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扩大鼻外额筛窦进路切除额眶筛区肿瘤

    作者:孙慧如;娄卫华;王亮

    目的 探讨额眶筛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 于患侧行扩大鼻外额筛窦进路,根据肿瘤范围大小向鼻侧或沿眉弓向外延长切口,可充分暴露前颅底、额眶筛区甚至眶外上缘区域肿瘤.结果 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累及前颅底额眶筛区的肿瘤28例使用上述术式.经随访,其中8例良性肿瘤至今无复发,20例恶性肿瘤中,1年生存率95%(19/20),3年生存率61.5%(8/13),5年生存率57.1%(4/7).结论 该术式术野暴露充分,出血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切除肿瘤彻底,重建颅底方便,手术创伤小,术后反应轻.该术式是切除前颅底额眶筛区肿瘤的较好手术入路.

  • 中颅底肿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晓彬;宫崧峰;卢永田;潘新良;陶晶;王天铎

    目的 探讨优选中颅底肿瘤手术入路.方法 对132例中颅底肿瘤分别进行相应的手术切除.上颔骨外旋及扩大外旋或合并颞下入路切除6例,经颈下颔外旋切除16例,经颈入路切除48例,经腮入路5例,经口入路7例,经腭合并Denker或唇龈切开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26例,颞耳前颞下入路4例,颞额入路9例,经鼻内镜切除垂体瘤11例.结果 113例良性肿瘤7例复发,复发率6.2%,复发者经再次手术均治愈;19例恶性肿瘤,无术中死亡病例,3年存活率76.9%,5年存活率40%.结论 上颔外旋及扩大外旋能充分的显露前、中颅底肿瘤;经颈下颌骨外旋能良好的显露咽,咽旁间隙,颞下窝,蝶骨,斜坡及上颈椎;经颈入路适于切除咽旁间隙良性或中下区早期恶性肿瘤;额颞入路适于切除颞下窝肿瘤;经腭入路适于Ⅰ、Ⅱ期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切除,合并Denker或唇龈切开适切除Ⅲ期肿瘤;鼻内镜适于切除颅底中线部位病变,如垂体瘤,应根据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

  • 颅鼻眶部骨性病变的手术治疗

    作者:邱锷;张天明;刘浩成

    目的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将颅鼻眶部划分不同区域,并讨论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手术技巧.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74例颅鼻眶部骨性病变患者,按手术所需将颅鼻眶部划分成四部三区.根据不同部位的病变,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在术中结合使用影像导航及鼻内镜技术.结果2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除早期1例失明外,术前视力高于0.1的术后视力恢复较好,术前视力低于0.1的术后视力稍有改善或基本维持术前状态.53例占位性病变其中病灶全切45例,约占84.9%,大部切除8例.术后无眼球内陷者.鼻塞均有好转.位于眶尖部的病灶切除后症状基本消失且无视神经损伤.结论选择避免面部切口的经颅入路可更好地显露手术野,使用术中影像导航及鼻内镜技术能提高全切率,减少血管神经的损伤.

  • 颅中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解剖学

    作者:陈宏;马芙蓉;古雅兰;董云鹏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颅中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9侧成人尸头行局部解剖学研究,辨认岩浅大神经和面神经管裂孔并将其作为解剖标志,暴露骨性耳蜗基底转距离颅中窝底近的部位,即耳蜗基底转表浅部.测量①耳蜗基底转表浅部与颅中窝底板间距离;②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内缘距离;③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岩浅大神经距离;④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迷路段距离.结果 由颅中窝底板到达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其间未遇到任何重要结构.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在颅中窝底板下的平均深度为3.03(3.03±0.97) mm;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膝状神经节内缘平均距离1.68 (1.68±0.33) mm;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岩浅大神经平均距离1.72 (1.72±0.39) mm;耳蜗基底转表浅部到面神经迷路段平均距离1.77 (1.77±0.50) mm.结论 颅中窝径路人工耳蜗植入时进行耳蜗造孔是可行的,有手术操作空间,对于特殊病例该径路可供替代选择.

  • 颅中窝入路内耳道定位的应用解剖学

    作者:董云鹏;徐进;郭漳生;黄魏宁

    目的 经颅中窝入路,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测量其与内耳道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定位内耳道.方法 10%甲醛固定成人头颅标本12具(23侧),经颅中窝入路行显微解剖,显露棘孔,面神经管裂孔,岩浅大、小神经,面神经,锤骨头,弓状隆起,岩上窦,半规管和内耳道等,首先以"蓝线法"定位内耳道,测量相关数据,再以锤骨头为定位标志定位内耳道,并测量记录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结果 上半规管"蓝线"与内耳道长轴夹角为58.52°±4.84°.经锤骨头中心向岩骨(岩上窦)长轴引垂线AB,再经锤骨头在垂线AB前内30° (28.93°±6.07°)引直线BC,该直线上距锤骨头(6.69±1.10)mm可定位内耳道底,距锤骨头(20.1±1.48)mm可定位内耳门中点.结论 经颅中窝入路,传统定位标志存在变异时,可以锤骨头定位内耳道及周围重要结构.

  • 基于颞骨冰冻切片数据集侧颅底区解剖结构三维重建

    作者:李希平;韩德民;夏寅

    目的 探讨基于冰冻切片进行侧颅底精细结构三维重建的方法,完善中国数字人研究的内容.方法 利用体绘制软件、颞骨冰冻切片数据集对颞骨及其内部精细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获取了颞骨内主要结构:听小骨,鼓膜张肌,面神经管,迷路,颈内动脉,乙状窦,后组脑神经,岩下窦,脑膜中动脉,三叉神经,小脑后下动脉,前庭水管,耳蜗水管的三维模型.以上结构既可单独显示,又能任意搭配显示、任意角度旋转切割,并可进行交互式浏览.结论基于颞骨冰冻切片能够实现侧颅底解剖结构的三维可视化.计算机技术与解剖学相结合的数字化技术为侧颅底解剖学习、侧颅底模拟手术演练提供了平台,对推动侧颅底外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上颌骨掀翻入路颅底应用显微解剖学

    作者:廖华;华清泉;吴展元

    目的 研究上颌骨掀翻入路所暴露的颅底解剖区域以及所受到的限制,为采用该术式处理颅底病变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上颌骨掀翻入路,对涉及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 上颌骨掀翻入路可暴露广阔的颅底解剖区域,可以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包括鞍区、垂体、斜坡全程和至少第1颈椎、手术侧海绵窦、鼻咽部、翼腭窝、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茎突前、后间隙,颈内动脉岩骨内段及岩尖等区域的病变.结论 ①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可同时获得对中颅底及侧颅底良好的暴露;②蝶骨翼突及其后方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及咽鼓管等结构是限制同时处理中颅底和侧颅底病变的主要障碍;③经一侧上颌骨掀翻入路处理咽旁间隙的茎突后间隙、茎突外区域、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及海绵窦区域病变时会受到一定限制.

  • 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侵及前颅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

    作者:宋朝;郭涛;汪银凤;孙敬武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复内镜下切除侵及颅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术后颅底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8年9月~2016年5月内镜下切除侵及颅底鼻腔鼻窦恶性肿瘤31例,应用以鼻后中隔动脉和筛前-筛后动脉为供血的两种类型带蒂鼻中隔黏膜瓣,修复重建前颅底切除后较大颅底缺损.结果 31例患者前颅底重建均一次性修补成功.1例肿瘤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给予椎管置管引流1周愈合;1例术后10 d撤出鼻腔填塞物后出现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3例,余无颅内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个月见黏膜瓣愈合良好,无移植瓣膜坏死和脑膜脑膨出发生.结论 血管化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是内镜颅底外科的一种首选的、可靠的前颅底修补用材料.

  • 翼管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的标志作用

    作者:白娟;尹金淑;彭洪;高顺禹;彭振兴

    目的 通过影像学和解剖学方法 进行研究以明确翼管在鼻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的价值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23具尸头行冠状位及轴位高分辨CT扫描,观察翼管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测量相关距离.选其中3具经过动脉灌注的尸头,分别采用经上颌窦、经鼻至翼腭窝-海绵窦入路进行鼻内镜下的解剖学研究.结果 高分辨CT能够清晰显示翼管形态、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所有翼管均位于颈内动脉管水平段或其以下层面.鼻内镜解剖与相应的影像学提示相同,翼管内容恒定地指向颈内动脉前膝;翼管和圆孔之间的距离标定了一个手术门户.结论 翼管是内镜经鼻颅底手术的一个重要解剖标志,作为骨性管道,高分辨CT可以清晰显示翼管.

  • 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作者:袁庆国;姜宏志;王大明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8例,其中微血管减压172例,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6例.对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分析讨论.结果 手术早期总有效率为98.9%,微血管减压的早期有效率为100%,长期有效率为93.7%.主要的并发症有脑脊液漏和耳聋,发生率分别为2.8%和1.7%.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的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颜面部麻木或感觉障碍;而接受微血管减压术的172例无面部感觉障碍.本组无死亡或严重残疾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显微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带有真皮下血管网脂肪片I期重建颅底缺损

    作者:刘文胜;祁永发;唐平章;王晓雷;陈默启;李德志

    目的 探索颅底手术缺损后重建,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颅底缺损重建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使用带有真皮下血管网脂肪片对19例颅底缺损的患者进行Ⅰ期缺损修复,通过临床观察和MRI检查判断重建效果.结果 19例患者中18例脂肪片修复成功,3例出现轻度脑脊液漏,1例出现严重颅内感染并脂肪片脱落.远期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带有真皮下血管网脂肪片Ⅰ期重建颅底缺损,显著简化了前中颅底缺损的重建过程,减少手术创伤,降低颅底手术的并发症,对颅底手术的发展特别是经颔面部的颅底手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颅底 外科手术 重建
  • 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作者:鲍诗平;刘勇刚;张秋航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3年10月~2008年12月诊治的38例行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患者,其中外伤性脑脊液鼻漏21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10例,其他原因7例.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3年,1次手术成功率为92.1%.2次手术成功2例,1例3次手术成功,术后脑膜炎和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各1例.结论 经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成功率高,创伤小,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漏口定位和处理、适宜的外科修补技术及术后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17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楼正才

    蝶窦因位于颅底,解剖位置深在、部位隐蔽,而且由于蝶窦病变引起的临床表现各异,单纯前鼻镜额镜检查时因受照明、角度等影响无法窥清蝶窦及蝶窦开口的病变情况,因此孤立性蝶窦病变临床上误诊率较高.随着CT和MRI等现代影象学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兴起,使孤应性蝶窦病变的诊断率得到明显提高,治疗上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对我科1995~2002年间收治的17例孤立性蝶窦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其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 鼻内镜在困难性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孔颖;毛永军;王毅明;陈衍杭

    内镜手术已成为临床上较为成熟的一项技术,其适应证也已从以前的鼻窦炎的治疗扩展到颅底、眼眶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我们利用不同角度的鼻内镜对支撑喉镜下声门暴露不良的声带良性病变进行了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颈静脉孔区颅底贯通神经鞘膜瘤(续上期)

    作者:

  • 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下前颅底骨化纤维瘤切除术

    作者:周兵;韩德民;葛文彤;黄谦;刘华超;刘铭;张罗;马晶影;张永杰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经鼻内镜切除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累积眶纸板、颅底骨质的筛窦骨化纤维瘤12例男性患者,初次手术9例,复发病例3例.术前行鼻窦CT连续扫描,骨算法,层厚1mm.结果CT显示所有病例筛骨水平板、眶纸板受累.4例前界至额隐窝前缘(鼻骨后);6例累及眶尖与蝶窦外侧壁交界处;1例广泛累及上颌骨、蝶骨大翼、蝶鞍和斜坡.11例彻底切除病灶,1例(病变广泛者)切除大部分肿瘤.平均手术时间3.2小时,影像导航配准过程平均25分钟.1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术中鼻内镜下修补成功;3例术中损伤眶纸板,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4年,姑息手术病例肿瘤生长缓慢,其余病例无复发,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借助影像导航引导,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累及眶纸板、前颅底骨质的骨化纤维瘤,具有一定优势,但病灶不应广泛侵及额隐窝、蝶骨及斜坡.

  • 鼻内镜鼻眼、鼻颅底外科技术进展

    作者:李源

    本文概述我国近10年来对鼻内镜鼻眼、鼻颅底外科技术的探索和进展.重点叙述了手术的可控范围、适应证、主要术式、手术进路以及展望.

  • 135 颅底青少年血管纤维瘤(JABS)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

    作者:林尚泽

  • 119 内窥镜下鼻息肉手术时颅底医源性损伤的好发部位

    作者:罗晶;孙树岩

  • 颅底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量表研究

    作者:魏婷婷;王振霖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好的保存或改善颅底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渐成为评价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之一,常用的评估生活质量的工具是量表.早期应用于颅底肿瘤患者的普适性量表和用于头颈部肿瘤的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灵敏度低,没有关注到颅底肿瘤在症状方面和生活质量上的独特性,以至于无法识别不同的颅底区域的疾病在生活质量上的差别,在此背景下产生了颅底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

    关键词: 生活质量 量表 颅底
784 条记录 7/40 页 « 12...45678910...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