患者对其具有良好的接受性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乳腺癌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研究Δ

    作者:杨孝军;徐建英;沈宗姬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在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 TAM )所致子宫内膜息肉中的治疗和预防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妇科门诊服用TAM治疗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30例,根据随机表法随机抽样后,按照用药情况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8例患者在服用TAM前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照组12例患者仅服用TAM,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12个月不规则阴道出血、经阴道超声检查的子宫内膜厚度及负压吸宫术检查的内膜病理情况。结果:在治疗后第12个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不规则阴道出血情况未明显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与内膜息肉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后,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显著降低。建议服用TAM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使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以保护子宫内膜,避免在疗程中反复进行阴道超声或诊断性刮宫检查。

444 条记录 4/23 页 « 12345678...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